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联系生活实际,促进课堂教学,提高学习能力顺昌县大干中心小学 廖贵友数学课堂到底要培养孩子什么?各位同仁一定有着不同的见解。数学课程标准十分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本着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这一教学理念,教师要树立将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让学生会因为数学学习而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让学生尽情地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回归于儿童的生活,要在教学中时时关注儿童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经历了什么?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创造性地挖掘课程资源,让数学学习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将数学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之中,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益。一、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里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观给学生。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又好奇,对于枯燥的数学公式或概念往往坐不住,甚至感到厌烦。实际上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例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的导入中,这样设计: 师:同学们,老师非常想和大家交个朋友,愿意吗? 生:(非常高兴地齐答):愿意。 师:是朋友就应该相互了解,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可以吗? 生:(兴奋地齐答):可以。 师:我在家里,我的女儿特别喜欢穿妈妈的鞋子和衣服,你们在家是不是也喜欢穿妈妈(爸爸)的鞋子和衣服呢? 生:是的。 师:穿上你妈妈(爸爸的)衣服有什么感觉? 生a:很大。 生b:非常肥大。 生c:像裙子一样。 师:你妈妈(爸爸)穿你的衣服吗?(学生感到很好笑。) 师:你们笑什么? 生1:我的衣服太小,妈妈(爸爸)穿不上。 生2:妈妈(爸爸)会把我的衣服撑破的。 师:你的衣服,你妈妈(爸爸)为什么穿不上?像这样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每个同学都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体积和体积单位”,相信通过学习,你们会更深入地知道爸爸为什么不穿你的衣服。 “穿不穿妈妈爸爸的衣服?”这一学生都体验过的,颇具人情味的问题让儿童深切感受到数学实际就在我们身边,“一不小心”就会用到它。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所以我们要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儿童数学经验的积累。二、联系生活实际,从身边发现数学问题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景在于为学生提供体验数学的机会,通过数学活动促进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心,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享受成功的喜悦,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生活情景的创设,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色彩。如在教学完乘法后,与和学生进行了一节实践活动课。当时我是这样来创设情景的: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欣赏春天的景色,大家想不想去游览一下,去找一找春天?春游时得带食物,下面是一些零食的单价:棒棒糖3元;饮料2元;水果5元;话梅2元;饼干3元;瓜子2元让同学们用50元去买。这样的情景创设,学生亲身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要做一个有心人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这样既达到传授数学知识的目的,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之效果。在体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三、借助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做到学以致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可以激发学生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培养正确的数学观。 1、结合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意识。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学数学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不仅生动、深刻,而且进行了人文教育。学习了长度单位,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长度单位;学习了圆的知识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设想一下如果同学们喜欢的自行车车轮设计成椭圆形,或其它形状,会怎样?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圆形物体的圆心。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让他们知道每天吃多少米、用多少水、耗多少电都要进行计算。这样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例如,教学“平均数”一课时,将学生分成六人一组,计算每个小组的平均身高,此时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求出结果后,让学生进一步比较:“哪一组的同学最高?哪一组的同学最矮?” “我们班的男生和女生身高情况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研究。你能得出哪些结论?”这种活动与学生自身生活相结合,可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3、加强实际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理论与实际往往有很大差距,要想使所学的知识能真正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必须加强实际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 案例1:教了“比和比例”之后,我有意把学生带到篮球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篮球架的高度。如何测量?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 生a:爬上去量! 生b:爬上去也够不着顶端啊。好危险的! 生c: 正当同学们议论纷纷的时候,我适时取来了一根长1.5米的竹竿,笔直插在球场边。这时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 我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1.5倍,你能想出测篮球架高度的办法吗? 生d:球架高也是它的影长的1.5倍。 生e补充:必须要在同一时间内。 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篮球架影子的长,算出了篮球架的高。回到教室后,我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篮球架高的公式吗?”学生小组合作,议论纷纷,不一会就得出:竿长:竿影长篮球架高:篮球架影长 或 竿长: 篮球架高竿影长:篮球架影长 此时,学生意犹未尽,完全沉醉于探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案例2:教学比例尺知识时,教师首先从生活入手进行导课激趣:如果去上海旅游,你能帮助我测算一下顺昌到上海的路程吗?学生兴趣盎然,各自在备好的中国地图上认真地测算。为测两地的图上距离,有的同学用直线折测的方法沿公路线重叠或沿铁路线重叠,再将重叠过的线拉直,求出了图上距离;有的用直尺直接量两地的直线距离。如何用图上距离求实际路程呢?同学们边看图例,边讨论,边试做。有的用线段比例尺上每厘米代表的实际距离乘图上距离,有的用图上距离乘分数比例尺的分母,也有的用图上距离除以比例尺。讨论交流时,许多同学对直尺直接测量两地直线距离的方法提出疑问。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确定旅游路线应该按图上两地铁路或公路的长度作为图上距离,然后求出两地的实际路程。用线段比例尺可以这样求:每厘米所表示的千米数图上距离实际路程;用分数比例尺可以这样求:图上距离比例尺两地路程。之后,老师让同学们设计一种最佳进沪旅游方案。同学们乐此不疲,整个学习过程一直处于轻松愉悦、兴致盎然的气氛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疗信息泄露的伦理影响及应对策略-洞察及研究
- 人工智能辅助航线规划-洞察及研究
- 大数据驱动信贷评估策略-洞察及研究
- 摩托车人机交互系统优化-洞察及研究
- 2025-2030造纸印刷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与环保政策研究报告
- 坚果炒制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太空酒店运营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大豆蛋白素食汉堡制作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果蔬茶智能灌溉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厂处级安全培训教育试题及答案解析
- 第10课《美丽的颜色》课件-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课件 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历史
- 艾梅乙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 心包疾病患者的护理
- 高校援建人才管理办法
- 企业创新激励机制与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 《老年人能力评估实务》健康养老服务专业全套教学课件
- 橡胶环境损伤机理与寿命预测模型构建研究
- 腹腔镜子宫肌瘤护理查房
- 2025年卫生类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护理学专业知识外科护理试卷
- 个人养老金微课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