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心的参考文献.doc_第1页
教心的参考文献.doc_第2页
教心的参考文献.doc_第3页
教心的参考文献.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要参考文献 此参考文献的排序规则主要有二:先按论著作者姓名的拼音字母或英文字母顺序排列;若有二部(篇)以上的书籍(论文)属同一个作者,再按论文或书籍公开发表或出版时间的先后次序排列。Anderson, J. R. (1980).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 Anderson, J. R. (1983). The Architecture of Cogni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奥苏伯尔等.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余星南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Baltes, P. B., Reese, H. W., Lipsitt, L. P. Life-spa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980, 31: 65-110.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陈会昌.道德发展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陈秋平,尚荣译注.金刚经心经坛经.北京:中华书局,2007董奇,申继亮.心理与教育研究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Dennis Coon.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郑钢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许良英等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M.艾森克.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上,下册).阎巩固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方富熹,方格.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冯契.冯契文集(第1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冯忠良等.教育心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RM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皮连生,王映学,郑葳等译.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高觉敷,叶浩生.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王垒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谷振诣,刘壮虎.批判性思维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郭本禹.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郭秀艳.实验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韩愈.韩愈全集.钱仲联,马茂元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纂.汉语大字典(第二版 九卷本). 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2010.美霍尔等.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陆有铨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何怀宏.良心论传统良知的社会转化.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4黄光国.知识与行动:中华文化传统的社会心理诠释.中国台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黄希庭.心理学与人生.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黄一宁.实验心理学:原理,设计与数据处理.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Kelman, H. C. (1958). Compliance,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three processes of attitude change. 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2, No.1, Studies on attitudes and communication, pp.51-60.美柯尔柏格.道德教育的哲学.魏贤超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美 L柯尔柏格.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郭本禹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第7版),姚梅林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第3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廖世承编著.教育心理学(第二版).中华书局出版社,192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梁宁建.心理学导论(第2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刘昌.生理心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刘范.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发展(上下册).北京:团结出版社,1989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第3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鲁洁.超越与创新.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路海东.教育心理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莫雷.教育心理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美摩尔,帕克.批判性思维: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 朱素梅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潘菽.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潘菽,吴绍熙编.教育心理学.上海:北新书局.1935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第3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英迈克彭等.中国人的心理.邹海燕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皮连生.智育心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4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王宪钿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瑞士彼阿热(现一般将“Jean Piaget”译作“皮亚杰”引者注).智慧心理学.洪宝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英S.Ian.Robertson.问题解决心理学.张奇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Rest, James R.(1984). Research on moral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training counseling psychologists.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Vol. 12(3-4): 19-29.Rest, James, Thoma, Stephen & Edwards, Lynne(1997). Designing and Validating a Measure of Moral Judgment: Stage Preference and Stage Consistency Approach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Vol. 89, No. 1, 5-28.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Santrock, J.W. Educational Psychology.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5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修订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Shaffer, David R.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影印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孙昌龄.清末到解放前的我国教育心理学学科性质演变史略.心理学报.1988,(1):85-91谭顶良.学习风格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桑代克.人类的学习.李月甫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美约翰W桑切克.教育心理学.周冠英,王学成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6版彩图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六版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维果茨基.维果茨基儿童心理与教育论著选.龚浩然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俄列夫谢苗诺维奇维国茨基.教育心理学.龚浩然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Walker, L. J., de Vries, B., Trevethan, S. D.(1987). Moral stages and moral orientations in real-life and hypothetical dilemmas. Child Development, 58(3): 842-858. Walker, L. J., Taylor, J. H. (1991). Stage transitions in moral reasoning: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7(2): 330-337.Wang Fengyan (2004).Confucian thinking in traditional moral education: key ideas and fundamental features,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Vol33,No.4:429-447.汪凤炎.从五因素交互作用论看德育的作用.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汪凤炎.科学看待儿童读经.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汪凤炎.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修订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汪凤炎.中国心理学思想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汪凤炎等.德化的生活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汪凤炎,郑红.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目的,涵义与做法.心理科学. 2001,(2)汪凤炎,郑红.中国文化心理学(第3版).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汪凤炎,郑红.知而获智观:一种经典的中式智慧观.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汪凤炎,郑红.五种西式经典智慧观的内涵及得失.自然辩证法通讯.2010,32(3)汪凤炎,郑红.语义分析法: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汪凤炎,郑红.荣耻心的心理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汪凤炎,郑红.良心新论建构一种适合解释道德学习迁移现象的理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Wang Fengyan & Zheng Hong(2012). A New Theory of Wisdom: Integrating Intelligence and Morality, Psychology Research , Vol. 2, No. 1, pp. 64-75.汪凤炎,郑红.改变道德习俗:生活德育的最佳切入路径.南京社会科学.2012(6)汪凤炎,郑红.做个德才兼备的智慧之人智慧心理学的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汪凤炎,郑红,陈浩彬.品德心理学.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王光荣.文化的诠释维果茨基学派心理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王金奎.格塞尔的儿童心理学思想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全二册).吴光等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Watson,J. B. & Rayner,R. (1920).Conditioned emotional reac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3(1):114韦政通.中国的智慧.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魏静.高中生道德类型与道德行为的相关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徐汝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燕良轼.创新素质教育论.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燕良轼.教学的生命视野.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