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相关知识.doc_第1页
元杂剧相关知识.doc_第2页
元杂剧相关知识.doc_第3页
元杂剧相关知识.doc_第4页
元杂剧相关知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元杂剧相关知识 元杂剧即元代的戏曲。杂剧,最初是一个总的名称,意即各类的戏。杂剧约始用于唐末,宋金两代虽已有杂剧名称,但所包括的内容,有歌舞、滑稽表演、杂耍,讲唱文艺等类的技艺,仍然不是纯粹的戏剧。到了元代,在前代“杂剧”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真正的元代戏剧。他在十三世纪后期繁荣起来,形成我国文艺史上的奇观。元代杂剧是综合表演、说、唱、音乐、舞蹈的艺术形式。每本通常四折,一般按照剧情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束来划分。有时为剧情的需要,在四折之外,加上“楔子”,有的穿插在剧本中间,相当于现代剧中的过场,有的放在剧首,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的内容,叫“题目正名”。元杂剧的唱词占比重很大,在音乐上要求严格,每一折由联缀同一宫调(乐调)的若干支曲子组成。一折中不变调子。杂剧剧本的组成,包括唱(歌唱)、白(道白、对白)、科(动作、表情)三部分。全剧一般由主要演员一人来唱,其他角色有白无唱。主要的角色通常是“正旦”或“正末”,故剧本分“旦本”或“末本”。 元杂剧角色上一般分末、旦、净、杂四大类。末,多扮演中年男子。正末指剧中的男主角。旦,扮演妇女的角色。正旦指剧中的女主角。净,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人物,通称花脸。杂,扮演杂差、百姓等人物。 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 汉宫秋(马致远) 梧桐雨(白朴) 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 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元杂剧知识问答 1. 何谓曲牌? 所谓曲牌即曲调之名,如点绛唇、山坡羊、油葫芦等。每个曲牌都有一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可以据以填词。 2. 什么是曲牌联套体戏曲? 曲牌联套体是我国戏曲音乐结构形式的一种。所谓曲牌联套就是将若干支曲牌相联成套,构成一折戏的音乐。一套之中调数可多可少,多一韵到底。一本戏若干折,即由这样的若干组套曲构成。套曲的构成方式有三种,一为单曲体,即一套曲牌除引子和尾声之外,都是同一曲牌的重复;二为循环曲体,即一套曲子除引子和尾声之外,完全或部分由两支曲牌循环组成;三是多曲体,即一套曲子由多个不同的曲牌组成。这种音乐结构方式,开始于南北曲,至昆山腔渐趋成熟。在梆子、皮簧出现以前,曲牌联套曾是中国戏曲唯一的音乐结构形式,运用这种音乐结构形式创作的戏曲就是曲牌联套体戏曲。 3. 何谓南北曲? 所谓南北曲即南曲和北曲。所谓北曲是金元时流行于北方的杂剧、散曲所用的曲调的总称,它在北方民间传唱的歌曲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的音乐的基础上,吸收了大曲、唐宋词、诸宫调的部分曲调而形成的乐曲体系,风格慷慨激昂。所谓南曲是宋金对立时期,在东南沿海村坊小曲和里巷歌谣的基础上,吸收大曲、唐宋词、诸宫调甚至北杂剧的曲调而形成的乐曲体系,风格纡徐绵邈。宋元南戏及明清传奇都以南曲为主。在昆腔流行之后,南北曲的差异逐渐消失。 4. 何谓花部? 花部又称为“乱弹”,是与“雅部”相对称的。清朝乾隆年间,剧坛上明显分出“花部”、“雅部”之别,而且花部的势头已经压倒了雅部。所谓“雅部”即昆曲,而“花部”则包括弋阳腔、京腔、梆子腔、秦腔、罗罗腔、二黄调等地方剧种在内。其中的弋阳腔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已经在江西弋阳地区兴起,是一种风格粗犷富有民间气息的声腔。在昆腔独占剧坛之后,一度成为绝响。清朝初年复兴,又称为高腔。京腔是弋阳腔流行于京都,经过润色变化之后形成的一种新腔。梆子腔是乾隆年间最为流行的花部声腔,但是因为资料缺乏,很难考定其源出系统,可能是当时各种地方戏剧的泛称。秦腔又称陕西梆子,乾隆后期曾经风行京师,但后来遭到官方禁止。罗罗腔也叫罗罗调,康熙年间流行于湖北、江西等地。二黄即后来皮黄戏的源起,乾隆后期传入京师。 5. 所谓百戏、踏谣娘、大面、参军戏、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各是什么? 百戏:又名“角觗”,是古代一种以杂技为主的民间表演艺术,汉代已经出现,项目包括扛鼎、吞刀、吐火、爬杆等。 踏谣娘:又名“苏中郎”,是南北朝及唐代的一种散乐。教坊记载:北齐有人姓苏,自号中郎,嗜饮酗酒,醉后辄殴打妻子。其妻悲诉于邻里。时人弄之,使男子着妇人衣,徐步入场,且行且歌。每歌一叠,旁人齐声合唱“踏谣和来!踏谣娘苦和来!”因为且行且歌,故曰“踏谣”,又因其妻悲苦,故曰“苦”。又令人扮演苏中郎,作殴打妻子之状,以为笑乐。后世相传,称为“踏谣娘”。 大面:又名“代面”,是古代一种具有一定故事内容的乐舞的名称。教法记及旧唐书音乐志载:北齐兰陵王元长恭,勇猛善战,但是相貌姣好如妇人。长恭觉得自己的相貌临阵之时不足以威慑敌人,乃刻木为面具,带之出战。曾经大败北周军队,勇冠三军。北齐人因此作乐舞效仿,称之为“代面”。 参军戏:又名“跳加(假)官”或“加官”,是流行于唐宋时的一种表演形式,主要由参军和苍鹘两个角色作滑稽诙谐的表演,并有歌唱和音乐伴奏,多借以讽刺时政。 宋杂剧:是宋代在参军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表演艺术,包括艳段、正杂剧、杂扮三部分演出。其中艳段一般演出一些寻常熟事,用来延迟正式表演的时间,安定早到的观众的情绪;正杂剧共两段,演出完整的故事;杂扮则是正杂剧之后演出的一些滑稽调笑的段子。演员也由参军戏的两个增加到四或五个。 元杂剧相关知识 金院本:是金代一种民间表演艺术用的底本,也用来指称这种表演艺术。院本比宋杂剧段数更复杂,音乐更简单,内容多戏谑调笑,插科打诨。 诸宫调:是一种有说有唱而以唱为主的表演艺术,因为用多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各种故事,故称“诸宫调”。诸宫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金及南宋,至元代渐趋衰亡。现存的诸宫调有刘知远诸宫调残本、天宝遗事诸宫调残本和西厢记诸宫调全本。 6. 何谓宫调? 古代分声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声,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为宫,以其他声为主的调式称为调。以七声配合十二律,共得八十四宫调。 7. 何谓教坊? 教坊是古代掌管女乐的官署名。 8. 杂剧中的副末、贴旦、搽旦、净、孤、卜儿、孛老、徕儿各是什么角色? 副末是戏曲中次要的男角色。 贴旦:通称“贴”,即副旦,次要的女角色。 搽旦:即花旦。 净:戏曲角色,俗称花脸。 孤:杂剧中扮演官员的角色。 卜儿:杂剧中扮演老妇人的角色。 孛老:杂剧中扮演老年男子的角色。 徕儿:杂剧中扮演儿童的角色。 11. 元杂剧剧本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 元杂剧剧本的形式特点包括: (1)折与场:元杂剧剧本一般一本四折,每折分为若干场。折是音乐组织的一个单元,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唱完为一折,这同时也是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段落;一场则是从演员上场至全部推入后台,舞台上出现空场。元杂剧中只有个别剧本不是一本四折的,如赵氏孤儿是一本五折,而西厢记则是五本连演。 (2)楔子:有的剧本有楔子,楔子是四折之外的独立小段落,或放在第一折前作序幕,如窦娥冤;或放在折与折之间,相当于过场戏,如。楔子一般都不用套曲,只有一两支曲子。 (3)题目:剧本末尾有题目正名,一般为两句或四句对句,总括全剧的内容,一般以最后一句为剧名。如窦娥冤最后: 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 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末句便是全剧的名称,我们今天常用的窦娥冤是其简称。 (4)文辞:剧本的每一折都由曲辞、宾白、科范三部分。 曲辞主要用于主人公心情的抒发和感叹、场景的渲染;同时也起着对话和贯串情节的作用。曲辞前面表明宫调和曲牌名称,如正宫端正好,宫调和曲牌对曲辞做出了严格的韵律要求。 白简称白,剧中人物的道白,由散白和韵语组成。用于刻画人物、介绍故事情节。 科范简称科,是说明剧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及音响效果等的,如“作掩泪科”、“内作起风科”等。 (5)角色:剧本中的主唱者为主要角色,称为正色,男主唱称为正末,女主唱称为正旦。元杂剧一般一本戏中只有主要角色独唱,正末独唱的称为末本,正旦独唱的称为旦本。其他还有次要角色,如副末、贴旦、净等 8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主要故事情节 墙头马上 唐高宗仪凤三年春,工部尚书裴行俭之子裴少俊,从长安到洛阳搜求奇花异草,于上巳节骑马路过总管李世杰的花园。“尤擅女工、深通文墨、志量过人、容颜出世”的李千金正在园中向墙外眺望,两人目光相遇,一见钟情。少俊投以诗文,千金文思敏捷,传回答诗,彼此更是倾心,相约夜间在花园相会,嬷嬷见他们爱得坚决,便放二人逃走,要少俊得官后再来认亲。但二人回到长安,因为少俊懦弱和沉浸于情爱,竟在尚书府后花园潜居七年,并且生下儿子端端、女兑重阳。清明节少俊往郊外祭扫,裴行俭偶入后花园,发现了李千金和一双孙儿女;李千金自认为少俊妻,行俭则以娶则为妻、弃则为妾,并诬之为娼妓,千金忍辱理直气壮地与其争议。裴尚书仗势欺人,百般刁难,要她在石上磨簪、用游丝系银跟瓶汲水,若瓶坠簪折,便要留下孙儿,逐走千金。及至少俊祭扫归家,又在冷酷的父亲逼迫下,软弱地对千金写了休书。千金无奈被逐,返家后父母已殁,却守业不嫁。翌年,少俊中官,前来认亲,千金凭着志气,不肯相认。裴尚书得知千金乃名门之女,亲来赔礼,竟也遭拒绝,她讽刺了裴尚书的前倨后恭。后来裴尚书让端端、重阳来见千金,在母爱驱使下,她同意认亲。 拜月亭 剧谱金国末年元军入侵,王尚书奉旨往边关议和,举家饯别。后元军攻入京城,王女瑞兰与母在逃难中失散,书生蒋世隆也与妹妹瑞莲失散。旷野中大家各自呼唤亲人,瑞兰误听瑞莲而与蒋世隆相遇,两人权说是夫妻而同行;瑞莲则与王母巧遇,也认作母女结伴同行。世隆瑞兰被盗匪掳上山寨,幸而寨主是世隆的义弟陀满兴福,被放下山后两人正式结为夫妻,却因世隆得病滞留客店。此时王尚书议和归来,在客店巧遇两人,嫌弃世隆逼迫瑞兰随己回家,途中又与王夫人、瑞莲会面,认瑞莲为义女。回京都后瑞兰思念世隆,焚香拜月祈求与世隆团聚,被瑞莲听到,互相盘问后方知已成姑嫂。元兵撤走后金朝大赦天下,世隆和义弟分别中了文武状元;王尚书将瑞兰许配给武状元,瑞莲许配给文状元,瑞兰本十分不愿,后来发现文状元是蒋世隆,于是蒋和瑞兰团聚,劝瑞莲嫁给武状元,瑞莲先是不肯,忽然圣旨晋升了兴福,瑞莲方始首肯,四人成婚。 西厢记 书生张珙游学河中府(今山西永济) ,在古刹普救寺与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小姐相遇。因一见倾心,借宿在崔氏眷属暂住的西厢院外僧房之中。夜间莺莺花园烧香,强生隔墙吟诗,莺莺亦酬诗一首;张生继而藉崔府超度老相国时,追荐自己的父母,在法会上与与莺莺再度相见(第一本)。其间贼将孙飞虎为抢夺崔莺莺,兵围寺院,崔母求助于寺众,许诺能退贼兵者以莺莺相配;张生应下此诺并修书一封请惠明送至友人白马将军杜确处。杜确率兵打败孙飞虎,普救寺兵围虽解但崔母却违约赖婚,命两人兄妹相称,张生因此相思入病,侍女红娘遂教张生夜间在花园外弹琴,封莺莺诉说心曲(第二本)。红娘为莺莺、张生传书递简,莺莺瞒过红娘而“待月西厢下”,是夜张生依约到来,但莺莺毕竟囿于礼教,又被红娘看见,竟翻脸不认。张生为此抑郁成疾,莺莺不禁内疚,以药方为名托红娘送去,当晚便由红娘送莺莺到张生房中(第三本)。月馀后,两人情事被崔母发觉,崔母大怒拷问缸娘,红据理以争,认为崔老夫人不应悔婚,若不允婚只怕还有玷辱家门和治家不严的罪名,崔母只得允婚,但张生必须应举得官方能迎娶莺莺,两人因此长亭送别。张生行至草桥,见莺莺追赶而来,醒后才知是梦境(第四本)。张生得中后欲与莺莺完婚,被当年曾经与莺莺订亲的崔母内侄郑恒阻挠,恰好白马将军携旨到达,为张生与莺莺主婚,郑恒羞愧自尽,有情人终成眷属。 倩女离魂 王文举与张倩女本由双方父亲指腹为婚,但王文举探望张老夫人时,老夫人因他尚未取得功名,只让他与倩女以兄妹相称,答应在他及第之后完婚。张倩女倾慕王文举,在他赴京赶考后相思成疾,魂魄离躯赶了上来。王文举起初认为她私奔有伤风化,但见她情意真切便带她一同赴京,而家中张倩女的病躯则是终日昏昏沉沉。王文举状元及第后,携夫人回家省亲,众人见有两个张倩女,以为有鬼魅。张倩女的魂魄重新回到体内,病也就好了。老夫人为二人正式完婚。 9 元杂剧四大悲剧主要故事情节 赵氏孤儿故事来源: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史书史记 时间: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地点:晋国(今中国的山西省) 主要人物:程婴(乡间医生)赵武(赵氏孤儿) 屠岸贾(赵国将军) 大将军屠岸贾凶暴残忍,专权误国,陷害忠诚正直的大夫赵盾,在他的怂恿下,晋国国君下令:抄斩赵氏满门。一夜之间,赵盾和他的儿子赵朔、家属、奴婢等共计三百余口,倒在血泊中,做了冤鬼。赵朔的夫人庄姬公主,因是国君的胞妹,幸免于难,被送回内宫居住,此时她已怀有身孕。 几个月以后,庄姬公主生下一个男婴,取名赵武,但这一切都逃不过屠岸贾的眼睛,他早已下令,把内宫封锁起来。庄姬公主以看病为名,把赵家的挚友、乡间医生程婴召进内宫,含泪请求程婴救孩子出宫。程婴把赵武放进药箱准备带出宫门。守将韩厥见程婴一腔正义,十分感佩,放走程婴和赵武,自己拔剑自刎。屠岸贾追查不到赵氏孤儿的下落,气急败坏,宣布要把全国半岁以内的婴儿全部杀光。 为了保全赵氏孤儿和晋国所有无辜的婴儿,程婴与退职年迈的大夫公孙杵臼商议,用假相瞒骗屠岸贾:程婴献出自己亲生儿子代替赵氏孤儿,公孙老人顶替救孤藏孤的罪名,然后由程婴亲自去向屠岸贾告发。屠岸贾听信了程婴的举报,残忍地杀死了公孙老人和“赵氏孤儿”。晋国上下目睹了这场血腥屠杀,敢怒而不敢言,人们在背后无不切齿痛骂程婴的卖友求荣。程婴面对这一切,只有强忍悲愤,默默承受。 十几年来,程婴苦心教育,把赵武培养成一个文武双全的青年。为了接近屠岸贾,他让赵武认屠岸贾为义父。终于有一天,他把真相告诉了赵武。在守边归来的大将军魏绛的鼎力相助下,赵武拔剑刺向仇人,并告之自己便是他斩不尽、杀不绝的赵氏孤儿。元代(公元1206年公元1368年)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曾于1775年被法国著名文学家伏尔泰翻译成中国孤儿,在欧洲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京剧传统剧目,剧情:晋灵公无道,荼害百姓。赵盾劝谏不听;奸臣屠岸贾残害赵盾全家。赵媳庄姬公主避入宫中,产生一子, 由赵门客程婴乔装救出。屠岸贾闻公主产子,进官搜孤不得,下令十日内若不献出婴儿,即将国中与孤儿同庚的婴儿均杀死。程乃与公孙柞臼计议,程婴舍子,公孙舍身,救出孤儿。后孤儿成人,魏绛回朝,怒打程婴。程述真情, 回府绘图,告知孤儿过去情景。孤儿遂与魏绛等,计诛屠岸贾报仇。 1960年,王雁就京剧按孤救孤基础,参考秦腔改编。由马连良饰程婴,谭富英饰赵盾,张君秋怖庄姬公主,裘盛戎饰魏绛,各有精彩唱段。 元杂剧相关知识 梧桐雨梧桐雨 元白朴作。写安史之乱前后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悲欢离合。共四折一楔子。剧情是:安禄山有一次未能完成军令,幽州节度使张守圭本欲将他斩首,惜其骁勇,将他押至京城问罪。丞相张九龄奏请明皇杀掉安禄山,明皇不从,反而召见授官。此时贵妃正受宠幸,奉明皇命收安禄山为义子,赐洗儿钱。后来安禄山因与杨国忠不和,出京任范阳节度使。七月七日,贵妃与明皇在长生殿欢宴。明皇将金钗钿盒赐给贵妃,酒酣之际,二人深感牛郎织女的坚贞,对星盟誓,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好景不长,天宝十四年,贵妃正在品尝她喜爱的荔枝,安禄山谋反的消息传到,明皇携贵妃仓皇入蜀。驻扎马嵬驿时,军队起了骚乱。龙武将军陈元礼请明皇诛杀祸国殃民的杨国忠,明皇依言而行。但军队仍不肯前进,陈元礼又请诛媚惑君王的杨贵妃。明皇无奈,令高力士将杨贵妃带到佛堂中,由她自尽。这样,军队得到了安抚,保护明皇逃亡。肃宗收复京都后,太上皇(明皇)闲居西宫,悬挂贵妃像,与之朝夕相对,追念不已。一夜,明皇正在梦中与贵妃相见,却被梧桐雨惊醒。他追思往日与贵妃欢爱情景,惆怅万分。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现有明嘉靖间李开先刻改定元贤传奇本、明万历间继志斋刻本、明脉望馆藏古名家杂剧匏集本、元明杂剧本、明顾曲斋刻元人杂剧选本、元曲选丙集本、酹江集本、元曲大观本、古今名剧选卷一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12 回复:课本相关关元杂剧相关知识 汉宫秋马致远的历史剧汉宫秋 汉宫秋 元马致远作。写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全剧四折一楔子。剧情是:汉元帝因后宫寂寞,听从毛延寿建议,让他到民间选美。王昭君美貌异常,但因不肯贿赂毛延寿,被他在美人图上点上破绽,因此入宫后独处冷宫。汉元帝深夜偶然听到昭君弹琵琶,爱其美色,将她封为明妃,又要将毛延寿斩首。毛延寿逃至匈奴,将昭君画像献给呼韩邪单于,让他向汉王索要昭君为妻。元帝舍不得昭君和番,但满朝文武怯懦自私,无力抵挡匈奴大军入侵,昭君为免刀兵之灾自愿前往,元帝忍痛送行。单于得到昭君后大喜,率兵北去,昭君不舍故国,在汉番交界的黑龙江里投水而死。单于为避免汉朝寻事,将毛延寿送还汉朝处治。汉元帝夜间梦见昭君而惊醒,又听到孤雁哀鸣,伤痛不已,后将毛延寿斩首以祭奠昭君。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流传版本有:明脉望馆藏古名家杂剧本、明顾曲斋刻元人杂剧选本、元曲选甲集本、酹江集本、元杂剧二种本、元曲大观本、元曲四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取材于王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昭君出塞的故事,从西汉到元初,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它最早见于汉书元帝纪和匈奴传。大致情节是:西汉竟宁元年(公元前年),元帝以宫人王嫱赐呼韩耶单于为阏氏;昭君入匈奴,生二子;呼韩耶死,从成帝敕令,复为后单于阏氏。元帝时,汉强匈奴弱,昭君出塞,是元帝主动实行民族和睦政策的具体表现。 自汉以来,笔记小说和文人诗篇,都经常提及昭君的故事。其中,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一作西汉刘歆撰)记载昭君故事时,增加了画工图形及毛延寿、陈敞、刘白等画工多人,因受贿作弊而同日弃市等情节。但是,比西京杂记稍后的后汉书并未采用这一传说;而此后的笔记小说和文人诗篇,却不仅采用这一传说,而且还把受贿作弊的画工,集中到毛延寿一个人的身上。唐代敦煌的王昭君变文是昭君故事在民间流传过程中的重大发展。变文一反正史的记载,把元帝时代的民族矛盾的形势描绘为匈奴强大、汉朝虚弱;把昭君出塞看作是朝廷屈辱求和的表现。其中,叙述了画工图形,单于按图求索,以及昭君到匈奴后,因思念乡国,愁肠百结,终不可解,直至愁病身亡等情节。 马致远的汉宫秋显然不是取材于正史,而是在王昭君变文的基础上,汲取历代笔记小说、文人诗篇和民间讲唱文学的成就,然后确定自己的创作意图,构思剧本的情节和人物的。 汉宫秋特别渲染了强凌弱的气氛。匈奴的使臣,竟然敢于当面勒逼汉元帝:“(单于)特遣臣来,单索昭君为阏氏,以息两国刀兵;陛下若不从,俺有百万雄兵,刻日南侵,以决胜负。”强敌压境,尚书竟只能规劝“陛下割恩断爱,以社稷为念,早早发送娘娘去罢!”元帝更是束手无策。于是,王昭君只落得“待不去,又怕江山有失;没奈何,将妾身出塞和番。”把王昭君放在匈奴强大、“专事攻伐”,汉朝虚弱、“只凭佳人平定天下”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这样写,一方面有利于揭示出产生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暴露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另一方面又有利于激发当时生活在金、元之际的汉人,使之回顾南宋灭亡前后的痛苦经历,便于借他人杯中酒,浇自己胸中愁。汉宫秋中所描写的上述形势,与金元之际国内民族斗争的形势相比,是有许多相似之处的。例如:金宣宗时,成吉思汗兵围中都,金王朝曾被迫以歧国公主和亲;元世祖时,伯颜丞相兵围临安,曾向南宋王朝强索大批宫女;灭南宋时,更是掳掠了大批后妃宫女北上。 汉宫秋还别出心裁地把汉元帝作为全剧的主人公,并把发生这场爱情悲剧的根源,也归结到他的身上来。这一点,对于深化作品的主题,对于启发人们深入思考金元之际国内民族斗争的历史性变化,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汉元帝一出场,就自夸“联继位以来,四海宴然,八方宁静”,心中只为“后宫寂寞”而发愁。“百般巧诈,一味阿谀”的中大夫毛延寿投其所好,劝他“遣官遍行天下,选择室女”,正中他下怀。待毛延寿已叛国投敌,单于使者带着美人图,强索王昭君之时,元帝还在做他的太平天子、风流皇帝的美梦。只知标榜自己:“忠臣皆有用,高枕已无忧。”根本无心理政:“我虽是见宰相,似文王施礼;一头地离明妃,早宋玉悲秋”。到兵临城下之时,他又火烧眉毛干着急:骂宰相、斥武将,说什么“满朝中都做了毛延寿”!但是,朝中文臣武将都不买他的账,尚书居然假借“外国”人之口,说出了“陛下宠昵王嫱,朝纲尽废,坏了国家”的客观事实。因此,尽管元帝斥文臣、骂武将,尖锐刻薄,毕竟还是无济于事!他仍然是被迫“割恩断爱”,做了一个“别虞姬楚霸王”。 13 回复:课本相关关元杂剧相关知识 汉宫秋还特别创造了王昭君在番汉交界处舍身殉难的情节。由于王昭君的慷慨殉难,既保全了民族气节和对元帝的忠贞,又达到了匈奴与汉朝和好,并使毛延寿被送回汉朝处死的目的。因此,王昭君以身殉难的悲壮之举,与那“只凭佳人平定天下”的屈辱求和之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全剧用明妃一女人的正气,充分地反衬出那些以“女色败国论”来文过饰非者的怯懦与无耻。昭君既有对元帝的眷恋之情,又能为“国家大计”而毅然地“出塞和番”,并不惜以身殉国难,这就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她的深切同情和高度赞扬;而对于以元帝为首的封建王朝来说,则只是深刻的揭露与辛辣的嘲讽! 在汉宫秋中,毛延寿不再是一般的索贿作弊的画工,而是平时“一味谄谀”取宠、当阴谋败露时又不惜叛国投敌的中大夫。因为他,单于才能够于“遣使进贡,欲请公主”之际,按图指名,强行“求索王昭君”。因此,昭君是否出塞,不仅是元帝与朝廷文臣武将之间矛盾冲突的焦点,而且还是匈奴与汉朝之间矛盾冲突的焦点。所以,元帝与昭君的爱情悲剧已由个人的悲剧而深深染上了国家的民族的历史悲剧的色彩。真挚的爱情因朝廷无力抗御外侮毁于一旦,而“朝纲尽废,坏了国家”的昏君,“只凭佳人平定天下”的庸臣,却正是导致这出爱情悲剧的元凶、祸首。昭君“为国家大计”而出塞和番,又为保全民族气节和爱情忠贞而殉难的壮举,便成了对这帮元凶、祸首的深刻揭露与辛辣嘲讽。这一方面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另一方面又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全集第一卷页),于是在悲剧之中又渗进了喜剧的意味,使人感到以汉元帝为首的封建统治集团的狼狈相极为可笑。这两方面相互映衬,不仅使剧本的情节更生动、丰富,而且使其思想内容也更真实、深刻。 作者在第三折、第四折,还浓墨细笔地描写了元帝与昭君的生离死别,是怎样地使元帝悲怆凄恻,愁思郁结,无可排解。作者尽力刻画了风流皇帝温柔多情的一面,让他尽情倾吐了由生离死别而郁结于胸的哀痛。风流皇帝的温柔多情,不仅仅以其真挚深沉的感情引起观众对他的同情和怜悯,而且,还能激励读者认真思索:为何堂堂天子,大汉皇帝,连自己的爱妃都无力保全? 我们还应该注意,汉宫秋对于元帝与昭君的爱情描写,是比较深刻准确的。长生殿的作者洪升曾说:“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因为帝王之家,钟情总是意味着玩弄女性。就汉宫秋来说,元帝对昭君的倾心相爱,首先是为昭君的琵琶声所吸引,接着便是为昭君的姿色所倾倒。技艺和姿色,是元帝爱昭君的基本原因和主要内容;对于王昭君舍身赴国难的精神,元帝却毫无感动之情,更无特别器重之意。霸桥饯别之后,他之所以“委实怕宫车再过青苔巷”,也仅仅是因为“猛到椒房,那一幅菱花镜里妆,风流相,兜的又横心上”。可见,作者并没有过分美化元帝对昭君的爱情,而是如实地写出了元帝爱昭君的具体内容及其局限性。这样,元帝对昭君的温柔多情与他对于治理国家社稷的昏庸无能,便构成了复杂而又和谐的整体,自然而又逼真地刻画出元帝爱昭君的鲜明的个性特征。 显然,汉元帝这样的艺术形象,对于我们理解历史上的风流皇帝,如陈后主、宋徽宗之流,无疑是具有深刻而普遍的认识意义的。元帝一类的昏君庸帝,作为国家社稷的代表,必然会导致“朝纲尽废,坏了国家”,落得国土难保全,民族失尊严,而他们对后妃的倾心相爱,也只能落得个蒙羞受辱,毁于一旦。因为,作为风流皇帝欲保全真挚爱情的愿望与作为昏君庸帝所造成的“朝纲尽废,坏了国家”的严酷现实,这二者已构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就是汉宫秋所写的爱情悲剧的实质,也是产生汉元帝这样的艺术形象的社会基础。 14 回复:课本相关关元杂剧相关知识 窦娥冤窦娥冤 元关汉卿作。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全剧四折一楔子。剧情是: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