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人教版必修2.ppt_第1页
高中历史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人教版必修2.ppt_第2页
高中历史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人教版必修2.ppt_第3页
高中历史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人教版必修2.ppt_第4页
高中历史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人教版必修2.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这是苏联继斯大林之后的三个重要领导人 你们认识他们吗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1课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一 赫鲁晓夫改革 背景 1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 一 赫鲁晓夫改革 2 斯大林逝世后 赫鲁晓夫的领导地位确立 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 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影响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 实行收购制 提高收购价格 增加农民收入 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大规模开垦荒地 提高粮食产量 提倡种植玉米 玉米运动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给企业部分权利 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调动生产积极性 有人说 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 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请说明理由 课堂讨论 提示 掘墓 敢于向旧的政治 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 守墓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3 评价 1 积极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 局限 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 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 自己也搞个人崇拜 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1964年 赫鲁晓夫黯然下台 他的改革也以失败告终 赫鲁晓夫的墓碑 墓碑上半白半黑的对比 其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 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因素之间的斗争 在彼此斗争中相互咬合 墓碑的设计者涅伊兹维斯特 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 1 内容 1 在企业管理方面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 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 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运用经济手段 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2 在工业方面 重点 注重发展重工业 特别是军事工业 1 前期取得一些成效 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 达到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2 改革的结果 2 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 1975年以后 苏联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 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国家面临新的困境 苏联的国防开支 1955年 是324亿美元 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 合作探究 试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 部门管理体制 异 改革重点有所不同 前者的重点在农业 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同 目的 都是为了解决 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 结果 都在短期内取得一些成果 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没有解决 失败主要原因 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 斯大林模式 三 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 1985年至1991年 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 为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1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材料一 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 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 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1 4 背上沉重的包袱 同时四处伸手 加重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还在1979年入侵阿富汗 其形象大损 同时每年还要花掉几十亿卢布 材料二 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 民族众多 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 无论是沙皇 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 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 造成很多问题 斯大林之后 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 民族问题日益显露 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 材料三 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显示 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只占4 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7 认为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 而认为仅仅代表党的官僚 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 竟高达85 材料四 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 396美元 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而且落后于亚洲 拉美一些国家 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 1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 民用工业品技术落后 质量低劣 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 经济停滞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1 背景 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 2 内容 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政府还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 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通过一系列法规 调整所有制的结构 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 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 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 并出现了与国外的合资企业 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3 经济改革的局限 1 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2 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致使经济不断下滑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 4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 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政治领域 1 内容 以人道的 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的社会主义 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提倡 民主化 公开性 政治改革中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 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2 结果 使苏联改革进入误区 最终导致了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 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 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 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 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 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 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 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 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 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 前面没有铁轨了 前面没有铁轨了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 1 根本原因 斯大林模式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的弊端始终没有得到彻底纠正 2 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政治体制改革 3 外部原因 西方国家的 和平演变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都不能说是社会主义在世界上遭到了失败 只能说是僵化了的苏联模式失败了 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重大挫折 社会主义运动并没有失败 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证明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教训是 社会主义建设要适合本国国情 实事求是 要随着国际 国内形势的变化进行及时的政治 经济政策的调整 改革具有复杂性 曲折性和艰巨性 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中国史学界的观点 下课 中苏两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 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 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 二 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3 中苏两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请回答 1 中苏两国工业化方针的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有哪些相似性 2 中苏两国各在什么时候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l 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相似性 优先发展重工业 实施五年计划 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2 开始改革 中国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苏联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 3 不同结果 中国成功 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苏联几位领导人改革相继失败 苏联解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