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史部分【通史综述】(1) 先秦时期(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前221年):该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2) 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该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时间领先地位。(3)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从公元220年至公元907年):前者是我国封建国家长期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后者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4) 宋元时期(从公元907年至公元1368年):该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和科技文化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5) 明清时期(从公元1368年至公元1840年):该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和统一多民族进一步巩固时期。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概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早期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两部分。前者以宗法制、分封制为主体,后者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为核心。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呈现族权和政权合一、家国一体的特点,表现为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以血缘关系维持的宗法制。秦朝是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时期,表现为中央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从汉到元,是中央集权制度和君主专制的加强时期,表现为西汉削弱封国势力,北宋将地方权力收回中央,元朝开创行省制度,汉朝内外朝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制;选官监察制度的变化等。明清时期,是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时期,表现为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南书房和军机处、实行密折制等。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相权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通史坐标】第一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基准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基础梳理 知识整合】1. 夏朝:“传贤”演变成“传子”,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由此开始。2. 商朝: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结合。3. 西周的分封制: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周王授土授民)分封的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周王处于“天下共主”地位)诸侯的权力: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诸侯的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特点:a.层层受封,等级森严;b.重亲缘,轻法度;c.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评价:积极:a.扩大了周王朝的疆域,带动了地区发展;b.确立了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加强了其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社会秩序。消极:后来,由于诸侯国与周王室联系减少,地方上有较大的独立性,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威胁周王室统治。分封制的破坏(春秋战国时期)的原因:a.主要原因:分封制下,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b.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楚王问鼎”是其表现。)4.西周的宗法制:(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就是宗法制)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含义: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最大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等级:根据血缘亲疏,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严密等级制度。特点:a.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形成大宗与小宗的关系;b.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紧密结合;c.西周的政权与族权密切结合,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d.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评价:a.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等级森严,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b.f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纠纷,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4.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和纽带。宗法制配合分封制:5. 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王权和神权相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核心探究 主题升华】1. 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影响?如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观念;家长制、任人唯亲的作风;尊宗敬祖的传统等。2. 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内容链接点政治分封制、宗法制、世官制井田制是西周分封制实行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之上的政治制度,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出现,井田制遭到破坏,分封制随之日益崩溃经济井田制、青铜时代、工商食官文化学在官府、礼乐制度3.关于封建含义的理解:指国家结构,即西周的“封邦建国”。指社会形态,是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为经济基础的封建社会。基准考点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基础梳理 知识整合】1.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1) 秦统一的历史条件:客观条件:a. 社会经济的发展;b.民族融合的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c.通过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出现了区域统一的局面;d.战乱造成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灾难。主观条件:a.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具备了统一全国的实力;b.赢政本人:具有雄才大略,重用人才,措施得当。(2) 秦统一的过程:灭六国:秦王嬴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直道;筑长城;边防驻军。征百越:修灵渠,设置岭南郡等,统一岭南地区,这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入西南:修“五尺道”,这是西南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3) 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了战乱分裂,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国家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矛盾,秦朝短命而亡。2. 秦朝中央和地方的官僚机构:(1) 中央:皇帝制:a. 嬴政统一全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b. 皇帝制度的特点:评价:皇权至上,历代官僚制体制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总揽全国一切大权,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别行使行政、监察、军事等权力;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主管官员。评价:三公互不相属,互相牵制,军国大权掌控在皇帝之手(2) 地方:郡县制:内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设郡守、郡尉、监狱史等职官分管行政、兵事和监察;“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特点:a.郡县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b.形成中央(皇帝)垂直管理地方的机制。影响: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注意:(1)郡与县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秦统一六国后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2)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而不是继承与发展。(3)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了郡县制。5.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积极:a.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中国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b.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c.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而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消极:皇帝专权易产生暴政,激化阶级矛盾,破坏生产力,导致秦二世而亡。6.汉承秦制:(1)继承:沿袭秦朝官僚制度,地方上继续推行郡县制。(2)变化:汉初形成郡县和封国并存的局面;汉武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核心探究 主题升华】1. 从西周政治制度到秦朝的政治机构,体现了怎样的转变趋向呢?其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趋向:从建立在宗法血缘基础上的分权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变;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从世袭到任命的转变。原因:a.随着诸侯国经济的发展,诸侯势力提高,周王室逐渐衰微;b.各诸侯国为了兼并的需要,纷纷加强自身的权力;c.郡县制的推广,适应了中央集权体制的需要;d.各诸侯国通过变法,用集权制取代分封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2.谈谈对官僚政治的认识:一方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另一方面强化了皇帝的专制,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3.秦朝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内容链接点政治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其理论基础是韩非子的法家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就是以法治国的具体表现,也是用思想专制巩固政治专制的具体体现。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脆弱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的保护,封建政府也需要稳定小农经济以保障财政收入和稳定社会秩序,因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小农经济相辅相成。经济小农经济的确立、市场管理严格、赋役沉重 文化焚书坑儒、崇尚法家3.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比较项分封制郡县制条件与宗法制相联系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进行建立基础血缘关系按地域划分传承制度诸侯王位世袭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官位概不世袭官吏权力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的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官员职责范围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历史作用巩固了统治,稳定了政治秩序,但易导致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共同点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都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起了积极作用。5.秦朝中央官制的主要特点:(1)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主要官职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中奉常、宗正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3)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行政权力体系,为以后历代王朝的中央机构开创了模式。第二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基准考点: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基础梳理 知识整合】 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制度,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及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表现。1.中央集权与专制主义概念的区别:2.演进的原则:都以维护皇权和服务皇权为基本原则。3. 中央官制-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演化:演变原因:a.防范宰相擅权;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c.弥补因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1)西汉:汉武帝由皇帝亲信近臣组成“中朝”,参与决策。评价: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权力遭到削弱,但加强了皇权。(2) 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评价:相权一分为三,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地位。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互为补充,一定程度上是皇权专制下的民主,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举。同时提高了行政效率,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特点:(1)相权三分,相互牵制。(2)职责明确,提高效率。(3)协商政务,集思广益。(4)制度约束,节制君权。)(3) 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二府也就是中书门下(其长官相当于宰相)和枢密院,分管行政和军事,三司则是管理财政的三个部门。另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分散宰相权力。(4) 元代: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注意:唐代中书省与元代中书省的区别:唐代中书省的职权是负责起草政令,元代中书省则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两者名称相同,但职权差别较大。(5) 明代:明太祖废除丞相制。a.原因: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b.内容: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并设殿阁大学士。c.评价:丞相制度被废除,并宣布成为定制,丞相制度被永远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明成祖设立内阁。a.背景: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导致皇帝政务繁忙的弊端。b.形成:明成祖设立内阁,成为皇帝处理政事的助理机构,内阁制度正式形成。c.评价: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和顾问机构,皇权进一步加强;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帅六部百司;受司礼太监牵制。(6)清代: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草拟政令,上传下达)a.设立:雍正时期,为了适应西北军务需要而设置。b.职权:由单纯处理军事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最重要的中枢机构。c.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和保密性强。d.评价: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进一步加强了君主权力,专制皇权(封建专制)发展到顶峰;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6.地方官制-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化:(1)汉代: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后引发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最终消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2)唐代:实行道、州、县三级;唐中期以后边境重镇设节度使,最终导致安史之乱,平叛后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3)宋代:实行路、州、县三级;军事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编练禁军;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4)元代:创立行省制度,全国设十个行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另设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腹里”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四级;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注意:(1)行省的民政、军政、赋税征收等权力皆受中央的节制,中央还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以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2)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划分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地方,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当今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域的开端。7.古代中国的选官用人制度的演变:(1)制度沿革:世官制:西周时期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军功制: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按军功授爵的制度,替代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制。察举制:汉朝时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主要依据是个人在地方上的声望。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实行。起初家世、才能并重;后注重门第和家世,促进了士族制度的发展。科举制:隋朝创立,唐朝加以完善,宋元明清沿用,影响深远。(2)趋势:选官标准由以家世、门第为标准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标准。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体现了“公开竞争,公平考试”的原则。科举制逐渐完善,对今天我国的考试制度和东西方文官选拔制度有重要影响。(3)实质:将知识分子纳入皇帝的控制范围中来。注意:科举制形成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规定以四书五经为学校的规范课本和科举考试的内容。清朝“百日维新”废除八股制度,1905年清末新政中废除了科举制度。8. 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演化:(1) 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2) 汉代:中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地方:汉武帝时,设立刺史制度,分全国为十三个州部,每个州部设刺史一名,监察地方高官。(3) 汉代以后,历朝历代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唐代和元代的御史台、宋代的提点刑狱司、明代的都察院等。作用:a.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b.局限: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9. 清朝的边疆政策:(1) 目的: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 措施:a.设立理藩院,主管边疆的民族事务;b.重视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c.清朝特别是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注意:明代时开始,“改土归流”到了清代特别是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地施行,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3)作用: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清朝基本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安定团结;推动我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发展。【核心探究 主题升华】1.隋唐盛世的表现(1)政治上:三省六部制的完善、科举制的开创。(2)经济上:曲辕犁、唐瓷器(南青北白)、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3)文化上:唐诗、书法(颜真卿、柳公权、张旭等书法大家)、绘画(吴道子等画家涌现)。2.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可归纳为“一、三、三、四、五”(1)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2)三条主线:a.中央: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b.地方: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c.官吏:官吏选拔和监察制度不断完善。(3)三个创新: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制度)、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4)四个阶段:秦朝确立汉代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5)五种方式:加强君主权力、加强思想控制、变革中央和地方结构、注重选拔和任免官吏、加强监察机制。3.下图史料反映了宰相由坐到站再到跪,反映出皇帝独尊、君权强化的趋势。4.历代行政区划:朝代行政机制秦、西汉郡县东汉州郡县唐代道州县宋代路州县元代省路府州县5.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一是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二是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室)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6.(1)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第一,一直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但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直至明朝废除丞相。第二,分权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如唐朝、北宋、明朝都很明显。第三,决策权由外朝向内廷的转移,非法定机构取代法定国家机关的职权,如汉朝的中朝制度、明朝的内阁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2)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第一,一直存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最终在北宋解决了地方分权的问题。第二,分权是加强中央权力的有效手段,如北宋、明朝特别突出。7.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影响(1) 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2) 消极: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8.“三省六部制”与“三权分立”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二者反映的本质却不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西方的三权分立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的产物。9.宰相制与内阁制:宰相和内阁都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要机构,但二者的地位有很大差别。宰相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地位巩固,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宰相为百官之首,位高而权重。”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力。虽然也有内阁首辅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来自于统治者的个人信任与支持。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10中国明朝内阁与英国近代“内阁”有着本质的差别明朝的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而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责任制内阁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11. 客观评价科举制的影响:要点提纲史实阐释积极影响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历史上世袭的传统模式,促进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对“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推动世界文明早在唐朝时其选才的方法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并改造成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消极影响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有消极影响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12.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及演变过程(1)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2)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3)巩固:西汉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5)加强:在中央,北宋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在地方,派文官作知州与州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6)新发展: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7)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8)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3.明朝内阁与西方内阁的区别:机构项目明朝内阁近代西方内阁形成条件封建经济的发展,君主专制制度加强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权力地位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也不是宰相,其职权与地位的变化完全取决于皇帝是国家法定的行政机构英国的内阁由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组建,对议会负责,接受议会的监督;内阁首相实际上控制行政权、立法权等大权总统制下的内阁由总统组建,对议会负责,与议会相独立、相制约历史影响是君主专制强化的重要标志;严重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极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14.明清时期,中国和西方历史的不同走向中国西方经济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开展工业革命,向工业国家转变政治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外交闭关锁国殖民扩张思想理学占主导;八股取士、文字狱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科技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近代科学产生15.明清时期,中国衰落的表现内容链接点政治专制主义不断强化、八股取士明清时期,中国相对于西方已经开始衰落,专制集权和自然经济阻碍了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扼杀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出现;执行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大潮。明清时期的批判思想和反封建文学是对这一历史特点的反映。经济资本主义萌芽、闭关锁国文化批判思想、反封建文学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专题概览】本专题主要讲述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古代中国主要经济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精耕细作下的水利灌溉;手工业形态与冶铸、纺织、制瓷业的发展,商业与城市的发展的概况,明清“海禁”政策及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及缓慢发展等。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表现为:农业占主导;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形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业的发展以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为基础;受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影响,明代中后期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世界领先、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历史悠久,部门齐全,多种经营模式并存。明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代中国商业不断发展。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明清时期,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通史坐标】第一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古代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和思想文明都是建立在经济文明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古代中国文明的基础和源泉。基准考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基础梳理 知识整合】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的发祥地之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形成并日臻成熟。1.古代中国农耕技术的改进:(1)历程:原始阶段:采用“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到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大增。出现播种工具耧车、耦犁、一牛挽犁。唐代:出现曲辕犁,可控制耕土的深浅。(2)评价:农耕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由于中国传统农业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耕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注意:1.牛耕现象的出现,使井田制开始崩溃或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2.大约在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3.铁犁牛耕方式推广,提高农产品亩产量,是农业动力的革命,使农业生产力得到飞跃性提高。促进一家一户的小农个体经济和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产生、发展。4.唐代,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2.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商周:井田制,名为国家公有,实为国王所有。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战国以后:土地大部分为地主所有,农民占有土地较少。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注意:1.战国以后中国社会存在的主要土地制度: 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2.井田制开始于商代,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3.均田制被破坏,可以体现出的是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这是封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4.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所有制。从春秋战国起土地私有制逐渐取而代之,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5.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酿成明末农民战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反映了农民获得土地愿望,说明封建土地所有制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3. 土地兼并(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根源:封建土地所有制。(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可以买卖)表现: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役使贫民,土地高度集中。危害:a.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b.使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c.使国家赋税减少和劳役征发困难,国力削弱。d.社会资金流向土地和农民的贫困又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解决方案:a.开明政治家:改革田制,缓和兼并。b.民众暴动:提出均田口号。4. 沉重的赋税和力役:(1) 赋税:形式:田亩税和人头税是其主要形式,还有杂税及附加税、临时税的征收。特点:名目繁多,征发无度。意义: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 力役:概念: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分类:(按用途划分)一是修建大规模的土木工程;二是兵役。影响:a.过度征发的徭役,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生活。 b.激化阶级矛盾,引起农民起义,导致社会动荡。(3) 影响:i.积极方面:a.农耕者缴纳的赋税为古代帝国的富强和繁荣奠定了基础。b.劳动者服劳役,使得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ii.消极方面:a.沉重的赋税和徭役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b.引发社会动乱,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谢的直接原因。5.水利技术建设:(1)地位: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2)技术演进过程:河渠书沟洫志早期史书中的水利专篇。远古时代:大禹治水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汉代:关中地区创造“井渠”(坎儿井);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消除水患。魏晋时期:发明耧车。隋唐五代时期:有高转筒车和立井水车的出现。宋代:水转翻车用水力为动力进行动力灌溉。明清时期:出现风力水车。 【核心探究 主题升华】1.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形成条件:a.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b.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特点:a.自给自足。b.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男耕女织。d.以家庭为主。e.具有分散性、封闭性和落后性的特点。影响:i.有利影响:a.在小农经济模式下,农民不同程度的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b.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c.小农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长期领先世界的物质基础。ii.不利影响: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保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但是,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实行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5)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情况看:一方面国家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对农业的赋税征收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此外在赈灾、救灾方面国家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精耕细作: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4.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一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5.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国有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屯田制、均田制等。农民土地所有制广泛而分散地存在,但由于农民经济力量薄弱,土地往往被兼并。6.中国古代水利设施建设的本质反映: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主要反映了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而促进这一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7.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精耕细作。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2) 不利因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这就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的扩大再生产。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赋税沉重,甚至收泰半之赋;徭役沉重;土地兼并严重)。严重的自然灾害。 总之,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发展状况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古代封建政权的安危。但是,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8.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农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灌溉的发展,推动了我国传统的精耕细作生产体系的形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9.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历史时期土地制度表现形式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奴隶社会(商周)奴隶主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封建社会(战国以来)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基准考点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基础梳理 知识整合】1. 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1)家庭手工业:概况:管理方式农户的副业; 产品流向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劳动力农民自身特点:a.与小农业紧密结合,是小农个体经济的组成部分b.大部分产品和原料自给自足,剩余部分出售。(2) 田庄手工业:概况:除了进行农业生产外,手工业生产也是田庄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田庄是一个相当完备的微型社会。实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特点:在汉代豪强地主的田庄中进行,也是自然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3) 官营手工业:特点:a.盐铁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官办,政府垄断b.皇家工场专门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物品.c.制作工艺水平高,但生产不计成本,使国家财政支出大等。(4)私营手工业:概况:管理方式民间私人自主经营;产品流向民间消费、市场流通;劳动力雇工。特点:民间富人创办,面向市场生产民用产品,属于商品经济性质,后期出现雇工经营的手工工场即资本主义萌芽。注意:1.家庭手工业由于是农业的副业,因此很少进入市场流通。2.官营手工业产生在西周时期。从西周到明朝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3.民营手工业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明朝中叶以后,在制瓷、纺织等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4.民营手工业孕育出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其发展缓慢。5.中国的手工业长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始终是农业经济的附属存在,明清时期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受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中国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2. “工官”制度和“匠户”制度(1) “工官”制度:定义:秦汉时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叫做工官。(从汉武帝时代起,煮盐、冶铸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由政府垄断。)特点:a.特殊行业的垄断性。b.服务对象的特殊性。c.不计成本的奢侈性。d.技术工艺的高超性。e.各行各业的封闭性。f.劳动者缺少积极性。影响:a.专门负责制造官家及皇家私用物品,是朝廷财政的第一大支出。b.对民间市场没有影响,仅局限于为帝王和贵族服务。c.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技术发明无法服务于社会。c.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的。(2) “匠户”制度:定义: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作匠户。发展:a.唐代:工匠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定期服役。 b.宋代:匠户被官府以强制的方式役使。 c.元代: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由专门的机构直接管理,职业世代相袭,承担指定的工役。影响:a.统治者可以方便地征调各类匠户。b.匠户没有人身自由,劳动创造性受到严重束缚。 3. 古代纺织业的发展:新石器时代:萌芽,原料最初麻、葛,出现育蚕和丝织技术。商代:丝织业迅速发展:有负责指导桑蚕生产的专职官员,纺织业在经济生活中已相当重要;形成丝织中心临淄。汉代:丝织业进一步发展:提花机进一步完善、定型;马王堆汉墓的素纱褝衣,代表这一时期丝织业的水平;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地中海。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宋代: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元代:黄道婆革新棉纺织工艺,棉布逐渐成为民众主要衣料。明清:丝织业兴盛:明代后期,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蚕桑和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形成苏州、杭州两个著名的丝纺织中心;民营丝织业日益兴盛,在丝织行业中出现雇工和劳动力市场,即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4.古代陶瓷业的发展:原始时代:彩陶和黑陶商中期:原始青瓷东汉晚期:制瓷技术成熟,出土青瓷器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越青邢白、景德镇和大邑白瓷、唐三彩;釉下彩绘宋代:进一步发展:技艺提高,涌现出五大制瓷名窑。元代:进入彩瓷生产时期:烧成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和釉里红;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清代:制造出粉彩和珐琅彩(景德镇)。注意:唐宋以来:多名窑、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商品。5.古代冶金业的发展:商周:以青铜器为代表。西周青铜器作为礼制象征,代表权力秩序。春秋战国:铁器、炼钢、淬火工艺汉代:用煤炭做燃料,水力鼓风的水排。(杜诗发明水排)南北朝:灌钢法北宋:有用煤冶铁的明确记载。【核心探究 主题升华】1.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起源较早,历史悠久,持续发展。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日益细密。有着长期领先世界的先进技术和精湛的工艺。地区分布广泛且与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作相应变化明清时期工场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供国内消费,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2.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在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手工工场,工场主为市场需要雇佣雇工进行生产,这种现象被称为“资本主义萌芽”。它是封建社会内部的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代表了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性。3.中国的手工业长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始终是农业经济的附属存在,明清时期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受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中国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4.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南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3)对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使许多文人学者随之南迁,客观上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5.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下列朝代的经济发展重心:(1) 秦-关中(2)西汉-关中(3)东汉-河南南阳、洛阳(4)唐后期:“杨一益二”(5)南宋: “苏湖熟,天下足。”(6)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注意:1.古代统一王朝的经济发展重心一般集中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