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嵊州初级中学七下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连圣杰 3.回忆鲁迅先生教学目标:1通过对比一、二两课,把握文章独特的结构。2. 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感受一个“生活化”、别样的鲁迅先生。3通过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感受萧红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亦亲亦友,如同对亲人般挚诚的怀念。教学重点与难点:1 通过体味文中人物言行,感知文章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以及蕴含的情感。2 运用对比分析,体会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散文精妙之处。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1. 在大家的印象里,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2. 预习检测,说一说在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里你记得关于鲁迅先生的小事。预设:行为、神态、环境二、整体感知这篇文章涉及了很多鲁迅先生的生活片段,请同学们试着对比我们学习的前面两篇文章,说一说这篇文章与前面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结构更为碎片化、零散化。萧军在和友人谈话时,说到萧红的散文,评价是:“她的散文有什么好呢?”一旁的朋友也附和道:“结构却也不坚实。”(简单介绍一下萧红与萧军之间的关系)她的散文结构这么不坚实而又零碎,你们觉得好吗?贴近人物生活,而非置于民族荣誉和国家大义之上。怀念鲁迅、赞美鲁迅的文章成千百篇,却恰恰是萧红回忆鲁迅的这篇文章,独领风骚成了回忆鲁迅的文章里最好的一篇。在进入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篇文章的生字词。3、 背景介绍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补充资料)萧红一生追求自由,是需要脱缰的马,却又极其缺乏安全感。她这一生31年,生命结束在香港一所医院,死前她在纸上写到“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回忆鲁迅的文章只作了一半,续集也未来得急完成。)呼兰河这个小镇,萧红从小长大的地方,这里有教会她温暖的祖父,还有冷情而疏远的其他人和事。她反对包办婚姻,毅然而然跟着表哥出逃,致使家族名声一落千丈,她是小镇上为人所不齿的人。在出逃无果后反再找先前未婚夫汪恩甲。她怀了孕,汪家人却是不见了踪影。她颠沛流离,生活已经让她觉得太苦太苦。许广平先生在看她的生死场时,曾说过,不是没有人写过饥饿,也不是没有人写过寒冷,但是像萧红这般写得惊心动魄的人,却是没有的。后来她遇见萧军,遇见端木蕻良。萧军是个有大男子主义的人,按他的话说“对于任何外来的、敢于侵害我的尊严的人或事常常是寸步不让,要以死相拼;但对弱者,我是容忍的”。注意,这里说的对于弱者是容忍,而不是同情,关爱,萧红也恰恰就是那弱者,如果处理不当的话,矛盾随时就会爆发。而萧红和端木的感情是盲目的,近似朋友或者说是友谊。是好感、同情的复杂交织。同样的,他不懂萧红,也很难包容萧红一颗脆弱敏感的心。在端木蕻良看完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后,他是不屑地评价:这也值得写?这有什么好写的?因而,萧红自己曾经说过,在这个世上有两个男人给过她温暖:一个是她的祖父,另一个就是鲁迅先生。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流露的不仅是一位写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情感,还是一位女儿对父亲的追忆。4、 文本细读1. “女儿之忆,女儿之思”文章中哪些片段能让你感受到这种女儿与父亲之间的互动?p12;p14-17;p18-23文章如此之长,我们发现萧红所记录的,她与鲁迅先生的片段却寥寥只有这么几段,你们觉得为什么呢?隐忍的写作手法。她回忆的不是她眼中的鲁迅先生,而是大家的鲁迅先生。2. “原来你是这样的鲁迅” 看了鲁迅先生的照片,再读他的如投枪似匕首的犀利冷峻的杂文,我们印象里的鲁迅先生就是一个不苟言笑、严肃刻板的人。那么看了文中的鲁迅先生,你还这样的认为吗?“原来你是这样的鲁迅”,究竟是怎样的鲁迅?引入细节描写片段,例如“笑”。p1;p11;p17;p23。(感受萧红细腻形象地笔触)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我们在这篇文章中也注意到了,不仅仅是写鲁迅先生,还有大量的笔墨写的是许广平先生和海婴。这跟写鲁迅生活有什么关系呢?3. “你果然是这样的鲁迅”在这里,我们仍感受到的是一个生活化的,甚至是非常可爱,宛若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般的鲁迅先生。但是就在生活片段中,我们依然能看到的是伟人的品质。他依然是举着笔走在民族生死存亡,走在争论与死亡的前沿。那么工作中的鲁迅是什么样子的?还是那个我们一直所熟知的鲁迅先生“你果然是这样的鲁迅”。哪一个片段最能触动你?p24-26相关细节补充:a.萧红第一次见鲁迅先生时,是国民党在上海为进一步配合围剿共产党政策,实施对进步文化的高压政策。鲁迅遭到通缉四年,过着半地下的生活。却仍要接见二萧这两位还尚未“成气候”的年轻人。b.鲁迅先生和二萧第一次见面结束后将近凌晨,寒雨夜。鲁迅先生不顾自己的伤风才刚好的身体,一定要将二萧亲自送出家。总结。“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