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亲属称谓的特点.doc_第1页
四川方言亲属称谓的特点.doc_第2页
四川方言亲属称谓的特点.doc_第3页
四川方言亲属称谓的特点.doc_第4页
四川方言亲属称谓的特点.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方言亲属称谓的特点第29巷第6期Vo1.29,No.6华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Xihua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Sciences)2010年12月Dec.2010?西南地区方言研究?四川方言亲属称谓的特点陈(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颖四川成都6l0068)摘要:本文在对四川及相邻地区共20个方言点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对四川方言亲属称谓进行归纳分析:一是与普通话对比,总结出语音,构词和语用等方面的特点;二是从各个方言小片之问的对比看内部差异;三是与前代文献作对比,总结出一个世纪以来四川方言亲属称谓整体趋简的特点.关键词:四川方言;亲属称谓;地域文化;内部差异;整体趋简中图分类号:H】7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8505(2OLO)O60l】6一o5CharacteristicsofthekinshipTermsinSichuanDialectCHENYing(SchoolofLiterature,SichuanNormalUnivers,Chengdu,Sichuan,610068,China)Abstract:BasedontheinvestigationofkinshiptermsinSichuanandadjacentareasfrom20dialectcollectionstations,thispaperanalyzesitscharacteristicsinthreeaspects.First,thecharacteristicsinphonetics,morphologyandpragmaticsaresummarizedinconparisonwithMandarin;then,internaldifferentialcharacteristicsarefoundincontrastbetweenthevarioussubdialects;andfinallytheoverallkinshiptermsinSichuandialecthasatendencyofsimplicityinthepastcentury,comparedtoitscharacteristicsinformerdocu-ments.Keywords:Siehuandialect;kinshiptens;regionalculture;internaldifferences;atendencyofoverallsimplicity亲属称谓集中地反映了汉民族宗族,辈次和尊卑的观念.笔者根据入声演变情况及方言地理位置代表性,选择成都,达州,广元,南充,遂宁,梓潼,资阳,内江,仁寿,荣县,雅安,汉源,泸州,宜宾,都江堰,乐山,眉山,西昌等18个四川方言点,加上重庆,巫溪一共20个方言点进行了亲属称渭调查.在此基础上,将其与1900年AdamGrainger(钟秀芝)西蜀方言和1982年杨时逢四J1I方言中的几个常用的语汇Is相比,可以看出四川方言亲属称谓的历时发展过程.一,四川方言亲属称谓与普通话对比(一)语音特点四川方言音系与普通话差异不大,声韵调各系统有较强的对应规律.亲属称谓语音上的区别主要是文白异读,连读变调和重音辨义.1.文白异读四川方言读音为白读,普通话读音为文读O文白异读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1)某字白读,与普通话读音形成文白异读.亲属称谓常用字”爷”ie和”爹”tie在普通话中为复元音韵母,在四川方言中常读为单元音,”爷”读为i(泸州,都江堰),包括”爷爷,大爷,姑爷,表爷爷”;也有两种读法并存的(乐山),”爹”读为ti(泸州,都江堰,仁寿,宜宾,西昌),包括”姑爹,姨爹”.另外,亲属称谓中表示复数的词尾”些”ie常读为i(内江,荣县,宜宾,乐山).亲属称谓常用字”孙”suelfl在普通话中为合口韵母,在20个方言点中,读为开口serl的有13个;也有两种读法并存的(资阳,仁寿).”孙”字虽然在中古是合口韵,但西蜀方言记音为sen,可见上个世纪初,四川方言普遍读”孙”为开口.收稿日期:20101025作者简介:陈颖(1975一),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及方言研究.第6期陈颖:四川方者东属称i胃的特点1】7(2)某字在亲属称谓中白渎,在其他词中与普通话渎音一致.同一个字在亲属称谓中有其专门的读法,如”家”tpia在亲属称谓中保留了中古见母假摄开口二等字的读音,读为ka(重庆,巫溪,达州,汉源),包括”家公,家婆,家家”;也有两种读法并存的(仁寿).(3)某字在亲属称谓的某些词中白读,在亲属称谓的另外一些词中与普通话读法一致.同一个字在亲属称谓中也可能有不同的读法,个别地点将“外公,外婆”的”外”uai读为uei(达州,南充,梓潼),而”外孙”的统称”外外”以及”外孙女”“外孙”均读为uai.比较特别的是,”丈”字历来是开口韵,但在仁寿话中,”老丈”(岳父之意)读为nsHtsur,”老丈母”(岳母之意)读为nailtsuarjlnll舵,“丈”字不仅读为合口,连声调也由去声变为阴平.2.变调(1)叠字词后字变阴平.在四川方言亲属称谓中,”妈妈,姑姑,哥哥”等原调为阴平的叠字词不发生变调,其他声调的叠字词在大多数地点以变阴为常见情况,如”妹妹”“舅舅”“婆婆妈/娘”,也有一些叠字词变与不变在各点频率相当,如”爷爷”“爸爸”“婆婆”,绝对不变阴的叠字词只有”嫂嫂”和“奶奶”.而四川方言中”奶奶”读阴平nainai时为”乳房”之义,”奶奶”作为亲属称谓后字就不能再变读为阴平,否则与之混淆,也显得不庄重.四川方言阴平调类大多为44,55或45调值,都是高调.方言中常用高调称呼示爱J,不妨假设,四川方言中的半数亲属称谓叠字词后字变阴与否取决于人们对这一亲属的态度,具有较大的随意性.(2)非叠字词后字变阴平.四JII方言”姑爷”“姑父”后字可变阴平.值得注意的是,”爷”在”姑爷”中可以变读为阴平,但在”姑老爷,老姑爷”中仍读原调.另外,”妇”在”媳妇,媳妇儿,媳妇,儿媳妇,媳妇子”中变阴平,这一现象存在于人声归去的地区,包括内江,仁寿,荣县.3.重音普通话可以使用轻声区别某些词义和词性,在四川方言峨眉话中,naupb一词靠重音区别词义,重音在前是”妻子”的意思,重音在后是”祖母”的意思.(二)词法特点1.词根四川方言中同一亲属称谓称法多样,常常使用相同的词根表示基本亲属关系,用意义棚似的不同词根变换构词.外祖父可称为”外公家公公公”,相应的,外孙可称为”外孙”“家孙fit-fi”.”公”和”孙”是体现基本亲属关系的嗣根.”外公”“外孙”之”外”体现出女性血缘在家庭中的地位;”家公家孙”之“家”体现出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公公”“孙孙”一类叠词则是口语中常见的构词形式.兄弟的妻子互称,有的地点称为”先后”,有的则称为”前后”,因不同的构词理据而采用了不同的词根.2.词尾”子”四川方言中广泛运用词尾”子”构成与普通话不同的亲属称谓.普通话中带词尾”子”的亲属称谓”大伯子,小叔子,大姑子,小姑子,大姨子,小姨子”,在四川方言中同样使用.普通话中带词根”子”的”儿子,孙子”,在四川方言中增加词根语素成为”儿娃子,孙娃子”.四川方言带词尾”子”的亲属称谓大部分在普通话中不使用”子”,如”老把子姥子哥子”“妹子侄儿子侄女子孙娃子孙女子”等等.3.词尾”儿”四川方言中使用词尾”儿”的亲属称谓词不多,主要有”妹儿”,20个调查点中只有6个点存在这一形式.此外,乐山话中存在”两老儿老丈儿”的词尾”儿”形式.4.儿化四川方言亲属称谓词儿化较多,包括”老汉.,老头儿,老倌儿,幺爸儿,婶儿,姨爹儿,姨父儿,舅母儿,弟娃儿,妹儿,妹娃儿,老丈儿,媳妇儿,小姑儿,女儿,末末灰灰,.”等等.和词尾”儿”相比,儿化形式使用率较高.比如20个调查点中,”妹妹”这一称谓,使用词尾”儿”形式”妹儿”的有5个点,使用儿化形式”妹”的有8个点,二者皆用的有3个点(遂宁,仁寿,雅安).儿化一般发生在词末,而西昌话中”大姑,姐”ta”kua,”tpieN,中字儿化,较为特别.5.复数词尾四川方言亲属称谓表示复数通常使用”些”“伙家”,如”兄弟伙”“弟兄家姊妹伙”“姊妹家”“老的些”“娃儿些”.四J1f资阳也把一群小孩子说成”娃娃儿班”.四川方言也采用”们”作为复数词尾,但不读轻118华大学(忉学社会科学版)声,如梓潼话”咪娃IIl们”ml”ucy-men.与普通话相比,四川I方言中使用”们”比较文雅,I:t:AN多说”人些都到哪里去了?”而少说”人们都到哪里去了?”6.异序四川方言亲属称谓中同素异序现象不多,比如“弟妹”和”妹弟”,表示了不同的婚姻关系,前者指弟弟的配偶,后者指妹妹的配偶,通过语序显现不同.7.叠加四川方言中,不同的亲属称谓语素叠加表示亲属关系的细微差异,包括了不同类别关系的叠加和相同类别关系的叠加.(1)异类关系的叠加,主要是姻亲关系和长幼关系叠加:“姨姐”和”姨妹”:通过”姨”表示妻子的姐妹关系,通过”姐”和”妹”区分长幼.“叔伯兄弟”和”叔伯姊妹”:”叔伯”表示父亲的兄弟关系,”兄弟”“姊妹”表示同辈长幼关系.达州话中还有称谓”姻叔妹.”,指姐妹的公公的妹妹.(2)同类关系的叠加,主要是姻亲和血亲这两种同类关系叠加:“公公老汉”和”婆婆妈”:”公公”和”婆婆”指丈夫的父母,”老汉.”和”妈”用于称呼亲生父母,叠加起来既明确关系又拉近距离.“姐夫哥”:”姐夫”是姻亲称谓,”哥”用于血亲称谓,叠加起来显得亲切.8.排行四JlI方言中,排行最大的前加”大”,如”大爸”“大姨”;排行次大的前加”二”,如”二爸二嫘”;排行最小的前加”幺”或”小”,如”幺爸”“小嫔”“幺儿”“幺女”.西昌话指排行最小时多使用”小”,其他地区多使用”幺”.比较特别的是,资阳部分地区避称”二”,将排行次大的称为”三”,如将父亲的二弟称为”三叔”.(三)语用特点1.泛指非亲属关系亲属称谓泛化的现象在四川I方言中同样存在.单称的”老婆婆”在普通话中指年长的女性,在四川方言中也可指丈夫的母亲.群称的”兄弟伙”本指哥哥和弟弟们,现在多指”哥们.”.2.区分更细普通话中将母亲的姐妹统称为”姨妈”,四JIl方言中用不同的形式区别了年龄长幼,”姨妈”指母亲的姐姐,”姨嫘”指母亲的妹妹(重庆,汉源).3.形式多样普通话中的称谓”丈夫”“妻子”在四川方言中有多种表现形式.对应的形式有现代常用的”老公”“老婆”,”男人”“女人”,也有农村常用的”当家人屋头人”.此外,”丈夫”还可称为”主劳”“门前人”,”妻子”还可称为”婆婊”“堂客”“屋面人”.普通话中的称谓”儿子女儿”在四JII方言中也有多种戏称,反映出男女不同的社会分工.”儿子”是”看田缺水的看田缺的”“放牛的”,”女儿”是”锅边转的”“烧锅的绣花的看米锅水的”.有的地方把”儿子”称为”读书的”,把”女儿”称为“菜格兜”,反映出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四)地域文化特点亲属称谓集中地反映了宗法制社会的习俗,同时也带上了显着的地域文化色彩.四川方言西南官话中,姐妹的丈夫互称为”挑担”,也有叫”挑担子”“老挑”“挑挑”的.这种称谓和四川I盆地肩挑运输农物的方式有关.盆地多山路,收获季节,女婿到丈人家帮助收割,多用箩筐“挑”和”担”,因此,女婿之间互称为”挑担”.泸州和宜宾话中称姐妹的丈夫为”姨抬”,妻子的姐妹为“姨”,与”挑”和”担”相比,”抬”更需要男性劳力之问的协作.这些都是充分反映巴蜀地区农业生活现象的称渭.四川方言中,西南官话和客家方言,湘方言之间互相影响,互相融合的现象并不少见,在亲属称谓中也能找到不少例子.如达州,资阳称呼祖父为”爹爹”tia【ia,南充称呼父亲为”爹爹”【iatia,资阳称呼妈妈为”阿姐”aei,明显都有受到湘方言影响的痕迹;南充,仁寿称呼父亲的弟弟为”满满”manman,也和湘方言一致;内江称呼祖父祖母为“阿公”“阿婆”,则是受到客家话的影响.二,四川方言内部对比(一)性别不对等四川方言内部,对称的亲属关系往往未能采用对称的亲属称谓,这体现在性别,长幼等方面的不对等上.1,对应的性别没有对应的称谓继母可称为”填房妈”,继父无”填房父”的说法.这和婚姻制度以及传统女性地位有关.2.以某一性别称谓统领对应关系外祖母称为”家家”,外祖父称为”胡子家家”(巫溪),使用”胡子”突出男性特征,而以女性称谓”家第6期陈颖:川II力寿腻称秘的特点l19家”统领母亲的父母一辈,体现出性别上的不对等.伯父称为”门前ff1ff1”,ff1母称为”屋里伯伯”(垫江).使用”前”和”屋里”区分男女,这在”丈夫”和”妻子”的称渭中也有,但以男性称谓”伯伯”统称父亲的兄姊妹,也是性别不对等.3.以异性称谓指称姐妹的丈夫通常称”老挑”,文雅一点称”连襟”,但也有的地点称”老姨”(内江),”姨抬”(泸州,宜宾).”姨”为女性称,以此作为基点称呼男性,也是一种不对等关系的体现.雅安话称呼祖母,除了常见的”奶奶婆婆”以外,还可以称为”小爷”iauie.宜宾话称呼父亲的妹妹,除了有常见的”排行+媲”的形式,还可以使用”排行+爸”“排行+爹”的方法.忽略同辈的性别差异,而以男性统称,这也是比较少见的.(二)长幼不对等1.长幼统称形式不对等对于长辈的称谓,有”长辈,老辈子,高辈子,长辈子,拱辈子”多种形式,而对于晚辈,只有”下辈汉.,小辈子,矮辈子”几种形式.2.男性亲属及其配偶长幼不对等哥哥可以使用”排行+哥”的形式,也可以采用“排行+弟”的形式(内江),但弟弟就不能使用这两种形式.父亲的兄弟,不论长幼均可以用”排行+爸/爹/爷/叔”的形式,但”伯伯”的形式就只用于父亲的哥哥.父亲的兄弟的配偶,不论长幼均可以用“排行+妈/娘/媲”的形式,”排行+婶”的形式通常用于称呼父亲的弟弟的配偶,在部分地区也用于称呼父亲的哥哥的配偶(汉源),而”伯妈伯娘”专用于父亲的哥哥的配偶,就不能用于称呼父亲的弟弟的配偶.3.父系母系亲属长幼区分不对等父系男性亲属及其配偶长幼有别十分明显.父亲的哥哥为”伯伯”,父亲的弟弟为”叔叔”,”伯伯”和”叔叔”的配偶以”伯妈/伯娘”和”婶娘/叔娘”有所区分;而母亲的兄弟均为”舅舅”,其配偶不分长幼均为”舅妈/舅娘”.父亲的姐妹也不分长幼称为“姑姑/攘媲”,其配偶更不分长幼均为”姑爷”;母亲的姐妹通常都称为”婊嬷”,只有个别地点有所区分,如”姨妈”和”姨媲”(重庆,汉源),”姨伯”和”姨叔”(泸州).4.远亲长幼称谓不对等堂兄弟,堂姐妹,表兄弟,表姐妹关系较为疏远.对于年长者可以而称”姓/名+哥哥/姐姒”表示尊敬,而列年幼者则通常直呼其名.这些堂表同辈的配偶称呼同样”尊长疏幼”.堂兄表兄的妻子叫”嫂子”或”姐”,堂弟表弟的妻子直呼其名;堂姐表姐的丈夫叫”哥”,堂妹表妹的丈夫直呼其名.(三)同形异义和同义异形四川方言中一部分亲属称谓在不同的地点指称的对象不,属于同形异义.“保保”指母亲的兄弟(成都),也指母亲姐妹的配偶(遂宁).“姑爷”通常指父亲姐妹的配偶,也指母亲姐妹的配偶(资阳,仁寿,荣县,都江堰,峨眉).“大大”指父亲(内江,仁寿,泸州等),也指父亲的姐妹(广元),或指父亲哥哥的配偶(峨眉).“娘娘”指母亲(广元,乐山),也指父亲的弟弟的配偶(峨眉),或指祖母(内江,荣县,宜宾).“婶婶”指父亲兄弟的配偶,也指丈夫的母亲(宜宾).“伯伯”通常指父亲的哥哥,也用于称呼父亲(峨眉).“姑娘”可称女儿(南充),前加姓氏可以面称媳妇(宜宾).也有同一亲属,在不同方言点中用了不同的形式来表示,属于同义异形.如父亲的姑父,可以称为“老姑爷”(南充),也可以称为”姑老爷”(都江堰).构词要素相同,语序不同,指称的对象却相同.(四)同名异指和异名同指亲属称谓有面称和非面称之别.非面称又包括了背称,旁称,戏称几种情况.在同一个方言点中,使用场合不同,但所指对象一致,这属于同名异指.父亲:多数情况下面称使用”爸”;”老汉”这一称谓在有的地区只用于背称,较多的地方背称面称均可,面称时带有亲呢,玩笑的色彩;”老把子”是戏称,多用于旁称和背称,也可以用于亲昵的面称.继父:面称”爸爸”或”叔叔”,背称”后老汉”“继父老汉接脚杆老汉”.继母:面称”妈妈”或”媲姨”,背称”后妈后娘填房的妈”.兄弟的妻子互称”妯娌”或”先后”,姐妹的丈夫互称”老挑”.两种关系相类,但用法不同.旁称时可以说”他们两个是老挑”,也可说”她们两个是妯娌”,这是一致的方面.背称时可以说”他是我的老挑”,却不能说”她是我的妯娌/先后”,这是不同的地方.西华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四川方言中普遍称呼父亲的姑母为”姑婆”,父亲的姨母称为”姨婆”,但也有的地区将二者混同,只用”姑婆”不用”姨婆”(广元,梓潼,都江堰).这属于异名同指.三,四川方言历时对比此次亲属称谓调查时间为2008年一2009年,将其与西蜀方言(反映一百年前四川方言面貌)以及杨时逢四川方言中的几个常用的语汇(反映六十年前四川方言面貌)相比,可以看出四川方言亲属称谓整体趋简的发展过程.(一)专称渐少上世纪初,姐妹的配偶可以称”姐夫”“妹夫”,也可以称”姐丈”“妹丈”,现在很难听到后者.父亲的兄弟的子女,原来可以称”侄儿侄子侄男”,“侄男”的说法现在.电基本听不到了.随着时代发展,宗法观念明显淡化.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小家庭增多,亲属关系越来越简化.指称堂兄弟,堂姐妹等较疏远的关系时,人们常用前加排行或姓名的”哥弟姐妹”,足够明示这种关系的称呼”叔伯兄弟叔伯姊妹”使用频率很低,即使使用也只限于背称;堂兄弟,堂姐妹的配偶,也就更难以称呼为”叔伯嫂嫂”“叔伯兄弟媳妇叔伯姐夫哥”“叔伯妹夫”,而以”嫂嫂”“兄弟媳妇姐夫妹夫”的称谓笼而统之.甚至很多年轻人不能区分”堂”“表”关系,面称直呼其名,背称采用”某某的某某的某某”的方式.四川方言常常使用血亲称谓表示姻亲关系.如将妻子的父母称为”干爹干娘”(达州),或”姨夫”“姨娘”(广元);将丈夫的父母称为”幺叔”“婶婶”(宜宾).这种现象符合亲属称谓的”亲密原则”,即”直系亲于旁系,父系亲于母系”.将姐夫称为”姓+哥”,也是这种原则的体现.姐夫不止一位时,则采用”姓+(排行+)哥”的方式加以区分,如“李二哥”,就比”二姐夫”听起来更随意而亲密.(二)混同渐多上世纪初,”老表”专指母亲的兄弟的儿子,现在常指表兄弟,也用于称呼堂兄弟(西昌),还有用于称表姐妹(汉源),或堂姐妹的丈夫(西昌)表姐妹的丈夫(西昌).祖父,可以称”姥爷”(仁寿,宜宾,乐山,峨眉),也可以称”姨爷”(西昌).”姥”和”姨”本用于母系亲属称谓,用于称呼父系亲属,反映出亲属观念的混同.以”内”“外”示夫妇之别和父系母系之别是中国封建宗族观念的体现.上世纪初,四川I方言里将妻子兄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