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黔东南民族传统观念对基础教育的影响摘要:黔东南历史上开发较晚,实质意义上的教育起步更晚。由于长期实行的是封建专制教育,劳动人民的子女根本得不到读书受教育的机会,使得黔东南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事业在近代的发展进程中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高度的重视,使得黔东南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黔东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尚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如学龄儿童的低入学率,女童受教育歧视,学生的高辍学率等等。多数学者仅从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角度讨论了黔东南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忽视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传统观念对问题的影响。本文试从民族人类学的角度,通过对黔东南地区民族传统观念的分析,说明它对基础教育的影响,进而分析提出解决黔东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问题的个人看法。关键词:基础教育;女童教育;黔东南民族传统观念Qiandongnan national traditional concept of the impact of basic educationAbstract:Qiandongna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late, the real meaning of education started even later. Because of the long-standing feudal autocracy education, the children of the working people simply are not reading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making Qiandongna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of basic education in modern times 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has been seriously affected.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especially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basic education, making Qiandongnan basic educ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has made rapid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Qiandongnan ethnic regions surviving the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in many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such as the low enrollment rate of school-age childre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 girl child education, students of the high drop-out rates, and so on. Most scholars of sociology and education o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Qiandongnan educ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based on th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ignored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ethnic minority areas on the problem. This paper from the national perspective of anthropology,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nationalism in the southeast of Guizhous analysis, that the impact of its basic education, further analysis of Qiandongnan to solve national problems in basic education of personal views.Keywords:basic education;The education of girls;Qiandongnan traditional concept of nation引言(一)有关研究的文献综述关于基础教育、女童教育和黔东南民族传统观念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和视角分析做出了自己的研究。如孟小军的断裂与链接: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类型研究,则运用教育人类学方法,通过对西南民族地区影响人的发展的多样化教育形态的实地考察,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西南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进行了反思,认为应该重新廊清基础教育的概念,并对西南民族地区客观存在的多样化的基础教育进行类型划分1;徐芸菲的浅谈临夏县女童教育难的问题及对策,从女童教育重要性及其现状、存在的问题、影响女童失学辍学的原因和解决女童教育问题的对策等方面对女童受教育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2;盘祖湘的关于发展黔东南州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强调当前基础教育应着重转变教育观念,逐步实施素质教育,转变教育观念,首先应是各级政府的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带头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态度3。本文所研究的基础教育为狭义的基础教育概念,即学校的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二)黔东南地区基础教育的状况1.黔东南地区概况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于1956年7月23日,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与本省黔南、铜仁毗邻,是苗族侗族聚居较集中的民族自治地方,历史悠久,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世界苗侗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全州辖16个县市,总人口441.72万人,有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3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总数的81.87%,其中苗族人口占42.09%,侗族人口占31.86%。2.当前基础教育的状况由于历史的原因,反动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得黔东南地区的基础教育事业长期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直到解放前夕,尚未达到近代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解放后,尤其是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为了帮助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事业,采取了一系列特殊政策,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给大量援助和照顾。黔东南地区在党和国家的帮助下,开办了一些寄宿制中小学,恢复和新建的学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费用,实行以国家拨款为主,集体和学生家长适当负担一部分原则,对特别贫困的学生实行全包的办法。又拨款为各地中小学校建立新校舍,建实验室,配备实验器材,安装现代媒体教学的设备。为了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积极鼓励和帮助民办教师转为公办,从其他地方抽调大批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到黔东南工作,帮助培训师资队伍,等等。由于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给予的大力支持,以及特殊的照顾,黔东南地区的基础教育事业得到了发展和提高。但是,当前黔东南地区的基础教育事业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基础薄弱,起点低,投入不足,师资队伍薄弱,教师不稳定,管理机制不完善,教学方式陈旧,这些情况影响了黔东南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由于黔东南地区民族传统观念的原因,学生流失严重,生源不足,严重束缚了基础教育的巩固与发展,阻碍了地区的进步。一、民族传统观念对基础教育的影响(一)民族传统的“投资回报”思想模式把教育误认为是一种消费性投入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努力抓教育工作。随着基础教育在黔东南的不断推广和深入,学校和学生的规模不断壮大,基础教育的费用也一直居高不下。据不完全统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眼前物价水平的变动,基础教育的费用每年略有所幅度的增长,黔东南地区小学和初中的入学费用有逐年上升趋势。黔东南民族地区人民群众普遍收入不高,有的甚至连温饱问题也未解决。吃、穿、住都有困难的人们,要支付日益增长的书学费、杂费十分吃力。特别是近年来强调地方教育经费自给自足,政府和教育部门直接把教育经费的负担转到受教育者的家庭,加重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在民族传统的“投资回报”观念的支配下,家庭投资在孩子身上受基础教育的费用,总希望孩子在完成学业的时候能有一技之长,将来可以有所回报,认为子女读书就是为了当干部、当工人。当不了干部和工人不知早点学会种地。可是,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着教育内容脱离实际,单纯追求升学率的问题。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目前又不可能大批升学深造,结果使一部分学生在小学、初中毕业后返乡。然而,他(她)们仅有书本知识,无实用技术。务农又不甘心,跳出龙门又没有一技之长。家长们普遍认为,通过读书跳出龙门的路越来越窄,花那么多钱上学还不如早打工赚钱,这样的情况占辍学的85%以上,家长和孩子看不到上学的直接效益,失去了上学的兴趣和积极性。由于地区资金和人才的制约,学校对于学生学习的目标需求无法满足,从而导致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导致了家庭对基础教育投资的否定。同时,黔东南民族地区工矿企业极少,规模小,效益差,维护现状都成问题,无法接纳新的就业人员。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经济发展较快,许多人的经济收入与其受教育程度不成正比,助长了不少家长“不学文化照样挣钱”的偏见,加深了对教育投资是一种失策的消费投入的观念。因此,不少人认为,读书时间越长越吃亏,他们仅有书本知识,无实用技术,人们嘲笑其是“种地不如老子,担担不如妹子,养猪不如嫂子”。在这样的思想观念和经济条件拮据的情况下,承受不了教育费用负担的家庭只好让孩子中途早退学,更有甚者直接不送孩子入学,于是孩子便跟随父母从事家庭劳动或者外出务工,争取早务工,就能多挣钱。从而导致中小学生流失严重,基础教育受到严重影响。(二)民族传统的“读书无用、读书无望”观念导致了低入学率与高辍学率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商品经济与民族地区的自然经济发生碰撞,导致部分家庭和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黔东南民族地区青年甚至少年纷纷外出打工,形成一股来势凶猛的打工潮。据了解,黔东南各地许多道路边、宣传栏等都写着显赫的“读不完初中,不能去打工”,“初中不毕业,打工无企业”等标语,还标着某某政府单位宣。由此可见,在这些地方,出外打工,做低层次的劳动力已经成为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基础教育从塑造和谐发展的人的基础蜕变为培养最低层次的廉价劳动力的教育,基础教育的全部意义被窄化为培养初级工和从事简单劳动、出卖劳动力的最低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当前黔东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劳动密集型经济仍然是经济的主要类型,这种经济类型在黔东南目前得到了快速发展,它对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要求不高,小学、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民工也可以适应大多数的工种。劳动密集型经济的迅猛发展形成了对农村初级劳动力的巨大需求,而供求又存在一个很大的缺口。在城镇,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主力军。目前,黔东南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5.6%;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2%;城市建筑、环保、家政、餐饮服务人员95%都是农民工。农民工逐渐成为一种短缺的资源。在农村,诸如种植、养殖等农副业以及个体工商业、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乡镇企业等小规模“初级经济”正在迅猛发展,它也需要大量的本地劳动力,而由于农村人口出生率趋向降低,农村劳动力也普遍出现了短缺现象。正是这种初级劳动力的严重短缺现状,对中小学生主动辍学起到了强大而直接的“拉动”作用。劳动密集型经济的发展给农村青少年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发展机会,不少初中生正是在这种新经济形势中看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才纷纷主动弃学进入社会寻找工作机会的。这一潮流对在校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严重影响着中小学生的求学心态,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日益增长,厌学情绪高涨。根据调查显示,黔东南某中学在校学生中有37%的学生讨厌学习,只想快些初中毕业外出务工,反正读不读书出去照样是初级劳动力,没有更高的希望和出路。另外,在家长看来,以前子女辍学在家“没事可做”,如今只要他们辍学后能够找到相应的工作,给家庭带来一定收益,他们对子女辍学的反对也就不那么强烈了,而是具有更高的容忍度,也助长了学生家长对“读书无用、读书无望”传统观念的肯定。(三)民族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导致女童的低入学率与高辍学率,以及民族地区妇女的低素质中国数千年的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由于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传统文化中残存的重男轻女观念等因素的制约,黔东南民族地区男女两性和不同女性群体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并未完全消除,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女童受教育困难、不读书和早婚的传统。“女是他家人,何必要学文”等旧观念比较浓厚。“男孩上学忙,女孩喂猪忙”的现象十分普遍。人们一般认为,男孩子读书识字,外出打工、做生意方便些,女孩不出门,出嫁了就是“泼出去的水”,读书识字没什么用。在黔东南民族地区,女孩十四五岁出嫁是很普遍的现象,有的女孩从小就订了“娃娃亲”,女孩到20岁还没有婆家,就成了别人说闲话的靶子,会被流言蜚语淹死。这些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与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不相协调。黔东南民族地区女童的母亲,自己读书识字少,愚昧无知,思想狭隘,目光短浅,认为女人天生就是做饭、洗衣服、侍弄庄稼的命,宿命论思想严重。对女儿上学不抱希望,也不支持,认为花钱让女儿读书,不如让她干家务活,还可以减轻自己的负担,上学改变不了女人的命运,这样无形中形成了恶性循环。出现了家庭条件宽裕的,不允许上学;生活条件困难的,没有能力上学的现象。母亲为女儿灌输宿命论的思想,女儿也听天由命,不与命运抗争。即使受助上了学,也拖女儿的后腿。据2004年4月份不完全统计统计,失学儿童数8144人,失学女童数5460人,女童失学率为67%。辍学儿童数4855人,辍学女童数2184人,女童辍学率为45%。女童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妇女素质,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其发展极不平衡。黔东南民族地区女童入学率低、辍学率高的现象仍较为突出,女童教育普及程度极其滞后,已成为普及基础教育的主要困难。在众多影响女童教育普及的因素中,如果说家庭经济贫困及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根本的影响因素, 那么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二、正确处理民族传统观念与基础教育的对策(一)加强对广大群众的宣传教育要加快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步伐,必须提高整个地区对基础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提高民族素质的要求,使广大干部群众提高对基础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宣传与教育。一是克服旧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教育功能,树立民族繁荣教育领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把发展民族教育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二是摆正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真正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观念,变教育的从属地位为主要地位。三是要纠正“教育投入是消费性投入”的片面投资观念,确立教育投入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投入、最有效投入的观念。四是要改变轻视知识及“读书无用”的错误观念,确立知识就是财富,脱贫致富必须教育领先的思想。五是改变“就贫扶贫”的片面做法,坚持“愚贫并治”,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智力人才开发利用并重并举的方针,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教育。六是克服地区领导工作中的急功近利的思想,纠正群众中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子女教育的短期行为,为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着想。同时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提高干部群众及广大家长的认识,使广大干部群众懂得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特征,懂得基础教育是对少年儿童进行良好的品德以及读、写、算能力的教育。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标语、会议等形式,使义务教育法家喻户晓,人人明白。努力抓好“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抓好科技致富典型的宣传,使群众亲自感受到教育对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的巨大作用,从而调动人民群众办学和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二)国家应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影响当前基础教育发展的严重障碍。由于教育经费不足,许多学校办学条件得不到改善,少数学校的危房依然存在。因为经费紧张,必要的教学设备无法添置,大多数学校没有实验室和实验仪器。民族地区教师队伍不稳定的根本原因是待遇低。待遇低,不能单纯理解为工资低,更主要的是他们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多,且解决无望。所以不少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纷纷要求改行,或到山外发达地区任教。师资力量薄弱,素质不高,教师的流动,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只有把教育经费的问题解决好,才能更好的发展地区基础教育。因此,解决民族地区的教育经费问题已刻不容缓。1、扩大政府的资金投入量政府的教育投资应始终是民族地区教育经费的主渠道。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投入教育经费时,应对民族地区实行倾斜。一是在中央已经设立的“少数民族教育补助专项经费”的基础上,各级政府也应设立“少数民族教育补助专项经费”,并把这项专款主要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二是建立少数民族发展基金会,组织和筹集资金,发展农村少数民族教育。三是国家支援贫困地区的资金中,应划出一定的比例用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事业。四是民族教育经费分配时,应重点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2、广开集资门路虽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但并不是拿不出一分钱办教育。在依靠国家投入为主的前提下,也应更广泛开展集资活动,筹集教育经费。一是争取工矿企业投资;二是各社会团体资助;三是提倡个人捐助;四是抓好“希望工程”;五是争取国外贷款;六是挖掘学校内部潜力。只有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才能缓解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矛盾。(三)国家加强对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引导工作国家要加强对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引导工作,使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有导向和渠道,保证他们能顺利的走进称心如意的工作岗位。人民群众看到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满意,才会激发他们投资子女受教育的信心和积极性。1、充分认识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把毕业生资源作为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开发利用大中专毕业生是当前和今后人才队伍的重要来源,是高层次人才的后备力量。各地政府人事部门和社会各界要十分珍惜毕业生资源,要把他们当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毕业生就业涉及面广,影响面大,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至关重要。各级政府、人事部门、大中专院校要深刻认识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大意义,从维护稳定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出发,不断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毕业生培养、就业、使用政策,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切实摆到重要位置上来。2、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紧紧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国家的支持下,做好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工作,合理布局产业,走产业促发展、发展带就业之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从根本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3、建立机制,鼓励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把实施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作为加快推进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举措,将思想统一到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历史任务上来,加大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选拔毕业生的力度,降低毕业生准入的门槛,同时,要建立正确的导向和激励机制,使得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中选拔的毕业生能够下得去、留的住、用的好、有前途,切实增强基层对毕业生的吸引力。4、坚持教育改革与人才开发相统筹,与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目标相统筹,解决毕业生的培养与需求相脱节的结构性矛盾各级政府及人事部门要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制定与之适应的的人才培养规划。各大中专院校也要基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紧密与企业协作配合,在专业设置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采取“订单式”培养。对就业率低下的长线专业要暂停招生;对急需的短线专业要有计划增设,并加大招生力度。学校要允许学生根据就业意向调整所学专业。大中专院校要把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学生就业紧密联系,协调互动,始终把学生能否就业作为学校办学好坏的衡量标准。5、加快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基地建设步伐,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建立统一开放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要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把人事教育部门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统一纳入到人才市场建设体系,加快信息网络化建设步伐,将此作为毕业生就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就业市场建设过程中要通过多种途径筹措资金,争取全社会特别是各企业单位的支持。就业市场要以人为本,为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择业登记、就业指导等人性化服务,利用网络技术,充分实现网上资源共享,为毕业生提供可靠快捷的信息服务。同时,要加快毕业生就业基地建设步伐,努力提高毕业生适应就业岗位能力。政府要投入专门扶持资金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各就业见习基地要在政府的扶持下,主动承担为毕业生进行公共服务的职能,创造更多岗位、吸纳更多毕业生到基地见习,增长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6、争取财政投入,落实人才经费,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才是关键做好包括毕业生资源配置在内的人事人才工作必须有必要的经费投入,特别对于西部及欠发达省份,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加大此项工作的投入力度,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解决国内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经验,设立专门人才开发基金,并列入中央财政预算,用于保障对到西部山区、贫困县区工作的毕业生的工资福利,甚至还应制定更加优惠并区别于发达地区待遇的政策,支持西部和经济落后地区的人才开发建设,最终达到加速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建议各级政府把人才开发经费列入预算,以解决人才开发及毕业生经费保障乏力、人才工作经费不足的现状,并拿出一定的资金投入人才市场建设,打造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平台,从而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有力指导。(四)重视女童受教育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尤其是女童教育。女童教育程度影响到社会的发展,这个观点已经成为世界范围的共识,并且从一种道德观的认识发展为法律规定。在21世纪这个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普及的时代,仍有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面临失学、辍学境况,尤其以女童失、辍学的现象更为严重,女童教育陷入了谷底,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无数研究表明,妇女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智力、能力的强弱,总是直接、间接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代,同时也影响着本人对家庭、对社会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贡献。女童是未来的母亲,一个母亲影响一代孩子,一代孩子影响一段历史。受教育妇女更重视自己子女的教育,有利于普及基础教育。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教育了一个男孩,你只教育了一个个体,而教育了一个女孩,你就教育了一个家庭,教育了一个民族,教育了一个国家。妇女素质的高低,影响家庭的文明,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倡导文明新型的家庭关系,必须提高妇女素质。要提高妇女素质,必须从女童教育抓起。改革和发展女童教育迫在眉睫。1.高度重视女童教育工作从长远来看,女童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经过长期、复杂、细致的工作。对女童教育要高度重视,应创造一切条件使女孩获得学习的机会,大学招生适当降低对女生的录取分数线,扩大女子职业学校和女子大学的招生数量和教学规模。同时,重视发挥妇女在参政议政和决策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将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纳入决策领域。重视在新形势下促进妇女参与基层民主自治和社区管理,不断提高基层妇女的参政水平。经常性的通过媒体宣传优秀女性事迹,使女孩自己和家长都不要因性别而产生负面影响。通过培养优秀妇女人才促进妇女就业,推动妇女充分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男性平等地参与国家与社会事务管理。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整个黔东南民族地区形成一种浓郁的氛围。2.依法保障女童入学就学的权利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妇女素质,必须从现在做起,从娃娃抓起。全面落实教育优先,科教兴县战略,确保女童受教育的权利,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贯彻执行,政府重视并采取积极的政策和措施,切实保障女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最大限度地保证适龄女童入校学习。同时,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认真实施“贫困地区二期义务教育”,把“希望工程”、国家“两免一补”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对的确因为经济困难的女童应通过“春蕾”计划,一帮一、手拉手、结对救助等活动使她们完成学业。同时,增加女性接受中高等教育的机会,重点扫除青壮年女性文盲,提高妇女的终身教育水平和平均受教育年限。努力争取国家、社会和外援投入,保障贫困边远民族地区女童就学的权利,对无故剥夺女童学习权利的家长应给以经济处罚甚至法律制裁。3.大力提倡男女平等观念广大妇女是人类社会的“半边天”,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尺度。促进男女平等与妇女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包括广大妇女在内的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应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男女平等原则。加强宣传普及保护儿童的法律知识,提高全社会保护女童合法权益的法制意识和责任意识,教育女童父母或其它监护人依法履行教育义务。加大教育执法力度,推进依法治教。对强迫未成年女童结婚或为未成年女童订立婚约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努力消除任何形式的性别偏见、歧视和贬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就是促进男女两性平等相待、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共享成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进一步推动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对于促进妇女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增强教育与实际的联系在女童教育过程中,注重教育与生存的联系,着眼与提高女童的生存能力。教会女童一定的生存本领,让女童知道女人应该怎样生活,怎样生活才更有意义。从小培养女孩树立起“自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表基础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混凝土施工中水泥质量控制方案
- 水管管件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输电线路传输能力评估方案
- 建筑施工现场的健康安全检查与监督方案
- 鸡舍清洁与消毒技术
- 水的基本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二零二五顶账城市核心区住宅买卖合同协议
- 二零二五年软件系统集成与维护合同详细实施条款
- 2025版电力系统电料研发、生产与销售合同
- 2025年提取公积金租房合同范本
- 2025高职单招考试题(附答案)
- 储能系统运维安全手册
- GB/T 45997-2025科技成果五元价值评估指南
- 转让网约车合同协议书范本
- 医院 捐赠协议书
- 小学食堂供餐管理方案(3篇)
- 养老院重要环境因素控制措施
- 藏文教学课件
- 血透室手卫生管理课件
- 风电场安全规程考试题库(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