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爱考机构北大考研高端保过辅导培训 爱考机构-北大考研-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刘文新 首页师资队伍刘文新刘文新北京大学城环学院-资源与环境学地理系职称:教授研究方向:环境地学Tel:62765103(办公室)Fax:62751938Email:wxliu(at)(请将at改为)个人简历科研课题主要论文教学与指导研究生刘文新(男,1967年09月生于北京市)于1990年07月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3年07月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93年08月毕业分配至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SKLEAC,现改名为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任固定研究人员。1994年09月至11月赴德国海德堡大学沉积物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1995年成为在职博士研究生,同年通过考核晋升为助理研究员。1997年09月至1998年10月作为联合培养人员赴瑞典律勒欧(Lule?)理工大学(LTU)无机化学分部学习。1998年10月,通过答辩获得理学Licentiate学位(副博士学位)。1999年04月,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得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学位。1999年06月再次前往瑞典律勒欧理工大学无机化学分部继续深造,并在12月10日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得瑞典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环境水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担任固定研究人员。2000年08月至2001年02月在香港理工大学土木与结构工程系担任研究助理。2000年10月通过答辩晋升为副研究员,并担任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2年07月经考核招聘调入北京大学环境学院任副教授。刘文新在工作期间作为主要成员或学术骨干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重大国际合作项目(CERP计划)、香港研究基金会RGC项目、科学技术部“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群体项目延续(环境生物地球化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的横向课题各一项。作为主要作者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40篇,在国际学术期刊(SCI源期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其它合作发表SCI论文10余篇。作为一般成员参加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水体颗粒物和难降解有机物的特性及控制技术原理”于2000年12月获中国科学院2000年度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作为核心成员参加的研究工作“重金属形态的时空分异、影响因素及生态效应”于2004年2月获教育部科技奖励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个人排名第三。刘文新的主要研究领域:环境地学,专长为环境微界面化学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多介质环境中污染物跨界面的迁移、转化行为特征、描述模型,及其相应的生物有效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下述几方面:天然颗粒物固液界面上行为特征及其表面络合模型利用精确电位滴定法结合表面络合模型研究不同地域天然伊利石以及中国黄土的表面酸碱行为特征,开发新型光声光谱技术测定固液样品中碳酸盐含量,利用现代多光谱技术分析酸碱滴定过程对伊利石表面结构和性质的影响。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先后有5篇论文分别发表在国际刊物JournalofColloidandInterfaceSciences,TheAnalyst,WaterResearch上和JournalofEnvironmentalScience(China)上。区域水体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质量控制基准及其生态风险评价利用国际流行的相平衡分配法和集化学分析、毒性测试、底栖生态为一体的三合一法,在国内首次系统地建立河流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数值型和生物响应型质量控制基准。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先后有3篇论文分别发表在国际刊物Water,AirandSoilPollution,EnvironmentalPollution和AppliedGeochemistry上发表;参加香港理工大学的RGC项目“珠江口水体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来源、累积及环境效应”研究,作为第二作者有1篇论文在美国化学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上发表(SCI检索)。作为第一作者另有2篇论文分别发表在EnvironmentalPollution和JournalofEnvironmentalScience(China)上。区域多介质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界面反应行为及其生物有效性变化作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已有3篇论文分别发表在JournalofEnvironmentalScienceandHealthPartB,EnvironmentalPollution,MarinePollutionBulletin上;作为合作者,已有多篇论文分别发表在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EnvironmentalPollution,The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Chemosphere,ArchieveofEnvironmentalContaminationandToxicology,BulletinofEnvironmentalContaminationandToxicology上。一、基本情况1.简要信息(1)姓名:刘文新(2)性别:男(3)出生年月日:1967年09月19日(4)现职(副教授/副研究员)晋升时间:2000年10月(5)籍贯:广东湛江;(6)高校教龄:5年;(7)参加工作时间:1993年7月;(8)学术任职: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环境毒理与化学协会SETAC会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员;(9)政治面貌:群众;2.工作经历(1)1993年07月1995年09月,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实习员;(证明人:汤鸿霄)(2)1994年9月1994年11月,赴德国海德堡大学沉积物研究所访问合作;(证明人:汤鸿霄)(3)1995年10月2000年09月,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证明人:汤鸿霄)(4)2000年8月2001年2月,在香港理工大学市政与结构工程系担任研究助理;(证明人:李向东)(5)2000年10月2002年06月,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并担任实验室副主任;(证明人:汤鸿霄)(6)2002年07月现在,任北京大学环境学院资源与环境地理系副教授。(证明人:陶澍)3.主要学历(1)1986年09月1990年07月,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自然地理专业完成本科学习,获学士学位;(2)1990年9月1993年7月,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环境地学专业完成研究生学习,获硕士学位;(3)1995年9月1999年4月,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在职博士研究生学习,获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学位;(4)1997年9月1999年12月,在瑞典律勒欧(Lule?)理工大学无机化学分部学习,分别于1998年10月和1999年12月获得瑞典Licentitate(副博士)学位和瑞典博士学位。社会工作及学术兼职1.2000年10月2002年6月担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2002年9月2006年7月,担任环境学院2002级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班主任(47人);3.学术任职: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环境毒理与化学协会SETAC会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员;4.担任下述国内外学术期刊审稿人2国际SCI期刊AppliedGeochemistry,EnvironmentalPollution,JournalofEnvironmentalScience,China,Pedosphere。2国内核心期刊环境科学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生态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土壤学报、中国环境科学、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科学通报,生态环境(原土壤与环境),农村生态环境,环境化学,环境科学。主持或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2001-2002,中国黄土对锶、钕、铈的吸附行为及其表面络合模式。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资助的横向课题。主持人(总经费:11万元);1999-2002,珠江口及深圳湾水体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来源、累积及其环境影响。香港研究基金委员会RGC项目,研究助理(总经费:700万港币);2001-2004,痕量污染物在水体沉积物界面的复杂反应过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专题负责人(个人经费:20万元);2001-2003,典型微量有机污染物的区域环境过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般参加(总经费:100万元);2003-2006,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壤与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规律与调控原理。国家科学技术部973项目,第10课题,一般参加(个人经费:20万元);2004-2007,环渤海西部地区多环芳烃的区域环境过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负责人(个人经费:20万);2004-2006,天津地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态风险。教育部重点项目,课题骨干(总经费:18万元);2004-2006,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创新群体项目延续,群体成员(个人经费:15万元);2004-2008,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安全、演变趋势与控制原理。国家科学技术部973项目,第4课题学术骨干(个人经费:40万元);20062008,土壤中DDTs的锁定过程与微生物降解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持人(总经费:36万元);20062008,区域天然土壤中多环芳烃的锁定过程与其微生物效应的关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主持人(总经费:50万元)。国际学术会议(1)X.D.Li,W.X.LiuandY.S.Li.SignificanceandcharacteristicsofmetalcontaminationinDeepBay,HongKong.AmericanChemicalSociety221stMeeting,SanDiego,CA,April2001,Vol.41:525-531(SCI检索);(2)W.X.Liu,J.L.ChenandS.Tao.SpatialdistributionandpropertiesoforganicmicropollutantsinsurfacesedimentsfromBohaiSea.InternationalJointConference“RiskAssessmentandManagement”,2004,Nov.4-7th,Seoul,SouthKorea(OralPresentation,大会口头报告);学术专著(1)S.Tao,W.X.Liu,Y.J.Chen,J.Cao,B.G.Li,F.L.Xu.Fractionationandbioavailabilityofcopper,cadmiumandleadinrhizospheresoil.Chapter10,inBiogeochemistryoftraceelementsinrhizosphere,CRCPress,2005(2)刘文新。河流沉积物中铜,镉,铅、锌的质量基准。“环境中微量元素的形态与生物有效性”,第五章。科学出版社,北京,2006获奖情况1.2000年12月,作为一般成员参加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水体颗粒物和难降解有机物的特性及控制技术原理”获中国科学院2000年度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2004年02月,作为核心成员参加的项目“重金属形态的时空分异、影响因素及生态效应”获教育部科技奖励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个人排名第三;3.2005年8月,获得中国地理学会第八届“科学杯”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4.2005年12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际SCI期刊论文(1)WenxinLiu,ShuTao.ComparisonofhalogenationpotentialamongvariousfractionsofTOCinwaterfromJingMiCanal,Beijing.WaterAirandSoilPollution.1998,105:667-675(2)WenxinLiu,ZhaokunLuanandHongxiaoTang.UseofthesedimentqualitytriadtoassessmetalcontaminationinfreshwatersuperficialsedimentsfromtheLeAnRiver.WaterAirandSoilPollution,1999,113:227-236(3)WenxinLiu,ZijianWang,XianghuaWenandHongxiaoTang.TheapplicationofpreliminarysedimentqualitycriteriatometalcontaminationintheLeAnRiver.EnvironmentalPollution,1999,105(3):355-366(4)WenxinLiu,ZhongxiSun,WillisForsling,QingDuandHongxiao,Tang.Acomparativestudyofsurfaceacid-basecharacteristicsofnaturalillitesfromdifferentorigins.JournalofColloidandInterfaceSciences,1999,219:48-61(5)WenxinLiu,ZhongxiSun,MaineRanheimer,WillisForslingandHongxiaoTang.AFlexiblemethodofcarbonatedeterminationbyanautomaticgasanalyzerequippedwiththeFT-IRphotoacousticmeasurementchamber.TheAnalyst,1999,124:361-366(6)WenxinLiu.Modelingdescriptionandspectroscopicevidenceofsurfaceacid-basepropertiesofaqueousnaturalillites.WaterResearch,2001,35:4111-4125(7)WenxinLiuandHongxiaoTang.Recentdevelopmentsofsurfacecomplexationmodelsappliedtoenvironmentalaquaticchemistry.JournalofEnvironmentalScience(China),2001,13:422-434(8)Z.S.Chu,W.X.Liu,H.X.Tang,T.W.Qian,S.S.Li,Z.T.LiandG.B.Wu.SurfaceAcid-basebehaviorsofChineseLoess.JournalofColloidandInterfaceScience,2002,252:426-432(CorrespondingAuthor)(9)W.X.Liu,X.D.Li,Z.G.Shen,D.C.Wang,OnyxW.H.WaiandY.S.Li.MultivariatestatisticalstudyofheavymetalenrichmentinsedimentsofthePearlRiverEstuary.EnvironmentalPollution,2003,121:377-388(10)W.X.Liu.R.M.CoveneyandJ.L.Chen.Environmentalqualityassessmentonariversystemcontaminatedbyminingactivities.AppliedGeochemistry,2003,18:749-764(11)WenxinLiu,R.M.CoveneyandHongxiaoTang.Spectroscopicstudyonvariationsinillitesurfacepropertiesafteracid-basetitration.JournalofEnvironmentalScience(China),2003,15(4):456-463(12)W.X.Liu,X.D.Li,Y.S.Li,andO.W.H.Wai.ThecharacteristicsofmetalenrichmentinDeepBay,HongKong.JournalofEnvironmentalScience(China),2004,16(1):9-12(13)B.Pan,W.X.Liu,Z.ShiJ.Cao,W.R.Shen,B.P.Qing,R.Sun,S.Tao.Samplepurificationforanalysisoforganochlorinepesticidesinsedimentandfishmuscle.JournalofEnvironmentalScienceandHealthPartB,2004,39(3):353-365(CorrespondingAuthor)(14)W.X.Liu,J.L.Chen,X.M.Lin,S.S.Xu,S.Tao.DistributionandcharacteristicsoforganicpollutantsinsurfacesedimentsfromBoHaiSea.EnvironmentalPollution,2006,140:4-8(15)W.X.Liu,J.L.Chen,X.M.Lin,S.S.Xu,S.Tao.DistributionandcompositionofPAHsinsurfacesedimentsfromBoHaiSea.MarinePollutionBulletin,2006,inpress(16)W.X.Liu,J.L.Chen,X.M.Lin,Y.S.Fan,S.Tao.ResidualLevelsofMicropollutantsinBenthicMusselsintheCoastalAreasofBohaiSea.SubmittedtoEnvironmentalPollution,2006(17)S.Tao,H.Y.Cao,W.X.Liu,B.G.Li,J.Cao,F.L.Xu,X.J.Wang,R.Coveney,W.R.Shen,B.P.QinandR.Sun.FatemodelingofphenanthrenewithregionalvariationinTianjin,China.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2003,37:2453-2459(18)S.Tao,W.X.Liu,Y.J.Chen,F.L.Xu,R.W.Dawson,B.G.Li,J.Cao,X.J.Wang,J.Y.Hu,J.Y.Fang.Evaluationoffactorsinfluencingroot-inducedchangesofcopperfractionationinrhizosphereofacalcareoussoil.EnvironmentalPollution,2004,129:5-12(19)X.L.Zhang,S.Tao,W.X.Liu,Y.Yang,Q.Zuo,S.Z.Liu.Sourcediagnosticofpolycyclicaromatichydrocarbonsinmultimediaenvironmentbasedonspeciesratios.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2005,39:9109-9114(20)S.S.Xu,W.X.Liu,S.Tao.PolycyclicaromatichydrocarbonemissioninventoriesandemissionestimatesofChina.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2006,40:702-708(21)B.Pan,B.S.Xing,W.X.Liu,S.Tao,X.M.Lin,H.S.Yuan,X.M.Zhang,Y.X.Zhang,Y.XiaoandH.C.Dai.DistributionofPhenanthreneandPyreneinDifferentHumicFractionsofSoils.EnvironmentalPollution,2006,inpress(22)S.Tao,F.L.Xu,W.X.Liu,Y.H.Cui,R.M.Coveney.AChemicalExtractionMethodforMimickingBioavailabilityofPolycyclicAromaticHydrocarbonstoWheatGrowninSoilsContainingVariousAmountsofOrganicMatter.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2006,40:2219-2224(23)S.P.Wu,S.Tao,W.X.Liu.ParticlesizedistributionsofpolycyclicaromatichydrocarbonsinruralandurbanatmosphereofTianjin,China.Chemosphere,2006,62,357-367国内核心期刊论文(1)陶澍,邓宝山,张朝生,刘文新,沈伟然,张文具。“引滦水中天然有机化合物的形态及紫外吸收特征”。环境科学,1993,14:13-16(2)陶澍,王永华,刘文新,林滨,冯泉,沈伟然,王君,张文具。“引滦水中不同形态天然有机物的卤代活性”。环境科学学报,1994,14:19-23(3)刘文新,陶澍。“京密引水中天然有机物的形态”。环境化学,1994,13:296-301(4)刘文新,陶澍,王永华。“京密引水中不同形态天然有机物的卤代活性”。中国环境科学,1996,16:369-372(5)刘文新,栾兆坤,汤鸿霄。“水体中铝(III)的化学形态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进展”。生态学报,1996,16:212-220(6)刘文新,栾兆坤,汤鸿霄。“饮用水中铝的生物可给性研究进展”。环境与健康杂志,1997,14:44-46(7)WenxinLiu,HongxiaoTangandZhaokunLuan.DistributionofvariousaluminumfractionsinsurfacewateroftheLeAnRiver.JournalofEnvironmentalSciences(China),1997,9:293-297(EI)(8)刘文新,栾兆坤,李莉莉,汤鸿霄。“天然水体及生活饮用水中铝的含量及形态分布”。环境科学学报,1997,17:167-173(10)刘文新,栾兆坤,汤鸿霄。“应用多变量脸谱图进行河流与湖泊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的对比研究”。环境化学,1997,16:23-29(11)刘文新,汤鸿霄。“区域沉积物质量基准常用建立方法的改进与优化”。中国环境科学,1997,17:220-224(12)WenxinLiu,HongxiaoTangandZhaokunLuan.Comprehensiveassessmentofheavymetalpollutioninriverandlakesedimentsusingfacegraphandindexofgeoaccumulation.JournalofEnvironmentalSciences(China),1997,9:40-48(EI)(13)WenxinLiu,HongxiaoTang.SedimentqualitycriteriaforheavymetalpollutionintheLeAnRiverwithtriadapproach.JournalofEnvironmentalSciences(China),1998,10:257-263(EI)(14)WenxinLiu,HongxiaoTang.DevelopingsedimentqualitycriteriaforheavymetalpollutionintheLeAnRiverwithequilibriumpartitioningapproach.JournalofEnvironmentalSciences(China),1998,10:399-404(EI)(15)栾兆坤,刘文新,汤鸿霄。“受酸性矿水污染的河流中悬浮颗粒物对铜的吸附特征”。环境科学学报,1998,18:385-391(16)刘文新,汤鸿霄,栾兆坤。“乐安江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初步质量基准研究,I.C-B-T质量三合一方法(Triad)”。环境科学学报,1999,19:120-126(17)刘文新,汤鸿霄,栾兆坤。“乐安江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初步质量基准研究,II.相平衡分配法(EqP)”。环境科学学报,1999,19:230-235(18)刘文新,栾兆坤,汤鸿霄。“乐安江沉积物中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生态学报,1999,19:206-211(19)刘文新,栾兆坤,汤鸿霄。“铝的生物可给性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进展”。应用生态学报,1999,10:251-254(20)刘文新,汤鸿霄。不同地域天然伊利石表面酸碱特性的比较。环境科学学报,2001,21:695-700(21)刘文新,汤鸿霄。新型光声光谱法(PAS)测定总无机碳酸盐含量。中国环境科学,2001,21:556-559(22)刘文新,汤鸿霄。不同地域天然伊利石理化性质的多光谱综合表征与比较。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1,9:164-172(23)刘文新,汤鸿霄。多光谱综合表征酸碱电位滴定对不同地域天然伊利石表面结构与性质的影响。环境科学学报,2002,22:111-116(24)刘文新,李向东。深圳湾水域重金属的不同相间分布特征。环境科学学报,2002,22:305-309(25)刘文新,储昭升,汤鸿霄,钱天伟,李书绅,李祯庭,武贵宾。中国黄土表面酸碱性质。环境科学学报,2003,23:6-10(26)刘文新,李向东。珠江口沉积物中痕量金属富集的统计分析。环境科学学报,2003,23:338-344(27)储昭升,刘文新,汤鸿霄。黄土对钕(III)和铈(III)在不同pH下的等温吸附特性。环境科学学报,2003,23:211-215(28)储昭升,刘文新,汤鸿霄。官厅水库永定河沉积物中AVSSEM的分析。环境化学,2003,22:313-317(29)陈江麟,刘文新,刘书臻,林秀梅,陶澍。渤海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海洋科学,2004,28(12):16-21(通讯作者)(30)林秀梅,刘文新,陈江麟,许姗姗,陶澍。渤海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与生态风险评价。环境科学学报,2005,25(1),70-75(通讯作者)(31)刘文新,陈江麟,林秀梅,许姗姗,陶澍。渤海表层沉积物中DDTs、PCBs及酞酸酯的空间分布特征。环境科学学报,2005,25(1),58-63(32)潘波,刘文新,林秀梅,袁慧诗,陶澍。水溶性有机碳对菲吸附系数测定的影响。环境科学,2005,26(3),162-166(通讯作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酒吧收银考试题库及答案
- 工程数学考研题库及答案
- 中学生钢笔考试题及答案
- 公务员面试梅州面试题及答案
- 公务员面试联想题面试题及答案
- 公务员面试口面试题及答案
- 公务员面试均衡秘诀面试题及答案
- 公务员面试禁言面试题及答案
- 公务员考试刷题上岸概率试题及答案
- 格力电器招聘题库及答案
- 肿瘤常见症状管理
- 2025电力企业技改大修项目全过程管理
- 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落实情况监测指标
- 农户生计韧性的新挑战与应对策略
- GB/T 12406-2022表示货币的代码
- 赌博补偿协议书范本
- 《智能设备故障诊断》课件
- 2025年江苏南京鼓楼城市管养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 3598-T-469 天然气管道掺氢输送技术要求》知识培训
- 人防竣工验收方案
- 消毒供应质量控制指标(2024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