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论文中国古代论文.doc_第1页
“三教”论文中国古代论文.doc_第2页
“三教”论文中国古代论文.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教”论文中国古代论文:中国古代“三教”浅析摘 要:“三教”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通常指儒、道、释,这种观点从魏晋以来流行;东汉时将儒家的施教内容称为“三教”;宋元明时“三教合一”,“三教”都是道教的“三教”:“阐教”“截教”“西方教”。关键词:“三教”;儒;道;释提起“三教”来,通常都会认为“三教”就是指儒、道、释三教。其实,这种观点只是现在一种最通俗的说法。最早,见于文献的“三教”并不是指儒、道、释三个教派,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和丰富,“三教”还衍生了其他的含义。“三教”最早的含义跟儒家所宣扬的教化、教育等内容有关。东汉班固白虎通义卷八三教云:“王者设三教何?夏人之王教以忠,其失野,救野之失莫如敬;殷人之王教以敬,其失鬼,救鬼之失莫如文;周人之王教以文,其失薄,救薄之失莫如忠。”在此文中,谓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称之为“三教”。又东汉徐干中论卷上治学第一云:“故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教以六德,曰智、仁、圣、义、中、和;教以六行,曰孝、友、睦、姻、任、恤;教以六艺,曰礼、乐、射、御、书、数。三教备,而人道毕矣。”在这里,将六德、六行、六艺合称为“三教”,是指儒家的施教内容。魏晋以来,传入我国的佛教渐成气候,同时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也逐渐昌盛起来,深深地影响着当时人的生活和文化,于是人们将占主流文化地位的儒家与道教、佛教合称为“三教”,这一提法最迟在北周时就已出现。据北史周本纪下云:“十二月癸巳,集群官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在此,以政府政令的形式正式确定儒、道、释为三教。宋叶廷珪海录碎事人事云:“唐陈陶,以诗名、兼释、老学,自号三教布衣。”由此可见,称儒、道、释为三教,已被广泛认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但是,从儒、释、道三教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三教一方面为了争夺政治、经济和宗教地位而相互对立、排斥,展开激烈的争辩;另一方面,又在义理上相互吸收、融合,互相影响,最终在为稳固封建秩序,为皇权政治服务,获得默契。三家都共同发出了“三教合一,三教一家”的呼声。至宋元明“三教合一”成型了,其中,西方教为佛教前身,而且阐、截二教中的不少神仙都成为后来佛教中著名的神佛,如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等即是。这表明,无论“三教”如何提法,也只能是道教的三教,以道教为尊,三教都源于道教。综上观之,“三教”之义经过长时间的演化,以指儒、道、释之义为“三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