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 诗歌鉴赏题之李白篇 ppt.ppt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 诗歌鉴赏题之李白篇 ppt.ppt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 诗歌鉴赏题之李白篇 ppt.ppt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 诗歌鉴赏题之李白篇 ppt.ppt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 诗歌鉴赏题之李白篇 ppt.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诗歌鉴赏题之李白篇 2006 10 31 02年全国卷 春夜洛阳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指出 折柳 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 折柳 的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 关键 之说 为什么 答案 折柳 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 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 折柳 曲的笛声引起的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汉代霸桥送客 有折柳赠别的习惯 就不难理解柳的形象中所寄寓的惜别怀远之情 柳 与 留 同音 杨柳依依也正好表达依依不舍之意 如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04浙江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 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1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 空 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 有人认为是 游子思归乡 有人认为是 思妇盼归人 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 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空 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 惆怅 增添了全词的 愁 味 使主题更加鲜明 游子思归乡 一 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 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 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 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 归乡无期 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 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 五 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 见鸟归而怀念游子 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 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 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 传达了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的情思 04年天津 听蜀僧濬弹琴蜀僧抱绿绮 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 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 绿绮 古代名琴 流水 借用 高山流水 典故 霜钟 山海经 中山经 载 丰山有九钟 霜降而鸣 1 诗的第二联中 一挥手 和 万壑松 分别表现了什么 2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的理解 答案 1 一挥手 写蜀僧弹琴的姿态 动作 技艺 万壑松 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 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05年福建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 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 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 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 吹人舞袖回 注 乾元二年 李白流放途中遇赦 回舟江陵 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 诗中的 雁引愁心去 一句 有的版本写作 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 为什么 2 对第三联 云间连下榻 天上接行杯 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答案 1 雁引愁心去 运用了拟人手法 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 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 愁去喜来 互相映衬 引愁心 比 别秋江 更富有感情色彩 月更新颖 意思对即可 答 雁别秋江去 言之成理亦可 2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 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 在云间连榻 在天上 行杯 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意思对即可 05年上海 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徐凝虚空落泉千仞直 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 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 东坡志林 记游庐山 仆初入庐山 山谷奇秀 是日有以陈令举 庐山记 见寄者 且行且读 见其中云徐凝 李白之诗 旋入开元寺 主僧求诗 因作一绝云 帝遣银河一派垂 古来惟有谪仙辞 飞流溅沫知多少 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 谪仙 李白 1 古人有 七言诗第五字要响 所谓响者 致力处也 的评述 请以李白诗中的 挂 字为例 加以赏析 2 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 它们的表达效果是 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长如白练飞 3 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 徐两诗的评价 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 1 化动为静 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2 用夸张手法 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以比喻手法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3 同意 要点 李诗更为雄奇瑰丽 想像更为奇特 富有创造力 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 要点 徐诗分别从视觉 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 气势显得壮阔 如有其他看法 只要言之成理 自圆其说 也能给分 06年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张九龄万丈红泉落 迢迢半紫氛 奔飞下杂树 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 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 空水共氤氲 望庐山瀑布 二首之二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 张九龄于唐玄宗时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即宰相 是开元时代的名臣 试从所描写的景色 表达的情趣或用字的繁简的角度 分析比较这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答案 1 景色相同 情趣相异诗人对自然景色观赏的角度不同 当时的心境不同 感受也就不同 故其诗虽然歌咏的是同一对象 而各自蕴含的感情则相异 张诗主要是在欣赏祖国的壮丽河山 盛赞 灵山多秀色 因而 其笔下的瀑布既高远又多彩 从万丈高空的重云之间洒落下来 在日光照射之下 成了 红泉 冒出紫烟 灿如彩虹 诗人这时位望通显 于此诗中喷发出来的是雍容华贵之气 李白 狂放不羁 不愿阿谀逢迎 生喜好游览名山 因而 他遥望庐山瀑布而吟诗 着眼于瀑布的云端飞泻 力猛气壮 2 繁简不同 别具一格张九龄的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诗的描写角度多 笔墨铺展 基本属于 繁 的一类 此诗多角度描绘庐山瀑布水的远景 既写瀑布之高远 又现其多彩 状其声威等 从听觉 视觉等角度写 诗形象鲜明 繁 而得当 毫无繁冗之弊 李诗描写角度单一 笔墨浓缩 基本属于 简 的一类 寥寥几笔勾勒出了庐山瀑布的高和长 写出了庐山瀑布的气势 简 而有方 以简见丰 耐人咀嚼 06年 上三峡 巫山夹青天 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 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 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 不觉鬓成丝 注 此诗作于唐乾元二年 759 诗人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途中 黄牛 指黄牛峡 是巫峡的一段 对这首诗的理解 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夹青天 句 既写出了巫山险峻 遮天蔽日的形势 也包含着诗人喟叹青天的形象 b 忽可尽 两句 并非说巴水可以行到尽头 而是写出了巴水纡曲 舟行迟迟的情景 c 三朝上黄牛 三暮行太迟 写逆水行船十分艰难 夜航充满艰险 船行也更加缓慢 d 不觉鬓成丝 写出诗人因船行缓慢而愁白了头 包含着时光难度 逆境难熬的感受 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巫山夹青天 着一 夹 字 山逼天仄 情趣盎然 巴水流若兹 有无奈更有新奇 b 巴水忽可尽 着一 忽 字 山回水转 尽在眼前 青天无到时 既写实又在写情 c 五 六两句既用互文笔法写朝暮赶路 又暗含时间的承续 早起赶路到晚上也没能走多远 d 七 八两句情景交融 既在描写景象 又在抒发感情 从中可体味出诗人悲愁愤懑的心境 学者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 中说 昔人论诗词 有景语 情语之别 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李白诗里与 上三峡 相映成趣的是 下江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后者是诗人流放途中忽闻赦书 旋即乘舟东返时写下的名篇 请就这两首诗 谈谈你对诗歌 融情入景 的看法 c 三朝上黄牛 三暮行太迟 明写逆水行船艰难 船行缓慢 实际表达的是诗人的感受和心态 说 夜航充满艰险 就更没有根据 a 情趣盎然 和 新奇 不恰当 诗人的状况是逆境难熬 情绪郁闷 上三峡 写于诗人流放途中 诗中描写巫山险峻 巴水纡曲 舟行迟迟 愁令发白 流放者唯觉逆境难熬 心情愤懑 壮丽风光为之减色 下江陵 是诗人流放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