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学语文要“读”书.doc_第1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学语文要“读”书.doc_第2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学语文要“读”书.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语文,要“读”书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里所说的“读”,即诵读,又称朗读、朗诵。古人学语文(过去不叫语文),把“读”书看得非常重要。现代语文教育也重视阅读教学,它有三种重要手段:读、思、议。读是前提,思是基础,议是关键。可是,目前的语文学习,好多人将古人的经验之谈抛到了九霄云外。试想,现在的学生,特别是高中生,有多少时间在“读”书,又“读”了多少书。课堂上难听到读书声,即使是晨读课,也难以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因此,我以为明确“读”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又有现时意义。下面就谈点个人的浅见:“读”,可以体会文章的感情。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朗读者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学生朗读时能与作者的感情沟通,进而产生共鸣。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之情,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的悲愤之情,陶渊明饮酒(其五)的淡雅闲情,学生们都只能好好地“读”,才能品出味来。当然,文章的感情并不单一,朗读时更需留心,如郁达夫故都的秋清静中寄悲凉,莫泊桑项链同情中喻讽刺,陆游书愤豪壮中流露愤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另外,文章言尽而意无穷处,朗读时更需细心揣摩。如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的第四部分“天气愈冷了”一节。当得知时刻怀念、牵挂的战友忽然被枪毙了,柔石“身上中了十弹”,作者的悲愤与仇恨之情,思念和痛悼之意是何等的强烈而复杂,但鲁迅只写了“原来如此!”四个字。我们只有真正把握了这四个字的含义,才能读得到位。笔者以为:“原来”之前宜停足够时间,“原来”之后应稍作停顿:“如此”要深沉,缓慢,“如”字拖长音;读完后停足时间再往下读。“读”,可以再现文章的形象。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形象的载体文字加以联想和想象,使之在朗读者心中形成“内心视象”,朗读要打动人,也非得建立起自己的“内心视象”不可,并在朗读中贯彻之,使听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嗅其味,如扪其形。例如,守财奴中老葛朗台抢夺梳妆匣一节。读的时候,要浮现出这样一组镜头:骨瘦如柴的干瘪老头一见金子立刻眼冒金光,饿虎扑食般一纵,扑上匣子,夺将过去。一连串的尖音“噢,是真金!金子!”夺口而出,连声音也因贪婪的满足而颤抖,失去了正常的音质。老太太害怕得在一旁连声哀求:“上帝呀,救救我们!”欧也妮四肢发抖,目瞪口呆。只有再现了这些情景,朗读者才会不自觉地把这些“意会”的形象,通过声音传达给听众。这也能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读”,可以理解作者的思想。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古人读书当是诵读。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深刻理解文章思想是诵读的先决条件,同样,学生也因朗诵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朱熹也有同样的体会:“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字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例如阿q正传中“土谷祠畅想曲”一节,初读觉得好玩;联系背景及前后文方觉阿q可笑;后来才明白鲁迅先生的用意:阿q之所以有这样可笑的想法,是因为革命者并没有发动下层愚昧的劳动人民;再读是时便觉阿q可怜、可悲;涵泳再三,又读时阿q的心态已了然于心,尚未张口已觉阿q活灵活现地浮现在眼前,仿佛不是自己在读,而是阿q在倾吐“革命心声”。无论朗读者还是听众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双方都受益非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朗读,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对文章感受极为深刻。朗读课文以至于成诵,文章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诗歌语言的形象、精炼,小说语言的个性化,散文的抒情性,议论文的逻辑性,记叙文的叙述性,这些都要求学生用心去读,久而久之,培养了语感,进而化为自己的东西,终身受益。无需举例,借两句古语为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旧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技能。目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差,学生“不敢说”和“不善说”的现象十分严重,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从“读”书入手,让学生运用普通话,洪亮、清晰、流畅、自然地读现成的书面文字。这一方面可促进学生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使学生掌握技能,熟悉语气、语调的变化;另一方面,学生自己读,没有心理压力,能自由自在地读。此外,读书能使人口齿伶俐,讲话滔滔不绝,这样,就会增强学生口头表达的技能和信心,使学生从“不敢说”和“不善说”变成“大胆说”和“善于说”。综上所述,“读”,是沟通书面语与口头语,实现语文学习目的有效途径,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对课文最好的预习。有经验的老师一听学生诵读的水平就立刻可以判断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诵读还有其他作用,比如有利于推广普通话,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对实施素质教育也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可见,提倡诵读教学意义重大。那么,如何进行诵读教学呢?笔者以为应做好以下三点:首先,教师要加强范读。好的范读不仅可以设置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果,还能给学生一种美的精神享受,也有利于提高教师威信。笔者音质不佳,普通话也不很标准,但我用心动情的范读,常常博得学生们的满堂喝彩,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其次,要善于指导学生朗读。应针对学生朗读中音量偏小,速度过快,破句多,缺乏感情的缺点,进行个别的针对性的辅导。笔者对学生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朗读在很大程度上有自娱自乐,自我满足的特点,不要怕人笑,要大声地大胆地忘情地旁若无人地甚至“肆无忌惮”地朗读。这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朗读氛围,有效地调动了朗读的积极性。再次,不要忘了技巧训练。对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进行专门指导。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如范读、领读、带读、接读、齐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灵活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