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七册第18课 教师:何雪晴一、 教材解读颐和园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是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组编的。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拟定以下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3、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熏陶。教学难点是:理清文章的顺序,学习作者的写景方法。二、 学情分析本文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亲自游览过,所以很难理解其中的优美,为此我们需要收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来充实学生,增进其对文章的理解。三、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3、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四、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难点: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五、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相关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前搜集整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朗朗书声入情景师:上节课,我们随着作者来到了被誉为“人间天堂”的颐和园,在初读课文以后,制作了颐和园的导游示意图,知道了作者的游览顺序是(学生回答。)师:我们还领略了长廊的长和美(学生接读第二自然段。)设计意图:导入部分先和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并且以一组图片引入要学的第3自然段的内容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对话文本,细品语言之精妙师:长廊真是美轮美奂,令人心旷神怡啊!让我们追随着作者去欣赏万寿山的美景。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万寿山的?师:这两个自然段都在介绍万寿山的美景,想一想作者观察的角度有什么不一样?(第三自然段是站在万寿山脚下往上望,第四自然段是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向下望。)看到的景物也不一样,抬头看到的是(佛香阁和排云殿),往下看到的是(屋顶、宫墙、昆明湖)随机板书。1、领略佛香阁、排云殿之壮美。师:仰望万寿山有哪些地方吸引你呢?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想佛香阁和排云殿各有什么特点?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结合搜集到的资料,或者通过研读有关词句的感受来具体讲讲。(1)抬头一看那就是佛香阁。预设:(佛香阁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很耀眼。)(耸立高高地建立在山上,说明了佛香阁很高。)师补充:佛香阁高41米,又是建在60多米高的山坡上,这是作者站在山下向上看,佛香阁显得更高了。(八角宝塔形写出了佛香阁的形状,很壮观。)指图解释。你能读出这种皇家建筑的雄伟气势吗?课件展示图片:(2)下面的一排排就是排云殿。(从一排排可以知道排云殿面积很大,占地很广。)随机板书理解:金碧辉煌(3)指导朗读: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耀眼的黄色,显示出金碧辉煌,一派皇帝的尊贵。让我们一起共读。2、品味登上万寿山之所见师:现在我们紧跟作者的步伐,登上万寿山吧。1、 轻声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把你认为写得美的地方用横线画出来。2、 学生汇报谈感受。3、 (1)“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万寿山很高,站在半山腰就可以看到大半景色。这里的“大半景色”指的是山前的景色,因为作者的观察点是在佛香阁前面,所以后山的景色看不到。课件展示: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黄色的、绿色的屋顶,朱红的宫墙,五彩缤纷,色彩斑斓,很美。“红、绿、朱红”等颜色,又使人感到古色古香的美。(葱郁说明了树木很茂盛,很绿。)课件展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话写出了什么?(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明昆明湖很平静,湖水很绿、很清澈。)它让你想起怎样的词句?(水平如镜、优美画卷)如果把“滑”字换成“划”字好吗?比较句子,引导学生体会昆明湖 静的特点.比较划与 滑.体会作者用字的精准.(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用滑字,写出了游船,画舫就像人在溜冰一样没有在湖面留下一点痕迹.所以更显出昆明湖的静.一个滑字,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 让人回味无穷)朗读应以轻柔的语调.课件展示出示图片加深体验:设计意图:课文描写的场景与学生的生活极为遥远学生不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这里采用了图片展示,以加深感悟,使学生的情感与课文所要表达的一致(2)朗读想象。师: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这句话,让昆明湖的静和绿走进你们的心里。 (3)如此美的景色,让我们把它记在心中,试着背一背你喜欢的句子。3、走进昆明湖之秀美过渡:听到同学们的朗读,我仿佛置身于“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景之中了。颐和园中,还有哪些美景令你们陶醉呢?(1)现在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思考:1、课文抓住昆明湖的哪些景色来写?2、画出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同位读一读,并说说好在哪里。(2)学生汇报。课件展示预设一:(1)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数不清的垂柳。(杨柳随风飘舞,美丽无比。数不清说明树木很多。)小组读。课件展示预设二:(2)湖中心宫殿的一角。(岛上树木很多,很茂盛。“葱绿“说明树木很多,显得很绿。)个别读。课件展示预设三:(3)这座石桥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课件展示图片: (3)训练语言。师:你们看,这就是石狮子的各种姿态,这些石狮子各具形态,多美,多有趣呀,齐读。你还能够想象出这些石狮子有什么姿态吗?课件展示: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它们有的( ),有的( ),有的(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学生自由练说,指名交流。师:从这段你体会出什么?(我国古代的雕刻艺术非常了不起。)设计意图:拓展延伸图文并茂的材料,是为了让学生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组合材料的方法,训练语言表达和文字整合能力。(4)。小结补充:在昆明湖畔,我们再一欠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看来颐和园里的美景真是(生:说也说不尽,道也道不完,让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颐和园还有哪些美景(播放图片)。 师:正像作者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生: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三、真情喷涌,宣泄热爱之情感教师锲机追问:这么美的颐和园、这么美的皇家园林是谁建造、设计的?学生答是劳动人民建造的,从而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赞美之情。(再引读最后一句) 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学生尽情赞美赞美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四、课外作业,享受自由的表达师小结:今天我们同作者一同游览了精致美观的长廊,领略了雄伟壮丽的万寿山,欣赏了一碧万顷的昆明湖。在即将离开颐和园的时候,老师要带大家逛一逛作业超市了,赶快选选自己喜欢的作业吧。从下列几项作业中,选择其中两项你最喜爱的作业: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并背诵下来;2、结合课文描写,展开想象,画一幅画;3、为颐和园或颐和园其中的一处景观设计导游词;4、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5、查阅我国其他“世界遗产”的资料。设计意图: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自选作业如一道自助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自考专业(工商企业管理)试题必考题附答案详解
- 应急安全专项培训课件
- 秋季腹泻与季节因素关联性研究
- 点心供应合同(标准版)
- 传染病护理中消毒灭菌技术与操作规范
- 2025年乐山夹江县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人员中考核招聘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笔试备考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公务员考试时事政治测试卷含答案详解(综合题)
- 2025年数字艺术展览虚拟场景构建与观众互动体验创新报告
- 2025年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申请政策解读报告
- 2025年老年教育课程设置与个性化学习路径创新报告
- 山西省平顺县顺鑫矿业有限公司铁矿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 mh fg2000ab普通说明书使用服务及配件手册
- 疼痛科梯队建设聊城
- 骨关节健康氨糖氨糖疗法
- 面向航空制造过程排产的关键参数智能感知计算研究
- YS/T 921-2013冰铜
- GB/T 28121-2011非热封型茶叶滤纸
- 2023年廊坊市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苹果栽培学完整版课件
- 湿性愈合和新型敷料选择课件
- 软件生命周期与开发模型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