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第二课时) (2).doc_第1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第二课时) (2).doc_第2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第二课时) (2).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后一课吉县第二种学校 袁缚云教学目标1.运用圈点勾画、做批注的方式阅读思考,分析人物形象。2.分析人物变化的原因,把握文章的主旨,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小说最后一课。梁启超先生说过:“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小说以开通民智,改变国民品德为己任。”二、探究人物形象。我想,小说拥有改变人的力量,首先应该是小说中的人改变了,这篇小说中的人改变了吗?和之前有什么不一样?请大家阅读课文,将有关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并将你的理解和认识批注在旁边。(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点评:小弗朗士变了:1 .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2 .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敬爱老师;3 .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老师韩麦尔先生变了:1.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镇上一位教师 ;平平常常工作四十年,课堂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2.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离开这个地方)3.韩麦尔先生是一个爱国者。(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赞美法语,说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知识全部交给学生;使出全身力量写“法兰西万岁”)变了的还有镇上的居民。三、分析人物变化的原因,把握文章主旨。是什么原因让小说中的人物发生了变化?教师点评: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那么我想这是即将沦为亡国奴的小镇的人们,他们眼前出现的一丝曙光!小说中的人改变了,那么读小说的人改变了吗?最早读到小说的中国人改变了吗?1915年日军占领青岛。显吞并中国之野心。国内报刊杂志上诸如爱国少年传弱国余生记血性男儿等众多小说密集出现,与割地相呼应。国人高呼:嗟我同胞,奋起自卫,不为亡国奴!胡适先生将这篇小说引入中国时给这篇小说取的名字是割地,现在我们的课文题目是最后一课,你觉得那个名字好?割地是领土上的征服,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根本的征服应该是文化上的征服。为什么?韩麦尔先生有没有告诉我们怎样去反抗这种文化上的征服?(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我想最后一课或许告诉我们的就是反抗文化上的征服。让我们齐读韩麦尔先生的叮嘱。课后作业以不寻常的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