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论语选读)之备考思考课件之一苏教版.ppt_第1页
高中语文 《论语选读)之备考思考课件之一苏教版.ppt_第2页
高中语文 《论语选读)之备考思考课件之一苏教版.ppt_第3页
高中语文 《论语选读)之备考思考课件之一苏教版.ppt_第4页
高中语文 《论语选读)之备考思考课件之一苏教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 选读 第一 二 四 十四课备课思考 诸子以孔子为第一人 诸子之书以 论语 为第一部 蔡伯潜 诸子通考 绪论 总说 论语 及其教学 一 论语 的历史价值 论语 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1 一般来讲 论语 是中国散文的开始 语录体散文 语录体 对话体散文 论语 墨子 对话体 篇章式议论文 孟子 庄子 专题性论辩文 旬子 韩非子 2 口语性 上古时代人们的口语 3 文学性 文学价值很高 4 内容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等综合性 5 文化长河中的经典性 正是因为 论语 在中国文学史与文化史以及思想史 哲学史等反面的经典性 论语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二 论语 进入中学教学的意义 1 中国文化发展的形势所趋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 而中国的文化源头即在 论语 道德有继承性 传统道德中的精华是社会最容易接受的 因而也最容易成为社会道德风尚的铺垫和国家凝聚力的来源 经过 批林批孔 等歪曲历史的 运动 处在西化的狂潮中 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经典教育 国学传播机构渐渐兴起 而且得到了家长和青少年的响应 传媒的国学讲坛开始火爆 吸引了许多听众和读者 社会普及领域通过各种渠道对中国典籍的宣传 唤起了人们对传统的亲近感 也激起了人们了解传统的兴趣 有长远效应的国学典籍教育 真正使国学深入人心的渠道 应当是基础教育 通过语文课程来实现 在此形势下 论语 选读 应运而生 2 论语 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3 论语 语言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 4 论语 陶冶性情 吸取智慧 5 论语 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6 现实生活中人性的缺失 论语 是千年万年之经典 虽经波折 但始终存活 在国学兴起之时 论语 有必要进入中学教学 三 关于 论语 选读 的编排问题 1 初中教材中已经有的 论语 篇章 高中 论语 选读 不再选入 避免重复 2 注释详细 附带翻译 降低学习难度 3 教材共15课 分成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类 3 每课后面都有相关的文章链接 第一课 中华文明是追求道德的文明 第二课 礼教思想之变本加厉 第三课 中国知识分子 从政治到人生 第四课 孔子的政治品格 第十四课 中庸之道的内涵 第十五课 孔子的价值本源观 论语 进入语文教材 有特定的编排体系 当然 进入语文课程的 论语 必有它特定的解读角度 四 解读 论语 的途径 解读 论语 有不同角度 解读途径也是多样 从对人及人的生活的关怀角度来解读 如 节用而爱人 仁者爱人 等 从政治 政治原则与社会治理 角度来解读 如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从教育 教育原则以及教育方法等 角度来解读 如 有教无类 诲人不倦 等等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解读 不仅包括 论语 对文学的看法与观点 还可以分析 论语 的文学性 艺术性等 从哲学的角度来解读 论语 中所反映的世界观 人生观等角度 从为人处世的角度来解读 除上述几个角度而外 还可以从美学角度 从思想史角度 从史学角度等方面来解读 总之 解读 论语 的角度很多 每个人读它 都可能找到自己所喜欢的方面 作为教学 我们应当注意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思想素质入手 适当把握中国古代的文化 文学 教育 哲学等方面的内容 以之培养学生的素养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来把握和处理教材 五 对课文的理解与把握 尊孔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或者说应该过去了 反孔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 或者说也应该过去了 尊孔就是以孔子为偶像而极力崇拜 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 这样就会堵塞探索真理的道路 阻碍社会的进步 反孔就是对孔子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 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 这也就违反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现在我们的任务是研孔 评孔 对孔子进行研究 进行分析 进行评论 张岱年 尽管对 论语 的解读有不同的角度与途径 但我想 对它的教学不能离开 语文 的基本理念来教学 特别是对正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生 就更应该如此 在设计教学的时候 我们应从 语文 的字 词 句 段 篇等基础做起 就 论语 选读 整本书的教学而言 我想 我们应把握如下几个方面 一 教学目标设计 1 把握必要的实词及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了解必要的古汉语句式 培养文言文翻译能力 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 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积累文言阅读基本功2 明确 论语 所选篇章的思想意义 初步懂得一些人生哲理 并加强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 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 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3 学习孔子的高尚人格和伟大智慧 增强民族自信心 对学生从情感方面进行熏陶 4 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 学会辨证地分析问题 增强语文智力 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教学要求 分 基础要求 和 发展要求 基础要求 是指名句名段的背诵积累 常用文言字词意义与用法的理解以及句段篇的翻译 课文内容的解读等难度稍低的要求 发展要求 主要指初步理解 论语 文化内涵 探究传统文化对人生和社会的影响及作用 三 教学建议 论语 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 从语言来说 它是古代汉语 属文言文 从形式上说 它是古代特有的语录体散文文体 从内容上说 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涵盖范围很广 因此 论语 选读 教学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 文字 文章和文化 如下表 注意 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 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 分说 一 二 三 四 十四 十五课备课设想 一 这六课核心内容的分布情况简述 第一课 为政以德 孔子的德政主张 即政治原则 第二课 克己复礼 孔子的礼治主张 即社会治理主张 第三课 待价而沽 孔子积极的入世态度 属自读课文 第四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子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第十四课 中庸之道 孔子的哲学思想 是孔子社会理想与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 第十五课 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的天道观 属自读课文 二对这六课教学的教学建议 1 注意落实文言字词句等基础知识 夯实学生的文言阅读基本功 2 注意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原文 加强对原文的理解 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 注意结合孔子所生存的时代背景 正确认识与评价孔子及孔子的思想 4 注意引导学生理论与现实相结合 批判地继承民族文化遗产 5 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高他们认识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其智力 第一课 为政以德 一 教学目标设想 1 理解孔子 为政以德 的思想 设想理由 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与理解 2 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 设想理由 对文言阅读基本功的培养 3 背诵重点语段 设想理由 着重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 教学要求 一 基本要求 1 背诵篇目 2 1 2 3 1 6章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至 而在萧墙之内也 部分 除此 还可加上13 6 2 19两章 理由 常用 更是理解孔子德政思想的核心篇章 2 重点掌握 必 用 社稷 相 国家 年 劝 等在文中的意思 并理解 共 道 齐 等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由 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去甚远 属于特殊词语 但又是常用词语 必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三者何先 如果 用 道千乘之国 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 费用 相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辅佐 年 年饥 用不足 如之何 年成不好 灾荒 劝 使民敬 忠以劝 如之何 努力 共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通 拱 环绕 道 道之以政 道之以德 通 导 训道 齐 齐之以行 齐之以礼 整治 整顿 3 词语理解 民免而无耻 节用爱人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现代汉语与古汉语词意义的区别 祸起萧墙 分崩离析 鸣鼓攻之 既来之 则安之 现今常用语 理由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词语间的区别 4 结合课文 说说孔子提出为政者的基本素质是什么 理由 课文内容的理解 发展要求 1 正确地理解孔子 为政以德 的思想 理由 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并把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及政治原则 2 较深地领会孔子所提出的 均贫富 的含义 理由 正确并深刻理解孔子的德政思想 承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三 教学建议 1 理解词语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条件 所以 除参阅课文注解外 对课本未加注解而学生不能解释的词语要稍加疏通 有些固定短语成为汉语成语或者熟语的 可古今参照 让学生明白其意义 如 围绕 为政以德 的内涵而涉及到的为政者的基本素质概念 德行 教化 诚信 平和 仁爱 秩序 重民 端正等 2 学习要求里 发展要求 的内容 诸如 正确地理解孔子 为政以德 的思想 较深地领会孔子所提出的 均贫富 的含义 可以分条学习掌握 建议教师能够触类旁通 连类而及 把各段内容统一在 为政以德 这个主题下 本章节中孔子讲为政 讲的是政治哲学 或者说是政治原则 如 道之以德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既富矣 又何加焉 曰 教之 足食 足兵 民信之矣 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 百姓足 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 君孰与足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 均无贫 和无寡 安无倾 故远人不服 则修文德以来之 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 必偃 四 课堂讨论题目设计 讨论问题一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 富之 后 教之 一方面又宁可去 食 留 信 二者有没有矛盾 怎样理解 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 这句话 明确 从孔子 均无贫 有若 百姓足 君孰与不足 等言论看 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 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 均贫富 是从百姓角度讲的 去食 是从为政者的角度说的 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 孔子认为 于统治者而言 如果道德不行 不受百姓爱戴 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 就失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 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讨论问题二 孔子的两个学生在季氏家做官 季氏是他们的 老板 为什么有军事行动要跑来告诉孔子 明确 对于这个问题 学生可各抒己见 这两位学生是季氏的家臣 是文人兼武职带兵的 季氏想吞并颛臾 他们参与其事 他们不是不知道季氏的野心 他们受孔子的影响 又是孔子的高才生 内心也觉得季氏这件事做得不对 但又认为季氏这样做似乎也未尝不可 因而没有坚决反对 但又吃不准 于是两个人来试探孔子的意向 讨论问题三 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攻打颛臾 明确 孔子的理由有三 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 不可伐 二是颛臾在邦域之中 不必伐 三是颛臾乃社稷之臣 不当伐 第一点是从历史上讲的 第二点是从地理上讲的 第三点是从政治地位上讲的 讨论问题四 孔子说 均无贫 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 等贵贱 均贫富 的均相同 明确 均无贫 与 均贫富 含义不同 均贫富 是站在穷人即 贫 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 而 均无贫 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 富 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 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 强烈维护等级制度 主张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均贫富 和 均无贫 的 均 词典义都是 平 但到了 均贫富 和 均无贫 这两个不同的句子里 却有不同的解释 探究问题五 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治国原则是怎样的 明确 孔子所讲的为政 指的是政治原则 作为思想家与圣人 他是在提供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 政者 正也 作为国家的管理者 首先自身要正 本章节中 孔子明确提出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如果 身正 则如北极星一样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其次 没有必要 杀无道以就有道 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 必偃 这样 孔子自然就反对武力征服 主张 远人不服 则修文德以来之 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 再次 为人之道即是为政之道 行己之道即是处群之道 不仅是双方兼顾 实则是二者合一 就政治言 治人者与治于人者同是人 惟职责应在治人者 不在治于人者 其位愈高 其权愈大 则其职责愈重 故治人者贵能自反自省 自求之己 若不明斯义 不能修己 徒求治人 不知立德 徒求使民 人道不彰 将使政事惟在于争权位 逞术数 恣意气 覆辙相寻 而斯民日苦 五 写作实践 古代儒家主张以德治国 现代社会更强调以法治国 治国以 德 为重还是以 法 为重 结合本课内容 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可能见仁见智 重德治也罢 重法治也罢 或者德法共用也好 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二课 克己复礼 一 教学目标设想 1 理解 礼 与 仁 含义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设想理由 对文章主体内容的把握与理解 2 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 设想理由 对文言阅读基本功的培养 3 背诵重点语段 设想理由 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 教学要求 一 基本要求 1 背诵12 1 3 1 16 2 13 3章 有条件的话 可加12 11 1 2 3 3等章 理由 常用 也是理解孔子礼治思想的核心篇章 增强学生的古文化底蕴 2 重点掌握 归 希 奚 阙如 弟 期 目 诸 女 等词语在文中的意义 归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赞许 希 自诸侯出 盖十世希不失矣 通 稀 少 奚 卫君待子而为政 子将奚先 什么 子之愚也 奚其正 哪里 阙如 君子于其所不知 盖阙如也 空缺 指留着不表示意见或不做处理 弟 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 鲜矣 敬爱兄长 有事 弟子服其劳 子弟 期 三年之丧 期已久矣 延续的时间 时期 钻燧改火 期可已矣 j 整一年 女 食夫稻 衣夫锦 于女安乎 通 汝 你 有条件的话 可加上 理解 君 臣 父 子 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并理解古汉语中名词活用为动词与动词活用为名词的一些规律 把握 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等主谓倒装的句式特点 理由 古汉语语言基础知识 3 正确理解 克己复礼 是可忍 孰不可忍 天下有道 名正言顺 犯上作乱 等熟语的意义 并学会正确运用 理由 熟语 常用 4 明确每一章的基本观点 结合课文 说说孔子 克己复礼 仁 与 礼 等概念的具体内涵 理由 理解课文内容 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 加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二 发展要求 1 明确 礼 与 仁 礼 与 孝 的关系 理由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2 了解孔子所提出的克己复礼 所主张的君臣关系与宋儒所谓的 存天理 灭人欲 君要臣死 臣不得不死 等主张的联系与区别 理由 理论联系实际 正确并深刻理解孔子的礼治理论及礼治思想 批判地吸收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三 教学建议 1 基本要求 中的如 词类活用 如 君 臣 父 子 与 句式倒装 如 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等汉语知识的教学 注意从具体句子入手 理论要讲 但不宜多讲 重在具体语句的辨析 2 发展要求 中的两点要求 可以分条学习掌握 建议教师将各段内容统一在 礼治主张 的这个主题下 本章节中孔子讲 礼 仁 等 讲的虽是政治原理 但更着眼于社会治理 也就是说 它不仅仅适用于 治人者 也同样适用于 治于人者 如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旦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八佾 y 舞于庭 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 名不正 则言不顺 言不顺 则事不成 事不成 则礼乐不兴 礼乐不兴 则刑罚不中 刑罚不中 则民无所错手脚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孝弟也者 其为人之本与 宰 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 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 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四 课堂讨论题目设计 讨论问题一 在孔子看来 礼 和 仁 是什么关系 明确 1 孔子认为 礼 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 还有决定 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 这个内核就是 仁 即 仁 是 礼 的内核 17 11 礼云礼云 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 钟鼓云乎哉 3 3 人而不仁 如礼何 人而不仁 如乐何 2 礼 是 仁 的目的和外在表现 12 1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旦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也就是说 孔子的 礼 就是建立在 仁 的基础上的 礼 孔子的 仁 是 礼 指导下的 仁 探究问题二 宋儒说 克己复礼 就是 明天理 灭人欲 君君 臣臣 就是 君叫臣死 臣不得不死 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 明确 孔子在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 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 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 如 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 所以 在孔子看来 臣不臣 子不子的现象固然不能允许 君不君 父不父的情况也同样应该反对 而宋儒的 君叫臣死 臣不得不死 则把君臣父子关系片面化与绝对化 即只讲臣子的义务 而不讲君父的责任 这种极端化的主张 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 五 写作实践 孔子认为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这与现代教育主张张扬和尊重个性有什么矛盾 请联系社会实际或个人实际 谈谈看法 写一篇不少于200字 注意 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也可能是见仁见智 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三课 待价而沽 自读课文 一 教学目标设想 1 理解孔子 待价而沽 的内容实质以及它的精神内涵 设想理由 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与理解 2 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包括文言语段的翻译与理解 设想理由 对文言阅读基本功的培养 3 背诵重点语段 设想理由 着重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 学习要求 一 基本要求 1 要求背诵9 5 13 10 15 20 9 13 8 13 15 4等章 理由 平时常用 也是理解孔子礼治思想的核心篇章 增强学生的古文化底蕴 2 重点掌握 沽 见 知 归 与 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并训练文言标点 理由 古汉语语言基础知识 沽 有美玉于斯 韫椟而藏诸 求善贾而沽诸 卖掉 9 13 见 君子之至于斯也 吾未尝不得见也 拜见 3 24 天下有道则见 无道则隐 xi n 出仕 8 13 阳货欲见 拜见 孔子 孔子不见 见面 17 1 知 好从事而亟失时 可谓知乎 通 智 明智 17 1 归 阳货欲见孔子 孔子不见 归孔子豚 ku 通 馈 赠送 17 1 与 岁不我与 等待 17 1 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9 5 参与 3 正确理解 笃信好学 道不同 不相为谋 岁不我与 等熟语 理由 常用语 4 正确理解孔子的处世态度 理由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把握与感悟 发展要求 1 孔子积极入世态度的动机 理由 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把握孔子的处世态度 培养学生正确而积极的人生观 2 孔子言与行之间的关系 理由 培养学生良好的言与行关系 三 教学建议 1 学习要求中 基本要求 的各项 力求学生在自觉的阅读中实现 教师可作适当的引导 2 学习要求里 发展要求 的内容 可以分条学习掌握 建议教师能够紧扣课文内容引导 并把各段内容统一在 孔子积极的入世态度 这个主题下 本章节中 孔子说 待价而沽 讲的是积极的入世态度 如 子畏于匡 曰 文王既没 文不在兹乎 天之将丧斯文也 后死者不得于斯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 匡人其如予何 9 5 天生德于予 桓魋 tu 其如予何 7 23 苟有用我者 期月而已可也 三年有成 13 10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15 20 沽之哉 沽之哉 我善待贾者也 9 13 危邦不入 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 无道则隐 邦有道 贫且贱焉 耻也 邦无道 富且贵焉 耻也 8 13 道不同 不相为谋 15 40 日月逝矣 岁不我与 吾将仕矣 17 1 对于课文后面的解读题目 可以作为师生讨论的话题 讨论思路可以参阅教师用书 四 课堂讨论题目设计 探究问题一 孔子为什么热心于仕途 这和他用行舍藏的主张有没有矛盾 明确 孔子热心于仕途有多方面的原因 归纳起来 大致为如下几点 1 替天行道 的社会责任感 即力求用世的态度 救世的自觉性 如9 5 7 23章 2 建功立业 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 如15 20章 3 从政的强烈自信 如13 10章 主要在第一点方面 这中力求用世的态度 比一般的 用之则行 舍之则藏 的态度更为积极 探究问题二 结合孔子的生平 并结合本课所学 孔子在言与行方面是否统一 明确 从言方面来说 孔子是积极入世的 从行的方面来说 也更是积极的入世的 他一生不辞劳苦 四处奔波 孜孜不倦地寻求施展抱负的舞台 这种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探究问题三 如何理解孔子 道不同 不相为谋 的思想主张 明确 这是开放性的题目 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观点与看法 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五 写作实践 从古到今 人们一直强调言行合一 知行合一 但现代社会中并不乏言行不一之人 你对言与行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看待的 请以 言与行 为话题 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可能见仁见智 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四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 一 教学目标设想 1 领会孔子 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精神 设想理由 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与理解 2 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设想理由 对文言阅读基本功的培养 3 背诵重点章句 设想理由 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 学习要求 一 基本要求 1 背诵18 5章和18 7章中的 子路曰 至该章结束部分 有条件的话 还可增加14 21 14 38章 理由 常用 是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核心篇章 2 重点理解并掌握 弑 之 谏 为 是 食 丈人 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理由 古汉语语言基础知识 弑 陈成子弑简公 下位者杀上位者 之 以吾从大夫之后 不可不告 的 谏 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匡正 挽回 为 夫执舆者为谁 为孔丘 是 是 是鲁孔丘与 曰 是也 食 止子路宿 杀鸡为黍而食之 s 使吃 丈人 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 对老人的尊称 3 理解并默写下列文言词句 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知其不可而为之 等熟语 理由 常用语 4 明确孔子 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精神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理由 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 发展要求 1 初步了解古代隐士的处世方式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 理由 对课文内容的横向把握与理解 2 深刻领会孔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情怀 理由 与第三课相衔接 三 教学建议 1 基本要求 中的各项 希望通过对原文的解读加以解决 注意 无论是对具体的字词句的理解还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都可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逐步得到解决 2 发展要求 的内容 可以分条学习掌握 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与教师讲解的形式完成 本章节中的篇章 多为叙述故事的形式出现 因此 学习本章节时 可抓住叙述要素 从行为细节 对话语气中想象当时的社会现实 孔子的精神和心态 重点抓住前四章的教读 如 第一章 成子弑简公 孔子已经告老还乡 但他仍然沐浴而朝 而且在投告无门的情况下尚不放弃 教学时 可重点体会孔子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精神 第二章 在接舆避而不见的情况下 孔子还想与之对话 从中可看出孔子主动寻求对话的态度 教学时 可重点理解 凤歌 的含义 并抓住 孔子下 欲与之言 趋而避之 不得与之言 的细节 特别是 趋 这个动词的妙用 第三章 教学时 可抓住对话使学生理解隐者对社会现状以及孔子作为的看法来教学 第四章 相当是一篇微型小说 教学时 抓住故事情节让学生领会丈人对子路的态度和孔子的感叹 四 课堂讨论题目设计 讨论问题一 对成子弑君一事 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 沐浴而朝 报告无效后为什么要反复申说自己 不敢不告 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明确 沐浴而朝 表现了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重视 不敢不告 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士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 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 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的希望 孔子的举动带有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意味 反复申说 不敢不告 反映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讨论问题二 你对孔子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精神有什么看法 举例说明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影响 这是个开放性题目 对于这个问题 学生可各抒己见 把握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 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 行为的目标是什么 是逆历史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 五 写作实践 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 加以合理想象 扩写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小小说 注意 无论以那则材料为主 都应该表现出孔子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精神特征 六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十四课 中庸之道 一 教学目标设想 1 理解 中庸之道 的基本内涵 设想理由 对文章主体内容的把握与理解 2 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设想理由 对文言阅读基本功的培养 语文基本功的培养 3 背诵重点章句 设想理由 着重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 教学要求 一 基本要求 1 背诵11 16 13 23 13 24 17 13等章除此而外 有条件的话 还可加上13 21 17 24章理由 常用 是理解孔子中庸之道哲学的核心篇章 2 重点掌握 鲜 与 狷 和 同 贼 恶 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由 古汉语语言基础知识 鲜 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 缺少 与 不得中行而与之 必也狂狷乎 交往 狷 不得中行而与之 必也狂狷乎 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 和 礼之用 和为贵 和谐 同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等同 贼 乡原 德之贼也 削弱 蚕食 恶 君子亦有恶 w 憎恶 乎 子曰 有恶 w 恶称人之恶 坏处 者 3 理解孔子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 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理由 课文核心内容的理解 发展要求 理解 和而不同 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子曰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13 23章 理由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 教学建议 1 基础要求中的字词理解 本课中 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建议老师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 加以引导与解释 2 发展要求 的内容 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讨论中加以解决 本课讲哲学原理 较为抽象 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的讲解是很有必要的 如 第二章 子贡问 子张 与商 子夏 也孰贤 子曰 师也过 商也不及 曰 然则师愈与 子曰 过犹不及 11 16 第四章 子曰 不得中行而与之 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 狷者有所不为也 13 21 四 课堂讨论题目设计 讨论问题一 通过学习本课 你认为 中庸之道 的实质内涵是什么 课后 相关链接 中有回答 明确 1 以中道行事 不走极端 2 执两用中 实行稳健的主张 3 符合社会人生常道 做到合情合理 4 宽容包纳 和而不同 讨论问题二 中庸 和 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有人把这种主张看作是 折衷主义 你认为符合实际吗 明确 中庸 与 和 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 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 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 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衷主义 讨论问题三 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 说说孔子在自己的言行中是怎样贯穿中庸之道的 明确 除本课内容外 教材中 均无贫 第一课16 11章 忠恕之道 五课4 15章 5 12章 讨论问题之四 结合日常生活 说说中庸之道的作用 明确 这是个开放性题目 学生可自由发挥 可围绕建设和谐社会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讨论 五 写作实践 从人类历史上看 由于文化 哲学 宗教 价值观 的不同引起的冲突和战争并不少见 进入21世纪以来 虽然未发生世界性的大战 但局部地区的战争仍然不断 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 文化问题是国家与国家 民族与民族 地域与地域之间发生冲突和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何化解这种因文化上的原因而引起的冲突甚至战争 也许孔子提出的 和而不同 是一条非常有意义的原则 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文章 发表自己的看法 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可能见仁见智 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十五课 敬鬼神而远之 一 教学目标设想 1 理解孔子天道观的基本内容 设想理由 对文章主体内容的把握与理解 2 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设想理由 对文言阅读基本功的培养 语文基本功的培养 3 背诵重点章句 设想理由 着重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 教学要求 一 基本要求 1 背诵11 12 6 22 3 12 12 5等章理由 常用 是理解孔子天道观的核心篇章 2 重点掌握 天 厚 畏 狎 其如 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由 古汉语语言基础知识 3 理解孔子天道观的精神实质 理由 课文核心内容的理解 发展要求 理解 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 未知生 焉知死 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理由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 教学建议 1 基础要求中的字词理解 建议老师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 加以引导与解释 2 发展要求 的内容 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讨论中加以解决 本课讲天道鬼神之事 较为抽象 教师的讲解很有必要 如 第一章 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 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 曰 敢问死 曰 未知生 焉知死 11 12 第三章 樊迟问知 子曰 务民之义 敬鬼神而远之 可谓知矣 问仁 曰 仁者先难而后获 可谓仁矣 6 22 第七章 孔子曰 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 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狎大人 侮圣人之言 16 8 四 课堂讨论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