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好人是怎么变成恶魔的,去个性化分析.doc_第1页
心理学与生活,好人是怎么变成恶魔的,去个性化分析.doc_第2页
心理学与生活,好人是怎么变成恶魔的,去个性化分析.doc_第3页
心理学与生活,好人是怎么变成恶魔的,去个性化分析.doc_第4页
心理学与生活,好人是怎么变成恶魔的,去个性化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学与生活题目:好人是怎么变成恶魔的 组 号 第二组 小组成员 完成日期 2011.11.12 心理学与生活授课教师评语:题目:好人是怎么变成恶魔的之去个性化之恶组号:第二组 组长:组员:呈交日期:目 录1绪论11.1背景介绍11.2目的与目标12理论12.1去个性化12.2邪恶与善良12.3匿名行为22.3.1互联网上的匿名22.3.2著作权上的匿名22.3.3政治上的匿名21.4情绪的定义21.4.1群际情绪21.4.2情景影响3案例分析3总结与结论5参考文献6I心理学与生活1绪论1.1背景介绍去个性化最早是法国社会学家G勒邦提出的,意指在某些情况下个体丧失其个体性而融合于群体当中,此时人们丧失其自控力,以非典型的、反规范的方式行动。人们在群体中通常会表现出个体单独时不会表现出来的行为。例如,处在团伙中的个体有时会跟团伙表现出一些最暴力行为,而这种行为在他单独时不会表现出来。费斯汀格等人提出,在群体中的个人觉得他对于行为是不负责任的,因为他隐匿在群体中,而不易作为特定的个体而被辨认出来。这样他们溶化于群体中,缺乏个体的可辨别性,导致了不许进行某种行为这些约束力的降低,个体觉得溶化于群体中越厉害,去个性化就越厉害,约束就减少得越甚。以下为社会存在的去个性化。 1.2目的与目标个去性已成为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牵涉到犯罪,尤其是网络下的去个性化,通过本节学习可以给大家一个正确的态度对待去个性化行为。对个体网络行为的指导中,更重要地是如何趋利避害,对个体在网络中去个性化行为作出正确引导。2理论2.1去个性化的定义去个性化:意指在某些情况下个体丧失其个体性而融合于群体当中,此时人们丧失其自控力,以非典型的、反规范的方式行动。2.2邪恶与善良邪恶:建立于涉及伤害、虐待、命令、缺乏人性、毁灭无辜他者的刻意行为,或者是使用权威、系统的力量鼓励且允许他人这么做,并从中取得利益。简而言之,就是“明知故犯”。善良:纯真温厚,没有恶意,和善,心地好。亦指和善而不怀恶意的人。壁垒分明的辨别好人与坏人让我们感到安心:第一,建立了一个“二分法”的原则,在这个原则之下,邪恶被认定为“天性如此”。第二,维持“二分法”可令好人“免责”。2.3匿名行为匿名,是一种不具名的行为,相对于具有真实身份的行为。匿名目的是不想表露自己身份,或者因为多种原因身份/特征不明。匿名给人的一种感觉是因为需要隐瞒某些东西,因而给人一种负面的观感。但是在交流中,匿名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机制。人们通过匿名可以肆无忌惮的发表看法,对各种主张或者想象进行探索和实践,同时可以避免社会的非议,减轻负面影响所带来的后果。然而匿名也会造成可信度的危机。埃瑟戴森在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中分析了匿名的各种理由,例如匿名可以保持私密性;有助于发出各种指责或警告,而又不会被人发现与自己有关联;或者提出一些愚蠢的问题,而又不会暴露自己的无知,匿名也可以用在不公正的体制中,以激发人们的改革意识。网上的专栏作家大卫希维尔指出匿名可以让人得到充分表达的自由。英国作家福斯特认为报纸的不署名社论“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意味。似乎是绝对的真理,宇宙的集体智慧在讲话,而不是一个人用微弱的声音在发言”。经济学家杂志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采用匿名写作。他们认为“写什么比谁写得更重要。”曾担任杂志主编的杰弗里克劳瑟说,匿名“使编辑成为比自己更大的事业的仆人而不是主人.它令杂志拥有震撼人心的思想和原则。”2.3.1互联网上的匿名在互联网上,匿名是互联网独特的一种特性。1993年纽约客杂志上彼得斯坦纳的一幅漫画被网民们所信奉。这幅漫画的标题是“在网络世界里,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图1. 在网络世界里,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2.3.2著作权上的匿名著作权规定了作者有署名的权利。但是也有作者由于各种原因匿名发表作品,这仍然受到著作权的保护。2.3.3政治上的匿名在多数政治性的投票中,为了维持投票的公平性,有着“无记名”的一项原则。在此原则下,人人都必须匿名投票,通常违反此原则是犯法的。2.4情绪的定义情绪是个体或者一个群体在特定的情景下,内心产生的喜、怒、哀、乐、悲观、绝望等的感受。情绪对人的影响(1).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人体的机能,能够促进人的活动,能够形成一种动力,激励人去努力,而且,在活动中能够起到促进的作用。(2)消极情绪会使人感到难受,会抑制人的活动能力,活动起来动作缓慢、反应迟纯、效率低下;消极的情绪会减弱人的体力与精力,活动中易感到劳累、精力不足、没兴趣。2.4.1群际情绪群际情绪理论认为,群际情绪是指当个体认同某一社会群体,群体成为自我心理的一部分时个体对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情绪体验。 群际情绪与个人情绪的区别第一, 群际水平的情绪不同于个体水平的情绪 ; 第二, 群际情绪取决于群体认同水平 ; 第三, 群际情绪弥散于整个群体 ; 第四, 群际情绪有助于激发和调节人际、群际态度和行为。 群际情绪随时间沉积,最终成为群体成员的一部分,一旦激活,具体的群际情绪就会指向和调节具体的群际行为。群际情绪的主要假设是: (1)认同某一社会群体的成员会评价和解释与他们群体相关的事件; (2)群体评价产生指向内群体和外群体的群体情绪 ; (3)反过来,群体情绪又作为刺激条件, 激发指向内群体和外群体的行为。 2.4.2情绪影响情景因素包括事情的性质、团体的声望、群体成员的成分、群体凝聚力与一致性、群体的情绪氛围群体情绪激发的条件第一阶段是个体激动, 去个性化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场所和情境。第二阶段是集体激动,由于情绪容易感染传递, 群体情绪在受到个体的影响下,群体此时也表现得极不稳定,也极不负责任。第三阶段是社会传染, 这是一种比较快的、 不知不觉的、不合理的扩展,它往往表现为一种疯狂、 一种时尚的扩大。当个人对群体的认同比较高的时候,特定的、具有感染力的情景会促使个人丧失自己的判断力和理解力,进而融入到群体当中,做出一些个体正常情况下不会做的事情,同时,所做出的行为在群体情绪的激发下,更加疯狂,对群体的认同更进一步。案例分析案例:卢旺达强暴事件位于非洲中心的卢旺达,爱好和平的图西族学到一件事情,即使只是简单的大砍刀,也可以造成大规模的摧毁。胡图族人从1994年开始大规模屠杀图西族,几个月内就遍及全国,军队用砍刀和狼牙棒杀害了数以千计的无辜男人、女人、孩童。联合国统计,约有80万到100万卢旺达人民在三个月内被谋害,是有史以来最凶恶残暴的大屠杀,消灭了四分之三的图西族人口。一个受害者回忆当时伤害他的人所说过的话:“我们要杀光所有的图西族,然后有一天,胡图族的孩子们会问:图西族的小孩长什么样子?”屠杀从前的朋友、隔壁的好邻居,都只是“奉命行事”。一位胡图族的屠杀者在十年后的一个访谈中提道:“杀害自己的邻居是再糟不过的事情,我们曾经一起喝酒,他的牛会在我的土地上吃草,他就好比是我的亲戚。”一个胡图族的母亲叙述她是如何活活打死一名邻居的小孩,这个小孩又是怎么带着惊讶,眼睁睁地看着昔日的友人、邻居夺走他的生命。她说,一名政府人员告诉他们图西族是他们的敌人,而且给了她一根狼牙棒,再给她丈夫一把砍刀,用来对抗敌人。她辩称这是“帮”那孩子一忙,因为他的双亲已在先前的谋杀中过世,这可以避免让他成为可怜的孤儿。案例分析:我们不能否认邪恶的存在,但是又不能轻率地判断别人为邪恶;即使发现了邪恶,我们也缺少了有效的对策,只能诉诸知识、爱心与信仰。为什么一个理智的人犯了谋杀罪,却不知道自己已经杀了人?为什么本质上不邪恶的人,竟会对于自己参与了大屠杀的恶行浑然不知?我将以此问题为核心,讨论个体和群体之恶的关系,设法回答上述问题。针对我们报告中的内容,卢旺达屠杀、南京大屠杀以及奥斯维辛集中营等事件,他们的共同点是一个集体性质的军队面对普通大众,所表现出来的超乎寻常的残暴,以及他们内心对那些罪行并不感到应有的愧疚和忏悔之心。这在常人看来也行是罪不可赦的行径,但其中却蕴含着心理学的道理在里面。在屠杀事件中,行凶者是个人,下命令及执行者也是个人,每一个个体的行为最后还是个人的选择所致,每一位参与屠杀事件的个人都应该收到谴责,而且也难辞其咎。至此,我们讨论的焦点一直在“邪恶”的特定个体,有别于绝大多数的另一类人,也就是我们所指的“非恶人”。即使我们认为二分法或多或少失之武断,而主张大恶及毫不邪恶的人之间互有因果关连,我们仍得面对一个问题:倘若被屠杀的绝大多数人不是邪恶的个体,那么参与屠杀事件的人是不是肯定都是人们所想像的穷凶极恶之人呢?显而易见,如欲了解屠杀事件,我们不能将重点只局限于个体的邪恶及个人的选择。因此,这里所讲的群体之恶的现象,尽管在许多方面与个体之恶颇为类似,但仍然多少有别。于是我想到了一些原因,群体行为之所以有别于个体行为,以至于出现去个性化现象,群体分工在这里扮演了重要角色。群体可以采用个体在效率上无法企及的运作方,分工化可以借助一些迥异的心理机制,造成群体的不成熟,且可能导致邪恶之源。一旦个体在群体中扮演了专业分工的角色,个体便易于将道德责任推卸至群体中的其他分子。如此一来,不仅该个体将会泯灭良心,整个群体的良心也会变得支离破碎、稀微至不存在的地步。简单的事实就是,倘若每一个体无法为置身其中的整个群体或组织的行为,直接负起责任,则群体势将难免不会失去良心,致使邪恶与弊端丛生。可以简单理解为个体在群体中所扮演的只是其中一份子,其行为外在表现为群体的行为,于是就淡化了作为个人的责任,这就是报告中所提到的匿名效应和责任模糊,可以削弱他们的个人辨识度,并因此创造出为恶的潜在条件。这时,如果再加上情绪激发及情景影响等因素的作用,那么群体之恶便应运而生。群体与个体的行为模式大同小异。这是因为群体是一个有机体,恰如单一实体般运作。群体凝聚力使得由个体组成的群体,如一整体。群体内集聚了一股强而有力的力量,让各组成分子结合为一,行动一致。自恋也许是最强而有力的群体凝聚力,而让群体引以为傲的荣誉则是最简单且最良性的自恋形式。群体对组织本身感到自豪,就像成员对于所属的团体引以为傲一样,而且军队比绝大多数的组织更刻意设法加强群体内的荣誉感。一般都认为,巩固群体凝聚力最好的方式是激发群体对外部敌人的恨意。将注意力集中于外围团体的缺失或“罪过”,就能轻易且不费力地忽略团体内的缺点。我们已经知道,邪恶的个体经由谴责或设法摧毁凸显他们缺点的人或事,以逃避自责或内疚的各种方式。如今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怀有恶意的自恋行为,又自然而然地出现在群体中。由此得知,腐败的群体可能表现出最邪恶的行为。这是因为“失败”伤害人的自尊,就如同受了创伤的动物往往是邪恶且狠毒的。但“失败”却能够激励健全的有机体组织、自我检讨及自我批评。由于邪恶的个体受不了自我批评,因此在面临失败之际,或多或少难免会破口大骂,痛加责罚他人,同理也适用于群体。群体的腐败,以及群体自我批评的刺激,均将损及群体的荣耀及凝聚力。所以,世界各地各年龄层的群体领导人在失败时,就会升高群体对外国人或敌人的恨意,借以强化群体的凝聚力。 分工化的组织有造成邪恶之虞,分工化的个体如何将所属职位的道德责任推卸到整个组织机器内其他成员,或是转移的整个组织机器。个体于群体中扮演追随者的角色所面临的退化时,往往就是分工化后形成的现象。追随者并非一个完整的个体,接受既非思考者或领导者角色的人,即是疏忽了个人在思考及领导方面的能力。再者,由于思考及领导不再是此人所专擅,或是他的职责所在,因此往往不顾自己的良心。总结与结论个人在特殊环境中人格会出现去个性化现象,抵抗这种去个性化的主要方法就是尽可能减少尽可能减少去个性化的程度,使责任分工明确,处在他人的监督之下,使每个人都难以逃避自己的责任。具体如下:(1) 形成积极的群体规范,控制学生个体的消极行为(2) 加强“知行统一”促进个体社会化(3) 提高自我意识,克服不良性格去个性化心理”是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