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20讲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习题 岳麓版必修2.doc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20讲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习题 岳麓版必修2.doc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20讲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习题 岳麓版必修2.doc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20讲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习题 岳麓版必修2.doc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20讲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习题 岳麓版必修2.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0讲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习题 岳麓版必修2一、选择题1(2014福建15)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答案】b【解析】a项中的“完全”过于绝对,单个的材料不能支持c项中的“开始”,d项不是社会原因,据题干中的时间条件结合所学分析可知b项正确。2(2014安徽13)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银浪掷轻利权。”这表明()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答案】d【解析】题干中材料来自于报刊的一篇文章,材料中“更有西装新少年、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银浪掷轻利权”等信息表明了大众传媒对社会时尚的理性看待,d项符合题意。a项理解片面,b项中的“普遍”、c项中的“主流”过于扩大化。3(2015苏锡常镇四市二模)如图是京师同文馆内学习外语的师生。图中教师是洋人,西装革履;学生拖着辫子,学的是英语。这表明()a外国列强开始操纵中国的教育b中国社会的习俗渐趋文明开化c近代教育呈现新旧杂陈的特点d洋务教育专注于培养翻译人才【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考查学生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教师是洋人,学的是英语,反映近代教育内容和形式上的近代化特点。学生拖着辫子则仍是清朝传统的打扮。这表明当时的教育呈现新旧杂陈的特点,故选c项。4(2015广州二模)1912年申报刊文描写当时的公务员:头戴外国帽,脚踏软皮鞋,吃西菜,住洋房,点电灯,卧铜床,以至台灯、面盒、手巾、痰盂、便桶,无一非外国货,处处仿效外国人。这反映了()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民族工业日渐萎缩c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d社会上的崇洋现象【答案】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从1912年申报刊文的信息可知,当时的公务员在衣、食、住、用等各方面模仿西方,反映了社会上的崇洋现象,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及民族工业的相关信息,a、b两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民众生活方式的变化,c项错误。5(2015遂宁二诊)1930年内政年鉴的调查:山东、山西、河南缠足之风依然很盛,江苏、浙江、广东缠足风俗基本上已经消失。这一现象不能说明()a传统观念影响深远 b国民革命推动了风俗变革c社会风俗深受地区开放程度的影响 d沿海地区严令禁止缠足【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材料“山东、山西、河南缠足之风依然很盛”反映了“传统观念影响深远”,题干时间1930年,沿海地区旧风俗基本消失,而内陆地区变化不大,说明a、b、c三项正确,但“沿海地区严令禁止缠足”材料无从体现。6(2015徐州、连云港、宿迁三市三模) 1883年12月11日申报记载:上海“缫丝局开,女工之受雇者不少,其他之有需乎妇女者不及备述,总之至于女工亦藉通商之故,而得以自求口实,则其自利于中国人民者何如?”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妇女进厂做工,有伤社会风化 b妇女地位提高,就业前景广阔c妇女自求口实,利于改善民生 d妇女薪酬较低,成为企业首选【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题干所给材料中“而得以自求口实,则其自利于中国人民者何如”表明上海妇女自求口实,有利于改善民生,故c项正确。有伤社会风化;妇女地位提高,就业前景广阔;妇女薪酬较低,成为企业首选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a、b、d三项错误。7(2015孝感)中国妇女缠足的陋习由来已久。由于满族妇女不缠足,清政府曾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但屡禁不止。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传教会组织了各种“天足会”,极力宣讲缠足的弊端,部分人“穿上了简洁的鞋子”。这反映出()a清政府强制推行满族习俗 b外国教会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c移风易俗任重道远 d西方文明具有优越性【答案】c【解析】缠足不是满族习俗,与清政府强制推行无关,故a项错误;外国传教会极力宣讲缠足的弊端,推动社会习俗变革,不是文化侵略,故b项错误;虽然清政府下令禁止,外国教会极力宣讲缠足的弊端,缠足仍然屡禁不止,体现了移风易俗任重道远,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东西方文明的对比,故d项错误。 8(2015淄博)民国初年申报有一首打油诗称:“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依亲手挽郎行。”这首诗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新闻媒体歌颂婚姻自由 b辛亥革命推动女权运动c社会生活逐步文明开化 d新式婚礼成为流行形式【答案】c【解析】新闻媒体歌颂婚姻自由只是表面现象并非实质,故a项错误;题中并未有关辛亥革命的论述,故b项错误;“无媒婚嫁始文明”体现了社会生活逐步文明开化,故c项正确;民国初期新式婚礼并未成为流行形式,故d项错误。9(2015南京)我国电影界泰斗周传基教授认为,电影的“本体是由媒材决定的”,电影的媒材是“自动化的纪录机器”,因此电影的本体是由这种“机器”提供的“光波和声波这两个元素所形成的声画系统以及由声画所体现的时间与空间所形成的时空系统”。下列影片符合上述观点的是()【答案】c【解析】材料意思是电影来源于现实,“光波和声波这两个元素所形成的声画系统以及由声画所体现的时间与空间所形成的时空系统”说明电影是有声音并有完整的情节的“纪录机器”。a项没有完整的情节都是几个片断组成,排除;b项拍摄于1916年,而有声电影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排除;歌女红牡丹有完整的情节,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故选c;d项属于默片时代电影,排除。10(2015鹰潭)从1883年8月1日起,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杨树浦水厂正式对外供水。然而,当时却有种种谣传,说自来水管上有两龙相斗,还说自来水管接近煤气管,水里有煤毒,以致一些中国市民乃至官员都不敢饮用自来水。但自来水在租界普遍使用后,城乡居民也希望用上自来水。对这一历史现象解释最接近历史本质的是()a社会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b社会陋习已经彻底的革除c对科学新知随实践而改变d城市居民容易接受新事物【答案】c【解析】社会习俗受西方影响,但是不能体现自来水在中国普遍使用的过程,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在中国的社会陋习还是存在的,不能说彻底革除,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当时却有种种谣传,说自来水管上有两龙相斗,但自来水在租界普遍使用后,城乡居民也希望用上自来水”可知自来水的应用从抵触到接受的一个变化过程,故c项正确;如果乐意接受的话就不会有材料中“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杨树浦水厂正式对外供水。然而,当时却有种种谣传,说自来水管上有两龙相斗,还说自来水管接近煤气管,水里有煤毒,以致一些中国市民乃至官员都不敢饮用自来水”的现象了,故d项错误。11(2015泰安期末)下列有关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现象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a“马车专门为游览观光而发” b“坐电车男女可以杂坐,不以为嫌”c“人力车夫讨厌马车” d“对超越洋人马车的华人马车,按违章处理”【答案】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20世纪30年代能游览观光的应属于富人,马车专门为富人而发,不能体现出社会进步,故a项错误;“坐电车男女可以杂坐,不以为嫌”体现平等,是社会进步表现,故b项正确;马车是富人、有地位的人乘坐,“人力车夫讨厌马车”反映社会地位不平等,故c项错误;“对超越洋人马车的华人马车,按违章处理”明显是不平等现象,故d项错误。12袁昶乱中日记残稿:“顺(天府)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约四万余人。”材料反映铁路的修筑()a阻碍当地经济发展 b利于反抗外国侵略c促进社会经济转型 d改变传统就业结构【答案】d【解析】铁路的修筑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不是阻碍经济发展,材料中也未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铁路的修建有利于反抗外国侵略,故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贫民受铁路之害,没有体现出社会经济转型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失车船店脚之利”,“受铁路之害者,约四万余人”说明由于铁路修筑使四万人失业,从而说明传统就业格局被改变。二、非选择题13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同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材料三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费孝通生育制度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答案】(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解析】本题主要从近代历史上社会生活中婚姻观念的变化来考查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以及考生情感观念的价值体现。试题设计较好,既有(1)、(2)问考查考生分析材料、提炼信息和概括知识的能力,也有第(3)问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很好体现了高考考试目标的要求。14(2014重庆)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窗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五代会要卷二十六“城郭”称:“东京车马辐辏,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增繁盛。加以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亿兆无穷。”潘楼街一带“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伟,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其中又按地区分别进行各类货物交易。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3卷)材料二“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虽说中华生命重,噬人虎口日增加。”“更有西装新少年,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七天礼拜是休期,各业停工逐队嬉;或赴教堂听讲解,满街游戏任驰驱。”“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近来各处报馆开,多登告白好发财”。 “听说明朝大跑马,倾城士女兴飞腾”;“衣裳时式鬟时样,短鬓笼纱窄袖装”。“英商游憩有家园,不许华人闯入门”;“华人游息辟公园,铁作围栏与栅门”。摘编自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注:“爱皮西地”即abcd)(1)根据材料一,分析开封集市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市”的变迁情况。(2)根据材料二,指出上海社会生活近代化的主要表现。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答案】(1)特点:交易数额大(商业规模较大),商品丰富,种类齐全;商品交易分类分区。变迁情况:城市中的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普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