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南京消费状况的研究 摘要 消费问题在近两年成为一个焦点问题,刺激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近两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发生变化,例如人民币升值压力、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使得消费问题终于浮出水面,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消费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所以,我们对于消费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南京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分析了南京地区的消费结构和消费变化趋势,指出南京消费存在的问题,因素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关键词 南京消费 南京经济增长 居民消费Abstract:In recently years, consumption has being a focus question. And irritate consumption has being an effect means to promote economy increase. In recently years, the speed of the increase of economy has become slower. The outside and inside environment of economy increasing also changed. For example, the pressure of increasing value of RMB, the reform of state capital companies and the reform of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All these incidents caused more and more people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of consume. Consumption means more and more to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So it is significant for us to investigate the problem of consumption. This article integrated the configuration and the trend of changing of Nanjingconsumption. Unit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of Nanjing, I also analyzed the situation of consumption in Nanjing, and point out the matters existed in consumption of Nanjing, analyzed the factors and gave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Consumption of Nanjing economy increase of Nanjing consumpyion of inhabitant of Nanjing 一、引言消费增长除了在经济复苏和繁荣时期拉动经济增长外,它还是防止经济萧条的稳定力量。当经济处于周期的衰退与萧条阶段时,收入将下降,但消费具有刚性,不会以同样的速度下降,而是下降较少甚至维持不变。这就使得总需求中消费需求相对于投资需求和净出口要稳定得多,具有一种自发地对经济衰退的遏制作用。1997年以后,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日益显现,在出口严重受挫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迹象,投资下降致使经济增长速度下滑, 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又进一步使投资收缩,消费稳定经济增长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此时,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也转向了以扩大内需为主导、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轨道。纵观我国经济发展过程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我们不但取得了制度上的变革,也获得了认识和理论上的突破,那就是不仅增长决定着消费,同时消费对增长具有拉动作用,消费拉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超过投资的影响作用,决定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这一增长观点可以从下面的经验材料和理论获得支持。第一,高收入高消费与低收入低消费两种模式比较。中国改革开放的20年历史经验表明,与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相比,1979年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更重要的是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获得巨大的提高,原来的低收入低消费,经济发展滞缓模式已彻底改变。即使是同一时期在我国不同地区,例如东南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不同的消费模式伴随着不同水平的经济增长。再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例,高收入高消费模式,伴随着成功的经济增长。所以,低收入低消费伴随着经济增长的滞缓和效率低下;高收入高消费伴随的是经济增长的高产出和高质量。第二,生产函数理论。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而劳动力离不开消费。衣、食、住、行消费是劳动力的基础需要,没有这些消费活动也就不存在劳动力,消费水平决定着劳动力的总量水平和素质构成。消费也是经济活动的必要前提,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二、南京经济的消费结构分析和消费变化趋势(一)南京消费结构和变化从全市消费品市场消费的商品类别看:食品、服装、日用品类主导消费市场。民以食为天,吃、穿、用仍然是人们日常消费的主体。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南京市消费品市场食品、饮料、烟酒类实现消费额141.82亿元,占全市消费额的比重为18.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实现消费额103.89亿元,占全市消费额的比重为13.4%;日用品类实现消费额17.05亿元,占全市消费额的比重为2.2%,三类商品消费共占全市消费额的33.9%。汽车及相关商品占重要位置。近两年,国家、市将“鼓励汽车进入家庭”作为扩大内需的政策之一,先后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私人购车环境逐步改善,南京市的私人汽车消费呈现加速状态,汽车专卖零售企业也从90年代初的零,发展到2004年末的163家。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南京居民对汽车类消费额达99.77亿元,占全市商品消费额的12.9%,在25类主要商品中所占比重仅次于食品、饮料、烟酒类和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位于第三。由于汽车消费的增加和燃油价格的上涨,使得石油及制品类消费明显增加,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占全市商品消费额的比重达到3.2%。合计占全市商品消费额的16.1%。文化办公、电器产品类消费比重较高。由于南京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家庭生活方式、现代学习方式和现代工作方式,促使人们的精神、文化用品的消费不断增加。网络建设速度加快,网络生活日益丰富,网上购物、网上服务、网上教育等,使人们对于电子产品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2004年,南京市文化办公用品类的消费占全市商品消费额的比重为6.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商品类占5.9%;通讯器材类占3.1%。合计占全市商品消费额的15.7%。金银珠宝类、保健药品类商品占有一定比重。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购买金银首饰的消费上升,2004年,全市居民对金银珠宝类的消费占全市商品消费额的比重为8.4%,在二十五个商品分类中位居第四;同时由于居民保健意识的增强,药品销售在市场中占有一定份额。2004年,南京市中西药品类的消费占全市商品消费额的比重为3.7%。表1:南京市居民家庭消费情况(元)年份 合计 最低 更低 低收入 中等偏下 中等 中等偏上 高收入 最高收入 1996年4920.603023.892768.183564.464326.594805.555404.705797.718541.901997年5451.343034.002845.044009.914442.025800.836264.076754.458460.431998年6056.033329.363137.754167.985181.316048.656894.058605.709204.861999年6448.633184.812866.504077.955363.145964.577847.468653.0811911.272000年7047.463132.132829.314649.195092.266802.478960.9910151.3412998.652001年7353.873055.792522.714841.605767.238044.908155.2611368.0711732.242002年7322.643610.803210.964579.685961.727200.249603.969002.1612771.242003年7725.003186.723041.284511.885984.046872.289126.1211433.7217043.122004年8349.673634.023295.644598.076135.258013.529635.2512650.5518162.922005年10704.33788.053195.996124.497467.999776.3411713.2318472.5324578.462005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0704.34元,其中:最高收入组人均居民消费支出为24578.46元,只占最高组收入的63.2%,最低收入组人均居民消费支出为3788.05元,占最低组收入的93.7%,从整体走势看: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居民消费支出增加,其他各年的情况也与之相同。可见,提高收入是拉动消费增长的原动力。表2:南京市居民家庭消费倾向情况表(%)年份 合计 最低 更低 低收入 中等偏下 中等 中等偏上 高收入 最高收入 1996年 87.8 104.9 103.7 96.3 95.9 90.2 82.3 76.2 84.3 1997年 83.9 97.7 103.5 95.1 86.4 92.5 82.9 75.0 70.8 1998年 86.3 98.6 102.5 91.9 94.5 90.8 84.6 86.5 68.9 1999年 83.8 93.1 93.5 87.9 94.4 84.5 88.7 74.8 71.5 2000年 85.6 90.2 95.9 99.7 83.4 88.0 91.9 83.7 73.8 2001年 82.8 90.2 89.0 96.7 91.4 99.3 77.3 82.8 60.7 2002年 80.0 106.2 110.2 97.6 95.8 87.9 87.6 62.1 55.8 2003年 75.8 103.8 125.9 95.5 90.9 76.8 76.0 70.5 60.7 2004年 72.0 97.0 102.5 85.6 81.0 76.8 71.2 68.6 58.4 2005年 71.4 93.7 99.2 92.7 80.6 75.0 63.0 73.7 63.2 从经济学原理来讲,消费倾向随收入递增逐渐递减。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表现也是如此。居民消费倾向是指消费支出金额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即消费者根据个人收入形成的购买消费品的心理倾向,用以衡量消费者对购买行为反应的敏锐程度。收入和消费倾向是影响消费的两个主要因素。从上表可以看出:1、过去的最近10年间居民的消费倾向在逐年递减;2、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消费倾向也不同。总体上收入水平越高消费倾向则越低。以2005年为例最低收入组居民家庭的收入937用于当年消费,而最高收入组居民用于当年消费的支出只占收入的632 。最高收入组和最低收入组居民的消费倾向相差305个百分点,足以说明,为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增加收入对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是不同的。(二)消费模型消费,从实物形态看,表现为商品和劳务;从货币形态看,来源于可支配的实际收入。消费水平的高低主要决定于一国国民个人可支配收入的高低。所谓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在一年中得到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总和。个人可支配收入是GDP的一部分,受投资、税赋和政府转移支付等因素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个人可支配收入决定于GDP的大小和GDP转移为个人收入的多少即收入分配政策。设个人可支配收入为Yd,GDP为Y,假定个人可支配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为b,我们称b为GDP的个人分配系数。这样就得到:Yd=b*Y (21)再假定个人消费C是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函数,由此得到:C=a+c*Yd (22)C=a+b*c*Y (23)这样,我们就建立了具有一般意义的消费模型,即式(23)。其中,a是自发性消费,为常量,表明一个基本的消费水平;c为边际消费倾向,它是消费增量同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量的比例,即c=dc/d*Yd=(1/b)*dc/dY (24)从消费模型可以看出,在边际消费倾向c一定条件下,消费水平取决于两个因素:即GDP的个人分配系数b和GDP。在GDP既定条件下,个人分配系数b决定了消费总量和消费水平。b是政策参数,是收入分配政策的反映。研究表明,b波动区间的上限,也就是消费的最大限度,受预期投资影响。预期投资决定了预期的收入,所以b受到预期收入影响。因此,根据此消费模型得出:消费不但取决于即期可支配收入,也受预期收入影响。三、南京消费存在的问题(一)消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水平依然偏低。在扩大内需的构成中,扩大消费尤其重要。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呈现出不同的态势。近年来,南京市经济的增长更多地依靠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贸易,消费的拉动作用甚至有减弱的趋势。南京市商品性消费率在1992年后的五、六年间一度上涨后,1998年上升到49%,而从1999年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投资率不断提高,导致了商品性消费率开始逐年下降,到2005年已经降至41.7%,比1998年下降了7.3个百分点,而同年的最终消费率也仅有44.2%,消费率的走低从长远看不利于国内需求的稳定扩大,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二)城乡消费的二元化,导致农村消费品市场水平相对较低。近几年来,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人均收入的绝对水平仍然低于城镇。2005年南京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225元,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97元相比,仅为41.5%。由于城乡收入差距较大,造成了城乡消费的不对称,形成了城乡消费的二元现象。从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绝对额看,2001年2005年各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城镇居民分别是农村居民的2.91倍、2.83倍、2.45倍、2.31倍和2.45倍,差距虽略有缩小,但仍在2倍以上,2005年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基本与城镇居民1995年的水平相当。用来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一直高于城镇居民,2000年农村居民为45.7%,城镇居民为40.0%;2005年农村居民为41.7%,城镇居民为36.1%。在生活用品拥有量和现代化方面,农村居民也逊于城镇居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末拥有电脑,农村为7台,城镇为68台;拥有洗衣机,农村为68台,城镇为102台;拥有电冰箱,农村为66台,城镇为101台;拥有彩电,农村为121台,城镇为160台;拥有组合音响,农村为26台,城镇为34台;拥有移动电话,农村为121部台,城镇为154部。目前农民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分别相当于城镇居民的41.5、40.9。据估算,农民现在的消费水平和升级换代时间要比城镇居民相差8年左右。因此,导致农村消费品市场水平相对较低。2005年,按农村人均生活消费品支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减去人均服务性支出)计算,南京市农村居民消费品购买力仅有43亿元,占全市常住居民消费品购买力的9.7%,占全市消费品市场零售额的4.3%。(三)消费倾向逐步下降,影响了居民消费的实现。近年来,虽然南京市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加,但由于国企改革、住房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等改革力度的加大,对居民未来的收入和支出都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带来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导致了居民紧缩消费、增加储蓄的心理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因此使得资金沉淀,储蓄存款余额不断增长。2005年南京市城乡居民在金融机构的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为1677.49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1.7%,高于全市零售额16.3%的增幅5.4个百分点,“十五”期间,更是以平均19.1%的增幅递增,高于零售额14.6%递增速度4.5个百分点。因此导致了居民消费倾向逐步下降。据南京市城调队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南京市居民消费倾向为71.4%,比上年减少0.6个百分点,比1996年下降了16.4个百分点。进入新世纪,居民消费倾向下降速度加快,2000年仅比1996年下降2.2个百分点,而2005年比2000年却下降了14.2个百分点,呈现波段式逐级回落走势,在2005年回落至最低点由表2可知:2005年居民消费倾向最高的在更低收入组为99.2%,最低的在中等偏上收入组为63.0%。从十五年来居民家庭消费倾向整体走势来看:收入越低,消费倾向越高;而收入最高的群体,消费倾向很低。因此,造成了消费市场“高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相对饱和,低收入群体的现期消费需求又受到购买力不足的限制”的现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较低,制约了居民消费的实现。四、南京消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一)中低收入阶层居民收入低,制约消费目前,南京市城镇居民中中低收入阶层仍是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人的收入还远远低于全市平均数。2005年调查数据表明,南京市还有六成左右的居民家庭收入未达到全市的平均水平,这部分居民家庭受收入影响,消费水平也不高。从近十年的调查资料来看:最低组的收入年均增长了3.8%,最高组的收入年均增长了16.1%,低收入阶层收入增速明显偏低,使得中低收入阶层对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大大下降,从而进一步导致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意愿不断下降、消费率不断降低。收入的不确定性或增速低,也强化了中低收入阶层的储蓄倾向,客观上导致中低收入阶层“更不愿、更不敢花钱”。(二) 收入差距拉大,影响消费水平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南京市居民高低收入差距(最低组与最高组收入比)为19.6,2000年收入差距为:15.1,1996年收入差距为:13.5,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拉大。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特别是社会财富向高收入户不断集中的趋势,造成消费市场“高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相对饱和,低收入群体的现期消费需求又受到购买力不足的限制”的现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较低,制约了消费需求水平的增长。(三)住房等非消费支出的上涨,使得居民消费压力加大按照国际惯例住房支出、子女在外就学等支出不作为消费性支出,近几年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和教育制度的改革的深入,住房价格与高校收费明显上涨,使得居民家庭用于购房、子女在外的教育费支出明显增加,2005年居民人均用于购房支出是2000年的3.2倍;是1996年的4.5倍;子女在外的教育费支出也出现了成倍增长的趋势。住房和医疗、子女在外就学等方面服务价格上涨,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支付能力,致使其大幅度减少对消费性方面的支出,大大增加了居民家庭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强化了居民的储蓄倾向,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居民的即期消费支出。(四)消费环境的不和谐,消费制约因素多消费环境是每年315活动的主题。现阶段,商贸活动中以次充好、虚假销售等各种形式的商业欺诈花样繁多,屡禁不止,社会上还出现了上学难和就医难等问题;有的政策也对消费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如小汽车的限小政策,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庭汽车的消费。行业垄断、地区封锁、无序竞争、假冒伪劣、售后服务总体水平较低等现象广泛存在,食品安全问题有所抬头等因素直接影响着消费快速增长和持续发展。(五)消费观念落后,部分居民更崇尚节俭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但是部分居民崇尚节俭的观念基本没变,重积累、轻消费依然是居民基本的消费行为特征。据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营管部公布的2006年三季度的金融数据显示:南京市人均负债5766元 ,家庭负债率降至50,和北京、上海、青岛、杭州、深圳、宁波等城市相比,南京的家庭负债比例是最低。这充分说明:南京居民用于消费信贷的力度还比较弱,居民“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做的不够,部分居民消费观念较落后。消费观念的滞后,影响了消费的增长五、解决消费问题的政策措施(一)抓住机遇,调整、增强鼓励消费的政策力度。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将扩大内需的重点从投资转向消费,将巨大的消费需求潜力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就必须调整消费政策。鉴于现阶段消费需求是“富民”的重要力量,因此必须建立明晰的消费增长政策,改变那种只注重生产决定消费、消费被动服从于生产的传统观念,将鼓励消费政策作为居民消费政策的基本取向;既要重视短期见效的政策,也要把握中长期政策,把提高居民的即期购买力和长期消费能力结合起来;既要重视传统消费品的增长,更要注重培育住房、家庭汽车、旅游等新型消费的扩大,要及时清理、取消限制消费的各种政策和行为,加大消费政策的调整力度,鼓励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大力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以构建正常的消费增长机制,激活消费需求。(二)增加城市中低层居民收入调查资料表明:城市中低收入者往往是消费倾向最为强烈的人群之一,近年来,低收入阶层的收入预期不断下降,日益严重地影响到消费心理预期,导致了中低收入者“不愿、不敢花钱”的心态。可见,要增加居民消费,就必须提高城市中低收入者收入。专家认为,新的个人所得税方案即将实施,对于扩大消费意义重大。目前我国不仅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城镇居民中高收入阶层与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拉大。医疗、教育、住房等消费正在对中低收入阶层的即期消费造成“挤压”效应。 “十一五”期间,国家应着力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三) 提高居民消费预期,分层次加快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针对目前居民消费倾向的下降,当务之急是要改变消费品市场“高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相对饱和,低收入群体的现期消费需求又受到购买力不足的限制”的现状,提高居民对未来消费的预期,培育不同层次和不同收入人群的消费热点。弗里德曼在“永久收入假说”理论中强调消费取决于人们的预期。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倾向存在很大的差异,要想提高整体的消费,就必然要针对不同的收入群体提供差异化的解决方案即开发不同的消费热点,使他们能够更多地消费自己阶层所热衷的产品和服务。对于消费倾向较低而收入较高和更高的消费群体,要从满足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入手,加快调整和升级供给的商品结构。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商品结构,增加高档商品、创新商品的供给,特别是增加服务商品的供给,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消费需求、扩大其消费领域,将他们的长期储蓄转化为有效的购买力。对于中等和中等偏上收入的消费群体,要积极保护他们的有效消费需求,释放他们的现有购买力。由于这部分人的消费正从小康向富裕迈进,从讲究消费数量向讲究消费质量转变,可以以消费信贷、简化贷款手续等方式,进一步消除对居民消费的种种限制,消除抑制消费的种种障碍,引导他们加快对汽车、高档家电、高档家具等高档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的消费步伐。对于消费倾向最高而收入中等偏低、更低和最低的消费群体,由于这部分人群比重较大,而且在他们的消费支出中商品性消费的比重较高,是消费品市场的中坚力量,应该采取扩大就业渠道、增加收入,提高他们的购买力水平。(四) 改善消费环境保障老百姓安全消费。良莠不齐的消费环境会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并且成为目前我国居民消费率持续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国家应继续加快流通领域法律法规的建设、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等行为,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总之,提高中低收入阶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31270.11-2025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第11部分:家蚕急性毒性试验
- GB/T 28300-2025热轧棒材和盘条表面质量等级
- 化工制药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办事处安全培训总结课件
- 农业小气候课件
- 农业安全生产管理培训课件
- 内饰镀膜施工培训课件
- 化工仪表安全生产培训课件
- 合作办厂协议书格式经典版本6篇
- 山东新华医疗营销方案(3篇)
- 重症自身免疫性脑炎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
- 机动车检测工资格证考试题(附答案)
- 护士沟通技巧与人文关怀护理课件
- 2025年上半年海南三亚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选聘事业单位6人重点基础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单招综合素质考试题库附答案
- 电力电缆模拟题及答案
- 2025年药物制剂工(中级)考试题库(附答案)
- 仿古建筑施工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 辽宁省沈阳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无听力原文及音频)
- 小班晨间活动体能大循环
- 绿化小型工程合同范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