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听听那冷雨课件北师大版.ppt_第1页
八年级语文听听那冷雨课件北师大版.ppt_第2页
八年级语文听听那冷雨课件北师大版.ppt_第3页
八年级语文听听那冷雨课件北师大版.ppt_第4页
八年级语文听听那冷雨课件北师大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余光中 听听那冷雨 乡愁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字词 濑舐黏氤氲惊蛰料峭滂沱忐忑啾啾颉岑眸壑铿铿羯 l i sh y ny n zh p ng t nt ji c n h k ng ji qi o ji m u ni n 余光中 1928 当代诗人 散文作家 文学评论家 祖籍福建 生于南京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父母逃难至江苏 安徽 上海 重庆 1947年中学毕业后入金陵大学外文系 第二年转入厦门大学 开始发表诗作 同年随家到香港 1949年赴台湾 入台湾大学外文系 毕业后在军中当了3年翻译 后任教于台湾东吴大学 台湾师范大学 1958年到美国留学获艺术硕士学位 1964年和1969年两次赴美教书 1971年返台 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主任 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及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自1974年起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11年 作者介绍 余光中被称为台湾现代派 十大诗人 之一 他的著名诗歌 乡愁 传遍华人世界 1954年与覃子豪等创立蓝星诗社 主编过 现代文学 和 文星 参加现代派诗歌的论争和乡土文学的论战 余光中自称 左手写诗 右手写散文 除了写诗 他还写了大量优美的散文 如 沙田山居 听听那冷雨 等 课文内容 时空 今 台北街巷 走入霏霏细雨 想入非非 品雨 汉字寄情 嗅雨 嗅春雨 情思涌动 观雨 观台北云雨 走入历史 昔 美国落基山 难睹云情雨意 听雨 听雨大陆秋 回首人生 听屋瓦雨乐 品柔和情韵 听雨日式古屋中 感秋意 思故园 听雨在公寓时代 雨乐成绝响 今 台北街巷 梦醒时分 雨雾中体味深深的家国之痛 回想体味 今 昔 今 眼前 回忆联想 眼前 时间与空间 历史与现实 眼前与回忆 交融汇合 现实 历史 现实 思考一 为什么用 听 而不用 看 通感 听觉 嗅觉 味觉 触觉 视觉 思考二 除了通感 还运用了什么写法 纵横捭阖 联想丰富引用诗文 内容充实语言诗化 意境优美比喻迭出 形象生动比拟转化 虚实互生对偶排比 句式整齐层层递进 条例分明叠词众多 音节和谐长句短句 节奏强烈 思考三 为什么是 冷 雨 雨冷 情之凄冷 乡思乡愁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热爱中国 他说 中国 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当年离开内地 乃此生最大伤痛 幸好那时我已21岁 故土的回忆 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 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唐魂魄 他表示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思考 探究 1 此词从 听雨 这一独特视角 表现了诗人少年 壮年 晚年三个人生阶段不同境遇 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 请分别说出折中感受 2 余光中为什么要引用蒋捷的这首词 请谈谈你的看法 虞美人听雨宋 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 点滴到天明 思考 探究 1 少年听雨 少年听雨 的画面 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 着力渲染的是少年 不识愁滋味 的青春风貌 2 壮年听雨 壮年听雨 的画面 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3 而今听雨 而今听雨 的画面 则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 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 思考 探究 1 2 余光中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