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测评 岳麓版必修1.doc_第1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测评 岳麓版必修1.doc_第2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测评 岳麓版必修1.doc_第3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测评 岳麓版必修1.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测评(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要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解析:商王的卜辞首先托祖先转达,这体现出商代已经形成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故选b项;商王心目中的最高神是“帝”,排除a项;d项过于绝对,c项与材料不符。答案:b2.西周在延续前代制度的基础上对其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完善与创新,以便达到“天下归周”“天下归宗”和“天下归心”的目的。下列与“天下归周”相对应的是()a.禅让制b.分封制c.公天下d.宗法制答案:b3.诗经小雅斯干载:“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制度性因素是()a.皇帝制度b.分封制c.宗法制d.科举制解析:材料中“乃生男子载弄之璋”“乃生女子无非无仪”反映出男尊女卑,与皇帝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与分封制的等级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与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有关,故c项正确;材料与科举制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4.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并订立盟约:“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树子指古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子引者注)这说明齐桓公()a.挟天子以令诸侯b.极力维护宗法制c.主张废除分封制d.推崇法家思想解析: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没有体现出挟天子以令诸侯,故a项错误;“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目的在于维护正妻和嫡长子的地位,极力维护宗法制,故b项正确;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主要特征,材料与分封制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b5.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以皇帝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其主观目的是()a.炫耀文治武功b.树立专制权威c.制造暴政依据d.宣扬君权神授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秦始皇认为皇、帝都不能彰显自己,故将两者合二为一,皇帝只能是君主的专用称谓,其主观目的是树立专制权威,b项正确。答案:b6.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引文的效果,秦始皇采取的直接措施是()a.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制b.设立丞相处理全国政事c.设立太尉管理全国军务d.设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荀子认为君主对官吏要“不可不略知”,即加强对官吏的监察,联系秦代官制,可知答案为d项。答案:d7.导学号64610014据汉书载:“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认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a.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b.适应了大一统政治确立的需要c.消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d.适应了大土地所有制确立的需要解析:材料的主旨是:分封制导致周朝衰亡,故秦推行郡县制。这说明郡县制是秦为了维护统一而采取的新举措,故b项正确。答案:b8.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b.确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解析: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故选b项。答案:b9.导学号64610104读史漫录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大意:宫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a.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b.掌握军政大权,独立决策c.辅助丞相议事,处理政务d.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解析:汉武帝时期选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材料中“柄归中朝”说明中朝代行了丞相的议政权力,故a项正确;“中朝”是协助决策,没有独立决策权,故b项错误;“中朝”是独立于丞相之外的机构,故c项错误;“柄归中朝,政去两府”说明不是行政机构,故d项错误。答案:a10.史书载:皇帝要破格提拔大理少卿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驳回诏书。皇帝向韦弘景、薛存庆解释提拔刘士泾的理由,任命诏书最终才得以颁布执行。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解析:唐朝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依据材料“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驳回诏书”可知,a项正确。宋朝枢密院掌管军权,不能掌握封驳审议权,故b项错误;明朝内阁没有实权,无权阻止皇帝提拔官员,故c项错误;清朝军机处跪奏笔录,无权反驳,故d项错误。答案:a11.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文中的这一“制度”是()a.征辟制b.监察制c.科举制d.九品中正制解析:材料强调竞争、获取官职、足够的学养,而科举制正是根据通过考试,公平公开衡量个人学养,以授予官爵的制度,故c项正确。答案:c12.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梁王刘武薨,景帝“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梁国由此一分为五,封四侯。汉景帝的做法()a.扩大了地方王国势力b.废黜梁国的王国地位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结束了郡国并存局面解析:从“梁国由此一分为五,封四侯”可知,地方王国势力被分散、削弱,a项错误;从“景帝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可知梁国没有被废除,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梁国的势力被削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梁国没有被废除,故郡国并存局面没有结束,d项错误。答案:c13.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用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宋太祖将此思想付诸实施的主要表现是()a.削减节度使的实权b.实行更戍法c.设置转运使d.派遣文官担任知州解析:通过阅读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宋太祖认为五代战乱不断,百姓遭殃的主要原因是藩镇势力过大,派遣文臣治理地方可以避免动荡局面的出现。答案:d14.史书记载:“宣宗时,始令内阁杨士奇等及尚书兼詹事(辅导太子的衙门之长官)夏原吉、蹇义,凡中外章奏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出,今谓之票旨。”下列各项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b.最高命令出自拟票官员c.皇帝无权亲见官员奏折d.皇帝拥有最终的决策权解析:提炼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内阁”“用小票墨书”“红书批出”,据此可判断材料涉及内阁制度中的“票拟”和“批红”。内阁不是决策机构,不能统率六部百司。结合材料,可知皇帝以“批红”的方式采纳或否决大学士的票拟,拥有最终的决策权,故选d项。答案:d15.导学号64610015清顺治帝曾说:“尔等(大学士)职司票拟,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未能俾尔等各出所见佐朕不逮,是皆朕不能委任大臣之咎,以致尔等俱未获尽展才猷。”据此判断清初()a.处理章奏完全依靠成规b.内阁大臣辅佐皇帝不力c.皇帝裁决国家军政要务d.顺治皇帝不能知人善任解析:处理章奏完全依靠成规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内阁大臣辅佐皇帝不力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尔等不过照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说明皇帝裁决国家军政要务,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皇帝集权,不是用人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6.国家是文明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国家主要政权的表现形式因时代不同而各具特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纵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材料三明朝中央机构示意略图(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天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体制的演变。(8分)(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4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央机构与过去相比有何重大变动。这一变动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8分)参考答案:(1)“天下变局”:统治阶级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多出身布衣。演变: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2)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3)变动:宰相制度最终废除,内阁制建立。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17.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对地方的管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昔周公吊(感怀)二叔不咸(通“贤”),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西汉初年地方行政区划图材料三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子语类(1)材料一分别反映的是什么制度?这两个制度在当时发挥了怎样的作用?(6分)(2)材料二反映了西汉初年地方上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为解决这一制度产生的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3)简述宋朝是如何“尽夺藩镇之权”的,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6分)(4)综合上述信息,说明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控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