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老师的安恩和奶牛.doc_第1页
王君老师的安恩和奶牛.doc_第2页
王君老师的安恩和奶牛.doc_第3页
王君老师的安恩和奶牛.doc_第4页
王君老师的安恩和奶牛.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地并生万物为一安恩与奶牛教学实录 北京人大附中西山学校王君【课堂实录】课前热身:1.学生选读课件上含“牛”的成语。要求声音响亮。2.学生用课件上本课的词语自主造句。可选用一个,也可同时选用多个。第一部分:咬文嚼字,走近安恩师: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安恩和奶牛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牲口买卖市场上。老师把长长的故事变形为了一首散文诗。请一个同学来读读前面部分,我们回顾一下情节。课件展示瓦尔普峡集市一片喧嚣,牲口交易场上熙来攘往。破旧的衣着散发着浓重的土味,瘦骨嶙峋的老妇人悠闲地打着毛线, 剽悍粗野的嘈杂中,她旁若无人,闲适安然。孤独的奶牛,静静依偎在老人身边,一身浓密的毛发,好似一幅美丽的锦缎,它的高大结实啊,吸引着过往目光的流连。问津者实在是不少啊,就连屠夫也兴致盎然。淡淡的神情送走许多主顾,再高的价格也是徒然,坚定不移回绝的,正是那高得吓人的大价钱。(生读。每一小节结束后,老师亲切地巧妙地给于点拨,帮助学生越读越好。师:别人误以为安恩是来卖牛的,于是在安恩和买牛人的交锋中,我们的故事展开了。现在,孩子们,我就是买牛人,请你赶快找出安恩是怎么回答那两个买牛人的询问的。并且想想应该如何读?请你关注课文3-10段。(学生很快找出并圈出了安恩的回答。第一句为:它是不卖的。第二句是:它不卖的!)(师不断模仿买牛人的语气语调和多个同学对话,)生(读):它是不卖的。它不卖的。(读得较为平淡,基本一样)生(读):它是不卖的!它不卖的!(两句都读得很重)生(读):它是不卖的。它不卖的!(对比度很大)师:大家很聪明啊,看来已经意识到这两个基本相似的句子其实有很大不同。请比较一下哪些不同?生:第一个句子后面是句号,第二个句子是感叹号。语气不同。(师转身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巨大的句号和巨大的感叹号)师:真好!咱们这节课啊,就来破解这个句号和感叹号之谜。为什么同样是买牛,但是安恩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呢?继续讨论。生:第一个句子多了一个“是”字。师:你认为应该读出什么语气?生:第一句应该比较平淡,第二句语气很重。师:具体揣摩一下说这两句话时安恩的情绪。生:回答第一个买牛人时安恩很平静,回答第二个买牛人时安恩很生气。师:安恩仅仅是平静吗?我们要善于联系前后文把一个句子放在具体语境中来判断。老师建议你读读“它是不卖的”的后面两个句子。生(读):然后,像是为了表示谦恭,她一只手把毛衣针撂下,使劲儿地把鼻孔擦个不停生:哦,安恩的语气中应该还有谦恭。师:她为啥谦恭?生:她可能觉得有点儿对不住买牛人。师:那你试一试读出谦恭的语气好吗?生(读):它是不卖的。(读得很诚恳,大家鼓掌)师:请比较着读,再读“它不卖的”这句。生(读):它不买的。(读得很生硬冷漠,大家鼓掌)师:你为啥把这个句子处理得生硬冷漠呢?你有理由吗? 生:安恩说这话前有这样的神态描写:老太婆安恩爱怜地瞅了瞅自己的奶牛,不屑地斜视了一下那根藤杖,然后转过脸去往远处张望仿佛发生了什么使她感到兴趣的东西。师:好!能够用老师刚才说的联系前后文的方法,很棒!同学们,远处到底有没有使她感兴趣的东西,这处神态描写的用意在哪里?生:其实没有什么东西使她感兴趣。安恩朝远处看其实是为了不想看那个买牛人,她在含蓄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师:哦,看来安恩不喜欢那个买牛人,但是也不想太过于表现出来,她只用自己的眼光和语气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请再读读这个句子,读出安恩的在努力掩饰的不满和冷漠。生(读):它不卖的!师:再体会一下,“它是不卖的”中的“是”字的作用。生:“它不卖的”直截了当,“它是不卖的”就柔和多了,这个“是”字在这里让语速变慢了,语气柔和了。师:好!孩子们,这样学习语文就对了,联系前后文咬文嚼字就会趣味无穷。同样都是要买安恩的牛,为啥安恩的态度截然相反,一谦恭一生气呢?同学们深入下去,再找找理由。(生自由朗读)生:第一个人问得很有礼貌,他问的是“这头母牛卖多少钱,老婆婆?”而第二个人是这样问的“喂,这头母牛多少钱?”,他没有礼貌。师:好!找得准!你尝试把两个人的形象通过你的朗读读出来。(生读,惟妙惟肖)师:刚才找的是语言,大家继续找原因,是啥导致安恩态度截然相反?生:第二个买牛人很粗鲁,他用“他的藤杖敲了敲牛角”,这让安恩非常不喜欢。师:安恩怎么不喜欢了?在原文中找出原词来回答。生:安恩“爱怜地瞅了瞅自己的奶牛”,买牛人粗鲁的行为让安恩怜惜自己的牛了。师:再仔细一点儿,多研究买牛人的动作生:这个买牛人是用肥硕的手匆匆摸了摸母牛,而第一个买牛人则是“用手指摸摸它那刷洗得干干净净的皮毛”。动作不一样。师:比较得仔细点儿。生:一个是“摸母牛”,一个是摸“干干净净的皮毛”,第一个人显得挺珍视这头牛。师:真好!有点儿意思了。还要从更小更小的细节中去揣摩。生:“用肥硕的手匆匆摸了摸”和“用手指摸摸”不一样。用“手指”摸显得更加珍爱喜欢。师:太棒了!你真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孩子们,左手拿起你的笔,如果你的这只笔价值连城且是你的家传珍宝(众笑),你尝试着用右手摸和用右手指摸,比较一下效果。(生比划)生:用“手指摸”显得特珍贵特爱惜。师:你看,名著就是这样的,只着一字,尽得风流。生:一个是“匆匆”地摸,一个不是“匆匆地”。师:分析得好!同样是买牛人,但买牛的心态还是有差别。生:我感觉第一个买牛人比较有文化修养,第二个买牛人却很粗鲁。师:“文化修养”,这个很有意思。再说说生:他看牛的样子是“端详”。师:什么是“端详”?“端详”和一般地“看”有什么不一样?(师在黑板一侧写:端详:看)生:很认真地看。生:很有礼貌地看。生:带着感情看。生:特别怜惜地看。师:来,孩子们,都抬起头来,体会一下。先“看”我然后,再“端详”我看看,这个同学不敢端详老师。咱们中国人啊,有三个毛病:一是不敢对爱的人说我爱你。二是不敢用动作表达爱,连拥抱一下都害羞。三是不敢用眼神表达爱所以,咱们中国人有很多爱的误区。继续发言(大家笑)生:安恩说她不卖牛后,这个买牛人的表现是“惶惑起来,踌躇不决地站了半晌”,后来终于不得不走了,但他临走时的眼光仍然“依恋不舍地盯着这头奶牛”,他很失望,但欲言又止,比较克制。他虽然是个生意人,但比较有涵养。师:第二个买牛人呢?生:这个买牛人“精明利落,脸刮得光溜溜的”,是个屠夫,身份就不一样。屠夫当然会让爱牛的安恩不喜欢。生:他还穿着“血迹斑驳的罩衫”,让人想到屠杀,安恩肯定也不喜欢。生:安恩不卖牛,他的表现是“扬长而去”,生意做不成,他一点儿留念都没有。他对牛其实非常冷漠。师:大家读得很透了。真棒!但第一个买牛人也是一个商人啊,虽然他很欣赏安恩的牛,说不定他把牛买回去也是屠宰呢!那不是和第二个买牛人本质是一样吗?你如何看这个问题。生:(沉默)师:这个问题有点儿深了。有一句名言送给家,长大后你们就懂了。对于人类而言,我们在路边采一把花草回去喂牛是道德的,但是我们随意践踏花草是不道德的。我们吃鱼是道德的,但我们把活鱼扔在油锅里是生:不道德的。师:孩子们,在咱们中国,也有和安恩一样对动物温柔的人呢?知道曹文轩吗?他有一本书叫青铜葵花,贫穷的青铜家也有一头老牛,有一天,老牛实在太老了,他要死了课件展示它对青铜一家人,毫无怨言。作为一条牛,它生活在青铜家,算是它幸运。它不久就要走了。它心里还能有什么?只有一番对青铜一家人的感激。它感激他们一家人不嫌弃它一身的癞疮,它感激他们夏天时在牛栏门口挂上一大块芦苇编的帘子,让它免遭蚊虫的叮咬,它感激他们在冬天里,将它牵到暖和和的太阳下晒太阳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风晴雨雪,它享受到了一头牛难得享受到的一切。它活过了,很值得。它是这个世界上一头最幸福的牛。它要去了。它看到了青铜一家人,惟一的遗憾,就是没有看到奶奶。它想:等明年春天来了,大麦地满地野花时,她老人家一定会起来的。奶奶平时,都喊它是“畜生”,但口气里却是一番疼爱。它发现,奶奶有时在说到他的孙子孙女时,也会说:“这个小畜生。”夜里,临睡觉时,爸爸点起纸灯笼,又走进风雪里,来到牛栏看了它一眼。青铜和葵花,也都跟了出来。第二天,青铜家人发现,它已经死了死在一大堆金黄的干稻草上。 (配乐,生动情朗读,非常感人)师:同学们,安恩和青铜一家就是这样的啊!总结一下,安恩态度变化乃是因为生:买牛人对牛的态度不同。师:买牛人尊重牛,安恩就生:尊重他。师:买牛人不尊重牛,安恩就生:不尊重他。师:不尊重了吗?记得细节“转过脸去往远处张望”生:安恩就讨厌他但是表现得很含蓄。师:这是个什么样的老人啊?生:这个老人很有爱心。生:这个老人对世态人情很敏锐。生:这个老人还很聪明,善于观察感受别人的态度。生:这个老人对人很有礼貌,很懂得分寸。生:这是个很自尊也很需要尊重但是也懂得尊重他人的人。(师在黑板上的巨大句号和感叹号上画笑脸和哭脸。写下点睛之笔:尊重第二部分:追根溯源,透析“我们”师:这就是句号和感叹号的秘密,这就是安恩的秘密!孩子们,我们来读读安恩的心灵独白吧!投影这头奶牛太孤单了我的小村庄上就只有这么一头奶牛,它又没法同别的牲口在一起,所以我就想:不如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至少可以让它跟同类聚聚,散散心。这样,我就到这里来了。但是我不是来做生意的。既然已经弄成这样,我只好回去了。(生朗读,师指导)师:噢,发现了吗?老师出示的文字和课本中有什么不一样?生:投影上是“我”,课本上是“我们”。(生板书“我们”,组织学生读正确的文字)师:能把“我们”换为“我”吗?生:不能。从“我们”中我感觉到安恩是把牛当成人来看的。生:从“我们”中我看到安恩和牛就像一家人一样。生:“我们”表现出安恩和牛是平等的。生:这句话是安恩脱口而出的,我感觉到安恩那么疼爱她的牛。师:孩子们,“我们”是多么普通的一个词语,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我们”的情怀啊!安恩和青铜们在爱着他们的牛,但是,也有许多人不是这样的!我们看看一个材料。老师想请一个很有正义感,内心世界丰富的同学来朗读。投影展示:活熊取胆是中国人的耻辱材料,师简单介绍,生快速浏览了解什么是“活熊取胆”活熊取胆是指将黑熊圈养在专门为获取黑熊胆汁而建立的养熊场内,在其腹部实施造瘘手术,使其胆囊与腹部开放的瘘管相连,抽榨胆汁。采胆汁开始了。”我看见两个彪悍的工人麻利地左右绑好熊躯,在那钢兜肚两侧各拉起一条粗大的绳子,经过一个特制的滑轮,齐喊了声“嗨”只见熊身上的钢兜肚渐渐地收缩着收缩着。突然,熊发出了歇斯底里的吼喊:“呜”那简直不是吼叫啊,那是变了形状的凄哭。之间熊拼命仰着头痛苦地瞪圆了眼睛,四个粗大的掌子在有限的空间蹬抓着地面,发出“滋拉,滋拉”的刺耳声响,瞬间,那腹下的钢管里“滴答,滴答”地流出了碧绿色的液体。操作工人又慢慢松开绳子,接着拉起下一个回合,于是又是一次声嘶力竭的号叫。我看到熊的眼泪瞬时淌下来,它竟然也像人一样咬紧了牙齿,躬起了身体去承受着无休止的痛苦。好悲惨的一幕啊,我不忍再看,扭头走开了。此时,我才明白,夜里那些悲叫是这些带着伤痛的熊,在难挨的暮色里发出的呻吟啊师:为了挽救可怜的小熊们,有良知的中国人组成了“小熊童声合唱团”唱出小熊的痛苦,呼吁国人停止这惨绝人寰的行为。老师想请一位有悲悯情怀的同学来朗读歌词。(生纷纷勇敢举手)投影展示小熊,小熊谁把我捆绑在牢笼我不能走路我不能转身我的肝胆俱裂从小就被插进了一根针我对苍天哭喊我痛,我痛啊妈妈,我不记得你的模样妈妈,我不记得你的怀抱你带我去山林,你带我去小河我就是快乐的,幸福的小熊 小熊,小熊我要救你出这牢笼你才能够活得像一只真正的小熊,我对大地呼唤人人人啊,不能这样的残忍人啊,不能涂炭生灵万物皆有尊严,不能去冒犯,它就是山野里自由的小熊!配乐,生动情朗读,呼天抢地,情动全场师:孩子们,听了小熊们的痛哭,我们知道了,原来在很多人的心里,根本就没有“我们”,只有“你们”、“他们”、“它们”联系安恩和青铜的故事,你能否来总结一些,告诉那些人:什么是“我们”!生:“我们”就是人和动物平等。生:“我们”就是人不凌驾在动物身上。生:“我们”就是人珍惜疼爱人以外的所有生物。生:“我们”就是人不高高在上。师:孩子们我们看看中国古代先贤们是怎么样解释“我们”的。投影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孔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成都市道教圣地青羊宫对联(组织学生朗读)师:孩子们,从古至今,善良的人们总有崇高的情怀。就像我们的安恩。请马上检索第一自然段。她的衣服是生:老掉牙的旧衣服。师:她的鞋子生:都被磨平了。师:她的双手是生:瘦骨嶙峋的。师:她的头发是生:花白的。师:安恩就是这样一个又老又土的老人。但是,她的思想和情怀一点儿不老土。 她关注着牛的物质需求,把自己的牛喂得特别健壮收拾得特别干净,她还把牛当孩儿一样疼爱着。她让牛不孤独,有朋友,这是关注牛的什么世界啊生:精神世界。师:多么可爱的安恩,她可能没有文化,但她却最懂得“我们”。她真像庄子所说的:生:天地与我共生,万物和我为一!(师在“我们”上板书:万物合一)(组织生反复读背这个句子)师:孩子们,让我们记住安恩,在回顾安恩的故事中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投影展示睁大的双眼,满装着恳求,请君听我心腹言,亲爱的老牛啊,是我多年的伙伴,粗砺的草料换来心甘情愿的奉献,只为了农庄太小啊,只为了这奶牛太孤单,只为了让它和同类相聚一番,才带它集市上站一站。原来牛还可以用来疼爱,而不仅仅是宰杀和驱赶啊,年迈的老人已经回转,奶牛的身影与她相伴,只留下那“散散心”的故事,传扬在热闹的集市间。(配乐生朗读)投影展示“对于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验,根本性的考验,在于如何对待那些需要他怜悯的动物。” 米兰昆德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样“咬文嚼字”的得与失读天地并生 万物为一 李维鼎阅读王君老师的安恩与奶牛教学实录(语文学习2011年第1期,简称实录)是一次愉快而又紧张的历程。愉快是因为自己很久没有“听到”这样“真正的语文课”了,紧张却是由于阅读引发思考,而思考所得又使得自己不敢自信。先说我的愉快。在我看来,语文阅读教学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王老师可能也有与我同样的怀抱,这集中反映在“咬文嚼字,走近安恩”一节。在这一节,教师在学生找出安恩对买牛人问话的不同回答(一是“它是不卖的。”,一是“它不卖的!”)之后,要求学生说说“安恩的回答有哪些微妙的不同”,从而开启了一个令人愉快的教学过程。第一,这是十分要紧的阅读策略指导。因为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往往表现为能够在文本中发现种种的“不同”,尤其能发现那些微妙的“不同”。“不同”也就是“差异”,是“比较”的结果,所以也就隐含着“同”的一面。比如,同是买牛人,他们有何不同;同是对买牛人的答话,前后有何不同;同是接触,用手指摸和用手摸有什么不一样;同是用眼睛看,端详有何特别;同一个人之所说与所做的不同,等等。一般来说,文本阅读中发现的“不同”,大致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文本之所写(形式与内容)的不同,二是作者与读者之相关经验的不同,三是文本所写与生活原生态的不同。从文本中发现、关注这样那样的“不同”,进而体验、思考这些“不同”,直到理解、领悟其间奥妙,这就是“咬文嚼字”的功夫,就是在不断深入地领会文本。因此,发现“不同”便成为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阅读策略;坚持这样做便会沉淀为经验、转化为能力,理所当然地成为最要紧的阅读教学策略。王老师如此这般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走近安恩,正是这一策略的运用,为接下来的阅读和阅读教学开了好头。第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先是辨别句子(两个答话)的异同(比如一个是句号、一个是感叹号),接着是说出答话的微妙不同(比如一为平静、一为生气),再思考如此不同的原因(比如买牛人一为有礼貌、一为粗鲁),最后总结为“安恩的态度变化乃是因为买牛人对牛的态度不同”(买牛人尊重牛,安恩就尊重他;买牛人不尊重牛,安恩就不尊重他)。由于这样的“比较”始终紧扣着文本,又基本契合着人们的认识规律,所以学生能够切实有效地与文本建立起“对话”关系,从而逐步进入文本、走近文本中的人物。第三,在这样的过程中,王老师反复要求、建议和提醒学生要“在原文中找出原词”来,要“联系前后文,把一个句子放在具体语境中来判断”,要“仔细”“研究”,要“从更小更小的细节中去揣摩”:也就是把“联系前后文咬文嚼字”的功夫做细、做足,落在实处,从而在进入文本、走近安恩的过程中打磨和敏化自己的语感。第四,这样的“咬文嚼字”的实践,落实在(这一篇)“小说”阅读中,便是对故事情节的具体梳理和感受,对情节中人物的言语、衣着、神情、心理尽可能地贴近、理解和感悟,对作者如此设计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妥帖表现独到生活感受之匠心的欣赏和领悟(意大利批评家卡斯特维特罗曾说:“欣赏艺术,就是欣赏困难的克服”)。第五,这样的发现、思考和理解,又无一不在“读”中发生、开展和实现;一遍一遍地“读”、比较地“读”、“读”了思考、思考了再“读”,这就使阅读和相关表达不流于空泛和漫无边际,使其体验和感悟都能够通过“读”不同程度地转化为“读的能力”。因此,这是很“实”的阅读教学。当学生在课堂上不断表现出咬文嚼字的“实绩”时,王老师不禁叫好:“孩子们,这样学语文就对了!”这是值得高兴的,尤其是在不少语文课热衷于“蹈空”联系和分析的当下,尤其是从初一年级就开始这样的历练。这就是我称之为“真正语文(阅读)课”的缘由,也是我阅读实录和“反刍”时同样感到愉快的原因。然而,我也有一些疑惑。一开始,我就想,小说并不长,王老师为什么要把故事“变形”为一首散文诗,替代课文让学生们一再诵读呢?待到看完实录,我似乎悟出了一点门道。原来教师通过(改写)“变形”,删削了小说的一些“枝叶”,使故事集中于安恩爱护牛、理解牛、尊重牛,以便于把文本主题定为“万物为一”,升华到“对于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验,根本性的考验,在于如何对待那些需要他怜悯的动物”。这,大概就是教师的匠心,也是教学能够如此不蔓不枝、干净利索,显得精致、完美的关键所在吧。问题是,这些被删削的“枝叶”也是小说有机体不可分割、更不可丢弃的部分,是读者必须正视、联系的“前后文”。删削了它们,也就改变了小说,改变了小说的主旨,师生们的“咬文嚼字”也就需要另作评价了。“我们”(安恩与奶牛)来到集市的牲口交易,为什么拒绝卖牛?这是小说的“悬念”所在。在小说的末了,“悬念”破解,安恩“倾诉真情”说:“这头奶牛太孤单了!所以我就想到不如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至少可以让它跟同类聚聚,散散心。”也就是说,“我们”来到集市的牲口交易场,是因为安恩认为并同情奶牛“孤独”;带它到集市上来,是“让它跟同类聚聚,散散心”,以排解“孤单”。于是,学生们从“我们”,体悟到了安恩“把牛当成人”、“像一家人一样”、“和牛是平等的”、“疼爱她的牛”。当王老师确认了这种“我们的情怀”,并上升到“关注牛的精神世界”层面时,我们就不得不问,如此抛开小说的其他一些描写(也就是那些被删去的“枝叶”)的解读是否有些武断呢?按常理说,能够深入“关注牛的精神世界”、并把它带到集市上来散心的安恩,应该时刻在意牛的感受和表现,这里没有牛,就应该去找。然而,安恩根本没有注意到,尽管它“依偎在她身边”,用“头蹭着她的肘部”。原来她站在那里,竖起耳朵凝神倾听着杂货摊上飘过来的音乐声,也不时抬头看看身边熙来攘往的人群和买卖交易的牲口。周围一片嘈杂喧闹:马市上马儿嘶鸣,海滩上渔船卸货的在吆喝,马戏班鼓声咚咚,小丑们招摇地高声喊叫。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哦,真是旁若无人,安闲得很。不仅“凝神倾听”,而且“竖起耳朵”,还“晒着太阳”、不停地“打着毛袜”。咬嚼这些文和字,似乎可以认为,安恩的“旁若无人”,也当然是“旁若无牛”,她一心一意在享受她自己的“安闲”:她忘了牵来的牛,以及牛的“孤单”;她忘记了牵牛来集市的初衷,如果那是初衷的话。假如安恩真的是特意让奶牛能“跟同类聚聚,散散心”以消除“孤单”,那她为什么对它反倒不闻不问呢?难道安恩另有心思?她最后“吐露”的果然是“真情”?安恩“旁若无人,安闲得很”,是因为她在“竖起耳朵凝神倾听着杂货摊上飘过来的音乐声”,“看身边熙来攘往的人群和买卖交易的牲口”,享受“马市上马儿嘶鸣,海滩上渔船卸货的在吆喝,马戏班鼓声咚咚,小丑们招摇地高声喊叫”交响而成的“一片嘈杂喧闹”。如此“嘈杂喧闹”,使得奶牛“神情厌烦”,却使得安恩“安闲”而且“得很”,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真正感到“孤单”的,并不是奶牛,而是安恩?安恩的生活太过凄清、孤单,所以来到一个“人多”、“热闹”的地方,以消解“孤单”;她成功了,获得了“安闲”,因而“乐而忘牛”。那么,安恩为什么会“孤单”呢?难道安恩也有着和“这一头”奶牛同样的遭遇,像奶牛那样“产下了小犊,然而连看它们一眼、舔它们一下都没有来得及便被人带走了”的“经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小说在这里就将一个很大的空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思考:小说表面上在写奶牛,其实是在写安恩?说奶牛“太孤单”,是安恩自己感到太孤单?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小说开头所写安恩的衣着打扮: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一块棕褐色的绒线方披肩交叉地盖在她那干瘪瘪的胸上。她戴的那条头巾颜色褪得泛白,七皱八褶,好像是撂在抽屉里有了年头。脚上的木屐连后跟都磨平了,皮面上却抹了油,擦得锃亮。这样的衣着打扮给人们的印象是“又老又土”,然而很干净。这样的打扮很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读者从中读出“清贫老态”,“认真、勤劳、有尊严”,她不仅自尊也尊重他人,等等,都具有合理性。却不能无视这样的细节:把“(好像是)撂在抽屉里有了年头”的头巾翻出来戴上;把“连后跟都磨平了”的木屐的皮面“抹了油,擦得锃亮”等,因为这说明她在打扮自己,谈不上“精心”,却也“在意”。为什么去集市要如此打扮呢?上集市去不是只为让奶牛摆脱“孤单”吗?看来,她还有属于自己的心愿,或者潜意识层面的某种情绪(有如“寻寻觅觅”之类)。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安恩来到集市的目的是为了寻找热闹、驱赶孤单;或者说,潜意识中的想要摆脱孤单,乃是安恩牵牛来集市的隐秘动因。接下来,我们不妨再一次关注在有关买卖的“事件”、尤其是与买牛人们的交涉(这是小说的主要部分)中,安恩的神情和神情的变化。小说开头写道:她牵着那头孤独的奶牛悄悄地站在一边,也许是太腼腆羞怯,也许是故意要吸引更多人的注意。既然是来让奶牛“跟同类聚聚,散散心”,为什么自己倒会“腼腆羞怯”?为什么“故意要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她的内心深处,不是另有所求吗?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哦,真是旁若无人,安闲得很。这里写的是安恩在享受集市的热闹,奶牛似乎已经被她忘却了。要不是有买牛人来问奶牛的价钱,她很有可能这样一直享受下去;读者不妨反复念念“哦,真是旁若无人,安闲得很”这一句,感受一下“哦”和“真是”所传递的情绪,是赞,是叹,还是又赞又叹?然而几个买牛人的轮番打探和纠缠彻底打破了她的“安闲”,彻底改变了她的心境。买牛人出现后,她的表现和神情确实有些异样(也就是“不同”),尤其是随着人们质疑与责难(“说长道短”和“刨根究底”)的步步紧逼:像是为了表示谦恭,她一只手把毛衣针撂下,使劲地把鼻孔擦个不停。她似乎有些窘迫不安。安恩老太太气愤得说不出话,神色有点慌乱。她睁大了眼睛,用恳求的眼神看着那个人。如果一心一意只是为了消解奶牛的“孤单”而来到集市,那么虽遭误会,完全可以直接解释,没有什么难以启齿的;虽遭责难,也无须“谦恭”、“窘迫不安”,更不会“神色有点慌乱”、“用恳求的眼神看着”!我们知道,这样一些词语所写照的,一般都是人的隐情、隐秘有可能、或者将要被人识破、揭穿时的心态。为了避免更大的尴尬,她只得牵牛离开了。看来安恩有所遮掩,遮掩自己内心深处寻求摆脱“孤单”的渴求。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她最后的辩解也就有些言不由衷的成分了,当然也很可能是作者的障眼法,如同开篇的那两个“也许”。如此说来,奶牛的“太孤单”,也许只是安恩的“感觉”。要么是她“懂”奶牛的心思(所谓“近山知鸟音”),要么是“推己及牛”(因为同样的遭遇),要么就是“移情”的结果。“以己度牛”太过理性,所谓“懂”也只是“子非鱼”一类的臆测,我更愿意相信这是“移情”的结果。安恩的“孤单”是可以想见的。在作者为我们留下的“空间”和“暗示”中,我们可以想象,她老了,很可能没有子女,至少是(这时)他们不在身边,因此少有亲人和她分享快乐、分担痛苦,甚至少有亲人和她说话,更别说倾听她的心迹了;而村子又小,可以交往的人和交往的机会也很少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奶牛就很自然地成了安恩最亲近的伙伴和朋友。她与奶牛朝夕相处,亲近它、照顾它(比如,把皮毛刷洗得干干净净)、依赖它,有高兴事与它分享,感到孤单就向它倾诉。而它也依赖她、亲近她,温顺地依偎、安静地倾听,心甘情愿地奉献乳汁:显得善解人意。像这样人与动物因朝夕相处而相依为命、互为安慰的情况,在生活中并不鲜见。农民与耕牛,战士与坐骑,猎人与鹰犬,渔夫与鱼鹰,甚至一般人与宠物,都有可能建立起友好、默契的关系,形成某种程度上的“命运共同体”。这样的关系一旦形成,一般情况下都有可能发生的“移情”,当然也就更有可能发生了。于是,安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似的觉得奶牛也跟她一样“孤单”了;于是,她把牛牵着,一同去寻求“热闹”、摆脱“孤单”了。只是到了那闹市,安恩觉得很受用,“安闲得很”;奶牛却不能(没有)解决问题,感到“神情厌烦”。于是,最后引发了种种尴尬只是这样一来,也就越发显出了安恩“孤单”之深切与浓重。但我们也知道,由于长期厮守、合作,农民与耕牛,战士与坐骑,猎人与鹰犬,渔夫与鱼鹰,甚至某些人与其宠物,其亲密关系尽管可以达到朝夕相处、相依为命甚至称呼为“我们”的程度,却不能一概放大为人与所有动物的关系,不能简单地与“人与动物平等”和“珍爱人以外的所有生物”之类画上等号,因而不好直接地称颂为有着“万物与我为一”的情怀;因为他们很可能只爱“这一个”;除了“这一个”,他就不爱,甚至还可能做出虐待动物的事来呢。安恩与奶牛的关系也可能如此,因为我们还不能从文本中发现根据,说明安恩也会像爱怜“这一头”奶牛那样爱其他的奶牛以及所有的动物。因此,说这是一篇写“人与动物平等”的小说,似乎有些牵强;更何况,在小说的主要情节中,我们也不能找到有力证据,证明安恩对“这一头”的关注,已经深入到了它的“精神世界”层面。从文本的整体看,这是一篇通过一场“尴尬”既写人又写牛、人牛合写的小说,但主要描写的是普通人的“人性”;而人性是复杂的。“尴尬”是由“空间错位”(想散心却来到牲口交易场)引起的,是很特殊的“这一场”;“人”也是独特的“这一个”(此举说是让奶牛散心,却惹得奶牛“神情厌烦”,她自己倒是很安闲;至少也是好心把事办砸了)。这样,我们不仅“走近”了安恩,看见和听见她的所作所言,而且因此“走进”了安恩的内心,感受到了她内心的复杂:她所做的,不一定就是所说的;她所说的,不一定就是心里所想的;心里所想的,既有已经想清楚了可以言说、却又羞于言说的,也还有没有想清楚而难以言说的潜意识她,一位普通的农家老年女性,善良但又有些儿自私,自尊却又较为敏感,质朴而有几分狡黠。于是,一篇约两千字的小说,情节简单而不单薄,人物性格单一而不扁平,流露出作者对底层劳动者简朴、单调生活的欣赏和悲悯。因此,把这样一篇小说的情感倾向定位于“人与动物也会有真挚的感情,人应当像尊重同类一样尊重动物,爱护它们,理解它们,重视它们的情感需求,因为即使一头奶牛也有可能在与同类的相处中得到安慰和快乐”,就显得有些不妥当了,因为这样的解读实际上已经离开了文本的“整体”,充其量也只是“部分”的内容。这就是我所说的咬文嚼字之“失”,失在未能坚持遵循部分与整体双向往返的阅读阐释规律。“咬文嚼字”作为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是由于契合了阅读对象(文本)的内在原则和灵魂;也就是说,方法中包含着对象(文本)的特性。这“特性”就是,作为言语作品(尤其是优秀的作品),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肌理结构是相互渗透、相互阐释的。因此不可随意分割,相对地分割了而不整合,就是对文本的不尊重;更不可随意删削,一旦有所删削就可能是另外一个文本了。因此,作为阅读方法的“咬文嚼字”,不妨将其“字”视为“部分”,将“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