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46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和东西方的先哲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41(2015濮阳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君臣进行了一番争论)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奴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过分则弱而宜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其节度使。此安边之策也。”温彦博以为“徙之于河南兖、豫之间,则乘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武故事,直降匈奴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幸蔽,策之善者也。” 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沉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欲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上戒之曰:“今令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扰,非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别归纳提炼材料中的三种“民族政策” 观点。 (2)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解析(1)材料“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奴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说明主张强行内迁少数民族于中原的策略,把游牧民族变成农民;材料“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过分则弱而宜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其节度使。此安边之策也”说明主张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分散各部,在其旧地设都督府管辖;从材料“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幸蔽,策之善者也”“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说明主张采取怀柔政策,对归附者不加歧视,保全其部落,顺从其习俗,教之礼仪。 (2)从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民族融合,巩固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角度来回答。答案(1)观点:主张强行内迁少数民族于中原的策略,把游牧民族变成农民。主张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分散各部,在其旧地设都督府管辖。主张采取怀柔政策,对归附者不加歧视,保全其部落,顺从其习俗,教之礼仪。 (2)评价:唐太宗实行的是开明团结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民族融合,巩固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2(2015宝鸡三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贞观元年,李世民就指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此后还多次指示臣下:“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轻出诏令。”“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李世民自己先后怒杀大理丞张蕴古和交州都督卢祖尚以后,又再三追悔,自责思虑“不审”,甚至斥责臣僚们不该不加谏阻,以致错杀了人,因此当时虽然已有“三复奏”,即死刑执行前应向皇帝请示三次的规定,但他认为并没有解决问题,于是再又规定了“五复奏”、即决前一日、二日复奏,执行之日又三复奏的制度。并且规定:“自今门下复理,有据法合死而情可宥者,宜录状奏。” 材料二“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论君道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太宗的法制思想有哪些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太宗君道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的影响。 解析(1)由材料一“用法务在宽简”可知唐太宗的法制思想是立法力求宽简;由材料一“不可轻出诏令”可见法令要力求稳定;“五复奏”可见对死刑严肃慎重。 (2)第一小问,原因,结合李世民在位时的政治背景,可见唐太宗是吸取隋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训,政治上需要稳定,缓和社会矛盾;受“以民为本”思想的影响;第二小问,影响,法律的宽简、稳定、慎重,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推动贞观之治的形成,有利于经济恢复。答案(1)特点:立法力求宽简;法令要力求稳定;对死刑要严肃慎重。(2)原因:吸取隋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训;唐初政治上需要稳定,缓和社会矛盾;受“以民为本”思想的影响。影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推动治世局面的形成;有利于封建经济恢复,生产恢复。3(2015苏锡常镇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时八年兵燹之劫,苍生涂炭,今乱贼虽已荡平,寰宇大致底定,然疮痍尚未全复,朕坚拒臣工奏请上朕功德尊号。盖三藩之乱实因朕之误判形势而起,朕断不诿过他人。朕讵料俟准吴三桂撤藩之请,彼竟于康熙十二年背恩反叛。朕更未虑及吴三桂伪檄一出,各省兵民相率背叛。 史景迁康熙: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 材料二1670年康熙制定圣训十六条,体现了其社会控制的思想。十六条的基本内容有:敕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息诬告以全良善,诫窝逃以免株连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成积春论康熙的社会控制思想 材料三然而,以康乾盛世到订立屈辱的南京条约,不过相隔45年,这个质量互变也未免太快太突然了,历史的必然性与逻辑性何在?实际上,中国之落伍恰恰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人为地延长了已经衰亡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迈进的最佳时机,给近代的中国留下了沉重的包袱与苦难。 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康熙帝拒绝大臣奏请功德尊号的原因有哪些?反映出康熙帝怎样的精神品质? (2)根据材料二分析康熙帝为实现社会控制的主要方式有哪些。体现了怎样的治国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三作者否定康熙帝的理由。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材料一认为“盖三藩之乱实因朕之误判形势而起”,导致“苍生涂炭”,因此康熙帝拒绝大臣奏请功德尊号。第二小问,精神品质,康熙帝勇于反思自己的过错,勇于承担责任。 (2)第一小问,方式,材料二中关键信息,“敕孝悌以重人伦”,“黜异端以崇正学”,“重农桑以足衣食”,“联保甲以弭盗贼”,从思想文化、经济、社会秩序等方面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特点,从上一问的方式可知特点是德法并重。 (3)从材料二可见,康熙帝对内强化封建统治,材料三中作者认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这些表明“中国之落伍恰恰始自康熙皇帝”。答案(1)原因:三藩之乱是因康熙自己误判引起;战争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品质:善于反思、勇于承担责任。 (2)方式:规范伦理道德;加强文化控制;加大法律惩戒;控制社会经济。 特点:德法并重。 (3)理由:康熙帝注重对内控制;强化封建统治;拒绝改革。4(2015河南六市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根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二孔子为教主,为种明圣王,配天地、育方物,无人、无事、无义不范围于孔子大道中,乃所以为生民未有之大成至圣也!议礼、制度、考文,皆孔子改制之事也。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1898)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与孔子相比,康有为的社会福利主张有哪些发展?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归纳康有为制造出的孔子形象。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康有为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及原因。解析(1)第一小问,观点,据材料一中“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得出国君救济,据材料中“私以尔食馈之,是见己之德美矣”得出不主张个人救助;第二小问,发展,据材料一中“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得出社会福利制度化、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据材料一中“入公立政府组建的”、“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得出政府救济与社会救济相结合。 (2)第一小问,形象,据材料二中“为生民未有之大成至圣也”、“皆孔子改制之事”得出孔子是至圣,是改革先师;第二小问,态度,根据第(1)小题第二小问的发展,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三小问,原因,据材料二中出处“孔子改制考(1898)”可知与戊戌维新有关,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答案(1)观点: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发展:社会福利制度化。强调政府救济与社会救济相结合。主张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 (2)形象:孔子是至圣,是改革先师。 态度:吸收、改造和利用。 原因:为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顺利开展。5(2015苏锡常镇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 材料二据班固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秦王焚文书而酷刑法。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 ”材料三 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则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唐吴兢贞观政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 (2)据材料二,指出秦朝是如何“仁义不施”的。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为实施其“存百姓”思想而采取的经济措施。并据材料一、三,指出孔子和唐太宗提出或实行其治国理念的根本目的。 (4)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和唐太宗实行其不同政策的不同结果。解析(1)据材料一中“敬事”、“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概括得出。 (2)据材料二中“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二十倍于古见税什五” 得出赋役沉重,“秦王焚文书而酷刑法”得出焚书、刑法严酷。 (3)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三中“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目的,据材料一“道千乘之国”、据材料三“为君之道,必须”、“若安天下,必须”概括回答即可。 (4)据材料二中“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据材料三中“贞观政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要求:要认真做事;讲信用;爱护百姓;节俭财物;无夺农时。(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措施:赋役沉重;焚书;刑法严酷。(3)措施: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答出其中2点即可)目的:维护统治者的统治。 (4)结果:秦:很快灭亡;唐:出现“贞观之治”局面。6(2015厦门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符合正义的国家,其制礼作乐兴兵攻伐都决定于天子,而不符合正义的国家则决定于诸侯。可以看出,孔子所谓的“正义”是基于秩序之上的,符合“礼”的要求才具有合法性。他提出的关于正义的观点都源自于对礼崩乐坏时代的不满,认为欲达到正义就要克己复礼,回归尧舜禹和周公之治。 王菁菁柏拉图与孔子的正义观:比较与启示 材料二“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柏拉图以思想家的敏锐眼光,看到了雅典近乎无序的状态,分析其原因之所在,表现出对社会纷乱的担忧。同时,在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的基础上,积极呼吁、倡导一种和谐与稳定的理想社会观。 侯典芹孔子与柏拉图的理想社会观比较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孔子和柏拉图关于国家“正义”的核心思想。他们关注“正义”的原因有哪些相似之处?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孔子和柏拉图对理想社会统治者的要求。与柏拉图相比,孔子对于理想社会的设计有何特点? 解析(1)第一小问,思想,从材料一“制礼作乐兴兵攻伐都决定于天子”“符合礼的要求才具有合法性”信息可知,孔子主张符合周礼,贵贱有序,从材料二“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信息可知,柏拉图主张城邦的统治者、武士和劳动者各安其位、各司其职;第二小问,相似之处,从材料一“源自于对礼崩乐坏时代的不满”和材料二“看到了雅典近乎无序的状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医疗器械安全及使用等知识题库及答案
- 2025年网络营运专员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家电维修技术员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募捐专员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信贷风险控制专员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客户代表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视听媒体采购专员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界面设计工程师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消防理论测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医疗招聘专员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小米全面预算管理案例
- 2025年山东省科创集团有限公司权属企业招聘(22人)笔试历年常考点试题专练附带答案详解试卷2套
- 2025年船舶租赁合同协议书模板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诊疗指南
- DB31∕T 1545-2025 卫生健康数据分类分级要求
- 广东省安装工程综合定额(2018)Excel版
-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与生态智慧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农林大学
- 临汾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 最新 三门县沿海工业城总体规划说明书
- 冀教英语七年级上单词及短语
- 新加坡SM2数学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