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 两对矛盾及其演变趋势 1 06天津 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 与此相关的措施是a 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b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c 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d 元朝设立中书省2 07广东 下列选项中 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西周实行分封制 西汉设置刺史 唐朝实行三省制 宋朝设立参知政事a b c d 一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 下图反映了汉 唐 明 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 按示例完成空格 6分 2 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4分 内朝或中朝 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 内阁制度或内阁 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 以成决策核心 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 宰相 之职 以形成相互牵制 唐 宋 秦朝政治制度1 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 2 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 特征 权力高度集中 君主专制 2 内容 中央 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分工细密 各司其职 相互配合 彼此牵制 皇帝独揽军政大权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皇位世袭 1 12海南 秦灭六国后 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 三皇 五帝 之名而称 皇帝 其首要目的是a 宣扬托古改制b 承袭华夏传统c 突出个人功业d 标榜君权神授秦王嬴政初并天下后 认为自己德高三皇 功过五帝 君 王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 因此 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并为 皇帝 来突出个人功业 君权神授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政治理论 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 具有天然的合理性 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 管理人民 考点1 皇帝制度 1 皇帝制的由来首要目的 展示并炫耀自己功德重要目的 是为了圣 神 化自己 使自己成为天下一切崇拜的集中代表 2 特点 皇帝独尊 王权神化皇权至上 不可僭越皇位世袭 不可转移3 本质 是君主专制 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4 理论依据 君权神授学说是皇帝掌握与运用至高无上的权力以及中国皇帝制度长期延续的重要理论依据 历代统治者都充分利用神权来加强君权的不可侵犯性 5 影响 1 积极影响 第一 皇帝制度强调集中 大一统的原则 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封建制度本身固有的割据性和分散性 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 统一是历史的主流 这对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第二 在皇帝制度下 各项政令统一 这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 消极影响 这一制度毕竟是一种剥削制度 对广大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暴政 从而造成他们的极端贫困 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使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在明中期以后停滞不前 落在世界先进国家的后面 南宋 明朝被蒙古和满洲攻占首都 宋 明群臣拥立皇室后裔以为号召 顽强抵抗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皇帝是国家 民族的代表和象征 忠君与爱国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 这也有利于一个国家在精神上的统一 2 07宁夏 中国古代 在皇权的影响下 以相权为中心的中枢机构不断变化 秦和西汉前期 丞相为 百官之长 其主要职责是a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b 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c 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d 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考点2 三公九卿制 职能 三公 九卿 诸卿 分别掌管国家和各项具体事务 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特点 分工细密 各司其职 相互配合 彼此牵制 皇帝独揽军政大权 知识拓展 朝议制度 是指皇帝临朝听政与朝会日期的制度 据 史记 秦始皇本纪 记载 在秦王更号为皇帝 以及实行分封制度还是郡县制度 有关封禅和 焚书 等重大问题上 秦始皇都交给群臣讨论 争议很激烈 最后由皇帝裁断 对于军国大事的决策 一般由丞相 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 最后由皇帝裁决 有何积极作用 这就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这种朝议制度对君主专制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制约作用的大小与皇帝个人的品质有关 考点3 中外朝制度 汉武帝 外朝官 丞相 三公九卿内朝官 尚书令 侍中等皇帝侍从官 中朝 又称 内朝 由皇帝左右的亲信的近臣构成 重要政事 中朝 在宫廷内先自作出决策 以此分割 削弱相权 3 11全国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 春秋 的目的是尊天子 抑诸侯 崇周制而 大一统 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 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 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 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 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考点4 三省六部制 唐 建设部 财政部 民政部 国土局 司法部 公检法 国防部 教育部 文化部 典礼 学校 科举 宣传等 组织部 纪委 考核官员 秦汉时九卿的职务大部分并入六部 州 郡 县 六部 决策 审议 执行 4 10福建 朱子语类 云 唐制 每事先经由中书省 中书做定将上 得旨 再下中书 中书以付门下 或存未当 则门下缴驳 若可行 门下又下尚书省 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 体现三省分权制b 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 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5 09江苏 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 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 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 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 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 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6 12山东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 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 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名义行宰相权 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a 重用人才 推行科举取士b 分割相权 加强君主专制c 分工协作 提高行政效率d 缓和矛盾 抑制朋党之争 考点5 二府三司制 宋 中书门下 主管全国行政的最高机构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正 参知政事 副 枢密院 主管全国军政的最高机构 枢密使三司 主管全国财政的最高机构 三司使 7 11北京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下列表述准确的是a 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 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 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 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8 10山东 宋朝形成了 中书主民 枢密院主兵 三司主财 各不相知 的局面 这反映出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 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9 10广东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 主要评议皇帝得失 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 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10 12海南 北宋初期 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 御史则与宰相 分为敌垒 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了a 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 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 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从宋真宗起 相权逐步得到强化 皇权反而受到种种限制 那时 经济发展较快 国库充实 但具体数字只有三司使知道 真宗多次想打听虚实 宰相李沆 h ng 担心真宗知道了库藏量而随便花销 始终不肯让三司使提具体数字 李沆还经常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 盗贼 情况报告真宗 以使天子了解民间疾苦 巧妙地抵制了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 实际上限制了皇权 思考 宰相李沆与宋真宗的这段故事 能说明些什么问题 李沆引导真宗关注国计民生 强化他的忧患意识 这易于使皇帝对宰相与执政集团的意见言听计从 对此 王端来先生认为 中国的政治思想家们已经逐步摸索出一整套软的和硬的限制君主暴政的理论 于是 在天子之上 就有了道理 法律 天道 官僚们即可以依据这些理论来对君主实行软的教育 启发其自律 如不奏效 则施以硬的强谏乃至废黜 实际上 在中国存在君主的时代 多数情况下 官僚们正是依据这些理论来左右名义上尊崇的君主 主导政治运作 虽然良相本身有教育 引导皇帝的目的 但在实际上确实限制了皇权 强化了相权 考点6 中书省 元 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关 右 左丞相 元朝后期 宰相权力越来越大 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皇帝 中书省 六部 考点7 内阁 明 明初 设立中书省 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 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1380 裁撤中书省和丞相 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直接对皇帝负责 明太祖 设置殿阁大学士 皇帝的侍从顾问 明成祖 设内阁 内阁大臣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后来 内阁地位日益提高 票拟权 但是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批红 与英国的责任内阁制比较 本质的区别是 明朝内阁是要对皇帝负责 而英国责任内阁制是对议会负责 服务于全体国民的 明朝内阁是明成祖为了加强专制皇权 而英国君主立宪和责任内阁制恰恰是防止出现专制皇权 明朝的内阁只是一个为皇帝出主意 草拟奏折的秘书班子 并不是一个政府机构 英国的内阁老大即为英国首相 是一个具有实权的国家机构 11 09浙江 关于明代内阁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 设内阁制b 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c 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d 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考点8 军机处 清 12 07宁夏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 统领六部 处理各种政务b 参与决策 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 参与机要政务 但没有决策权d 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13 09广东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 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 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 秦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 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 隋代实行内史 门下 尚书三省制c 唐代决策 审议 执行权分离 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d 明初废除宰相 清初 军国政事 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考点1 郡县制 1 10安徽 柳宗元认为 秦末农民起义 咎在人怨 非郡邑之制失也 西汉七国之乱 有叛国而无叛郡 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 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 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分封制与郡县制 金版 p2 同 地方行政制度 巩固统治异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1 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为条件下实行 按地域划分的 2 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 并有封地 郡守 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 官位不世袭 有俸禄 无封地 3 诸侯国有很强独立性 易成割据实力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 材料一 中国政制 达臻 文明 一途 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 而 共主 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 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 独制 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 天下一大变局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8分 西周 分封制 宗法制 秦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 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 考点2 郡国并行制 2 11海南 秦统一后 废封建 立郡县 确立专制集权制度 但皇帝之子 弟封王 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 以为屏藩 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 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 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 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 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3 08海南 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 特别诏令 非刘氏而王者 若无功 上所不置而侯者 天下共诛之 其目的在于a 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b 禁止分封异姓王侯c 鼓励臣民建立军功d 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考点3 推恩令 武帝 思考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1 强干弱枝 用郡县制压制分封制 推行推恩令以削弱地方诸侯 2 提拔寒门子弟形成中朝用以对抗外朝 3 频繁换相以削弱宰相权威 4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实行文化专制 5 设立盐铁国家垄断经营 控制国家命脉6 设置十三州部刺史 借此抑制地方豪强势力 加强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7 实行察举制 用考察加举荐的方式选拔官员 考点4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军政 行政 财政 监察 考点5 行省制度 元 4 11江苏 据 南台备要 记载 江浙省 调兵剿捕之际 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 若是一一咨禀 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 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 不须咨禀 交他每 们 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 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 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 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 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选官制度 11上海 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西周 汉代与唐代是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问题 12分 1 按示例填写表格 6分 2 简要评述汉 唐的选官制度 6分 世卿世禄制 推举制 察举制 考试成绩 答案1 能全面评述两种选官制度的利弊得失 4分 就推举制而言 推荐者若出于公心 举贤不避亲 也能选拔到优秀的人才 但它容易使推举人与被推举人之间结成特殊的施恩 报恩关系 就科举制而言 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参加考试 扩大了统治基础 但若考试内容不恰当 也不能反映出真才实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西周 世卿世禄制 血统 秦国 商鞅变法 军功爵制 军功 秦朝 西汉初 军功爵制汉武帝 察举制 德才 孝廉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门第 隋唐 科举制 考试成绩 评价 北宋 科举制进一步发展 分乡试 省试 殿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说唱教学总结汇报
- 技术部2025年工作总结
- 永辉超市工作汇报
- 《第八课》课件教学课件
- 大足建筑工程劳务合同6篇
- 公司法相关课件
- 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查房
- 2025届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应注意合同细节
- 2025滨州职工劳动合同
- 2025项目管理合同框架协议(模板)
- 《人工智能技术基础》课件-第四章 机器学习
- 精神科护理安全警示教育
- 安全风险辨识管控管理制度
-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同步作文电子版
- 微软公司员工管理手册
- 构建高效社区养老家政服务体系
- 酒店业HSE管理体系及客户安全措施
- TCSEB 0013-2020《水下爆破工程技术设计规范》
- 《氨基酸与还原糖对美拉德反应制备浓香菜籽油影响的研究》
- 阜外体外循环手册
- 2024年度食品行业互联网营销合同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