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临床运用心得.doc_第1页
乌梅丸临床运用心得.doc_第2页
乌梅丸临床运用心得.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乌梅丸临床运用心得 摘要:目的 评价乌梅丸为清上温下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 通过治疗胁痛、胸痹、腹痛、便秘4种疾病并各以病例。结论 乌梅丸在临床上只要方证对应治疗疾病,可广泛应用,且效果显著。关键词:临床运用;中药方剂;乌梅丸;中医方剂学;伤寒论乌梅丸始见于伤寒论,厥阴病篇中辨脏厥与蛔厥及蛔厥症治法。是属于寒热并用的方剂,在临床上运用得当,会得到满意疗效,现举例如下:1 胁痛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也是临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病因病机:肝居胁下,其经脉布于两胁,胆附于肝,其脉亦循于胁,故胁痛之病,主要责于肝胆。如素问缪刺论篇说“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案例:2008年3月6日初诊,姜某,女性,62岁。右上腹疼痛反复发作六个月,一般疼痛半小时左右,自以为胃痛未引起重视,今晨7时右上腹突然发生阵发性剧烈疼痛,伴汗出,四肢发冷,恶心,舌苔黄,脉弦紧,平素双下肢凉。超声示:胆道蛔虫证,患者及家属要求保守治疗;西医诊断:胆道蛔虫证,给予止痛对症治疗。中医辨证为:上热下寒的乌梅丸证,方药为乌梅30g,细辛5g,桂枝12g,黄连6g,当归12g,淡附片9g,人参9g,川椒66g,黄柏6g。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5剂;配合西药驱虫剂。二诊自述仅有2d轻微疼痛,且持续仅几分钟,双下肢凉缓解,将上方做丸剂,每服9g,日二次口服,近一个月复诊,自述无疼痛,双足不凉。停药,2个月查超声示:蛔虫死于胆道内。本方重用乌梅既能滋肝,又能泻肝,酸与甘合滋阴,酸与苦合则泻热。2 胸痹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病因病机:其病因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迈体虚等有关。其病位在心,但与脾肾有关。其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为阴阳气血的亏虚,标实为阴寒,痰浊,血瘀交互为患。医门法律中寒门所说:“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案例:患者丛某,女性,55岁。反复发作的心慌,气短,胸闷,时有胸痛28年,加重一周。伴有头晕,乏力,口苦,咽干,时心烦,失眠;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舌质略红,脉沉迟,尤以左寸、尺明显。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58次/min,ST段倒置,室早二联律;西医诊断:冠心病;中医辨证为:寒热错杂的胸痹,方为乌梅丸加减;细辛5g,桂枝15g,黄连3g,当归12g,白附子9g,人参9g,干姜12,五味子12g,百合15g,丹参15g。5剂水煎服;二诊患者心慌、气短、心烦减轻,失眠好转,脉沉迟;上方加山药20g,茯苓15g,淡竹叶10g,再服5剂;三诊患者自觉症状明显缓解,续服10剂诸症悉平。乌梅丸清上温下,白附子味辛甘,性温,祛风寒痰湿,对于室性期前收缩有效,百合,丹参合用养阴化瘀。3 腹痛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的症状而言。在临床上极为常见,可出现多种疾病中。病因病机:腹痛为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素体阳虚等导致的气机郁滞,脉络闭阻及经脉失养所致.诸病源候论腹痛病诸侯指出“腹痛者,因府藏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膜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5:“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客于胃肠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腹急引故痛;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案例:2010年5月8日,患者时某,女性,42岁;自述5年前因饮冷后出现左小腹疼痛,外敷热水袋得以缓解,后经常出现左小腹疼痛,因不甚疼,而未放在心上。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剧烈疼痛,于市医院检查双肾,输尿管,膀胱,肝,胆,脾,胰超声未见异常,生化:肝功,肾功,血糖,血脂,血离子等检查未见异常,市医院以”腹痛待查”收入院,经对症治疗十余日而缓解出院,本次因怒出现左小腹剧烈疼痛,伴心烦,胃中反酸水,口苦,腹部触诊:腹软,未见包块,脐凉,双足凉,脉沉。求治中医,辨证为上热下寒的乌梅丸证。方药为:细辛5g,桂枝12g,黄连3g,当归12g,淡附子9g,人参9g,干姜9g,大黄9g,白芍20g,炙甘草10g。水煎服3剂,二诊疼痛明显缓解,腹疼痛明显减轻,无心烦及头疼症状,情绪乐观,建议续服中药,诊脉右尺滑,本人认为右尺虽滑,但寒热错杂未尽除,遂将上方制成丸剂,每服9g,日2次,15天后停药,随访2年未出现左小腹疼痛。4 便秘便秘是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病证。本证多见于各种急慢性病中。病因病机:便秘虽属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但与脾胃及肾脏的关系甚为密切。按照病因病机及临床所见,本病可分为热秘,冷秘,气秘,虚秘等四类。在伤寒论中有“阳结,阴结,及脾约”名称。伤寒论平脉法第二:脉有阴结,阳结,何以别之?师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杂病源流犀烛大便秘结源流:“大便秘结,肾病也。经曰:北方黑水,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盖肾主五液,津液盛,则大便调和。”案例:患者纪某,男性,80岁,素体怕冷,有便秘症状已20年,服通便药可缓解,近2年来口服药不敏感,甚无效,几天不便,精神异常紧张,恐惧。四肢厥逆,心烦,时出现胃脘部有烧灼感伴有其向上冲的感觉,其脉沉而迟,求治于中医。忆伤寒论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此乃厥阴病上热下寒证。用乌梅丸和大黄附子汤加减治疗,方:细辛5g,桂枝12g,黄连6g,桃仁15g,淡附子9g,人参9g,干姜9g,大黄9g,当归20g,白芍20g。中药7剂水煎服,二诊自述便秘症状缓解,心烦,胃热略有缓解,效不更方,续服14剂,大便比较通畅,心烦,胃热症状无,四肢厥逆减轻,脉仍沉,遂将上方制成丸剂,每服9g,日2次,口服近1个月,便秘基本痊愈,随访1年没有便秘。5 讨论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即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出现偏胜偏衰的结果。对于阴阳的偏胜偏衰,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应“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