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节《黄河的治理与开发》.docx_第1页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节《黄河的治理与开发》.docx_第2页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节《黄河的治理与开发》.docx_第3页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节《黄河的治理与开发》.docx_第4页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节《黄河的治理与开发》.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黄河教学设计郑集实验中学:刘山虎一、教材分析: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八年级上册地理第2章,第3节的教学内容。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我国第2长河,在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节课的内容与上节课“长江的开发与治理”课看作是姊妹篇,它们共同完成河流与人类活动关系的教学主题。一方面突出河流对人类活动的贡献,另一方面,教材还考虑到了河流对人类活动不利的一面,比如黄河的泥沙问题;地上河等问题。这样的教学安排既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和自豪感,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4、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5、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3、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辨证的认识。2、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三、教学重点: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2、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四、教学难点: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患的由来。2、黄河的治理措施。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子白板六、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七、学法引导:通过自主收集有关黄河的地理信息,开展小组合作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提出治理黄河设想,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八、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第一长河长江的综合治理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我国的第二长河黄河的开发与治理。与长江一样,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过程中,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被形象的称作“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几千年来,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在学习黄河的新知识之前,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回顾一下上节课有关长江的几个知识点(白板显示)1、长江发源于 ,注入 ,全长 ,我国第 大河。2、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城市 、 。3、长江两个美丽的名称 、 。二、讲授新课首先我们来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板书一、黄河的基本概况活动一请学生阅读课本15段,结合“黄河流域水系图”,讨论找出并回答以下问题。(白板显示)1、黄河的发源地及注入的海洋; 2、黄河依次流经的9个省区;3、找出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的城市;4看看黄河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5、找到黄河的两条主要支流。小组代表回答,教师小结:(白板显示)1、黄河的发源地及注入海: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山东渤海2、黄河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成巨大的“几”字形。3、黄河主要支流及上、中、下游的分界点:上中游的分界线为河口;中下游的分界线为桃花峪。4、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5、黄河流域两大支流:渭河、汾河。板书二、黄河名称的来历活动二学生结合俗话“跳进黄河也洗不清”阅读课本,并请小组代表发言。板书三、黄河“地上河”形成的原因。活动三请学生阅读课本,并请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小结(白板显示)1、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支流较多,黄土高原土层疏松,植被破坏严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一碗沙,半碗泥”,所以称之为“黄河”。2、黄河进入下游平原地区,河道变宽,河床坡度变缓,水流速度减慢,河水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河床逐渐抬高。于是,人们被迫不断加高堤坝,黄河成为“地上河”。3、结合白板显示“地上河”图片,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形成“地上河”的原因。教师提问这样的地上河有什么危害?教师结合白板显示历史资料图片讲解,加深学生对黄河“地上河”危害的理解,培养学生治黄的责任感。教师吟诗一首小结 (白板显示)黄河之水天上来,万里奔腾入渤海;卷走黄沙十六亿,填充华北沉降带;走南闯北拐大弯,泥沙滚滚多危害;淤塞河道高筑堤,造就悬河飞天外.教师提问过渡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水利部长,你认为治理黄河该采取哪些有力的措施呢?板书:四、黄河的治理课后活动一认识黄河的忧患,教师提出问题:(白板显示)1、黄河的忧患在上、中、下游各有哪些表现?2、这些忧患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各有哪些?3、这些因素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分别应当采取哪些措施?学生讨论总结1黄河上中下游优惠的表现:(教师白板同步显示)1、上游(荒漠化严重)。2、中游(水土流失严重)。3、下游(“地上河”)。学生讨论总结2哪些是人为因素?哪些是自然因素?(教师白板同步显示)1、(气候干旱)自然2、(过度放牧)人为3、(凌汛)自然4、(土质疏松)自然5、(暴雨集中)自然6、(乱砍滥伐)人为学生讨论总结3黄河的治理措施:(教师白板同步显示)1、上游荒漠化严重(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植树造林)。2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开展水土综合治理)。3、下游地上河(加固堤坝)三、教师吟诗两首课堂总结 (白板显示)(一)概况诗黄河源于巴颜山,第二长河五千五。河口孟津分三段,流经九省要记清。晋陕穿过黄土原,豫鲁淤成地上河,向东缓缓入渤海。(二)治理诗母亲黄河要治理,治理黄河刻不缓。上修水库调水量,退耕还林要还草。中保水土是根本,下游固堤疏河道。凌汛治理要及时,科学监测要爆破。四、课后练习 1、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天上”和“海”分别是指( )A、喜马拉雅山、渤海 B、昆仑山、黄海C、巴颜喀拉山、渤海 D、冈底斯山、黄海2、诗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反映出黄河什么季节的什么现象,主要分布于什么河段?(学生讨论,教师白板同步显示)3、古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含有什么样的地理含义?五、课外活动教师展示黄河的相关图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布置课外作业:1、查阅资料,归纳黄河的贡献。2、写一篇感想我心中的母亲河。教学反思:黄河这部分内容包括黄河的源流概况,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黄河地上河的成因及黄河的综合治理等,内容较多,要想在一节课的时间讲的比较精彩,必须进行周密的设计,为此我参阅了很多教师的教案还有教学设计,汲取了大家的宝贵经验,设计了本节课的多媒体教学。本节课是从回忆长江的几个知识点开始,自然的引入黄河相关内容的教学,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很容易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瞬即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述第一个知点识黄河的概况时,学生结合黄河水系图阅读课本,然后分小组讨论并迅速的找到各个知识点,很好的锻炼了学生应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在分别讲述黄河名称的来历及地上河成因时,教师应用了同学们熟悉的“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一碗水,半碗泥”等俗语,并结合“地上河”成因图片和相关历史资料,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黄河的忧患以及对应治理的措施。教师也是遵循教材本意,安排学生分成活动小组,并假设自己是中国水利部部长,针对黄河不同的河段不同的忧患,认真的讨论分清哪些是人为原因,哪些是自然原因,最后提出自己对治理黄河的想法和措施。通过开展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各小组代表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体现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授课结束,教师布置了课外活动,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并撰写学习体会我心中的母亲河,既是课堂活动的延伸,又加强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另外,教师通过吟诗的方式实时的对课堂进行小结和总结,用古诗词的形式布置课堂作业,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都有很好的效果。 存在的不足:1、由于本节课的知识点多,信息量大,重点集中,教师又刻意加了课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