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百科全书式的敦煌文献 作者:杨秀清据统计,国内外收藏的敦煌文献约5万余件。这些文献几乎包括了中国中古时期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且由于它全部出自当时人之手,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原始记录,没有经过后人加工改造,是最能客观反映当时社会实际的第一手资料,因而被称为“中国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古代学术的海洋”。敦煌文献中,大约百分之九十是佛教文献。现存敦煌佛经中最早的写卷是日本中村不折所藏譬喻经,经末题记云:“甘露元年三月十七日于酒泉城内斋丛中写讫”。“甘露元年”即前秦甘露元年,公元359年,这也是藏经洞敦煌文献的最早记年。佛教经典中,经、律、论三类经典应有尽有,数量最多的是大般若波罗密多经、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妙法莲花经、金光明最胜王经、维摩诘所说经等,而最有价值的则是禅宗经典和三阶教经典。禅宗自北魏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僧侣的改造,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自唐代起分为南北两宗,由于南宗慧能成为正统,早期禅宗历史及禅宗北宗历史渐被淹没,敦煌文献中却发现了许多与此有关的资料,如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顿悟无生般若颂、南天竺国菩提达摩禅师观门、观心论、楞伽师资记等,其中楞伽师资记明确记载了神秀玄赜慧安普寂等禅宗北宗的世系,观心论则被认为是北宗创始人神秀的著作。敦煌文献中还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六祖坛经,对了慧能禅宗思想的形成十分重要,与宋代以后的坛经多有不同。顿悟大乘正理诀是公元792794年间由敦煌赴拉萨的大禅师摩诃衍等三人与印度僧人辩论的记录,对研究西藏的佛教史、尤其是禅宗传入西藏的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三界教是北周末年僧人信行(541594)创立的佛教教派,武则天执政时一度兴盛,开元十三年(725)政府下令取缔三阶教,到北宋初年,此教已烟消云散,其经典也荡然无存。敦煌文献中也保存了不少三阶教经典,如三阶佛法、三阶佛法密记、佛说示所犯者法镜经、三界佛法发愿法等,它的发现,为佛教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敦煌佛经还有不少藏外佚经(即大藏经中未收佛经),如大乘四法经、因缘心论颂、异译心经等,不仅可补宋代以来各版大藏经的不足,还为佛教经典和佛教史的研究打开了新的门径。敦煌佛经中还有不少被认为是中国人假托佛说而撰述的经典,即所谓“伪经”,这些疑伪经反映了中国佛教的特点,是研究中国佛教史的宝贵资料。敦煌文献中的梵文、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吐火罗文及与汉文对照的佛经,对摸清汉译佛经的来源以及考证佛经原文意义作用很大。敦煌文献中各类佛经的目录也不少,其中既有全国性目录、品次录、藏经录,也有点勘录、流通录、转经录,还有乞经状、配补录、写经录等,是研究古典目录学不可多得的材料。此外,敦煌佛经,尤其是隋唐时期的写经,由于校勘精良、错讹较少,对校勘唐以后的印本佛典也大有裨益。敦煌文献中还有一批寺院文书,其中包括寺院财产账目、僧尼名籍、事务公文、法事记录以及施入疏、斋 文、愿文、燃灯文、临圹文等,是研究敦煌地区佛教社会生活不可多得的材料。 敦煌是古代佛教圣地,道教的发展远不如佛教,但在唐朝前期,由于统治者推崇老子,道教一度兴盛起来。因而,在敦煌文献中也保存了为数不少的道教典籍。敦煌文献中的道教经卷约有500号左右,大多是初唐至盛唐的写本。主要有老子道德经及该经的各种不同注本,如河上公注、想尔注、李荣注,以及该 经的题解。河上公注本为道徒所传颂,风行一时。想尔注则是研究早期道教思想的重要材料。太玄真一本际经、太平经、上清经、灵宝经等道教经典,是研究道教理论的好材料。老子化胡经是反映道教与佛教争夺地位的文献,元代以后,彻底亡佚,此经今仅存于敦煌文献中,十分珍贵。而纸质优良、书法工整、品式考究则是敦煌道教文献的一大特色。 除佛教、道教文献外,敦煌文献中还保存了有关摩尼教、景教文献。摩尼教文献共有三件,即摩尼光佛法仪略、证明过去教经、下部赞,这仅有的三件文献,使人们对文献中屡有记载,但无法知其全貌的摩尼教在中国流行情况得以明了。景教是古代基督教的一个支派,唐贞观九年(635)传入我国。景教在唐代流行情况,文献记载不详,直到明天启五年(1625)年在长安发现了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后才略知一二。敦煌文献中有七种景教文献,它们是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尊经、一神论、序听迷诗所经、志玄安乐经、大秦景教宣元本经、大秦景教大圣通真归法赞,这些罕见的景教文献,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其在中国流行的情况。摩尼教、景教文献也为我们了解古代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历史证据。敦煌文献中的历史、地理著作、公私文书等,是我们研究中古社会的第一手资料。以史籍而言,敦煌文献中除保存了部分现存史书的古本残卷外,还保存了不少已佚古史书,如孔衍春秋后语、邓粲晋纪、李荃阃外春秋、虞世南帝王略论等,这些史籍不仅可补充历史记载的不足,而且可订正史籍记载的讹误。敦煌文献中的一批地理著作,也十分引人注目,如李泰的括地志、梁载言的十道录、贾耽的贞元十道录、韦澳的诸道山河地名要略等,这些已亡佚的古地志残卷,是研究唐代地理的重要资料。敦煌文献中还有关于西北地区,特别是敦煌的几种方志,更为史籍所不载,如沙州都督府图经、沙州伊州地志残卷、寿昌县地境、沙州地志等,对敦煌乃至西北历史地理的研究十分重要,每一件都是弥足珍贵的史料。关于归义军统治敦煌的历史,在两唐书、资汉通鉴、以及新、旧五代史、宋史等正史中记载都非常简略,且错误很多,人们对这段历史的情况只能零星的了解。敦煌文献中有关这段历史的资料在上百种以上,数十年来,学者们根据这些资料,基本搞清了这段历史,从而使这段历史有年可稽,有事足纪,千载坠史,终被填补。敦煌文献中还保存了大量中古时期的公私文书,这些未加任何雕琢的公私文书,是我们研究中古时期社会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敦煌文献中的公文书包括法制法制文书和“官文书”。唐代法律由律、令、格、式四部分组成,传世文献中只有律保存下来,令、格、式则不为人们了解,敦煌文献中保存了许多唐代的令、格、式,虽然都有残缺,但却能使我们看到唐代令、格、式的大致原貌。属于“官文书”的有符、牒、状、帖、榜文、判辞、公验、过所、度牒、告身、籍帐以及官府来文书等。其中如“告身”是给予新任职事官、散官、勋官等的一种证书,的册授、制授、敕授、奏授、判补等多种形式。“籍帐”则包括户籍、手实、差科簿、军政机关的会计簿等。敦煌文献中的私文书,主要是指各种内容的契约和民间团体的“社”的文书等。契约主要是唐末五代和宋初的,其中有租地契、佃地契、借贷契、雇佣契、买卖契、以及析产契等。“社”文书中有社司转帖、社司牒状、社条、纳赠历、社斋文等。此外,还有遗书、什物抄、放妻书、放良书、悼文、邈真赞、碑志、私家帐历等。这些公私文书,都是当时人记当时之事,完全保存了原貌,使我们对中古社会的细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研究中古社会历史至关重要。敦煌文献中属于子部的书仪,包括朋友书仪、吉凶书仪、状启书仪,不仅是当时的书信范本,也是研究礼学与风俗史的绝佳材料。敦煌文献中的童蒙读物和字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唐五代的教育情况,还为考订唐音,研究西北方言及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资料。敦煌文献中有关婚姻、丧葬、岁时、卜卦、看相、符咒、解梦、风水、驱傩及有关佛教风俗的资料,是研究敦煌民俗的极好材料 。敦煌文献中还保存了一些类书,均为亡佚之书,对古籍整理及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都有一定的价值。敦煌文献中保存的大量古典文学资料更为引人注目。它包括诗经、尚书、论语等儒家经典及诗、歌辞、变文、小说、俗赋等,文学作品除文人作品和某些专集、选集的残卷外,大多都是民间文学作品。敦煌文献中的儒家经典,最具学术价值的是它对今本儒学典籍的校勘价值。其中古文尚书是我们今日所见到的最古的版本,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所著论语郑氏注,更是失而复得的可贵资料,郑玄注毛诗故训传,南朝徐邈毛诗音则最为诗经研究者所重视。 敦煌文献中保存的诗歌数量很多,其中尤以唐五代时期为最多,大致包括佚存的唐代诗人之作、敦煌本地诗人之作、释氏佛徒之作、敦煌民间诗歌几个方面。敦煌佚存的唐代诗人之作,主要有唐人选唐诗(拟)、陈子昂集、高适集、李峤杂咏注、白香山诗集及一些残存诗篇,最著名的是韦庄的的秦妇吟和王梵志诗。秦妇吟世无传本,直到藏经洞打开之后,才使这首诗完整地再现于世。秦妇咏全诗句228句,1600余字,是现存唐诗中最长的一篇叙事诗,它深刻反映了晚唐黄巢起义 冲击下唐代社会的真实善状况,不仅有鲜明的政治内容,而且有生动的艺术手法,也是研究晚唐农民战争的重要史料。王梵志诗在唐代广为流传,但全唐诗里没有他的诗作,宋代以后几乎无人提及他,他的诗后来也绝迹了,直到敦煌文献的发现,王梵志诗才再度为世人所知。王梵志诗的特点是用白话诗直接反映社会现实,它是唐代诗坛上的奇花异草,不仅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而且对探讨我国白话诗的发展,研究我国古典诗歌和白话诗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证据。敦煌诗歌中保存的敦煌当地诗人之作有敦煌唐人诗集残卷(拟),敦煌廿咏、白雀歌、龙泉神剑歌,多为反映敦煌社会现实,赞颂敦煌山水名胜和抒发个人情怀之作。敦煌释氏佛徒之作主要是僧人所创作的僧诗,多为阐发佛教义理和劝善修道之作。敦煌民间诗歌都来自民间,流传于民间,如咏九九诗、咏二十四气诗、家训诗、学郎诗等等,这些诗艺术成就虽不很高,却充满生活气息,是研究敦煌社会生活的活资料。 敦煌歌辞,过去一般称为曲子词,除少数文人作品外,大多数来自民间,作者几乎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在这些歌辞中,值得一说的是云谣集杂曲子的发现,这个集子编选了30首作品,从时间上看,明显早于传世的花间集、尊前集,为研究词的起源、形式及内容,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敦煌歌辞由于作者的广泛性,极大地影响了题材内容和创作风格,使得它的题材内容丰富多样,艺术风格多姿多彩。另外,一些民间小唱如五更转、十二时、十二月、百岁篇、十恩德等,也属于敦煌歌辞这一范畴。变文是敦煌文学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部分。所谓变文,是一种韵文和散文混合在一起用于说唱的通俗文学题体裁。变文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过去竟不为世人所知,幸赖敦煌变文的发现,才使这一问题水落石出,从而解决了中国文学史上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变文的内容主要有以佛教为题材的维摩诘经变文、阿弥陀经变文、降摩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等,有以民间传说为题材的舜子变、孟姜女变文、董永变文等,有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伍子胥变文、李陵变文、张议潮变文、张淮深变文等。 敦煌文献中的话本小说主要有唐太宗入冥记、秋胡小说、韩擒虎话本、庐山远公话等,为后世白话小说的发展开拓了道路。敦煌俗赋有韩朋赋、晏子赋、燕子赋丑妇赋等,是古代辞赋通俗化的产物,和文人赋有明显区别。此外,还有如讲经文、因缘、押座文、佛赞、偈颂等文体的作品中,也有不少文学性很强的佳作。 敦煌文献中还保存了一些重要的语言学资料,如玉篇、切韵、一切经音义、毛诗音、楚辞音、正名要录、字宝、俗务要名林等。敦煌文献中的科技史料,则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支奇葩。科技资料主要有数学、天文学、医药学、造纸术和印刷术等方面的内容。数学方面有九九乘法歌、算经、立成算经等,这些都是我国现存算术中最早的写本,是研究中国数学史的重要史料。天文学方面,有二十八宿次位经和三家星经、全天星图、紫微垣星图、玄象诗等,它表明我国天文学在当时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同时也为我国天文学和天文学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古代,天文和历法是密不可分的,敦煌历日大部分是由敦煌自己编制的,如唐元和三年(808)戊子岁具注历、历日推步术、唐年神方位图等,其中宋雍熙三年(986)丙戌岁具注历日并序已引用了西方基督教的星期制。医学类的文献,所目前所知,至少在60卷以上,如果再加上佛经中的医学内容,则有近百卷,大致可分为医经、针灸、本草、医方四类。这些医书不仅为传世医书的校勘提供了较为古老的版本,同时,由于这些医籍中保存了一些久已失传的诊法、方药,提供了一些不为人所知的内容,不仅对医学史研究有意义,而且在今日临床医学中也有一定参考价值。敦煌文献保存411世纪连续不断的纸张样本,是研究造纸术的活材料。敦煌文献中的唐咸通九年(868)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也是中国发明印刷术的实证。这些科技史料的发现,再次向世人证明中国科学技术在古代居于领先地位。敦煌文献中除大量汉文文献外,还有相当数量的非汉文文献,如古藏文、回鹘文、于阗 文、粟特文、龟兹文、梵文、突厥文等,以藏文文献数量最多。藏文文献如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北方若干国君之王统叙记、于阗教法史、藏医疗杂方、藏医灸法残卷等,于阗文有使臣奏于阗王奏报、于阗王致曹元忠书、致金汗书信和奏报等,这些多民族语言文献的发现,对研究古代西域中亚历史和中西文化交流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敦煌文献还保存了一些音乐、舞蹈资料,如琴谱、乐谱、曲谱、舞谱等,它不仅使我们能够恢复唐代音乐与舞蹈的本来面目,而且将进一步推动中国音乐史、舞蹈史的研究。敦煌文献的丰富内涵和珍贵价值,不仅受到中国学者的极大重视,而且吸引了世界许多国家的众多学者竞相致力于对它的研究,遂在本世纪形成了一门国际显学敦煌学,在20世纪国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大放异彩。敦煌菩萨敦煌石窟佛教尊像中,菩萨的容貌姿态是最优美、最丰富、最动人的,菩萨像展示了东方女性美的魅力,她的塑像被世人称为“东方维纳斯”,她的画像被世人称为“东方圣母”。敦煌石窟中,几乎窟窟都有说法图,经变画。这些说法图和经变画中都绘有各式各样的菩萨,有的洞窟中四壁都绘小菩萨,还有许多单幅的菩萨画像。敦煌石窟中有上千幅的说法图和经变画,仅经变画中的菩萨像,就会数在万计,是世界上保存菩萨画像最多的佛教石窟。为了使经变画。为了使读者对敦煌菩萨画像有所了解,现将菩萨的名称、分类、衍变,以及敦煌菩萨画像的时代特点概述如下:一、菩萨的名称菩萨是梵文音译“菩提萨(土垂)的简称。其“菩提”汉译是“觉悟”,“萨(土垂)”汉译是“众生”,或“有情”(一切有感情的动物),全译应是:“觉有情”,“道众生”,“觉悟的众生”之意。根据这个词意,中国古代翻译的佛经中,还把菩萨译为“开士、大士、圣士、法臣”等名称。如把观音菩萨称为“观音大士”,把普贤菩萨称为“普贤圣士”。在佛教初创的小乘时期,仅把释迦牟尼累世修行的前身和尚无成佛的悉达多王子称为菩萨。大乘佛教创立后,根据“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论,把凡是立下宏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都都称之为菩萨。后来这个名称更加扩大化、世俗化,人们把那些精通佛法,德高望众的寺院高僧和在家居士也称作菩萨。敦煌石窟中有历时十个朝代,一千余年,数以万计的各种菩萨彩塑和画像,而这些菩萨的塑像和画像,有别于印度、东南亚、西域和中国中原菩萨的风格特点,因此,研究者们把敦煌菩萨塑像和画像称作“敦煌菩萨”。二、菩萨的分类按照佛教的修行层次,菩萨分为胁待菩萨和供养菩萨。胁侍菩萨是修行层次最高的菩萨,其修行觉悟仅次于佛陀或等同于佛陀。在没有成佛前,常在佛陀的身边,协助佛陀弘扬佛法,教化众生。按照佛教的理论,大千世界十方三世之中有无数佛,一方佛土,有一佛教化众生。而每一佛都有两位或几位胁侍菩萨。因此,佛国世界里的胁侍菩萨有多少,谁也说不清,谁也无法计算。在石窟壁画中经常画的是“八大菩萨”。即释迦佛的左右胁侍: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观音菩萨、势至菩萨“。药师佛的左右胁侍: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还有弥勒菩萨和地藏菩萨。这些都是佛经上有名的菩萨,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菩萨画在佛的身旁,也称为胁侍菩萨。胁侍菩萨画像和佛陀画像一样,有一定的法相等手印。如观音菩萨手持净瓶和杨柳枝,天冠有一化佛。势至菩萨手持莲花,天冠中有宝瓶。文殊菩萨手持宝剑,身乘青色雄狮。普贤菩萨手持如意或经卷,身乘六牙白身。地藏菩萨手持如意宝珠和锡杖,身披袈裟,头戴毗卢冠,为僧人像。供养菩萨,中修行层次低于胁侍菩萨,为佛陀和弘扬佛法作供养的菩萨。佛教里把供养分为三种:一是利供养,即香花、香火、灯明、饮食、资财的供养。二是敬供养,即礼敬、朝拜、赞美、歌颂的供养。三是行供养,即警奉三宝,受持戒律,修行善法的供养。又称为财供养、法供养,观行供养。供养菩萨实际上为佛陀和宣扬佛法服务的菩萨。常画在佛座下面或胁侍菩萨、佛弟子的两边。姿式有站,有坐,有蹲、有跪,形象众多。如奏乐菩萨、歌舞菩萨、献花菩萨、敬香菩萨、燃灯菩萨、跪拜菩萨、持经菩萨、赴会菩萨、听法菩萨、思维菩萨,禅定菩萨等都可以说是供养菩萨。供养菩萨不像胁侍菩萨有一定的法相和手印规定,画家们可以任意创造,所以供养菩萨的形态比胁侍菩萨多,数量也比胁侍菩萨大。按佛教的宗派划分,菩萨又分为显宗菩萨和密宗菩萨。显宗菩萨是依照显宗教义和仪轨所画的菩萨像。此类菩萨亦称正菩萨,与常人相同,一首二臂,法相庄严,面容慈悲,姿态优美。如八大胁侍菩萨和各种姿态的供养菩萨。密宗菩萨是依照显宗教义和仪轨所画的菩萨像。此类菩萨与常人相异,多首、多臂、多目。如领先臂观音、十一面观音,千手观音、千手千钵文殊、不空绢索观音,如意轮观音等。在密宗菩萨中,又分为汉传密宗菩萨和藏传密宗菩萨。汉传密宗菩萨的法相同显宗正菩萨相似,只是多首、多臂、多目,面容慈悲,姿态优美。而藏传密宗菩萨与汉传菩萨形象差异很大,不仅多臂、多首、多目,有的菩萨面目狰狞,阴森可怕。敦煌石窟中显宗菩萨画像数量最多,初唐时才有密宗菩萨,数量很少。元代时才有藏传密宗菩萨,只有第465窟一个洞窟中绘有藏传密宗菩萨。在各种菩萨像中,观音菩萨的种类最多,大体上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遵照佛教显宗仪规所绘的一面二臂、或坐或立、法相庄严的显宗观音。第二类是遵照佛教密宗仪规所绘的多首、多臂、千手千眼、手持各种法器的密宗观音。第三类是不遵守佛教仪规,由画家根据人们的意愿希求,自创风格,任意描绘,任意题名的观音。如水月观音、白衣观音、宝相观音、施财观间、烽珠观音、滴水观音、送子观音、鱼蓝观音、杨枝观音等。这类型观音形象众多,民间有二十五观音、三十三观音之说。 上述三类观音,在敦煌石窟擘画中都有画像,前两类数量多,后一类数量少。三、菩萨的衍变观音菩萨是一位最中国民俗大众敬仰的菩萨,人们对观音菩萨的敬仰甚至超过了对佛陀的敬仰。在佛教各种画像和造像中,观音菩萨和种类繁多,变化也极大。搞清了观音菩萨的衍变过程,也就明白了所有菩萨的衍变。现在人们看到的观音菩萨是一位美貌动人,面善心慈的“东方圣母”,可人们并不知道,观音菩萨原业是畜不是人。观音菩萨由畜变人,由大丈夫变成一位东方美妇,有一个漫长的衍变过程。根据徐静波先生观世音菩萨考述一文和其他一些学者的考证:早在佛教尚未产生的公元前七世纪时,印度婆罗门教的古经曲梨俱吠陀中,已经有了“观世音”。不过,那时的观音并非丈无身,也非女儿身,而是一对可爱的孪生小马驹。它作为婆罗门教中的善神,象征着慈悲和善,神力宏大。它能使关心盲者双目复明,恙疾缠身者康复,肢躯残缺者健全,不育女性生子,公牛产乳,枯木开花。“观世音”在当时受到古印度臣民的普遍信仰和崇敬,在整个社会中产生过巨大深远的影响。 公元前五世纪时,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佛教主张解放奴隶,姓无贵贱,众生平等。比婆罗门教完善进步。佛教逐渐影响了婆罗门教教徒,并使婆罗门教徒转信佛教。转信佛教的婆罗门教教徒一时难以改变他们所有的信仰,便把婆罗门教中的观世音带到了佛教之中,成了佛教中的一位善神。 公元前三世纪时,佛教大乘教产生,佛教徒为了安抚众生之心,便将原婆罗门教中的善神观世音正式吸收过来,成为佛教中的一位慈善菩萨,叫作“马头观世音”。那时的马头观世音菩萨的形象还是一匹可爱的骏马。到了公元前后,佛教徒可能考虑到其他菩萨都是人身,而观世音是畜身,太不相配,便将“马头观音”改为人身。地是观音菩萨就由畜身变成了人身。敦煌莫高窟第161窟中,画有马头观音像,不过这身马头观世音已是面善心慈的菩萨,只是戴着一顶高大的马头头盔式宝冠。佛教密宗中有马头观音画像,是密宗胎世故界六观音之一。这可能是观音由马变人过程中的遗迹。佛教徒为使人们想念观音菩萨是人,不是畜,又给观音菩萨编造一份令人置信的“履历”,使观音菩萨完全“佛化”。众多佛经中便有了这样的说法:观音菩萨原是古印度转轮王无净念的大王子。悲华经中说:“有转轮圣王,名无净念。王有千子,第一王子名为王象,即文殊菩萨;第八王子名泥图,即普贤菩萨。第一王子发下宏愿,要解除世间众生的一切苦难后来转轮王无净念成佛,即阿弥陀佛。王子也经数十年的修行,也已成佛,号称:“正法明佛”。为了实现他的宏愿,解除世间苦通信班,使众生获得安乐,而现菩萨身,协助佛陀,弘扬佛示。于是,观世音菩萨也就成了父王-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而其弟大势至菩萨成了父王的右胁侍。据佛学专家们的考证,佛教传入中国,约在西汉末(公元一世纪),佛教在中国兴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观世音菩萨是随着佛教的传播来到中国的。传入中国时的观世音菩萨菩萨已是净土三经无量寿佛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佛经中西方净土教主阿弥陀佛的左胁侍。华严经中说:善财童子拜访观世音,在普陀洛迦山,“见岩谷林中,金刚石上,有勇猛丈夫观自在,与诸大菩萨围绕说法。”此时的观世音是王子出身的阿弥陀佛的“侍从官”和“勇猛丈夫观自在”,还不是女儿身的观世音菩萨。因此,早期的观世音菩萨塑像和画像是男身丈夫形。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深入广泛的传播,尤其是法华经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观世音菩萨的声望在中国日益提高,提到了下层广大人民的信仰。人们根据自己的愿望造出了众多的观音菩萨萨。观音菩萨亦从“西方三圣”中的胁侍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应急安全培训致辞简短课件
- 2024-2025学年自考专业(电子商务)模考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完整版】
- 新生儿遗传代谢性酸中毒病因排查与治疗
- 辅警招聘考试试题含答案详解(培优B卷)
- 2025年直播电商主播品牌力塑造与精准营销策略研究报告
- 2025年直播电商行业主播影响力分析及营销策略优化报告
- 2025年海上风力发电场运维管理与技术创新实践与展望研究报告
- 河北省保定市四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英语试题(含答案)
- 幽门螺杆菌感染课件
- 巡视工作条例再修改课件
- 学校护学岗制度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燕子矶水厂改建工程(净水厂工程)环评报告表
- 仁爱版英语九年级上下册单词(含音标)
-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1《春》 课后提升训练试卷
- T-CPQS C010-2024 鉴赏收藏用潮流玩偶及类似用途产品
- NBT 47013.11-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11部分: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教学设计
- 无人机驾驶培训合同
- 外发清单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