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教学案.docx_第1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教学案.docx_第2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教学案.docx_第3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教学案.docx_第4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教学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璧山中学教学案年级七年级学科语文主备人石艾菊、黄伟复备人教材版本章节3课课题内容第一课时课标解读及教学设计初稿复备记录一、 课标解读: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是一篇别具一格的回忆性的怀人散文。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觉,捕捉了鲁迅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包括日常起居、会见朋友、工作习惯等等。这十四个片段之间看似没有太强的逻辑关系,但是却成为描写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学习作者的细腻描写以及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二、教学设计初稿:【学习目标】1、 了解作家作品,积累生字词。2、 概括并梳理文章内容。【教学重点】 积累生字词,梳理文章内容。【核心素养】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勾拟小标题的形式梳理文章内容。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并能够调动自己的经验体初步感受作者对鲁迅先生的赞美和怀念之情。【学情】本文是阅读课文,在上半学期的阅读训练中,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概括能力。根据“阅读提示”,不难梳理本文的内容。并结合七.上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鲁迅的认识不会生疏。【资料链接】萧红,原名张迺莹,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课前自学】1、 默读资料链接部分,了解作家作品。2、 初读文章内容,解决字音字词问题,完成新支点p9“自主预习”部分。【课堂合作学习】主问题:文章写了关于鲁迅的哪些事?1、 预习检查,解决字词,并强调注释和“读读写写”的字词字义。2、 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参考:幽默、认真严谨、辛苦、平易近人等。3、 快速浏览课文,给每一个片段拟一个小标题。(提示:可以是自己总结,也可以在片段中找词语概括。)参考:鲁迅的笑、走路姿态、做客鲁迅家、开玩笑、乐观、关心青年、使用校样纸、许先生的忙碌、看电影、休息、工作习惯、吃鱼丸、包书、拼命工作。【总结】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让我们对鲁迅也有了更具体更真实的认识。【作业布置】新支点p9,5-14题。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3、 学习本文通过捕捉生活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4、 从鲁迅的言谈举止感受他的人格魅力。【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通过捕捉生活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核心素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对于作品中的形象能够说出自己的体验,进一步提升学生对阅读的能力。【学情】本文是阅读课文,在上半学期的阅读训练中,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归纳概括能力。再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会认识鲁迅,并感受他的人格魅力。【资料链接】萧红与鲁迅的情谊萧红,原名张迺莹,1911年6月2日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城内一个地主家庭。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上着名的女作家。萧红是其1935年在上海出版着名长篇小说生死场时所用的笔名。1934年6月12日,萧红离开哈尔滨,同萧军一起流亡到青岛。9月,在青岛她写完了旨在宣扬“不当亡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的长篇小说生死场。然而周围的朋友相继被捕,他们只好又流亡到上海。1934年11月30日,萧红和萧军在上海终于见到了文坛大师鲁迅先生。萧红眼中的这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一代大师出奇的平和并充满善意,他面色苍白显得有些衰弱,脸颊消瘦,颧骨突出,嘴上留有浓密的唇须,头发极富于特征,硬而直立,眼睛喜欢眯起来,但目光却异常锐利。他们完全被先生的人格魅力所征服。鲁迅先生喜欢萧红、萧军的纯朴爽直,而且萧红与鲁迅的夫人许广平也一见如故,甚至淘气的满嘴上海话的海婴,也很快和萧红混熟了。这次见面后,鲁迅为了给二萧在上海铺展一条从事文学写作的道路,又于12月29日以庆祝胡风的儿子满月为名,在梁园豫菜馆举行了一次宴会,把二萧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等左翼着名作家,并指派叶紫作为二萧的向导,帮助他们尽快熟悉上海,加入到左翼作家队伍中去。后来又支持他们三人结成“奴隶社”,出版“奴隶丛书”。从此,在鲁迅的关怀引导下,萧红开始走入上海文坛,并与当时的许多重要人物建立了广泛联系。而萧红与鲁迅之间的情谊日益加深,这对其日后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和影响。1935年12月,第一次以“萧红”为笔名的成名作生死场,就是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三,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的。鲁迅先生还亲自为生死场一书写了序,震动了当时的文坛。生死场的出版,不仅为萧红打开了上海文坛的大门,而且使她立于20世纪30年代中国着名左翼作家之林。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与鼓励下,萧红很快步入了上海文坛,创作也如山中瀑布,奔泻而来。在此之后,萧红发表了不少散文和小说。如散文索菲亚的愁苦,短篇小说手、马房之夜等等。这期间萧红写的作品大多都经过鲁迅的审阅并介绍发表。萧红是鲁迅精心培养起来的作家。鲁迅不仅在文学创作、出版方面鼓励、支持萧红,而且在经济、生活等方面也特别予以关怀和帮助。鲁迅时刻关心着萧红的成长,还经常把萧红介绍给一些外国的进步文化人士,与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女士的相识,就是鲁迅介绍的。鲁迅先生的人格风范、美学思想和文艺创作乃至为人处事等方面都给萧红极其深远的影响。一次,萧红到鲁迅家里做客,他们谈得非常高兴,不知不觉忘了时间,当萧红要走时已是午夜1点钟以后了,许广平送萧红出来,外面正下着蒙蒙细雨,弄堂里的灯全都熄灭了,鲁迅一再嘱咐许广平一定让萧红做小汽车回去,并让许广平先付车费。后来,二萧把家搬到北四川路,离鲁迅家住得近了,萧红就经常到鲁迅家来,一方面排解纷杂的思想因素,一方面聆听鲁迅先生的教诲。有时萧红也给鲁迅一家做一些饺子、韭菜盒子、荷叶饼之类的北方面食,即使萧红没做好,鲁迅也必定要多吃一些,似乎是对萧红的一种鼓励,萧红看到鲁迅先生吃了许多,心里非常高兴。1936年夏,由于个人感情方面的原因,在极度苦闷的心情指使下,萧红只身东渡日本去东京疗养。临行前的7月15日,鲁迅支撑着病重的身体,设家宴为萧红饯行,许广平亲自下厨烧菜。鲁迅爱怜地嘱咐萧红:“每到码头就有验病的上来,不要怕,中国人就会吓唬中国人。”这一次相聚,竟成了萧红与鲁迅先生的永诀。1936年10月21日,萧红在日本东京得知了鲁迅逝世的消息,悲痛万分。为此,她写了散文海外的悲悼。1939年10月,萧红在重庆完成了两万四千字的长篇回忆录回忆鲁迅先生,作为她纪念鲁迅先生三周年的一片心意。回国后,萧红怀着巨大的悲痛,拜谒了鲁迅先生墓,写下了令人泪下的拜墓一诗。她用很多时间负责鲁迅纪念集中新闻报纸部分的剪贴、校对工作,以寄托她对鲁迅先生的哀思。同时也写了许多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鲁迅的深深怀念、崇敬与感激之情。她用细腻、清新的笔调,为读者刻画出一个特别富有人情味的鲁迅先生的形象。让读者看到鲁迅家庭的和谐、生活的朴素以及她与鲁迅全家之间的感情。在萧红笔下,鲁迅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一个和蔼宽厚的老人;他不仅是中国文化界的思想领袖,他还是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一个了解儿子的好父亲,一个辛勤培植晚辈作家的情义深重的、慈祥宽厚的长者。与鲁迅相处的日子,是萧红坎坷不幸的一生中少有的闪烁着灿烂阳光的日子,她对鲁迅先生一直怀着深深的崇敬与感激之情。鲁迅先生的早逝,对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给她留下了难以消除的悲痛,甚至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恩师鲁迅先生。1942年1月22日,弥留之际的萧红一再拜托守候在她床前的挚友骆宾基说:“我死后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能把我的一点骨灰埋葬在鲁迅先生的墓旁如果真有在天之灵的话,以便在天国里也能聆听到先生的教诲。”【课前自学】默读资料链接部分,了解萧红和鲁迅之间的情谊。【课堂合作学习】主问题:鲁迅具有怎样的品质或性格特点?4、 这些片段的小事件可以总结为几个生活场景?这些琐碎的片段是否值得写?参考: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鲁迅的神情姿态、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断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这就表明,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凡属作者感到有诗意潜质和倾诉冲动的内容她就断断续续写出,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的珍珠逐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5、 作者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参考:A. 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B. 文中尚有多处提到了鲁迅的笑声: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C. 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就)不见”这样随便,这样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D. 萧红时时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也居然学会了以自己的好心情来回报鲁迅先生,那一次天晴了,太阳出来了,“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这又是一种如何温馨和谐的其乐融融的景致啊。D.作者还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E.鲁迅“欢喜吃硬的,油炸的,就是吃饭也欢喜吃硬饭”;就是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 “鲁迅先生前面摆着一碗酒,酒碗是扁扁的,好像用做吃饭的饭碗”,他从不在意用什么精致的东西,简单随意的生活也隐隐透露着鲁迅刚毅倔强的个性。F.他虽然胃不好,但对着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的不好,鲁迅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尊重与依赖的爱意,还有更多对小辈的体恤。【总结】阅读鲁迅的著作,读者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鲁迅是人而非神。他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