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阶段考试试卷D卷.doc_第1页
新人教版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阶段考试试卷D卷.doc_第2页
新人教版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阶段考试试卷D卷.doc_第3页
新人教版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阶段考试试卷D卷.doc_第4页
新人教版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阶段考试试卷D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人教版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阶段考试试卷D卷一、 选择题 (共2题;共4分)1.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优秀的演员,总能把剧中人物内心世界表演得惟妙惟肖。B . 知识愈浅薄的人愈是侃侃而谈 , 知识渊博的人则往往出言谨慎。C . 假如当初袁绍能礼贤下士 , 虚心听取许攸的劝告,何至于痛失乌巢。D . 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2. (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治理雾霾,政府目前当务之急是迅速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引导公众养成低碳生活习惯。B .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眼镜已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C .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赞誉。D . 一个人能否约束自己的言行,不但要靠严明的纪律,还要靠自己的品德修养。二、 句子默写 (共1题;共15分)3. (15分)补写句子。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_,_。 (2)_,满眼风光北固楼。 (3)_,_。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出广袤沙漠漫漫冬季,结冰壮观的图景的诗句是:_,_。(5)秋瑾满江红中,借用汉军破楚的故事,比喻自己终于摆脱世俗,冲破家庭的牢笼,投身革命的情感的语句是:_,_。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旨句,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_,_。 (7)崔颢黄鹤楼中,写眼前所见景物,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后两句引发诗人的乡愁做铺垫的诗句是:_,_。 (8)辛弃疾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热情歌颂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的诗是:_,_。 三、 字词书写 (共1题;共4分)4. (4分)根据拼音写汉字何园有“晚清第一名园”之誉;gun_穿全园上下建筑、全长一千五百米的复道回廊,号称“天下第一廊”:石涛叠石的“人间孤本”片石山房,号称“天下第一山”;妙歌mn_舞、演y_壶中春秋的水心方亭,号称“天下第一亭”:以定型烧制的金砖砌筑的特大花窗,号称“天下第一窗”。这几个“天下第一”传扬四海,故而每天游人如zh_。四、 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5. (5分)发挥想象,仿写句子。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少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烂漫天真;青年是一首诗,激情澎湃,五、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30分)6. (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片段,完成下列小题。【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注】弘范:元军元帅。扞(hn):保卫。泫(xun)然:水滴下的样子。捄:同“救”(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故患有所不辟也_ 泫然出涕_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_ 弘范遂以客礼见之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3)语段中文天祥的民族气节表现在哪些方面?他的行为与甲文作者提出的什么观点一致? (4)甲段运用_方法提出观点,采用_的论证方法证明观点;乙文运用_、_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特点。 7. (12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孝公既用卫鞅 , 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注释】孝公:秦孝公。卫鞅:人名,即商鞅。虔;人名。黥:古代的一种肉刑。(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恐民之不信/欲信大义于天下B . 卒下令/卒皆夜惊恐C . 以明不欺/以君为长者D . 行之十年/然后施行(2)请用“/”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太 子 君 嗣 也 不 可 施 刑 刑 其 傅 公 子 虔 黥 其 师 公 孙 贾(3)从本文看,卫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六、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4分)8. (20分)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我的读书经验冯友兰我7岁上学就读书,一直读了80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_,_,_,_。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我们要学会选择。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怎样知道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评论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把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刷下去了,让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现在我们所称为“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书。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这叫语言文字关。攻语言关,要先作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时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也未必能知道作书人的意思。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意”离不开语言文字,但有些是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如果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下,还要加一句“意不尽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人的主观认识。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观上的体会和判断,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错误。所以读书只到“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的意所误。要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和自己明白的那些客观道理,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这个“意”就是自己的。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够现学现用,把书读活了。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使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使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选自冯友兰读书与做人,有删改)(1)冯友兰将自己的读书经验概括为四点。通读全文,将第段横线上的四点经验补全(每点三个字)。 (2)从文章内容看,值得精读的书籍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3)结合第段内容,说说划线的“过河拆桥”一词的含义。 (4)指出第段运用的论证方法,略作分析。 9. (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捡来的手机(周广华)散步的时候,我在地上发现一部手机。没等我反应过来,儿子已经蹦过去一把捡起来。是款崭新的黑色手机,很漂壳。四处看看,还真不好说是谁丢的,决定等失主自己打电话过来联系。我觉得稀罕:“我还以为咱家只有丢手机的命呢。”看着捡来的手机,儿子问:“要是没有人打电话联系呢?”似乎猜到他的心思,给他三条提议:第一、通过存在手机里的电话号码寻找失主。第二、次日把手机交给老师,由学校处理。第三、如果确实没人来找,这部手机就归他所有。儿子歪着脑袋想想:“第一条可以考虑。第二条无聊透顶。我们班同学有次和他妈妈在外面捡到手机,也不理别人打电话过来,硬是等第二天带到学校交给老师。联系到失主后,还要人家写感谢信。开校会时校长拼命表扬,还说这是学校的荣誉。绕来绕去就是为了让别人都知道。第三条”他没继续说,我也不问知道他心里的那个结:说起来全家前前后后丢了五部手机,都没能找回来,最可气的就是儿子的那款苹果绿的手机,那是他的儿童节礼物,喜欢得不行,用了还没半个月,落在出租车里,发现时那车都没走远,打过去居然关机。倒是他对把手机交给学校的那番评论,出乎我预料。很惊讶,也很欣慰。果然,儿子有些想不通:“为啥别人捡到我们的手机都不还,我们捡到了却要还给别人?”我想都没想:“我也想不通。我只是相信:人不能贪小便宜,贪小便宜的人肯定会吃大亏。也赚不到钱。我丢手机那次,打过去听到关机,气得我可劲诅咒那个拿我手机的人。被人诅咒可不是件好事,除非你问心无愧。做过亏心事,就算别人不知道,还有天在看着呢。”儿子不再言语。总算等到失主的电话,告诉他我们所在的位置。很快就看见一个瘦瘦高高戴着眼睛的小伙子急匆匆地从远处奔过来。估计是附近院校的学生。看他急成那个样子,真替他庆幸他遇到的是我们。儿子把手机递给他时,可能是没想到手机如此轻易地失而复得,他竟愣在那里不知所措。好不容易缓过神,只知道冲着我们不停地说:“谢谢这位叔叔,谢谢这位阿姨,谢谢这位小弟弟。”挥挥手和他道别。直到我们走远,他还呆呆地站在那里。儿子心情很好,拉着我们有说有笑,还不时模仿那丢手机的小伙子语无伦次的样子。快到家时,儿子忽然不好意思地说:“其实,刚捡到手机那会儿,我还在想:要是没人打电话过来联系就好了。”我牵紧他的手:“不管怎样,你真的很棒,你比好些成年人都做得好。最起码,你不仅善良而且不虚伪。”正是因为怀有世俗的心态,所以能够懂得高贵。(1)填写下列丧格,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主要情节儿子的态度或感情捡到手机A_谈论处置的方案B_C_心情很好回顾还手机的事情D_(2)“你比好些成年人都做得好。最起码你不仅善良而且不虚伪。”中“善良”和“不虚伪”所指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3)“正是因为怀有世俗的心态,所以能够懂得高贵。”该如何理解? (4)文中“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5)假如你捡到了别人的手机,你会选择怎样做? 七、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10. (5分)作文:善待 要求:半命题作文,先将题目补写完整,再写作;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八、 中国名著 (共1题;共12分)11. (12分)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行者笑道:“老人家,茶饭倒不必赐。我问你:铁扇仙在那里住?”老者道:“你问他怎的?”行者道:“适才那卖糕人说,此仙有柄芭蕉扇。求将来,一扇息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你这方布种收割,才得五谷养生。我欲寻他讨来扇息火焰山过去,且使这方依时收种,得安生也。”老者道:“固有此说;你们却无礼物,恐那圣贤不肯来也。”三藏道:“他要甚礼物?”老者道:“我这里人家,十年拜求一度。四猪四羊,花红表里,异香时果,鸡鹅美酒,沐浴虔诚,拜到那仙山,请他出洞,至此施为。”行者道:“那山坐落何处?唤甚地名?有几多里数?等我问他要扇子去。”老者道:“那山在西南方,名唤翠云山。山中有一仙洞,名唤芭蕉洞。我这里众信人等去拜仙山,往回要走一月,计有一千四百五六十里。”行者笑道:“不打紧,就去就来。”那老者道:“且住,吃些茶饭,办些干粮,须得两人做伴。那路上没有人家,又多狼虎,非一日可到。莫当耍子。”行者笑道:“不用,不用!我去也!”说一声,忽然不见。那老者慌张道:“爷爷呀!原来是腾云驾雾的神人也!”(1)选文中孙悟空想借“芭焦扇”的目的是:_;_。 (2)结合选文中的语言描写,分析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 (3)联系原著,概述孙悟空三次借调“芭蕉扇”的经过。 第 11 页 共 11 页参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