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单元复习 课件人教版.ppt_第1页
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单元复习 课件人教版.ppt_第2页
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单元复习 课件人教版.ppt_第3页
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单元复习 课件人教版.ppt_第4页
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单元复习 课件人教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化 所谓近代化 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 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单元复习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 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维新派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派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君主立宪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民主共和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包含的层面 经济上的近代化 器物层面 洋务运动政治上的近代化 制度层面 百日维新 辛亥革命思想上的近代化 思想层面 学西方思潮 新文化运动 层层递进 逐步深入 由表及里 器物 制度 思想 洋务运动 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 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 前期 以 自强 为口号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后期 以 求富 为口号 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筹划海防 创建近代海军 培养近代人才 创办新式学堂 派遣留学生 内容 破产原因 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 顽固派的阻挠 不改变封建制度 根本 洋务派缺乏健全的领导核心 背景 洋务派主观目的 洋务运动实际结局 破产原因 洋务运动积极作用 维护清朝统治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不改变封建制度 第一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第二 积累了生产经验 培养了技术力量 第三 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评价洋务运动 动脑筋 1 选择连线 把下列人物与相关的工业连接起来 一句话概括 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打着 自强 求富 的旗号 通过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民用工业 创建近代海军 培养近代人才 企图摆脱内忧外患的困境 维护封建统治的一场失败的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典型例题 1 中国近代史有这么一个人物 他既代表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 又创办洋务企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这个人物是 a曾国藩b李鸿章c左宗棠d张之洞2 中国文武制度 事事远出西人之上 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 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想一想 这是哪个派别的主张 a 顽固派b 洋务派c 资产阶级维新派d 资产阶级革命派 b b 3 洋务派举办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a 自强新政b 发展资本主义c 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d 利用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d 4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是a 顽固派的阻挠 破坏b 洋务运动未彻底变革封建制度c 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d 未真正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 b 典型例题 c b 5 06年南宁市题 中国近代史有这么一个人物 他既代表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 又创办洋务企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这个人物是 a曾国藩b李鸿章c左宗棠d张之洞6 08年 威海市 甲午战败后 李鸿章伤感地说 我办了一辈子事 练兵也 海军也 都是纸糊的老虎 不过勉强涂饰 虚有其表 从他的话中 我们能看出洋务运动是 a 一次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运动b 一次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运动c 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d 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考点解析 公车上书 1895年 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 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 性质 作用 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等 改革的主要内容 改革政府机构 裁汰冗员 任用维新人士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开学堂养人才 翻译书传思想 创报刊开言论 训练新式军队 戊戌变法的影响 1 促进了思想解放 是中国近代的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 有利于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传播 3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性质 典型例题 1 06年南宁市 1998年是北京大学的百年诞辰 这所大学的前身是百日维新时创办的 a 商务印书馆b 两江师范c 京师大学堂d 北洋水师学堂2 07年崇左市 假如你生活在十九世纪末 面对民族危机 作为维新派政治团体强学会的一名成员 你每天很想阅读的一份报纸是 a 中外纪闻 b 星岛日报 c 申报 d 大公报 c a 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1 1894年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兴中会 在檀香山 2 1905年组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中国同盟会 在日本东京 3 提出 三民主义 领导辛亥革命 创建中华民国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是20世纪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人 他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为中国革命耗尽了毕生的精力 他的革命功绩和精神永远为后人所牢记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建立民国 平均地权 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刊物 民报 发刊词中 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 三民主义 民族 民权 民生 辛亥革命 评价 性质 功绩 局限性 失败之处 败因 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或 封建君主制度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没有使中国走上真正民主富强的道路 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 没有依靠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帝国主义的干涉 反动势力的破坏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领导阶级 都是资产阶级领导 但戊戌变法为维新派领导 辛亥革命由革命派领导 目的 都是为挽救民族危亡 发展资本主义 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但戊戌变法要求实行君主立宪 革命派要求推翻清政府 建立资产阶级共租国 性质 前者是白上而下实行的改良主义的政治活动 后者是通过武装斗争 夺取政权的斗争 人民支持 两者都没有群众基础 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 革命派则利用了新军和会党 根本结局相同 都以失败而告终 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失败的根本原因 都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但前者被以慈禧为首的封建顽固派镇压 后者虽推翻了封建帝制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但因袁世凯篡夺了政权 而终归失败 比较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异同 1 06年是辛亥革命95周年 小张想实地考察辛亥革命首先爆发的地方 他应该到a 上海b 北京c 天津d 武昌2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a 人文主义b 启蒙思想c 三民主义d 社会主义3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 思想上的大解放 这里 思想上的大解放 是指a 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 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d 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4 孙中山的 三民主义 不包括a 民权主义b 民主主义c 民生主义d 民族主义 5 08年崇左市 某年元旦 著名古城南京城内张灯结彩 庆祝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这一年是 a 1908年b 1910年c 1912年d 1919年 6 由于三民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 对革命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 a 革命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b 革命阵营成分错综复杂c 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d 资产阶级革命派总想妥协 7 临时约法 规定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其根本含义是 a 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b 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c 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d 确立了民主共和的主张 8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 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它的重要历史作用在于 a 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b 阻止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c 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d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 9 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变法和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a 中外反动势力破坏b 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c 儒家思想的传统影响d 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新文化运动 前期 后期 代表人物 基本内容 评价 性质 历史意义 局限性 p42 背景 开始标志 主要阵地 新青年 1915年陈独秀创办 青年杂志 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胡适等 口号 民主和科学 德先生 赛先生 十月革命后 转向宣传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第一个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 四提倡四反对 p41 先进的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呈现出怎样的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 层层递进 逐步深入 由表及里 洋务运动 器物层面的学习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制度层面的学习 新文化运动 精神文化层面的学习 近代化探索历程的感悟 三近代化的探索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 救亡图存的探索 在中国近代前期的探索中 始终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救国道路 都没有使中国走上近代化道路 感悟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斗争精神 1 新文化运动把儒家思想当作头号敌人 主要是因为 a 儒家文化落后与资产阶级文化b 儒家思想是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c 儒家思想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d 儒家思想陈旧 迂腐 2 杨明同学将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新文化运动归纳为一个专题 这个专题的名称可以确定为a 思想解放的作用b 民主革命的影响c 政治改革的意义d 民族战争的结果 1 康有为 梁启超作为伟大的历史人物永载史册 主要是因为他们a 发起了洋务运动b 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c 领导了辛亥革命d 参加了新文化运动2 下列不属于百日维新变法内容的是a 改革政府机构b 不允许私人兴办工矿企业c 训练新式军队d 翻译西方书籍 传播新思想 3 19世纪末 中国近代化的核心内容是a 学习西方军事技术b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c 学习西方经济技术d 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2008 扬州市 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 下列有关中国人 向西方学习 历程表述正确的是 a 学制度 学思想 学技术b 学技术 学制度 学思想c 学思想 学制度 学技术d 学技术 学思想 学制度 解题指导 材料解析题三个环节 读 找 答读 结合问题仔细阅读全部材料 不仅要读正文 或表格数据 图片主体 还要读提示语 注释 材料来源 图片的背景等 不要放过材料中的任何细节 找 找出材料中有助于解题的信息 显性和隐性 找出材料与教材的关联 答 坚持 论从史出 力求全面准确 简明扼要 备注 储备丰富历史知识 尽量利用自己储备的历史知识答题 少会依赖课本 典型例题 阅读下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