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课的导入.doc_第1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课的导入.doc_第2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课的导入.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语文课的导入很长时间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导入”是在做秀。以前我总认为,学生在课前已经做好了预习,这节课讲什么师生心里都非常明白,还“导入”什么呢?它只不过是支个花架子,使课堂热闹点,此外,没什么实际意义。我毕业后只教过一年高一,从2000年8月到2003年6月,我一连三年都在高三,绝大多数的课都是习题讲评课,这使得我更坚定了对新课导入无用的看法。所以我以前讲课,都不太注意导入这个环节。直到今年,有一次我讲花未眠这篇文章。彻底改变了我对课前导入的看法。在花未眠这篇文章中,作者借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未眠之花格外美丽这件事,说明自然美是无限的,人发现美的能力是有限的这个道理,从而进一步论述了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生活,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仔细观察的观点。作者川端康成是日本人,这篇课文是一篇译文。我在讲这一课的时候,还是按照老习惯,不用导入,一上课就直接分析文章。但是,这篇文章太难理解,尤其是由花未眠这种现象反映出一种关于自然美和艺术美之间关系的文艺理论,这一点,学生很难理解。在分析课文时,我列举了大量的事例,努力的创设情境,但学生还是理解不了。我只好不让学生思考,尽量让他们少活动,用讲述的办法总算把这堂课讲完了,但是,这堂课上的昏昏沉沉,效果很差。下课后,听课的老师帮我指出了这堂课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导入这个环节做得不好。张校长分析说:“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很注意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先声夺人,牢牢抓住导入新课这一重要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心像磁铁一样牢牢吸住,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强烈兴趣,使课堂成为一个巨大的情感磁场。如果在导入新课时有意关照一下课文中某些较难理解的地方,在分析课文中的这部分时,就可能很容易讲通,甚至迎刃而解”我听后大受启发。也就是在这堂课后,我有幸被学校确定为重点实验教师。我从学校图书馆借了三本语文教学方面的专著。其中有一本韦志成主编的语文教学艺术论。这本书中对新课的导入做了比较系统、详细的论述。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一边研读这本书,一边在课堂上实践刚刚学到的理论。每堂课我都注意课前的导入环节,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我在讲未有天才之前一文时,用伤仲永的故事导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讲这节课时,我先用投影打出伤仲永课文中的几幅插图,让学生简述这个故事。然后提问学生:“小时候,方仲永是一个神童,可是长大后却变成一个极其平庸的人,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用伤仲永课文中的语言回答“其父不使学”,我于是顺势引导学生:“其父不使学也就是说他的父亲不让他学习,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方仲永被迫离开了学习的环境,所以,他就从一个神童变成了后来的极其平庸的一个人。假如一棵大树,是极稀有的品种,生长的也非常茁壮挺拔。但是主人为了向别人炫耀,就把它连根拔起,双手捧着四处向人夸赞。那么大家想一想,这棵小树会怎么样?”“死了。”学生齐答。我紧接着说:“是的,这棵小树会很快死去。其实方仲永就像这棵小树一样,离开了生长天才的泥土,它是不会成长为天才的。关于天才和泥土,鲁迅先生曾做过一次非常有名的演讲未有天才之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鲁迅先生是怎么看待这个的问题的。”这样一导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节课高潮迭起,上的非常成功,不能不说课前的导入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次课尝到了导入的甜头,我在平时备课时更加注意导入新课这个环节。比如我讲胡同文化时,先播放前门情思大碗茶,然后在音乐声中问学生有没有去过故宫,让学生伴着音乐讲述故宫的金碧辉煌,然后再联系我这一辈子、大宅门等电视剧,设置情境,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胡同的特点。以此导入新课。虽然没有使用多媒体,但是我感觉,课堂效果比使用多媒体只能好不会差。通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我对语文课的导入有了比较深的认识。在课堂导入方面,我觉得语文教学艺术论这本书讲得非常好。根据对这本书中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我的教学实践,我想到了如下几种导入的方法:一、由小故事导入。中学生对小故事具有浓厚的兴趣,如果能结合课文谈及一些故事或典故,会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上文提到的未有天才之前就是一个较好的例子。还有我在讲宽容序言时,我通过一个讲“习惯”的小故事导入新课,效果也非常好。二、由作家作品及背景导入。如在讲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课文时,我先讲当时美国社会中黑人的状况,把文章的写作背景提示给学生,以便使学生能更好的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三、由音像资料导入。中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多思善感。一成不变的刻板式的方式,往往会使他们失去兴趣,从而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热情。所以,充分利用歌唱、录音、录像带、投影仪、幻灯机、电视等形式来导入新课,有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上文我提到的胡同文化用歌曲导入效果就不错。还有在讲花未眠时,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些名画或一些艺术品,让学生体会艺术美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仔细观察,由此导入新课,学生就可能会比较容易接受课文中的观点。四、由生活经验导入。学生对平时的生活经验非常熟悉,如能联系生活经验导入新课,会使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比如我在讲呐喊自序时,用“平时你去买书,一般先看什么?”“要想在最快的时间内简单的了解一本书,一般要看书的哪一部分?”两个问题导入,效果很好。五、由练习导入。经验告诉我们,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练习,或填空,或组词;或人物,或事件;或文字常识,或文体知识只要运用贴切,就会燃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今天的习题讲评课上,我要讲关于单、复句的语法知识。因为语法知识比较枯燥,学生不愿学。所以我现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天”字,然后告诉学生:“这是一个天字,是一个字。”接着我又在天的前边写了一个“老”字,告诉学生:“老天是一个词,或者说是一个短语。”然后我又在天的后边写了一个“爷”字,告诉学生:“老天爷还是一个词,或者说是一个短语。”说到这里,我又在“老天爷”这三个字的后边加了一个感叹号,问学生:“老天爷!还是一个词,或者说是一个短语吗?。”学生说:“不是,是一个句子。”我顺势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哦”并且在后面加上一个感叹号,说:“哦,看来,一个字,或者一个词,一个短语加上标点符号就成了句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句子的知识。”这样一导入,学生对语法知识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就少了很多,讲起课来也就轻松多了。六、由名言、警句、成语导入。比如我在讲授江泽民同志的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讲话一文时,用“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作开头导入新课,效果也不错。由名言、警句、成语导入新课,能驱遣学生的情感意识,扣击学生的心扉,激活他们的思维空间,提高学习效率。七、由古今诗文名句导入。中学生比较钟爱诗歌中一些脍炙人口的句子。用古今诗文名句导入新课,有时会使课堂变一个巨大的情感场。郑愁予的“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开落”,徐志摩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卞之林的“我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我;明月装饰了我的窗子,我装饰了别人的梦”等。都是学生喜欢的名句,如果能再导入新课时用上,对整节课课堂气氛的渲染,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八、温故生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譬如,在高一新生刚学习新诗时,可以一起温习初中所学的诗词,这不仅能巩固旧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新诗的热情。实践证明,一个先声夺人的导语确有动一发而牵全身之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子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