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芬妮的微笑》跨文化赏析素材.doc_第1页
高中英语《芬妮的微笑》跨文化赏析素材.doc_第2页
高中英语《芬妮的微笑》跨文化赏析素材.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芬妮的微笑跨文化赏析摘要从跨文化的角度赏析芬妮的微笑,影片中不仅存在公开的与隐蔽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更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男女主人公为爱的付出。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就如一道桥梁,将两个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连接在了一起,走过风风雨雨,相伴终生。令人回味隽永,经久不衰。关键词芬妮的微笑;跨文化;赏析a cross-cultural appreciation of ontheother side ofthebridge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cross-cultural appreciation, there not only exist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conflicts in both overt and covert manner, but the devotion to love given by the hero and heroine from different culture backgrounds in the movie ontheother side ofthebridge. their love, like a bridge, bonding the hero and heroine with different nationality and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gives them courage to go through all trials and tribulations to the end of life so that the movie is unforgettable and ever-lasting. key words ontheother side ofthebridge; cross-culture; appreciation电影芬妮的微笑上映至今已有十年的历史,但笔者每次给各年级的学生放这部电影时,学生都感到受益匪浅,回味隽永,笔者也也觉得百看不厌。究其原因绝不只是因为男女主人公故事的传奇色彩,更多的是男女主人公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共同面对的现实给他们的爱情和生活带来的重重障碍,反衬出他们的爱情忠贞不渝,震撼人心。芬妮的微笑根据奥地利籍女士瓦格纳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讲述了奥地利少女芬妮(尼娜饰)与在奥地利留学的中国留学生马云龙(王志文饰)一见钟情,坠入爱河,不顾家人的反对,远渡重洋,随马云龙来到他的家乡(中国安徽),与马云龙终成眷属,生儿育女,历经战争、饥荒、工作、动乱、贫穷,相濡以沫,生活长达半个多世纪故事。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男女主人公为爱的付出,本文拟从跨文化角度赏析该部影片的魅力所在。1、 影片中的文化差异与冲突解读影片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文化差异是习俗文化差异,不同地区、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影片开头发生在1931年的维也纳,中国人马云龙在维也纳警校留学,却留着小辫子。因为在当时的中国有一个习俗:小孩子要长命,小辫子不能剪。而马云龙在出生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所以他母亲嘱咐他不要剪掉小辫子。也就是在这里,马云龙和教官的女儿芬妮坠入了爱河。三年后,当芬妮收到马云龙寄给她18岁生日的礼物(一张去上海的船票)后,离开维也纳,离开父母和亲人,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嫁给马云龙时,中国更多的习俗给她带来了新奇、迷惑与无奈。带来新奇的是抬着他的轿子、轿夫和当地的风景,她想下轿自己走过桥,感受桥上的风景,但当马云龙亲自抬她过桥时,她又欣然接受。但更多的习俗则让她感到迷惑与无奈,佣人的伺候令这个维也纳警校教官的女儿都不适应,因为她在维也纳虽然是警校教官的女儿,但她同时还是饭店的服务员。婚礼大典上的三拜令亲友笑声一片,她完全不懂,一拜天地时是马云龙拽着她拜的,二拜高堂时也是马云龙拽着她拜的,刚刚适应过来,感觉听到喊交拜的声音时就往前拜,所以听到喊夫妻对拜时就赶紧往前拜,没想到又不一样了,最后也还是马云龙拽着她拜的。最为突出是婚宴上吃馒头导致的冲突,云龙的母亲听说芬妮饿了,便要芬妮随便吃,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芬妮随即拿起馒头吃了起来,可没想到当时在中国还有个习俗,新娘在婚礼上不能吃馒头,如果吃了,过门以后就会和婆婆“争气”。以至于后来到新房后,云龙给她鸡蛋吃时,她都不敢吃了,真是倍感无奈。同样,她也不能理解为什么在自己的新婚之夜却还有那么多人在那儿,当云龙告诉她这是又一个习俗(闹洞房)时,她问云龙:“你们还有多少个习俗呢?”足见她对异国习俗文化的困惑与无奈。然而,影片中的文化差异与冲突不仅仅局限于这些甚为公开的文化,还有较为隐蔽的文化。仔细比较男女主人公的家长对各自孩子的态度,我们不难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芬妮的父母反对芬妮和马云龙交往,但是,芬妮的父母对芬妮并没有责骂,更多的是劝阻。当芬妮的母亲得知芬妮和马云龙交往后,将马云龙拒之门外。当芬妮偷偷地坐上马云龙等人回国的车后,芬妮的父亲骑摩托车赶上他们,将芬妮带了回去。当芬妮在18岁生日宴会上告诉家人她决定去中国和马云龙在一起时,芬妮的父亲很生气。从这一切可以看出芬妮的父母有多么反对芬妮和马云龙的交往,毕竟是异国他乡,何况在上世纪的三十年代,这个婚姻显得很不现实。但当芬妮最终还是决定去中国后,芬妮的母亲、安妮带着孩子、芬妮的弟弟拿着照片赶来为她送行,那是一副多么温馨的场景。芬妮在火车上坐下后,她爸爸就出现在了火车上,看着哭泣的芬妮,她爸爸说“我们到维也纳新城下来,然后就回家”,因为她爸爸以为她上火车后后悔了。但当芬妮再次告诉父亲“我什么也没后悔.我是那么地爱他(马云龙),真的,没有他我永远不会幸福的。”父亲只好无奈地站了起来,思索片刻后,将两枚奥匈帝国时代的金币送给了她,并劝她“如果不行就回家来”,足见芬妮的父母非常尊重孩子的选择,在劝说未果的情况下,就帮助孩子完成孩子的愿望。但是,当芬妮到达马云龙家后,马云龙的家人反对马云龙和芬妮的婚事,因为马云龙的母亲在云龙出国前就已按照当地的习惯给她定了一个童养媳。云龙的母亲将族里的长辈都叫到了家里商议云龙的婚事,那是一副多么威严、多么令人害怕的场面!云龙跪在堂前,磕头行礼,等着各位长者就坐,母亲要大伯拿主意,铁青着脸,喝着茶,等着大伯决定。可见,云龙的母亲对云龙的态度与芬妮的父母对芬妮的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在中国几千年儒家思想的影响之下,中国社会形成了严密的等级身份制,讲究“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人们服从权威和长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差序格局。而西方社会受基督教的影响,崇尚个体主义与个人精神,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平等的或平行的人际关系。所以,在上世纪的三十年代,中国孩子的婚事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而在西方,情况就炯然不同了,芬妮远渡重洋,嫁给马云龙,父母也没有拦住她。也正因为如此,当他们婚后,按照当地的习俗,刚过门的儿媳妇必须和婆婆一起生活,云龙却要离开时,芬妮和云龙吵了起来,“我嫁的是你,不是你妈妈”,“为了你我离开了我的父母,我走了一个月就是为了和你在一起,而你只在乎那些传统和习俗,如果你不在这儿,我在这儿还有什么意义?”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国和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念造成的,中国人讲究“百善孝为先”,所以云龙必须听他母亲的,遵守当地的习俗。而西方社会却追求个人的民主与自由,芬妮当然不愿意和婆婆住在一起,而要随着马云龙去杭州。2、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男女主人公为爱的付出男女主人公源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充满着差异与冲突,但男女主人公都愿意为了对方而牺牲自我,这是爱情的力量,也是影片的魅力所在。芬妮是维也纳警官学校的女儿,身份高贵,吃牛奶和面包长大,受的是西方文化和教育的熏陶。来到中国后,学着生火做饭,熟悉家务,因为没有见过中国的灶台,以至于被烟呛着,弄得脸上沾满烟灰。但是,在中国生活多年后,尤其是云龙两次被打为反动派后,她照顾婆婆,抚养孩子,还得安慰丈夫,安慰婆婆。生活的磨砺让她学会了上山砍柴,上街卖东西,织毛衣,在雪夜里爬着过桥给云龙送饭,从一个西方的大家闺秀变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农妇。直到她婆婆去世后,云龙才告诉她,“我从没告诉过你,我妈妈她很佩服你”。芬妮之所以值得佩服,就是因为她为了爱,能够忍受磨难,历经贫寒,为云龙、为家庭而付出。云龙去世后,她和乡里人一起,稳健地抬着云龙的灵柩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因为她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已经毫无畏惧了。苏珊来拜访她时,已完全中国化了的她在河边洗衣服,早上起来还编竹篮子,给苏珊倒茶时还告诉苏珊“第一次喝茶的时候很苦,慢慢你就会习惯的”,俨然一副中国主人对待外国客人的模样。同样,马云龙虽深受中国文化的教育,身上具有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却能为了芬妮而付出。芬妮告诉苏珊“云龙就是这样一个孝顺的儿子”,虽是孝子,云龙却为了芬妮不顾家族众多长者的意见,坚持要娶芬妮为妻。婚后,他和母亲商量,让芬妮和他一起去杭州。她母亲态度很坚决地说“没什么好商量的,哪家媳妇过门,不跟婆婆一块儿住?”“一个女人家,跟一个男人满世界跑,成何体统?”云龙再三向母亲请求,跪在母亲面前,给母亲磕头,让芬妮和他在一起。为了满足芬妮的愿望,在日寇侵华战争爆发后,他和芬妮一起在教堂举行婚礼。飞机在空中轰炸,屋顶的灰尘落了下来,其他人都吓走了,神父也要走,但他恳请神父帮他们主持完婚礼。那烟尘中的亲吻、身旁的战火、被战火烧焦的照片、照片背后的“爱你,安妮”无一不印证着马云龙与芬妮忠贞不渝的爱情。三十年,云龙每年都陪芬妮过圣诞节,以至于被打为反革命期间,他们为了一起过圣诞节,牢中发生了悲惨的一幕。耄耋之年,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云龙在去世前仍为未能带芬妮回维也纳而深感遗憾。这一切都说明云龙对芬妮爱得深,爱得沉,为了芬妮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3、 结语芬妮的微笑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爱情史诗,其震撼人心之处就在于男女主人公来自于不同的国度与不同的文化背景,面对共同的现实生活,却能克服重重困难,幸福地生活一辈子。男女主人公的故事就如马云龙和芬妮第一约会时讲给芬妮听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不同之处在于牛郎织女被王母发钗下的银河隔开,而马云龙和芬妮则是由他们俩的爱情充当了一座桥梁,将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个人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走过风风雨雨,相伴终生。影片中那座桥反复出现,见证了芬妮到来时的欢乐、文革时的灾难、芬妮雪夜探夫的悲壮和云龙逝去的别离,见证了人生的冷暖祸福与生离死别。影片的英文名也叫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bridge(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