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三单元教案1.doc_第1页
八上三单元教案1.doc_第2页
八上三单元教案1.doc_第3页
八上三单元教案1.doc_第4页
八上三单元教案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一 背 影 教学目标1.体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深情,培养自己怜爱长辈、怜爱他人的感情。2.学习抓住人物最具表现力的特征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3.揣摩本文的语言特色。重点、难点1.重点:用特征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2.难点: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课时安排 :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差使(chi)狼藉(j) 簌簌(s s) 迂腐(y) 踌躇(chu ch) 蹒跚(pn shn) 拭(sh)颓唐(tu tng) 琐屑(su xi) 举箸(zh)2.解释词语。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勾留:短时间停留。变卖典质:(把自己的财产、衣物)出卖和典当出去。赋闲:指失业在家。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颓唐:精神萎靡,不振作。触目伤怀: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情郁于中: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二、导入1.介绍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本文写于1925年10月,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在当时和以后感动了许许多多的读者。2.导语。在父母的辛勤哺育下,我们一天天地长大,但是,父母却一天天的老去,同学们,你是否注意到:皱纹正一天天地爬上了父母的额头;银发也在不经意间从父母头上冒了出来;他们的腰身已变得不再挺拔有人说:“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可当我们面对着苍老而可敬的父亲时,他的眼神、他的手势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示着他对我们的爱,我们也不由得而升腾起一种尊重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普通的父亲,认识父亲那高大、感人的背影,感受浓浓的父子亲情。三、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含义。四、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1)本文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2)作者前后的心理是一样的吗?不一样。起初对父亲不理解,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甚至暗笑父亲的迂,及至看到父亲爬月台的背影,这才良心发现。(3)文中几次写到背影?重点写的是哪一次?文中四次写到背影,重点写的是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4)文章明明写的父子浦口分别,为什么偏偏要以“背影”为题呢?因为“背影”集中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是父子依依惜别时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5)父亲给“我”买的橘子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值得“我”如此怀念吗?谈谈你的理解。没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当时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祖母去世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家中负债累累,家影甚是惨淡。在这种情况下,父亲仍不忘关心儿子,因此,这一堆朱红的橘子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四、作业。(略)第二课时一、重点研讨。1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2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3课文结尾写作者读父亲的信,又见父亲的背影,却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这是什么原因讨论明确:四次写背影的文字:“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1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可从“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起至“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作者这样描写父亲的背影,先作外貌描写,写衣帽,然后作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爬月台的动作,还用自己的感情烘托这个背影。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所以写得这样详细。2父亲离去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并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写这个背影,能表现这样的感情:为父爱感动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恋、惆怅,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辛酸。3父亲在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作者不禁泪如泉涌,含着眼泪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所以这一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三、品味语言。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只说了四句话,并且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请找出来,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的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亲自送儿子。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把儿子送上了车,已经照顾得无微不至了,可是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到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为儿子去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父亲自己很明白,可是为了儿子,自己仍然心甘情愿地去买橘子。3、“我走了,里边没人”。父亲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后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4、“进去吧,里边没人。“父亲趣闻 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想到儿子的行为不能疏忽,因此提醒儿子小心。四、拓展延伸。1、指名读父子情。2、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亲肯定也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想一想,其中哪一个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出来和大家交流。教后反思:十二、甜甜的泥土 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情节 2、理解文章的结尾含义 3、体会人间的至爱亲情教学重点:体会人间的至爱亲情教学难点:1、体会人间的至爱亲情 2、理解文章结尾的含义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相信大家都听过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曲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亲情呢?(人间第一爱!伟大的母爱) 2、母爱,对许多人来说是垂手可得的。而对有的人来说却是那么的遥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甜甜的泥土这篇有关母爱的小说。小说在初一时我们也接触过,那小说三要素是什么?有什么特点?那这篇小说的人物有哪些?主人公?故事情节又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 二、授课过程1、板书:十二、甜甜的泥土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三个问题。借助工具书完成课文的生字。词(标自然段序号)文章的人物有哪些?主人公?复述故事3、用简练词语概括刚刚同学复述的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4、合作学习、理解课文文中的“她”指的是谁?到学校干什么?那这是什么“爱”的表现呢?(板书:收到母爱)“知道”请同学们说说看她知道了些什么?王小完得到奶糖后,表现怎样?他知道这些奶糖是谁送给他吃的吗?说说你的理由。王小完得到奶糖后是如何处置的?为什么要埋?说明了什么?(板书:分享母爱、深藏母爱)当小完发现奶糖融化后,“呆呆地:疑视着”、此时此刻他可能会想到什么呢?(板书:融于社会)本文是个悲剧的故事:而结尾却是个喜剧的结尾。先读(范读、齐读)理解含义。(板书:如大地宽广厚实无所不有无处不在)大家理解得非常好也,也读出了母亲的悲哀和痛苦也都读出了一个离异的妈妈对孩子的牵肠挂肚,欲哭无泪的悲情,这些离异家庭的孩子是多么的不幸,他们也多么地希望这些离异的家庭能破镜重圆,同样渴望我们能给他们多一份爱!5、文中有很多精美句子,找出来说说体会了什么?(塑造的人物形象是怎样?)(老师小结)6、拓展诗句: 7、以“母爱”写比喻句如:母爱像一杯咖啡。我们应该慢慢品尝8、总结9、播放音乐板书:送奶糖(开端)收到母爱 吃奶糖(发展)分享母爱像大地宽广厚实埋奶糖(高潮)深藏母爱 无所不在无处不有化奶糖(结局)融于社会教案2一、导入: 由朱自清的背影所表现的“父子深情”导入本课的“母子深情”。 二、介绍作者及本文体裁、特点: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走进课文: (1)引导学生圈点生字,在小组内分工查阅工具书,互相学习。 (2)认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互相纠正字音,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大意: a、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过程,分清段落; b、请学生复述小说故事,师生加以评价小结。 2、探索小说中的人物: 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讨论回答: (1)小说中的“她”是怎样一个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她对王小亮的“至爱亲情”? (2)王小亮在“现在的妈妈”那里得不到应有的母爱,后来,他从哪里得到了母爱? (3)小说中的“老头”是怎样一个人物?他是不是一个多余的人物? 3、研读句子,讨论问题: (1)“都放学了” “知道”她目光呆滞地低声喃喃着,无力地垂下脑袋 “大伯,麻烦给孩子。” 课文有些故意省略的内容需要仔细品味才能弄明白,你能联系上下文,说出“她”知道些什么吗? (2)下午,这包糖终于传到二年级二班王小亮手中。孩子惊喜极了,这最喜欢吃的奶糖好久没尝过了。 王小亮知道这包糖是谁给他吃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不同句子的不同语调、语气。 四、探究写作特点: 1、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表现在哪些地方? 2、有人说小说的结尾新奇,但也有人说小说的结尾缺乏真实性,你的看法如何? 结合探究练习三,理解结尾的深刻含义。 五、小结全文。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探究练习二、三教案3教学目标1、 把握文章中情节发展的基本规律。2、 理解文中甜甜的泥土的含义。3、 体会母子之间的骨肉亲情,品味作品中朴实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结构,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教学过程一、 导语设计 同学们,现在我们学习一篇表现母子之爱的文章,它是现代作家黄飞写的一篇小小说。选自台湾新地出版社出版的甜甜的泥土。甜甜的泥土有着深刻的蕴涵,耐人寻味,我们共同学习这篇小说二、 研习课文1、 词语补充注释宛如:正像,好像。 愠色:恼怒的脸色。 踉跄:走路不稳。蓦地:出乎意料地,突然。 气势汹汹:形容盛怒时很凶的样子。2、 通读课文,按小说情节的发展分为哪几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提示:第一部分(1-5段)破题。通过景物描写交代自然环境和故事发生的时令。 第二部分(6-8段)故事的开端。这一部分通过对她的行动和语言描写,表现她内心的震撼和悲痛。第三部分(19段)故事的发展部分。这一部分写王亮得到糖后的欢乐情景。王小亮得糖后,惊喜极了,为什么如此惊喜?因为这最喜欢吃的奶糖好久没有吃尝过了表现她失去母亲已有很长时间了。第四部分:故事的高潮。这部分是写王小亮在家里受后妈虐待的情况。矛盾冲突发展到了顶点。通过这部分的描写出孩子希望离异家庭能破镜重圆的迫切希望。这也是千万离异家庭的孩子的共同愿望。第五部分:(22-24)故事的终结部分,也是矛盾冲突的结果。3甜甜泥土的含义是什么?(同学们展开讨论) 这个故事照理是一个悲剧那甜甜的泥土寄托着过去的妈妈对儿子王小亮的至爱至情,滋润了小亮伤痛的心田,那甜甜的泥土,也包含着学校老师,传达室老头对小亮的爱心。这些人类的爱,让这些离异家庭的孩子获得了应有的爱和幸福,从而产生生活的渴望和动力。4你能归纳本文的中心吗?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提示:这篇小说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也告诉人间的至亲至爱应该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所不有。5、 本文的写作特点你能不能谈一下?提示:(1) 立意新奇,结尾惊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为春泥更护花) (2)结构严谨,妙用对比手法。作业: 机动探究题小说中有这样一句:同学们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和他一起分享着欢乐,只有老师悄悄背过了身老师为什么要悄悄地背过了身?你能想象出老师此时此刻的神情和心理活动吗?请把这种神情和心理活动描述出来,不少于200字。课后反思:十三 人琴俱亡教学目标:1. 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文言实词.虚词)。2. 体会兄弟之间手足之情。3. 反复阅读课文能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教学重点:1. 体会兄弟之间手足之情。2. 反复阅读课文能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好,上两节课,我们学习并体会感受了父子和母子之间的感情。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 人琴俱亡写王子猷与王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三、 请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文章人琴俱亡先阅读,找出不懂的字词,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笃(d)病重 了(lio)全完全 舆(y)轿子 调(tio):协调掷(zh):扔 恸(tng):痛苦,极度悲哀。四、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意(先提示后总结)。提示:王子猷、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苦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月,子猷也死了。 五、课堂小结课文的语言十分简洁。全文寥寥数十字,把事情的经过写得波澜起伏,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通过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的深厚的情谊。六、作业:背诵全文。课后反思:十四 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2、理解作者通过对母亲生活片段的回忆,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感人至深的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重点难点1、重点:截取人物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2、难点:语言细腻、真挚、深沉。教学时数 二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1、作者简介邹韬奋,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自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1936年与沈钧儒、李公朴等七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本民抗战等刊物,积极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著作编有韬奋全集韬奋文集等。邹韬奋也是一位散文家。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散文作品。2、导语有人说过:“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同样是至爱亲情,朱自清的背影是写父爱,而课文是写母爱。让我们来欣赏作者如何写一位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吧。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三、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交代母亲的姓氏和早逝。第二部分(36),回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表现母亲的慈爱、善良、能干和奉献精神。第三部分(78),以无限痛惜的心情交代母亲去世时还年轻,概括母亲的良好品质。四、探究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哪些话语、哪些事情、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你还记得自己的母亲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吗?学生概括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教师评价。四个片段:1、元宵夜的“巡阅” 2、涌流的泪珠3、丰富的内心世界 4、劳碌的身影第一个片段中最感人的话语是:“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这是从幼儿的感觉中写出母亲可爱的形象,笔墨不多,但母亲的形象栩栩如生。第二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这个细节真实而传神,表现了母亲感情丰富,对患难女性有着深切的同情心。第三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我自己呜咽着,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这个细节描写表现母亲对子女无限怜惜和疼爱之情。第四个片段中最感人的地方是:“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这段文字有人物的外貌、动作描写,也有环境描写,以寂静的环境衬托母亲的劳苦。这段文字是从我的视觉、听觉、感觉中写出来的,颇为真挚动人。五、小结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四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六、布置作业课外练习四。第二教时一、复习旧课检查背诵一段文字二、继续学习课文品味语言:本文语言细腻、真挚、深沉。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句子加以评说。1、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2、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3、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都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句子中加点的词不能去掉。第1、2句中的“就”和“才”,表现了对母亲不幸早逝的无限的痛惜之情。第3句中的“敢”如果删去,就成了“不对母亲说出一句”,和原来的意思大相径庭。“不敢”是心里想说,但又怕说出来后母亲不允许“我”再陪下去,越是“不敢说出”,就越是显得真诚、执著。如果改成“不说出来”,就无法把这种矛盾的真实的“心理状态”表达出来了。三、比较阅读朱自清背影与邹韬奋我的母亲,让学生讨论两文的异同点,互相交流。背影我的母亲都表达“至爱亲情”的主题,都是回忆性的叙事纪实散文。背影是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的;而我的母亲是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四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四、探究家庭是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读了课文后,你认为邹韬奋成长的家庭环境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方面是不可取的?学生讨论、明确:邹韬奋成长的家庭仍是一个封建家庭,妇女在家庭里没有地位,母亲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母亲早逝也说明当时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极差。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家庭。邹韬奋成长的这个家庭环境重教育,重文化,对子女要求严格,这是好的;有母爱的温暖,有母亲努力劳作的榜样,有文学熏陶,这些也是好的,但是体罚是不可取的。五、小结本文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几个片段,表现了母亲的可爱性格和能干才具,表现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六、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课后反思:十五 父母的心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动人。2、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重点难点1、重点:情节的曲折性。2、难点:作品流露出的淡淡的哀怨。教学时数 一教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1、作者简介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出生在大阪。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