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重点学习目标 半分钟 二 品读赏析 感受意境 三 文章的写作特色 了解作者 当堂能背诵并正确默写作者相关知识点 马致远 生卒年不详 字千里 号东篱 元代大都 现在北京 人 著名的戏曲作家 与关汉卿 白朴 郑光祖合称为 元曲四大家 写作背景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也因此而郁郁不得志 困窘潦倒一生 天净沙 秋思 就是作者旅途漂泊时的所作 一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元曲 分类 剧曲 散曲 散套 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 散曲与宋词一样 都是歌曲 戏曲的歌词 唱词 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 小令 只有一支曲子 杂剧 是一种成熟的戏剧形式 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传奇 元末明初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 介绍元曲并解题 小令 又叫 体制短小 通常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 每首各自为韵 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首短词 叶儿 天净沙 曲牌名 秋思 题目 此曲是元代小令中名篇 解题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 西下 断肠人 在 天涯 提示 注意节奏 读读背背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当堂背诵并正确默写这首小令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游子思乡图 1 这首小令哪几句是写景的 哪几句是抒情的 2 写景的句子分别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抒情的语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情 3 综观这首小令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来给这幅图画拟个恰当的名字 4 前三句写景与后两句抒情是什么关系 5 第二句写景与一 三句写景是什么关系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 分析 天净沙 秋思 的写作特色 此小令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了映衬手法 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进纳入一个画面之中 从而开成动与静 明与暗 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 处于动态中的 流水 与处于静态中的 小桥 人家 相映 更显出环境的幽静 西风 与 古道 相映 使道路更见苍凉 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 一面是枯藤 老树 昏鸦在深秋萧飒中的一派灰暗 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 老树 昏鸦涂上的一抹金黄颜色 小桥流水人家 呈现一派清雅 安适的景象 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 使 断肠人 更添悲愁 从整个构图看 前四句写景 末一句写人 但人是主体 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 把景写充分了 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 1 静动相映 这首小令表达的是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 把本来抽象的难以表达的悲苦之情 借助景物画面将其刻画的淋漓尽致 在现实生活中 自然景物本是没有感情的 但当作者把这些客观的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中时 这些事物便被赋予了感情色彩 同人的感情融为一体了 如 小桥 流水 本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 但当它与 断肠人在天涯 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 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湖北省汉川市金益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考试物理试卷
-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洞察及研究
- 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题(无答案)
- 缺陷形貌自动测量-洞察及研究
- 20xx开学主持词4篇
- 部门安全培训教育时间课件
- 达芬奇鸡蛋课件
- 辨证施膳课件
- 基于工业物联网的凸轮式收卷机多设备集群联动控制与数据孤岛问题
- 基于区块链的制图数据版权确权与跨境共享的智能合约设计
- 大学预算绩效管理办法(试行)模板
- 西方音乐史全套完整教学课件
- 急诊急救护理教学课件
- 最新医疗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课件
- 住宅小区供配电系统设计课件
- 社保费和非税收入课件
- “三高”讲座-课件
-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GF-2017-0201) 专用条款模板
- 普通冲床设备日常点检标准作业指导书
- 少儿英语字母操
-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2022年修订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