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年各大市必修二模拟题【第一单元】1.吕氏春秋中写道:“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这表明中国古代重视农业主要是为了 AA.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 B.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C.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 D.保证人民的安居乐业2宋代梅尧臣有诗云:“既如车轮转,又若川虹饮。能移霖雨功,自致禾苗稔。”该诗所描写的工具 DA用于农田犁耕 B借助水力鼓风冶铁 C便于交通运输 D利用水力灌溉农田3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该诗句能够反映出当时 BA耕犁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B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C筒车已经用于农业灌溉 D水排冶铁提高生产效率4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为评。”该工具是D5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来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CA封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国家“重商”政策的确立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6历史学者王家范曾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 DA田庄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7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B A制瓷业开始兴起B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C全员参与瓷器生产D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8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B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 C科举制让人埋首功名利禄 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9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十一月敕: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太和五年(公元831年)七月,左右巡使奏:不合(不应当)辄向街开门户,悉令闭塞。”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CA严格限制州县城市的商品交易 B导致农村集市贸易无从发展C严格控制城市里坊与市的界限 D抑商政策导致商业发展停滞10据增订唐两京城坊考,唐代洛阳南市有齐朗宅,北市有王孙宅、曹琳宅和曹义宅。长安东市也有私人住宅。这反映出唐朝 AA市出现商住复合功能 B市的娱乐功能不断加强C政府加强对市的监管 D城市布局强调天人合一11史学家陈锋、张建民主编的中国经济史纲指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下列符合“第一次商业革命”的是 CA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B商业活动的群体商帮形成 C远洋贸易开始使用指南针 D烟草等经济作物开始传入12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部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这表明北宋时期 DA. 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 B. 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C. 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D. 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13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赀(资或财)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大中祥符末,薛田为转运使,请官置交子务,以榷其出入。”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BA蜀地商品交易居全国之首 B民间私发纸币存在弊端C铁钱已基本被纸币所取代 D“交子”由政府首先发行14“洪武初议定,官给茶引付产茶府州县。凡商人买茶,具数赴官纳钱给引,方许出境货卖。”材料说明明初政府 AA管控重要商品的经营 B加征民营商业的税额 C规范海外贸易的程序 D限制地域商帮的发展15生产力水平低下是中国古代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原因的有B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兵强舍农桑,趋商贾本末何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者其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A B C D16据欧阳文忠公全集载,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役之,至不胜,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由此可见自耕农(小农)经济生存的不利因素是 AA封建国家的沉重赋役 B自然灾害的影响 C封建地主的土地兼并 D小农经济的脆弱17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一月,兵部等衙门会同闽浙总督、两广总督等官员议海防事,规定商船只许往东洋贸易,凡南洋吕宋等处不许前往,广东、福建水师负责巡查,违禁者严命治罪。外国夹板船仍许前来贸易,各地方官吏严加防范。该规定说明 BA外商在华贸易不受限制 B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C官府暂停南洋对华贸易 D清初尚未实施“闭关锁国”18蓝鼎元鹿洲初集卷三:“(清)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罔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中的“禁” DA阻碍了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 B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生C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进行 D导致了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第二单元】1“中世纪后期意大利商人继续在地中海东部诸国的各个港口与阿拉伯商人相会,收取欧洲公众所需要的种种商品。这种情况对牟获中间人厚利的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来说,颇称心如意;但是,其他欧洲人则大为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的动力是 DA克服商业危机 B扩大海外市场 C对外倾销商品 D追逐商业利益2近代西方某航海家在其航海日志中写到,“两位陛下决定派我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他们皈依我国神圣宗教的经验,便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这位航海家应该是 C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3“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000吨之多”。材料主要反映了新航路开辟 AA引起了商业革命 B引起了价格革命 C开始了殖民扩张 D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4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A“商业革命”的影响 B“价格革命”的影响 C“商业战争”的失利 D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5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下图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形成图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CA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越来越少 B贵族追求享受大量购买奢侈品C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 D大西洋沿岸成为世界贸易中心6下列插画出自欧洲不同时期出版的马可波罗游记,反映了当时欧洲人心目中的中国人形象。第一幅插画中的人物都穿着中世纪欧洲的服饰,第二幅画中中国人的形象更符合实际,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D 图一 14世纪插画 图二 16世纪插画A人文主义影响了绘画的风格 B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市场形成C东西方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 D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7从16世纪初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欧洲各国进行的国际贸易由输出、交换或生产、获利组成。下表三组“商品”在甲、乙、丙三地流动。请判断甲、乙、丙分别是当时的哪三个地区 A组别甲乙丙商品内容盐、火器、五金、酒、布匹糖、烟草、玉米奴隶A欧洲、美洲、非洲 B亚洲、美洲、非洲 C亚洲、美洲、欧洲 D欧洲、亚洲、非洲8“科恩在任职期间把葡萄牙人从东印度群岛赶走,并使其后任们能够将葡萄牙人逐出马六甲(1641年)和锡兰(1658年)。科恩也骚扰英国人,阻止他们对印度尼西亚群岛的渗透,迫使他们退回到自己在印度的据点。”据此推断科恩是 AA.荷兰的殖民官员 B.印尼的民族英雄 C.西班牙的探险家 D.法国的殖民总督9马克思在分析英国打败荷兰原因时指出:“荷兰作为一个占统治地位的商业国家走向衰落的历史,就是一部商业资本从属于工业资本的历史。”下列最能论证马克思这一观点的是 BA1588年,英国凭借先进的炮火技术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B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繁荣,打败了“海上马车夫”荷兰C17世纪,荷兰商船数欧洲第一,被称为“海上马车夫”D英国大机器工业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10右图是英国部分年代棉纺织品出口价值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BA.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完善 B.棉纺织业部门的系列创新C.世界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 D.棉纺织手工工场不断增多11(美)彭慕兰在大分流中写道:“为了给英国早期粗糙的蒸汽机提供燃料,需要大量的木材,这就需要种足够多的树人口拥挤的西欧地区是无法提供这么大的空间的。但就在这时,幸运又降临了:英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便于开采的煤矿储备,以及快速实现机械化的工业。到了1840年,英国人将以燃煤为动力的机器普及到了各行各业。”材料说明,英国快速普及机器生产主要得益于 BA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便于开采的能源储备C拥有广袤的森林资源 D完善了机器动力装置12右侧是英国人口结构变化示意图,据此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BA资产阶级革命 B工业革命C第二次工业革命 D海外殖民活动的进行13新全球史:“工业巨头和企业家简直富可敌国,其强大的实力使军事贵族和其他传统的特权阶层黯然失色。接下来是中产阶级在工厂与矿山中辛苦工作的劳工大众形成了新的工人阶级。”该材料直接反映了工业革命 BA推动了经济转型 B造成了阶级分化 C加速城市化进程 D激化了社会矛盾14世界贸易在1800-1840年间增加不到两倍,在1850-1870年间,却增加了260%。所有可以买卖的东西都投入了市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B金融体系健全 工业革命推动 自由政策影响 世界市场拓展A B C D15下列图表内容与人类工业化进程有关,左侧是史实陈述,右侧是对陈述的推论。其中这些推论正确的有D史实推论1英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8世纪的70%下降到1841年的20%。工业革命加速了英国城市化进程。2德国的现代化伴随着国家的统一进程。国家统一为其提供了统一的市场和强有力的政治保障。3工业时代初期,许多工厂成为残酷剥削工人的“血汗工厂”。现代工厂制度是工业革命的负面产物。4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了大企业和垄断资本。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A0 B1 C2 D316下面是英、美、德、中四个国家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曲线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AA代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因保守的经济政策而衰落BB代表中国,因为西方列强的侵略在19世纪后期经济衰落CC代表美国,两次工业革命中其经济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DD代表德国,19世纪60年代完成工业革命,其后发展更加迅速【第三单元】1苏南地区久有蚕桑生产的历史,然而在清中叶之前养蚕户不过“十之一二”,“自同治初,人多植桑养蚕,辄获奇羡,其风始盛”。1878年苏锡常镇的生丝总量为355335斤,洋行四处派人收购。遂致“家家载桑,户户养蚕”,民间流行“养好花蚕发洋财”之说。这种“洋财”属于 BA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B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属经济C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 D民族资本主义的附属经济表2 18421860年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情况年代输出总额(单位:英镑)18429693811843145618018452394827186059832572从下列两表中能看到的本质问题是 C表1 中国土特产产品出口统计 时间茶叶(万磅)生丝(包)鸦片战争前年平均量5000年平均量50001847年8500220001853年10122620001871年1022159126000A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B手工棉纺织业衰败,自然经济基本瓦解C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应运而生,艰难发展3下表为外国在华铁路直接投资估计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A国家铁路建筑年代里程(千米)投资估计(百万美元)俄中东铁路18981903年17211893德胶济铁路18991904年44615法滇越铁路19031909年46432日南满铁路18991903年110549英广九铁路(英段)1907年3667合计3372292外国加强对华资本输出 列强抢夺铁路修筑权以巩固在华势力范围美国未参与对华侵略扩张 俄国和日本投资额最大说明两国在华势力最强A B C D4在1896年至1911年间,中国新建铁路9002余公里,增长迅速,其资本构成见右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B中国交通运输完成近代化 清政府重视铁路交通事业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输出加剧 政府禁止民间资本参与铁路修筑A B C D5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远远超出了洋务运动主观目的的范围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下列最能体现上述材料含义的是 CA江南制造总局 B安庆内军械所 C湖北汉阳铁厂 D继昌隆缫丝厂6据1882年9月申报记载:“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鹜,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这种现象说明了DA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B洋务企业的近代化因素增多C社会各界支持集股筹资企业 D国人受到新型商业模式利润的刺激7下表是18931910年中国进口商品分类比重表(单位:%)。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C年份生产资料消费资料机器及大工具原料器材、半制品等消费品原料直接消费资料1893年0.67.813.078.61903年0.714.022.362.71910年1.50.116.017.065.4A中国沦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 B消费资料不再成为进口的主体C甲午战争后国内工业有所发展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进口贸易8据华北捷报等载,18791900年间发昌机器厂所造船只至少有8艘,所造的“汉阳号”卖给旅朝华侨,航行于仁川与汉城之间。这说明近代民族工业 CA主要面向国际市场 B技术力量领先朝鲜 C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D重工业是主导产业9江苏镇江的恒顺香醋驰名世界,恒顺集团的前身是1840年成立的恒顺糟坊。据史料记载,从1893年到1911年,恒顺糟坊最兴旺的时期年产百花酒约210吨,醋110吨,酱220吨。这一时期,恒顺糟坊发展兴旺的原因包括 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实业救国思潮的大力推动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侵略A B C D10据汉冶萍公司档案记载:1908年,汉阳铁厂与另外两家企业合并为商办的“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汉冶萍公司)。右图为该公司发行的股票。这些记载和图片 BA.表明中国企业主要依靠政府投资 B.反映了汉冶萍公司的筹资情况C.表明洋务企业由军用转变为民用 D.说明洋务企业就此开始走向市场11民国初期,(政府)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这反映了当时 BA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发展实业 B社会转型过程中近代法治制度的逐步建立C北洋军阀政府加强了对民族工商业的控制 D民族工商业占据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12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下图是其发展示意图,F1是它发展的动力, F2是它发展的阻力。下列哪一史实客观减少了F2 BA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B欧洲列强忙于一战C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D官僚资本主义的形成131927年全国华商纱厂拥有纱锭数为209.90万枚,1936年达到274.60万枚;华商纱厂布机由1927年的1.35万台增加到1936年的2.55万台。从1931年到1936年,华商电厂发电量年平均增长率都在13%以上。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 AA.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 B.国内官僚资本的萎缩 C.列强对华侵略的削弱 D.国内革命运动的推动14下表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绘制。表中数据表明 A年代钢(吨)生铁(吨)煤(吨)锰矿石(吨)1935年25656578706136091747314001936年41431580999639902985434001937年5563479586833723046979187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显著 B国家实现统一且社会稳定C国防工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D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15下表是1912年和1936年中国轻工业和重化工业产品进出口比例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C项目1912年1936年轻工业产品进口比例54.7%14.3%出口比例10.9%25.2%重化工业产品进口比例13.7%47%出口比例3.6%6.9%A.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B.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C.中国的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不大161931年,中国矿业报告记载:“能与外煤相竞争者,唯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公司。”至1936年底,中兴公司已拥有3座近代化的大型矿井和台枣铁路,还拥有3个大公司、5个厂、29个分销厂以及码头等设施。此时,中兴煤矿公司的发展主要得益于BA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 B政府政策的支持鼓励 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兴起 D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17右图是根据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绘制。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BA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C社会安定创造了有利条件 D反帝爱国运动的大力推动【第四单元】1根据1950年对苏南1722个乡的统计:“资本家在农村中占有土地占土地总数的14,其中以无锡、吴江、上海、川沙等县为多,资本家占有土地总数的25以上 占苏南总人口072的工商业资本家,占有苏南地区107的土地”。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AA近代中国阶级构成具有复杂性 B民族资本家均由地主演变而来 C土改与工商业改造须同时进行 D完成民主革命是当时主要任务2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写道:“1949年中国共产党人掌权以后,国家开展强大的运动来改变它的工农业结构主要消费工业按国家规定的价格购买原材料和销售产品,当这些工业在50年代国有化以后,它们的利润很快变成政府收入和国家储蓄的主要源泉。”当时新中国政府的这些做法 BA使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得到了协调发展 B积累了大量资金,促进了重工业的发展C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D造成了生产关系严重脱离生产力水平3下表反映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从中可以得知 C行业项目农业轻工业重工业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451282541953年农轻重比重(%)5282961761957年农轻重比重(%)435292273 A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形成 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C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4人民日报某篇社论指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这里的“新的社会组织”是 CA农业互助组 B农业合作社 C人民公社 D村民委员会 5下表选自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国经济史资料选编,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C8月底9月中旬12月底人民公社(个)87301698926578参加公社的户数(万户)3778812212325参加公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重(%)30.465.399.1平均每个公社农户数(户)432847814637A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 B加快了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步伐C超越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阶段 D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6一位英国记者在中国某地参观后说:“这里草草建成了4个奇形怪状的鼓风炉人们有的用筐抬矿石,有的给炉子添火不过在我看来从炉底掏出的成品,看上去和从炉顶倒进去的原料一模一样,没有变化。”他描述的是 BA一五计划的成果 B大跃进运动的表现 C人民公社的特征 D手工业合作化产物7下表依据江苏省统计局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的变迁相关内容编制。1982年2005年南京家庭户规模的构成(%)年份1982年1990年2000年2005年一人户(%)118584612121413二人户(%)1243142723512867三人户(%)206733539583757四人户(%)232224114311111五人及五人以上户(%)318319671048852下列对表格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A当代家庭规模不断缩小 逐渐以二人户和三人户规模为主 一人户的一直呈上升趋势 经济发展、居住条件改善是其变化的原因A B C D821世纪以来,中国许多地方的农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农村土地经营的新办法,通过租赁转让、大户承包、以地入股、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在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搞活土地使用权,既打破了制约农业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的瓶颈,又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DA.反映农村土地所有制结构的变革 B.中国小农经济的理性回归C面对国际市场冲击下的政策性调整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表现91980年,北京市工商局为李桂仙创办悦宾饭店颁发了中国第一份个体餐饮营业执照。美国合众社记者尤步乐在报道中写道:“在共产党中国的心脏,美味的食品和私人工商业正在狭窄的小胡同里恢复元气。”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DA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重新焕发生机B发展私营工商业成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格局形成D非公有制经济在繁荣社会经济方面的作用得到认可101980年10月邓小平在广东视察时说:“特区不是仅仅指深圳、珠海那几块地方,是指广东、福建两个省。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中央讲的是两个省。你们要充分发挥这个有利条件。对于搞特区,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DA“几块地方”指的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B“有利条件”包括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和高度的自治权C“单搞不行”体现中央政府对上海浦东开发的高瞻远瞩D“摸出规律”希望搞好特区对全国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11美国时代周刊每期的封面都会选择一个主题,以人物为主,它反映着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右图是1983年9月该刊的封面人物:邓小平。这表明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中国的热点问题是 AA.抛弃“左”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 B.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和经济开放区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地区12到1987年,上海金融保险业提供的GDP由1980年的702亿元,增长到3404亿元,占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087%上升到了2134%。对此,上海通史认为,上海金融保险业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释放。“制度释放”的具体表现有 A经济特区的设立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 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浦东的开发开放A B C D13下图反映了中国市场化指数的变化情况。图中19921997年我国市场化指数迅速提高,这主要得益于D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公有制主体地位得到改变C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D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14下图反映的是1980年和1990年的中国经济成分统计,图中表格数据的变化说明 DA.公有制经济已逐步失去主体地位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1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逐步形成。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在下列两图所示地区采取的同步开放举措是 DA设立经济特区 B设置特别行政区 C成立自由贸易区 D开辟经济开放区16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奇迹源于市场的逻辑,即生产力的提高来自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来自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DA开放浦东,打造活力上海 B包产到户,提高农民收入C简政放权,增强企业活力 D加入世贸,融入全球经济17葛剑雄在历史学是什么中指出,“历史意识”不仅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的记录。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后者的是 CA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欧,运送丝绸商品的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B19l2年3月,在“众望所归”下,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C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D1851年伦敦举办第一次世博会,这证明其“世界工厂”的地位【第五单元】1“洋楼层叠,大厦云连。建筑宏伟,雕刻优美。电线铁道,纵横如网。汽车马车,往来如梳(梭)。广大公园,环植四时花木。道平如砥,旁植乔树,郁郁葱葱。微妙之乐,来自空际烟筒林立,上矗霄汉。吐气成球,漫濛如雾。机声轧轧,声闻于天未开之民,置身斯境,目眩神迷曰文明文明,其在是矣”。材料反映出当时部分中国人眼中“文明”的核心是 CA近代交通工具 B近代化的城市生活环境 C物质生活的近代化 D近代工业的发展21890 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材料主要反映出 DA.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B.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C.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 D.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31883年12月11日申报记载:上海“缫丝局开,女工之受雇者不少,其他之有需乎妇女者不及备述,总之至于女工亦藉通商之故,而得以自求口实,则其自利于中国人民者何如?”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CA妇女进厂做工,有伤社会风化 B妇女地位提高,就业前景广阔C妇女自求口实,利于改善民生 D妇女薪酬较低,成为企业首选4近日,一本距今80多年前的青年男女的“情书大全”求婚尺牍吸引了从多网友眼球“一不尚貌美,但需端正清白;二需先经几度口头谈话,半年或一年,以朋友资格相处,然后方可订婚;三有知识而无旧式闺秀恶习,且非自命不凡,专尚新时者;态度温和,身体健康;四月牺牲及服务社会之精神。”这反映了当时 AA传统婚俗受到挑战 B择偶必须借助传媒 C新式婚姻蔚然成风 D女性实现婚姻自主5民国初年各地离婚率上升,夏津县志云“近数年来,结婚、离婚颇尚自由,通都大邑时有所闻”。对上述材料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CA婚姻自由蔚然成风 B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C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D西式婚礼成为时尚61912年3月,民国政府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1916年内务部又颁内务部通咨各省劝禁妇女缠足文;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布禁止妇女缠足条例。这主要反映了 DA政府法规决定风尚礼仪 B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变迁C民国政府首倡废止缠足 D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7秋瑾(1875年1907年)在敬告姊妹们一文中说:“如今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但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何尝不可养活自己呢?也不致坐食,累及父兄、夫子了。一来,可使家业兴隆;二来,可使男子敬重,洗了无用的名,收了自由的福。”据此材料推断,错误的是DA经济结构的变动影响女权思想兴起 B西方思想冲击了中国人的传统观C经济独立应是女子自由幸福的基础 D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已经明显转变【第六单元】1美国作者狄克逊韦克特在大萧条时代中写道:美式幽默的溶解剂早已开始向这场危机发起进攻。有些冷笑话,说的是高盛集团的每一股都配发免费左轮手枪。还有笑话说,客房服务员会询问每位登记者:“是用来睡觉,还是用来跳楼?”针对上述现象,罗斯福政府的应对举措主要是 C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恢复银行信用 B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推动工业复兴C帮助民众克服恐慌的心理,恢复对未来信心 D发放紧急救济金,加强救济工作2下面是1930年和1940年美国部分机器产量数据变化表,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原因之一是,罗斯福新政 B19301940拖拉机92万台15667万台谷物联合收割机61万台19万台玉米摘收机5万台11万台A推行“以工代赈” B致力于国家工业复兴 C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D实施农业减耕减产政策3为保证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罗斯福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鸟蓝鹰为标记,发动了“人尽其职”的“蓝鹰运动”,凡遵守该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下列有关“蓝鹰运动”表述准确的是 BA构成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的核心 B有利于企业的合法规范经营C用国有化的形式调整资本主义企业 D强化了社会保障有利于民生4罗斯福称全国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重要、最具深远意义的立法。”其主要依据是该法令 AA加强了政府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B调整了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C防止了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D缓和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51932年,罗斯福竞选基金的25%来自银行家和经纪人的捐助。1936年,罗斯福第二次竞选,这25%下降到4%。罗斯福曾说:“有组织的大财团,在美国历史上紧紧抱成一团,反对一个总统候选人,这还是第一次!”下列哪项措施最易导致上述现象 CA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贬值 B政府成立农业调整署C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 D大力推行“以工代赈”6阿瑟小施莱辛格在罗斯福时代中指出:“新政标志着公共权利和私有权益之间冲突的继续,而罗斯福将这种冲突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以前毫无限制的企业权利最终得到有效遏制,由此产生的是一个改造了的资本主义体系,其中工人、农民、消费者等比以往受到了更多的保护。”材料内涵的实质是CA调节农业生产保证农民利益B兴办公共工程解决就业问题C实行国家干预调整生产关系D推行福利政策缓和社会矛盾7李庆余在美国如何构建社会和谐中提出“新政是在激烈的反对声中进行的,富兰克林罗斯福被政治对手描绘成一个蛊惑人心的政客,新政则被称为凶政,习惯于以大企业为社会生活中心的企业界直接加入了这一攻击,对新政立法发出一阵阵抗议”。从中可以看出新政 C 在美国社会遭到抵制 部分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 加剧了美国的经济危机 借用资产阶级民主立法手段 A B C D8下表是对19801989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的统计。对表中数据的分析正确的是 D年份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增长率03192536683428344630A80年代初的经济波动表明美国深陷经济滞涨的困境 B82年后的持续增长是“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结果C80年代初期的负增长主要是由于西欧和日本的竞争 D82年后的持续增长表明里根政府的调节和干预有效9“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材料中美元两度贬值的共同目的是 AA开拓国际贸易市场 B维护与黄金的固定比值 C刺激国内消费市场 D巩固美国金融霸主地位10在上世纪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进行调整,出现了以“里根革命”等为代表的“新保守主义”。在这次调整的措施中应包括 BA取消国有制经济 B削减公共开支 C加强政府干预 D发展“新经济”111960年日本政府提出“所得倍增计划”,其特征之一是把经济分为民间部门与公共部门,并明确规定政府的责任为扩充道路、港湾、都市计划、下水道、国民住宅等社会资本,以及充实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这表明日本 CA.全面仿行罗斯福新政 B.缓解了经济滞胀局面C.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干预 D.建成了发达福利国家12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19791990年在任)上台后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她主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三是削减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其改革背景的是DA经济危机与“滞胀” B福利国家的弊端 C通货膨胀严重 D新经济的出现13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评论到,20世纪“最矛盾和讽刺的真相之一,就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下列说法能证明其结论的是CA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B二战后,美国主导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C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社会福利制度D70年代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混合经济”142008年10月,针对奥巴马的救市计划,美国人斯格里斯创作了指挥有误的漫画,画中人物为著名的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据此表明格林斯潘奉行的经济政策是 DA混合市场经济 B国家全面干预 C社会市场经济 D自由放任经济15经济学家诺思认为在制度创新之中,国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既包括积极的作用又包含消极的作用。他说过:“没有国家办不成事,有了国家又有很多的麻烦。”下列经济思想与其主张相符的是 CA市场能自动平衡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因此,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生产效益如何分配,都无需政府干预。B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社会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主张减税、增加财政支出,以扩大投资和消费。C大规模降低税率,以提高企业的投资能力和积极性;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减少限制性的规章制度;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削减社会福利,争取财政预算平衡 D以知识和思想为基础的,提高生活水平和创造就业机会的关键在于能在多大程度上将创新思想和技术融入到服务、产品和生产工序中去。16二战后,欧美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经济,科学的日益科层化密切相关。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有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新经济的出现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 第三产业比重上升A. B. C. D.【第七单元】1沈志华说:“(十月革命前)列宁就宣布: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划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可见,革命后采取的一些措施早在革命前已经设想好了,被看作是无产阶级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下列符合革命前设想的措施是 DA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 B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C恢复货币机制和市场功能 D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2苏俄(联)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上述评价忽视了这一政策 DA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B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 C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 D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3强制性是余粮收集制的特征之一。联共(布)领导人、被誉为党内头号思想家的布哈林曾说过:强制是“吸引农民参加共产主义建设的手段。”布哈林认为强制性有利于 DA保证战时的粮食供应 B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C组织农民,发展生产 D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仅在实施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按规模说,这都是些工人不超过5人的小作坊;它们通常利用本地的原料,生产日用必需品。和以前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能家居健康监测精简范本一体化服务合同
- 知识产权转让中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律保护合同
- 环保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派遣与污染治理合同
- 工业厂房租赁定金及租赁期限及租金调整合同协议书
- 塔吊租赁与施工进度协调及变更通知服务合同
- 2025年护理核心制度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贵州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试题(含答案)
- 2025年登高架设高处作业(复审)模拟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全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应知应会知识试题与答案
- 2025年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组织与管理试题及答案
- 2025至2030中国高纯铝行业发展趋势与行业发展研究与产业战略规划分析评估报告
- 2025年期货从业资格之《期货法律法规》真题附答案详解【巩固】
- 室内装修安全生产培训课件
- 2025租房合同范本下载(可直接打印)
- 《公民意味着什么》课件
- 2025辽宁交投集团所属运营公司招聘30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幼儿园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汇编
- 广西福泰印染有限公司年产全棉针织面料3.6万吨生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我国小学生课外培训现状调查及问题和建议浅析》10000字(论文)】
- 民航招飞面试常见的面试问题及答案
- 每日食品安全检查记录 (一)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