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取向.doc_第1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取向.doc_第2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取向.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一、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积累文言“集成块”。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即比较注重文言词句的梳理,以求得字字落实、句句落实,最后译成白话。当然,学文言文需要知道一些词句的古今差异,并会翻译,但这不应该是文言文学习的全部。我们学文言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并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为此,学文言就必须注重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成这些就必须重视语感能力的培养。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在语文素质中是至关重要的。所谓语感乃是认识主体对言语的一种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包含着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语感是在反复的语文实践中形成的一种高级语言习惯,它的获得要靠学生自己长期的语文实践。古人所津津乐道的“涵咀”、“好书不厌百回读,其中滋味子自知”、“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等读书心得,着重描述的就是这种语感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认识主体对言语的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我们当前过分注重词句翻译的文言文教学法,是一个仅仅重视理性分析的语言学习过程,它只关注知识的掌握,不注重学习主体语言习得的规律。为了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就必须注重诵读。诵读时不仅要读清句读,更要读出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这种诵读不是死读,而是学生对于文章的细微曲折之处都弄清楚之后的吟诵。叶圣陶先生说:“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的讲究,单在吟诵上用工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讲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宝贵的一种境界。”这里所说的“理智地了解”、“亲切地体会”,便是语感训练时包括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主要是记载谋议和辞说,以记言见长,体现了战国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语言智慧。这种文章不进行诵读是体会不了其语言艺术的,但是一般地漫读而没有对文章内容的透彻理解,也还是体会不了其语言艺术的。例如邹忌对妻、妾、客问了同一个问题:我和徐公比谁漂亮?三人的回答看起来一样,其实却有很大的差别。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用语自信果断,对夫君充满由衷的赞美,是“私”的不经意的流露。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语气已没有“妻”那么坚决自然,她揣度着邹忌的心理去回答,但仍不乏溢美之词,是因“妾”的身份而“怯”地回答。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句式变为一般地陈述,是曲意逢迎、奉承巴结的语气,因为客“有求”于徐公。在诵读时如果不对三人的身份、心理研究揣摩,是不可能读出三人的情感语气的。只有既注重“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又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熟读精思是语感培养的根本途径。为了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教师还必须创设文言运用的情境。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的要求太高了些,殊不知,取法乎上,才得乎其中。只有营造文言文交际的氛围,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上口与耳才好。”对文意的概括、问题的回答要尽量用文言句式或原文来完成。这既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二、文言文教学让学生既要学“言”,也要学“文”,要“言”、“文”统一。“言”是文章的语言材料,“文”是文章的思想内容,是灵魂,统率着“言”,没有“文”,“言”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很注意词语教学,为了理清词句,大多采取逐字逐句的串讲法,似乎文章仅仅是文言词语的堆砌,即使一些所谓的分析,也仅仅是附带着对文章内容粗略地梳理,这种有“言”无“文”,没有灵魂的教学有诸多弊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培养阅读文言的能力,使学生能自由阅读历代文献,做学习和研究的工具;二是接受文学遗产;三是了解现代文中的文言成份。”注重“言”的文言文教学,仅发挥了它作为阅读教学的工具性作用,忽视了它的人文性功能,即传承文明的功能。另外,总是按部就班千篇一律地串讲,也使得课堂教学缺乏创新,死气沉沉,抑制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得学生产生一种错觉,以为文言文真是“古”文,是僵死的文章。这种逐字逐句的串讲法,反映出教师没有很好地驾驭教材,不是教材“为我所用”,而是不知不觉中被教材牵着鼻子走,课文里有什么就教什么,教学缺少创造性。古代流传下来被选入教材的文言文都经过历史的洗涤,都是珠圆玉润玲珑剔透的典范之作,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在课文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注意抓住课文中的文眼、中心句、关键句,特别是要注意所教课文与一般文章写作常规不同之处或所教课文的看似“自相矛盾”的现象,以此为突破口把握作者的立意构思和表达技巧,认真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流程,这样的课堂就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季氏将伐颛臾一文选自论语,论语主要是语录体,至多仅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文章雏形,在教学时应该算是很难设计的。但仔细琢磨,如果从逻辑推理的角度切入课文,本文教学照样可以让人耳目一新。本文共三段对话,每段对话实际上都是一篇具体而微的议论文,三段合成一篇论辩文。一辩的论题是“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的论点虽没有直接说出,结合下文可补充为“季氏不该伐颛臾”,论据有三:“先王以为东蒙主”,“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结论为“何以伐为?”这里省掉了论证的过程。为什么有了这三个论据季氏就不能伐颛臾呢?可以补充论语季氏中的相关资料,即孔子所说的“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季氏便是当时的大夫。教学时抓住逻辑思维这根线,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把文章的全部内容串连起来。这样既了解了特定语境中词句的含义,又帮助学生了解了儒家的社会伦理思想,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范本。三、文言文教学要促进学生积淀民族优秀文化。学文言除了要让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掌握写作技能外,还要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进而培养他们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这是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目的。我们现在的文言文教学,教师常常只就课文讲课文,这势必会导致学生思想文化上的封闭和狭隘。再加上教材中选编的文言文篇幅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学生窥一斑未必知全豹,如果我们以传统文化为背景,对课文内容作适当的补充、扩展和延伸,以点带面,那么就能赋予每一篇课文以丰富的文化底蕴,这样的文言文教学必然能点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让课堂荡漾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一篇文言课文相对于它所依赖的文化积淀,就像显山露水的冰山一角,文言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认识藏匿在海面下9/10的冰山主体,充分领会课文所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例如有一篇论语七则,教师平时教学大多是把这七则语录的文字内容理清,却不进一步到领学生掌握这七则语录所包含的孔子“仁”的思想核心。第一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文字的梳理是容易的,关键是看它如何体现“仁”。在孔子看来,终身行之有效的一个字是“恕”,即用自己的心去揣度别人,最直接简单的方法就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加给别人。这便是推已及人,是爱人的表现,也即“仁”。因为“仁”就是“爱人”。教学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借助这几则语录进入儒家思想文化的境地,认识它所蕴涵的深刻的文化内涵,从而让学生积淀传统文化,逐步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四、文言文教学要注重学以致用,古今互动。学习文言文一方面,要用古代的文化思想观照当代现实,从中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另一方面,也要用当代的观念方法解读古代的思想文化,从而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古人有言,“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这八个字形象地反映了古今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了做到古今互动,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相互渗照着阅读。例如在学习勾践灭吴一文时,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国语越语上、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何士的越王和吕温的读勾践传两首诗,以及郁达夫的游记杭州等,这样参照着读,学生可以读出勾践忍辱负重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的不屈精神,这是文章的原有之意,它绵延不绝,激发着一代代身处逆境志存高远的志士仁人。这是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力量显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