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导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_第1页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导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_第2页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导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_第3页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导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_第4页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导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师说导学案第一课时制作人:审核人: 制作时间:课前预习案一、学习目标:二、文题及背景:1作者介绍(结合注释)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2.探寻背景:唐代仍在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柳宗元答事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有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奂”。3题解关于“说”“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爱莲说、马说等。三、基础导练:1.识字注音:(1)重点字传道( )嗟乎( )愚人( ) 句读( )阿谀( )巫医( ) 郯子( )苌弘( )师襄( ) 老聃( )经传( )李蟠( )或不焉( )贻( )(2)多音字传道 经传 解惑 解元 浑身解数 行古道 成行 道行 (3)辫字组词 卑 裨 俾 稗 脾 睥 髀 聃 冉 苒 2. 文学文化常识填空(1)师说作者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 ”。死后谥“文”,也称“ ”。不仅是唐代 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后世尊他为后世尊他为 之首(2)“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说”属于 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 。师说意思是 。(3) 古文运动其实是 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了 “ ”“ ”的主张。3通读课文,把握结构 本文一共4段,是围绕那句话展开的?每段的内容各是什么?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四、知识链接1、韩愈的名言名句(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2)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4)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6)不塞不流,不止不行。2.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3、名人从师的故事(1)先师百人:齐国名臣晏婴勤奋好学,不管什么地方,只要有有才能有知识的人,他都去拜之为师,虚心求教,博采众长。相传他有先师百人,因此他学识精深,能言善辩,成了齐国名臣。他多次代表齐国出使,不辱使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2)程门立雪:北宋学者杨时尊师好学,一次他和同学游酢去洛阳见老师程颐.当时正值三九严寒,天空飘着雪花,来到老师门前,只见老师在打瞌睡,他们不愿打扰,就静静地肃立在门前的雪地里。程颐醒来看到他们,连忙让他进厅堂,这时门外的积雪已有一尺多厚。(3)毛泽东赞师:徐特立是毛泽东在湖南师范上学时的老师,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艰苦朴素、谦虚勤奋的作风给全校师生留下美好的印象。毛泽东很尊敬徐老。1937年1月,当徐老六十岁生日时,毛泽东同志写信祝贺,信中说:“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高度赞扬他“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崇高品质,并号召全党同志向徐老学习。 课中探究案一、检查反馈,导入新课。二、目标定位,确定重点。学习目标: 1.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的方法。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重点难点:1. 归纳掌握“师、传、道”等词的词义。2. 学习“之、于、其”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掌握古今异义词“学者、众人、小学、从而”等古今异义词。4.背诵课文前两段。三、自主探究,教师点拨。(一)研读课文第一段,完成下列问题1.解释下列词语古之学者必有师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孰能无惑 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无贵无贱 2.翻译重点句子(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3)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文段分析思考文章的中心论点的提出有何特点?作者怎样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 作者对“师”的职责提出了怎样的见解? 4.背诵第一自然段。(二)研读第二自然段,积累文言字词句式。 1.解释加点词语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其出人也远矣 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耻学于师 圣益圣 圣人之所以为圣 其皆出于此乎 则耻师焉 惑矣 句读之不知 或师焉,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 士大夫之族 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翻译下列语句(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文段分析思考 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用了哪些方法进行论证?请具体分析。 4.背诵第二自然段。四、尝试演练,合作解疑。 “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过程中就需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请以“精神”为话题,自定立意,然后运用举例论证或对比论证写一片段,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不少于100字。 五、当堂检测,拓展延伸。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却,竟然b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不齿:不屑一提d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过其他的人 2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a其皆出于此乎? b吾未见其明也c其可怪也欤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3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 b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4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b大王来何操?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不拘于时,学于余 5下列对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的恶劣习气。b语段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c语段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d语段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复习所讲重点实虚词、重要句子翻译,下节课课前提问。2.背熟并写过课文一、二段,下节课课前默写。3.把课堂写作训练内容落实到随笔本上。10师说导学案第一课时答案课前预习案把握结构: 课中探究案三(一)1,求学的人 用来的(的凭借) 疑问代词,谁/名词,疑难问题 介词,相当于“于”,在 副词,本来 跟从/连词,顺承,不译/名词意动,以为师,把当做老师 疑问代词,哪/句末语气词,呢 无论2翻译,略3. 开门见山,点题,统领全文, 先提出论点,然后正面概述教师的职能,接着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然后正面提出择师标准,最后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传道、受业、解惑 (二)1.从师的风尚/用于主谓间,取独,不译/语气词,表停顿,不译 超出一般人 一般人 名词作动词,低于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认为羞耻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更加 的原因 语气副词,表推测,大概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认为羞耻 糊涂 文章断句/结构助词,提宾,不译 向老师学习 小的方面学习/遗漏 代词,这/类 不屑与之同列副词,竟然2翻译略3.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纵向对比 其子与其身对比 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横向对比 全面论证了从师的两种态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