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练)(含解析).doc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练)(含解析).doc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练)(含解析).doc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练)(含解析).doc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练)(含解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练)【基础达标】1宋代江苏吴郡“地沃而物伙,稼则刈(收割)麦种禾,一岁两熟”。这表明了( )a. 垄作法得以推广 b. 套作制的普及c. 一年二熟制出现 d. 一年三熟制产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依据材料“稼则刈(收割)麦种禾,一岁两熟”可知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具体提及“垄”与“沟”,故排除a项;材料中麦和禾收获与种植一先一后,所以,套作制的叙述不正确,故排除b项;材料中提及“一岁两熟”,故排除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耕作制度2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 )a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b制瓷业开始兴起c为了谋生,全员参与瓷器生产d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可知,当时景德镇出现了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群体。所以a项正确。b项中“开始”错误。商朝时已烧纸出原始瓷器。c项中“全员”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景德镇制陶业的发展。3费正清、赖肖尔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中认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列各项可以为作者提供论据的是( )a偏远的农村地区开始出现草市b“市”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c出现了大量工商业市镇d生产领域出现了新型生产关系【答案】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4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向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材料中的农民“迁业”现象主要说明了( )a.传统的封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c.明代国家“重商”政策的确立 d.手工业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出现于鸦片战争后。c明显错误,甲午战争之前国家的政策仍然为重农抑商政策。d错误,因为农业经济为主导地位。而从材料中可知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因此b符合题意。综上,本题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5统计资料表明: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人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造成这种局面的经济根源在于( )a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界完全隔绝 b中国的农业文明不利于工商业发展c中国没有出现过类似西方的工业革命d没有出现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表述错误,当时并非完全与世界隔绝。b表述错误,因为农业文明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工商业的发展。c则是结果,并非原因。因此d符合题意。因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所以缺乏市场和资本,因此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综上,本题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6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设置专门机构垄断食盐经营。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这一变化表明( )a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d富商大贾势力受到抑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汉朝的“盐铁专营”到清朝让一些商人垄断食盐销售权,可以看出两朝政府都实行了盐业专卖制度,所以a项错误。从国家专营到商人垄断销售,可以看出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所以c项正确。b、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抑商政策的松动。【能力提升】1(2015届江西临川一中高三5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宋代以首都开封为代表的很多城市,流动人口远高于当地户籍人口,称为“浮客”。宋仁宗时,“今之浮客,佃人之田、居人之地者,盖多于主户”,“天下废田尚多,民罕土著,或弃田流徙为 闲民”。这说明宋代( )a户籍制度难以为继 b农民社会地位下降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农业经济走向衰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天下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迅速2(2015届广东佛山一中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说明茶叶、桑蚕等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唐宋时期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则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不断提高,故c项是正确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于近代,a项是错误的;b项传统农业衰退不符合唐宋历史;材料反映的是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与d项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无关。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古代商业的进步农业生产商品化。3(2015届云南昆明高三复习教学质检文综历史试卷)明正德松江府志记载:松江“俗务纺织,不止乡幕,虽城中亦然,里妲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织者率日成一匹,有通霄不寐者,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材料反映了( )a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小农经济走向衰落c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里妲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体现的是个体小农家的妇女为城里纺纱,以补贴家用,所以选c;材料所述不属于私营手工业,故排除a;材料所述是在小农经济条件下的现象,故不能体现小农经济衰落,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故排除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 4(2015届北京昌平高三第二次统练文综历史试卷)宋代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座高峰,下列表述符合宋代特征的有( )军事强大得以立国三百多年儒学应对挑战获得重要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文化兴起制度创新推动了各民族的交融a b c d【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相关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宋代时期社会状况相关内容。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军事强大得以立国三百多年”,明显不符合史实,宋代军事实力称不上强大,排除;“制度创新推动了各民族的交融”,不符合史实,宋代时期的民族(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并不好。进一步可知,表述符合史实,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宋代时期社会状况理学的产生与市民文化的兴起5(2015届黑龙江哈尔滨市32中高三上期期末历史试卷)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工商业城市的丝织业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的现象,它反映了当时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该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a外商企业 b民间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题干中“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现象指的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据已学知识可知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于民间工业,b符合题意,而a当时中国不存在,c、d不合题意,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民营手工业6(2015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三模历史试卷)蓝鼎元鹿洲初集卷三:“(清)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罔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中的“禁”( )a阻碍了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 b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生c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进行 d导致了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 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可见此处“禁”当指闭关锁国政策。结合材料,选d。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明清闭关锁国政策7(2015届河南郑州市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历史试卷)明代户部尚书丘浚主张,“市者,商贾之事。官不可与民为市,非但榷(专卖)盐一事也。大抵立法以便民为本,苟民自便,何必官为。”该言论侧面反映出明代( )a私人市场自由 b自然经济解体c法律观念浓厚 d商品经济繁荣【答案】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8(2015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三模历史试卷)(14分)学者们通过各自的研究 ,对明清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往往作出不同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紬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甚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 清徐锡龄熙朝新语材料二 (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材料三 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 ,提出自1700年至1820年 ,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 ,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增长到324 %;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 % ;贡德弗兰克认为,直到1800年 ,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 ,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 ,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 ,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 李根蟠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2分)(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政策因素。(3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悖论”,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展开评论。(9分) 要求: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表述成文,富有逻辑。(不超过250字)【答案】(1)区域间长途贩运业的较快发展,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商帮出现。(任答两点,2分)(2)社会现象: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子女读书;(2分)经济政策:重农抑商。(1分)(3)观点一: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是不断发展的。(1分)论据:农业: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普遍种植;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手工业产品种类更加丰富 商业: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货币(白银)作用越来越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商帮(徽商和晋商)。(8分) 观点二: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1分)论据: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