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模块一 专题三 配套课时检测(含解析).doc_第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模块一 专题三 配套课时检测(含解析).doc_第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模块一 专题三 配套课时检测(含解析).doc_第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模块一 专题三 配套课时检测(含解析).doc_第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模块一 专题三 配套课时检测(含解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模块一 专题四 配套课时检测(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a儒家的“仁政”思想b墨家的“兼爱”思想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解析:选b。孟子本身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而a、d两项都是儒家学派的主张,故不可能成为孟子思想的对立面;法家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虽强调法律面前官民平等,但本质上是要建立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维护封建等级秩序;而墨家代表的是平民的利益,故墨家的“兼爱”等思想与孟子的封建等级思想相对立,故选b。2(2012太原市调研)“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这一思想最有可能出自先秦时的()a儒家b道家c墨家 d法家解析:选a。题干材料中反复强调“仁”,反对“不仁”,反对严刑峻法,体现的是先秦儒家的思想,故选a。3近几年,“达人”成为热门词语,有人考证该词最早见于论语中的“己欲立而立人(立人:使他人站得住),己欲达(达:通达事理)而达人”。下列言论与此观点有直接关联的是()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过犹不及”c“仁者爱人” d“有教无类”解析:选c。“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为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即如果人能够“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仁者爱人”显然符合题意,c项正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等级秩序不可僭越,a项错误;“过犹不及”强调中庸,b项错误;“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思想,d项错误。4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荀子强调的是()a要建立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度b君主要经常深入民间,体察民情c君主要善于用人,施行仁政d要加强对各级官员的监督和监察解析:选d。“人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意为君主应加强对臣下的监察,故d项符合题意。5(2012海南高考)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解析:选a。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中“天以阳生万物”“生,仁也”可知周敦颐阐释的是“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故a项正确;b项的仁政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c项只符合部分材料信息,不能完全反映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属于理学观点,并非道家思想,故d项错误。6(2012开封模拟)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a正确指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b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c认为佛学不能经世致用d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解析:选b。本题可用直选法。根据材料中“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可知顾炎武反对清谈,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7(2012泉州联考)有人认为,黄宗羲是传统社会一心一意专事“补天”的“抱道君子”,而不是传统政治体系的所谓的“掘墓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黄宗羲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他的政治哲学依然是服务于传统王权的正统政治哲学其思想依然根源于中国的自然经济其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作用不大a bc d解析:选a。黄宗羲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而非根本否定,正确;黄宗羲的思想虽然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但并未否定君主制度,正确;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明清之际的中国仍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正确;黄宗羲的思想虽然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并非决定性的,没有引起社会的根本变革,正确。8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往往把历算、地理、火炮等,作为传教的手段,他们主要是利用当时的()a程朱理学 b阳明心学c经世致用之学 d考据学解析:选c。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思想特点。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主张经世致用,而历算、地理、火炮等知识,正是经世致用的表现。因此,答案为c。9(2012宁德质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右图所示文句反映的主要内容与文学形式分别是()a政令、诗b作战、词c纺织、诗 d种植、词解析:选c。图中句子工整,不是长短句即词,排除b、d两项;内容为“茧”、“机杼”、“织妇”,所以是纺织而不是政令,故选c。10美学家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这种精神在文学艺术上的体现是()解析:选d。题干信息反映的是汉末魏晋六朝时期的作品,故只有d项东晋时期王羲之的兰亭序符合题意。11(2012长沙模拟)苏东坡在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中说:“与可之文,其德之糟粕。与可之诗,其文之毫末。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这反映出()a宋代书法开始成为一门艺术b文人山水画注重文化底蕴、人格精神c文人相轻的社会风气d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艺术革新解析:选b。北宋时期文人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种。由于北宋理学的兴起,文人更加注重内心修养,文人山水画体现了这一特点。12(2012上饶模拟)2011年5月22日,中国嘉德春拍中,齐白石作品松柏高立图(如右图)以4.255亿元拍卖,这也创造了中国近现代书画的新纪录。下列对这幅画的认识,正确的是()a这是一幅继承古代创作风格的文人画b注重写实,并融书画为一体c“人生长寿,天下太平”的字体为隶书d画中“松柏”喻意气质高洁解析:选a。中国画注重的是神韵意趣,以意写形,而非注重写实,b项错误;“人生长寿,天下太平”的字体为篆书,c项错误;“松柏”暗喻长寿,而非气质高洁,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下列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提出的有关“和”的思想,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儒家的论述有: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材料二道家的论述有:“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知和曰常,知常曰明。”材料三墨家的论述有: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1)诸子百家关于“和”的论述涉及了哪些方面?在实现“和”的途径方面有哪些不同?(10分)(2)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当时的思想家为什么不约而同地倡导“和”?这种主张在当时无法实现的原因有哪些?(10分)解析:本题以“和”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归纳能力。第(1)问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归类,而非简单地归纳材料内容,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如“治其国”“齐其家”“修其身”“正其心”;第(2)问则应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分析,要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归纳总结。答案:(1)主要涉及人与人的和睦相处、家庭和谐、国家和平、思想文化方面和而不同等。在实现“和”的途径方面,儒家倡导仁和仁政;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清静无为;墨家主张兼爱。(2)当时思想家倡导“和”的社会原因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人们要求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奴隶制瓦解,各国统治者都在寻找治理国家的道路;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加深,对不同思想文化的态度趋于包容。这种主张在当时无法实现的原因有:各诸侯国进行争霸战争,而且地主阶级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因此不可能实行仁政或无为而治;而墨家的兼爱思想代表了平民百姓的主张,所以不可能得到统治者的重视。这样各位思想家所提出的“和”的主张也就无法实现了。备选题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材料二据张瀚松窗梦语载:“吴会、金陵,擅名文献,刻本至多,巨帙类书,咸荟萃焉。海内商贾所资,二方十七,闽中十三,燕、赵弗与也。至荐绅博雅、胜士韵流,好古之称,藉藉海内,其藏蓄当甲诸方矣。”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近年士大夫享太平之乐,以其聪明寄之剩技,吴中缙绅,则留意声律。又如案头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尚古朴不尚雕镂,寄物有雕镂,亦皆商、周、秦、汉之式,海内僻远皆效之。”摘自陈江明代中后期的 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1)依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并指出这一现象在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10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文化现象的地域特点并指出该文化现象的主要社会推动阶层。(6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和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具有的社会转型的共同特征。(4分)解析:第(1)问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文化的特点和地位,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第(2)问主要是根据材料进行概括和归纳,属于概括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第(3)问则是紧扣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