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第二章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毫针 是针体微小而细 针尖锋利的一种针具 是 内经 九针 中的第七种针具 古代九针经过几千年的医疗实践 某些针具逐渐弃置不用 而毫针逐渐成为针刺的主体 一直流传至今 当今临床上所讲的针灸 其中针刺主要指毫针 毫针因其针体微小而细 内经 中又称之为 微针 小针 民间俗称 银针 第二章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当使用毫针在周身腧穴 经穴 奇穴 阿是穴 针刺时 称为 体针 当使用毫针在耳穴 头穴线等某一特定部位针刺时 又叫 耳针 头针 前者属于大针灸系统 后者属于微针系统 毫针的基本操作技术 包括持针法 进针法 行针法 留针法 出针法等毫针的基本操作过程及其技法 是针灸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 每一种刺法 都有它的操作规程和具体要求 必须刻苦学习 勤奋实践 才能掌握 目前 临床上使用的毫针主要是不锈钢针 但也有采用金针 银针者 第一节毫针的结构与规格 一 毫针的构成 要求 针尖 锋利适度 刺入顺利 针身 光滑挺直 富有弹性针根 衔接牢固 没有松动针柄 衔接牢固 没有松动 第一节毫针的结构与规格 一 毫针的构成 三 毫针的分类 由于针柄 针尾的构成形状不同 毫针又有环柄针 花柄针 平柄针 管柄针的不同 环柄针是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的针具 花柄针便于运针 但体积大 不便存放 适用于持续运针者 平柄针和管柄针主要在进针器 进针管辅助下使用 第一节毫针的结构与规格 一 毫针的构成 第一节毫针的结构与规格 三 毫针的选择 第一节毫针的结构与规格 四 毫针的检查检查针尖捻转捏握体会法 右手持针柄捻转 左手拇食指捏住针尖体会 有刺痛者表示针尖有钩 棉团提插捻转法 手持针柄在棉团内作捻转提插 若针尖带棉絮者 表示针尖有钩 肉眼观察法 将几支毫针针尖向上 在阳光充足处观察 若针尖有白点者 表示有钩毛 检查针身肉眼观察法 弯曲 折痕 锈蚀 临床上主要用此法桌面滚动法 将针放在平坦的桌面上滚动 不能贴紧者为有弯曲 针身拉擦法 两手拇食指夹持针身 上下左右拉擦 有不平滑处 便是折痕 锈蚀处 检查针根肉眼观察针根有无折痕 锈蚀 手持针柄与针身牵拉 有无松动 脱落 针根处的损伤容易发生断针 切切注意 检查针柄注意金属缠丝有无松动 可一手持针柄 另一手捏住针身 双手用力拉开或合拢 可发现松动 第二节毫针操作基本功 一 基本功训练方法 一 练意练气1 蓄积丹田之气以增强周身之力2 调自身之气机以利于控制经气3 去浮躁以练清静之功 二 练针练指1 纸垫练针法2 棉团练针法3 纸板练针法4 守神练针法5 自身练针法6 相互练针法 第二节毫针操作基本功 二 基本功训练效果1 增强指力 使手法熟练 便于进针 行针 2 增强指感 帮助了解穴位的得气反应 3 排除浮躁 以利于全神贯注 控制针感 驾驭经气 由于仰卧位自然 舒适 持久 不易疲劳 对初次针刺者 精神紧张惧针者 体虚病重者宜首选仰卧位 第三节针刺前的准备 一 患者的体位 二 选择体位的原则与意义 意义取穴准确 持久留针 防止针刺意外 三 选择体位的注意要点 1 对初诊患者作好宣传 消除紧张情绪 积极配合治疗 2 施针穴位局部衣服要解开 充分暴露 3 针刺与留针过程中嘱患者不要移动体位 防止弯针 断针 4 对活动障碍者 应根据其本身的体位选择适当的位置 第三节针刺前的准备 一 患者的体位 第三节针刺前的准备 二 腧穴的揣定医生在腧穴处揣摸 按压 以定取穴位的方法叫 揣穴 四 治疗室内消毒 第三节针刺前的准备 三 消毒 第四节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一 持针法持针法 是术者操持毫针 保持其端直坚挺的方法 持针施术的手 又叫刺手 一般多为右手持针 持针时术者必须全神贯注 心手配合 一 操作方法1 两指持针法拇 食二指指腹挟持针柄 针身与拇食呈90 角 一般用于短针 浅刺 2 三指持针法拇 食 中三指指腹挟持针柄 1 3寸的针具 深刺 浅刺均可 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持针法 3 四指持针法拇 食 中指挟持针柄 无名指抵住针身 支持针身垂直 用于长针 深刺 4 持针身法用刺手拇 食指捏一棉球 裹住针身下端 针尖露出1 2分 对准穴位 将针迅速刺入皮肤 5 两手持针法右手拇 食 中三指持针柄 左手拇 食指捏一消毒干棉球挟持针身下端 针尖露出1 2分 左手下压 右手捻转 两手同时用力 将针刺入 第四节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一 持针法 二 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1 持针时必须保持针体端直坚挺 防止针体弯曲 2 有助于指力深透 持针法如应用得当 有助于术者灵活运用指 掌 腕力 通过针体到达针尖 从而使针尖易于透皮 并透达至穴位深层以激发经气 3 掌握针刺方向深浅及有效刺激量 通过持针之刺手 体察针刺方向 深浅及有效刺激量 尤其是针下如鱼吞饵的得气感 第四节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二 押手法指术者用手按压 循摄穴位皮肤与相关经脉 协同刺手进针 行针的方法 一 操作方法 二 临床应用1 揣定穴位2 减轻进针疼痛3 减轻组织损伤4 辨别得气5 激发经气 辅助刺手控制针感 三 注意事项双手配合 协同进针 行针 第四节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三 进针法进针法是将毫针透过皮肤 刺入腧穴皮下的方法 一 操作方法1 双手进针法 双手配合的进针方法 1 爪切进针法操作 左手拇指甲切掐固定穴位 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皮下 应用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2 夹持进针法操作 左手拇 食指持消毒干棉球捏住针身下段 针尖露出2 3分 右手拇 食指持针柄 双手配合 左手下压 右手捻转 迅速将针刺入皮下应用 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第四节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三 进针法 3 舒张进针法操作 左手拇 食指把穴位皮肤向两侧撑开 使之绷紧 右手持针从左手拇 食指中间将针刺入皮下 应用 适用于腹部等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进针 4 提捏进针法操作 左手拇 食指把穴位的皮肤捏起 右手持针从捏起部位上端将针刺入 应用 适用于头面部等皮肉浅薄部位的穴位进针 第四节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三 进针法2 单手进针法 只用刺手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 1 挟持针柄进针法右手拇 食指持针柄下段 中指指腹紧贴针身下段 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 中指随之屈曲 将针刺入穴位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2 挟持针身进针法右手拇 食指夹持针身 中指紧贴针身下段 针尖露出2 3分 对准穴位 运用指力 腕力 臂力将针快速刺入皮下 长针 短针均可适用 第四节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三 进针法3 管针进针法操作 将比针略短2 3分的针管置于穴位上 把平柄针放入针管内 用手拍打针柄将针刺入 抽出针管应用 本法进针不痛 多用于儿童和畏针者 4 快速进针法 1 插入速刺法 速插法 右手拇 食指捏住针身下段 针尖露出2 3分 对准穴位 利用腕力和指力快速将针刺入皮下 长针 短针均可适用 2 弹入速刺法左手持针身 留出针尖2 3分 对准穴位 右手拇指在前 食指在后 呈待发之弩状对准针尾弹击 将针快速刺入皮下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第四节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三 进针法5 缓慢进针法 1 缓慢捻进法 缓捻法 左手拇 食指将穴位皮肤撑开 右手持针小角度 90 缓慢将针捻入皮肤 2 压针缓进法 缓压法 右手拇 食指持针柄 中指指腹抵住针身 用指力 腕力缓慢将针压入皮肤 如遇到明显阻力时应停针 适用于眼周穴位及天突穴 二 临床应用1 针具长度2 患者体质3 腧穴部位 第四节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四 针刺角度和方向就是通过采用正确的针刺角度 方向与深度 可以获得最佳针感 取得显著效果 一 操作方法1 进针角度 针身与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 1 直刺操作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 角 垂直刺入 应用 肌肉丰厚的大部分穴位 浅刺 深刺均可 2 斜刺操作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 角 倾斜刺入 应用 皮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处 为避开血管 骨骼 肌腱等组织 为施行调气行气手法 第四节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四 针刺角度和方向 3 横刺 平刺 沿皮刺 操作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 角左右 横向刺入 沿皮下平行刺入 应用 皮薄肉少处的腧穴 头面 胸背 特殊针法 头针法 腕踝针法 2 针向调整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后 若无得气针感 可将针退至皮下 调整针刺方向以激发经气 针向调整针向催气法针向行气法根据腧穴位置调整针刺方向根据病情调整针刺方向 第四节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四 针刺角度和方向 二 临床应用1 保证安全 避免疼痛2 促进经气传导3 更好地发挥腧穴的治疗作用 三 注意事项1 针刺角度应根据施术部位的局部解剖 患者的体质体型与病情等情况确定 2 针刺方向以得气 气至病所为准则 不得气者调整方向以得气 已得气者针尖朝向病所 配合其他手法以促使气至病所 第四节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五 针刺深浅原则 既要得气 又不伤及脏腑组织器官 一 操作方法1 依腧穴部位定深浅2 依疾病性质定深浅3 依病位定深浅4 依年龄 体质定深浅5 依时令定深浅6 依得气与补泻要求定深浅 第四节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五 针刺深浅 二 临床应用1 深浅刺法浅刺针具 短毫针 皮肤针 病位 皮 脉 肌肉浅层 刺法 毛刺 半刺 浮刺等 深刺针具 长毫针 芒针 病位 筋 骨 肌肉深层 刺法 关刺 恢刺 输刺 短刺等 2 深浅补泻补法从卫分 浅层 候气 泻法从营分 深层 候气 补法由浅入深 三进一退 泻法由深出浅 一进三退 3 取穴处方浅刺取穴宜多 可反复捻转 适用于病变后期 正气不足者 深刺取穴宜少 注意掌握深度 中病即止 适用于病变进行期 邪气亢盛者 第四节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六 提插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 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方法 是行针的基本手法之一 提插法包括上提 下插两个动作 是针体在穴位空间内上下进退的纵向运动 一 操作方法进针至一定深度后 将针由浅层下插至深层 由深层上提至浅层 上下进退反复操作 1 刺激量的大小 大 中 小 深刺提插幅度大 3 5分 频率快 120 160次 分钟 用力重 时间长 大提插幅度小 1 2分 频率慢 60 80次 分钟 用力轻 时间短 小2 刺激量的选择依据刺激量大小 根据患者体质 年龄 腧穴部位 病情轻重缓急 接受针刺的次数等灵活掌握 第四节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六 提插法3 训练要求一般按中等刺激量进行实体练习 幅度一致 2 3分 勿时大时小 上提时不要提出皮肤 下插时不要刺伤筋骨与脏器频率一致 80 120次 分钟 勿时快时慢 轻重一致 用力均匀 勿时轻时重 针身垂直 勿倾斜 二 临床应用1 催气2 行气 三 注意事项1 肌肉浅薄处不宜提插 可用捻转法代替 2 提 不是指出针 而是将针上提 插 不是指使针直入深层 而是按插针体 使其向内向下3 提插作为一种基本的行针手法 通常采用中等刺激量 即幅度2 3分 频率80 120次 分钟 用力均匀 第四节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七 捻转法指针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后 捻动针柄使针左右均匀旋转的手法 一 操作方法进针至一定深度后 拇 食 中指持针柄来回旋转捻动 反复交替进行 也可拇 食指持针柄来回旋转捻动 1 刺激量的大小 大 中 小 捻转角度大 360 频率快 120 160次 分钟 用力重 时间长 大 捻转角度小 180 频率慢 60 80次 分钟 用力轻 时间短 小 2 刺激量的选择依据刺激量大小 根据患者体质 年龄 腧穴部位 病情轻重缓急 接受针刺的次数等灵活掌握 第四节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七 捻转法3 训练要求一般按中等刺激量进行实体练习 角度一致 180 360 不要时大时小 频率一致 80 120 次 分钟 勿时快时慢轻重一致 用力均匀 勿时轻时重 双向捻转 必须双向来回旋转 动作连贯自然 不要中途停顿 禁止单向捻转 以免滞针 二 临床应用1 进针 既可用小幅度 90 慢频率捻转进针 也可用大幅度 180 360 快频率捻转进针 多用短针 2 催气 一般用小幅度捻转催气 3 行气 针尖朝病所方向 得气后小幅度 快频率连续推捻 促使气至病所 4 针感保留与消减 出针前持续单向捻针后迅速出针 可使针感保留 若针感过强 患者难忍 可以用轻微的指力均匀反复捻针 可使针感减弱 第四节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七 捻转法 三 注意事项1 以拇 食指末节指腹或拇 食 中指末节指腹来回捻转 2 捻转的角度在180 360 左右 但也有 360 或 180 者 应根据治疗目的和病耐受度而定 3 切忌单向捻转 以免滞针或造成针刺后遗感 4 捻转手法要自然连贯 不要中途停顿 5 内经 中将捻转称为 旋 和 转 第四节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八 导气法和平补平泻两种刺法有联系 都是针对脏腑经络无明显的虚实状态而设 但侧重点不同 导气法针对气机紊乱 而平补法泻法针对虚实不明显 操作也不尽相同 一 导气法1 原文 灵枢 五乱篇 徐入徐出 谓之导气 补泻无形 谓之同精 是非有余不足也 乱气之相逆也 2 操作方法 1 徐宗导气法 陆瘦燕弟子 新世纪教材 进针得气后 由浅层慢慢插入深层 再从深层慢慢提至浅层 或由深层慢慢提至浅层 再从浅层慢慢插至深层 此为导气1度 3 4分钟 反复行针3 5度 每度留针3 5分钟后再行下一度导气法 也可连续操作 待导气完毕 最后留针15 20分钟 第四节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八 导气法和平补平泻 2 刘炎导气法 针刺手法图 上海科技出版社03年版 当进针至穴位一定深度后 用均匀 缓慢 平和的手法 边提插 边捻转 上提或下插 左转与右转的用力 幅度 速度相等 待针下得气后留针 最后出针 进针得气后 小幅度 缓慢轻柔地提插捻转 3 临床应用导气法不具有补泻作用 主治气机紊乱 虚实不明显或虚实夹杂 脏腑经络阴阳失调的各种病证 意在恢复阴阳平衡 可用于催气 行气 守气 第四节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八 导气法和平补平泻 二 平补平泻法1 原文 灵枢 经脉篇 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 2 操作方法平补平泻法各家操作不一 现根据五版 六版 针灸学 予以介绍 进针得气后 均匀地提插捻转 平补平泻法操作要点在 均匀 而不是要缓慢 这一点与导气法有别 3 临床应用 虚实不太明显或虚实夹杂的病证 郁 癫 痹 催气 守气 行气 4 注意事项 神应经 平补平泻是先泻后补的刺法 并非平补平泻 针灸大成 平补平泻是一种补泻剂量小的补泻手法 第四节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九 留针法针刺得气 施行补泻后 将针在穴内停留一段时间后出针的方法 一 操作方法1 静留针法留针过程中不再施用任何针刺手法 一般留针20 30分钟 2 动留针法留针期间间歇行针 施以各种手法 二 临床应用1 候气留针以候气至 静留针法和动留针法都有候气的作用 2 守气守气指保持针感持续 第四节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九 留针法3 行气行气指促使针感传导 留针期间 针尖朝病所小幅度捻转提插 可促使经气传导 气至病所 4 辨病留针5 辨证留针 因证而异表证 热证 阳证留针时间宜短 或不留针 里证 寒证 阴证留针时间宜长 因人而异小儿可浅刺疾出不留针 老人 体虚者可短时间留针 青壮年留针时间可适当延长 因时而异春夏季留针时间宜短 秋冬季留针时间宜长 第四节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九 留针法 因针感而异针感强烈 不能耐受者 留针时间宜短或不留针 针感迟钝 耐受性强者 留针时间宜长或间歇行针 因部位而异后头部 眼区 胸背部 留针时间宜短 四肢部 腰臀部 腹部 留针时间可适当长一些 三 注意事项1 根据治疗要求留针2 留针期间的一般要求 环境安静 温度适宜 不要移动体位 医生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 以防晕针等针刺意外 第四节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十 出针法在针刺达到治疗要求后将针取出的方法 叫出针 一 操作方法刺手持针作小幅度捻转后将针提至皮下 然后拔针 押手持消毒干棉球随即按压针孔 二 注意事项1 出针前注意针下感觉2 出针时注意用力轻巧3 出针后注意止血4 出针顺序 先上后下 先内后外5 针刺后遗感的处理6 注意核对针数 观察有无晕针延迟反应 宜稍事休息后离开 小结 本章介绍了毫针的结构与规格 练针方法 针刺前准备 毫针操作的基本技术等内容 其重点是毫针操作的基本技术 基本技术包括持针法 进针法 针刺角度与方向 深度 提插法 捻转法 导气法与平补平泻法 留针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阿尔茨海默病常见症状及护理护理要点训练
- 2025版胆囊结石症状详细分析及护理心得培训
- 恒昌公司美食产业介绍
- 卵巢癌常见症状及护理知识
- 纪念馆设计核心要素解析
- 2025版卵巢囊肿常见症状及护理手册
- 业务转移协议书
- 食品协议书范本
- 合伙人股权协议书
- 2025-2026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二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行测试题真题及解析
- 2025年矿山建设工程考试题库
- 生物领域文献讲解
- 辅警劳动合同模板
- 祛痘培训课件
- ETX12.0.4安装配置手册
- 2025年广东省中考数学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
- 医疗反歧视培训
- 海防教育主题班会课件
- 小儿贫血中医辨证
- CJ/T 270-2017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及连接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