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2古代中国的经济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5河北五校联考)荀子富国中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a小农经济 b铁犁牛耕c精耕细作 d自给自足解析:结合题中关键信息“土之生五谷”“人善治之”“一岁而再获之”等可知,该思想家意在说明通过合理利用土地,一年可以有很好的收成。故答案为c。答案:c2(2015福州期末)唐武德七年(624年)颁布的均田法令规定,“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即流移者亦如之。乐迁就宽乡者,并听卖口分(田)”。这反映了唐朝()a均田制趋向瓦解b农民生活日趋贫困c小农户自给自足d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有所放松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所有制。由材料可知,唐朝颁布了均田法令,规定老百姓中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可以买卖土地,这说明当时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有所放松,故选d项。a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中只是提到特殊情况,不能反映农民生活日趋贫困,因为唐朝后来出现了盛世,农民的生活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答案:d3(2015长沙模拟)下面为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增长表。造成清代人口增长远远超过明代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为增加人口税的有意推动b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就业机会c中医药学的发展降低了死亡率d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物种交流解析:从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清代康乾盛世的人口增长速度要远远超过明代。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比较发达,很多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这满足了人们对粮食的需求,故选d项。a项错误,清代人口税自康熙五十年就固定下来了;b项错误,就业机会增加和人口增长关系不大;c项与史实不符。答案:d4(2015湖南五市十校联考)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上述情况从一个角度反映了()a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b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经济必然产生专制c东方小农在思想上普遍信奉皇权主义d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解析:马克思强调的是小农经济在东方社会的基础性地位,小农经济是东方政治制度的经济基础,而中央集权制度则是建立在该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故a符合题意。答案:a5(2015南京一模)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a制瓷业开始兴起b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c全员参与瓷器生产d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解析:本题考查明代手工业。由“挟其技能以食力者”可知,当时景德镇出现了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故选b项。制瓷业早在唐代以前就兴起了,a项错误;景德镇虽是瓷都,但也还有其他行业,不可能全员参与瓷器生产,c项错误;材料只说明了从业情况,并没有说明民营手工业产品对市场的占有情况,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b6(2015长春调研)复活的兵团中说,在2 000多年前,秦已经按照“国标”大规模生产各类标准化兵器;秦朝律法中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亦必等。”下列对上述材料的表述正确的是()a这有利于规范民间的手工业生产b这说明了秦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c这反映了秦代官营手工业的标准化生产d秦朝手工业生产具有垄断性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材料没有反映民间手工业生产,a项错误;标准化生产与秦统一全国的关系以及手工生产的垄断性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d两项。材料反映出秦朝的手工业生产采用统一的标准,故答案为c。答案:c7(2015东北三校联考)明朝中期以后,所谓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大多出现在民营手工业中,其主要原因是()a官营手工业不关心产品的市场竞争力b民营手工业生产受政府限制较少c民营手工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较高d官营手工业极力排斥雇佣关系解析: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雇佣关系也较为突出,因此答案为c。a、b、d三项与史实不符。答案:c8(2015杭州七校联考)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其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a民营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c工场手工业 d家庭手工业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状况。解答本题要注重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古代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经营,集中大量的优秀工人,生产不计成本,其产品大多精美,主要供皇家和官府使用,故本题答案为b。答案:b9(2015贵州七校联考)汉书食货志记载:“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伯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对这段史料所反映的情况理解不准确的是()a商人操纵市场 b商人生活奢侈c商人干预政治 d商人地位提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商业的发展以及商人的社会地位。结合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操其奇赢”可知a项正确;由“衣必文采,食必粱肉”可知b项正确;由“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可知c项正确。汉代商人虽然比较富裕,但其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因此d项说法不正确,答案为d。答案:d10(2015西安八校联考)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欧洲国家,城市人口所占比重愈来愈高,人口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小农经济发展 b新航路开辟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d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城市化进程。题干材料说明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不同于欧洲国家和宋元时期,城市人口和城区规模缩小许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不是明朝小农经济发展或新航路开辟的结果,排除a、b两项。资本主义萌芽只在个别地方出现,不具备普遍性,排除d项。故答案为c。答案:c11(2015廊坊期末)学者全汉升在明清间美洲白银的输入中国中指出:1571年至1821年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共计4亿西元(比索),其中二分之一或更多一些,流入了中国。该时期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原因是()a中国的手工业高度发达b中国的纺织业生产方式领先于英国c“海禁”政策的保护d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结合题干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已基本完成,鸦片战争后中国才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d两项说法错误;“海禁”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国人来华贸易,该政策会阻碍中国与世界的贸易交流,因此“海禁”政策起到的是破坏作用而不是保护作用,排除c项。答案为a。答案:a12(2015湖北六校调考)清政府在1684年统一台湾后发布展海令,解除“海禁”;次年又允许各国朝贡船进港,认可民间商船来航通商。材料说明()a清代闭关锁国的传统观念没有依据b外贸政策进行了调整便于各国朝贡c清朝解除“海禁”与国家实现统一有关d清政府加强了对外贸易的管理解析:本题考查清朝的对外政策。1684年台湾告平,清廷解除“海禁”,先后设立闽、粤、江、浙四个海关,管理对外贸易事务。但是,仅仅过了三十多年,面对西方殖民势力对清朝统治的威胁,全面开海的政策就开始收缩。由此可知,清朝解除“海禁”与国家实现统一(解决台湾问题)有关;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与国家统一受到威胁(西方殖民者东来骚扰)有关。由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2015南昌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范成大材料二材料三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记载:从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的比重也由22.3%增长到32.9%,创有史以来单一经济体占世界gdp合计的最大比重。在19世纪的前70年里,仅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一直掌控着世界工业生产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世界贸易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最高时其工业生产占世界总量的50%,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材料四“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2)从材料二的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3)比较材料三中不同时期中英两国的发展状况,概括说明经济规模曾居世界第一的中国为何没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原因。答案:(1)模式: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特点: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信息:国家税收呈上升趋势,农业税相对稳定,工商杂税逐步增长并超过农业税。特征:当时小农经济占主体,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3)原因: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实现机器大生产,中国固守农耕经济,生产方式落后;英国近代科技世界领先,中国科技水平落后;英国海外贸易发达,中国经济保守封闭;英国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14(2015南京一模)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与政府的经济政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无论商王室或周王室,都有大批商贾为之采购珍奇物品。如商王室设有“多贾”管理王室商业。多贾还供献香酒,参与商王祭祀祖先的仪式。“丁巳小雨,佑多贾以鬯(chng,祭祀用的香酒)”,可见多贾在王室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摘编自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材料二末作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春秋)管仲管子治国材料三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龙川集(1)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的商业状况。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政府的商业政策是什么?(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管仲提出的经济政策。依据材料二,分析管仲提出这种经济政策的理由。(3)材料三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业发展与经济政策的关系。解析:本题以“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与政府的经济政策之间的密切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中国不同时期商业的发展状况。第(1)问,先据材料一中的“管理王室商业”等信息概括商业状况,再说明此时政府对商业的保护与扶持政策。第(2)问,先要依据材料二中的“末作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说明其经济政策,再据材料二中的“粟多则国富”等信息说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