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GB 19169-2003 黑木耳菌种》这一标准详细规定了黑木耳菌种的质量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要求。与未明确指明的前一版本或相关标准相比,该标准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和完善:

  1. 质量指标细化:新标准对黑木耳菌种的纯度、活力、污染率等关键质量指标进行了更加严格和具体的界定,确保菌种的稳定性和生产应用效果。

  2. 检验方法标准化:更新了检验方法,引入了更科学、准确的检测技术和流程,提高了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例如,可能采用了更先进的微生物鉴定技术来评估菌种的纯度和活力。

  3. 包装与标识规范:对菌种的包装材料、包装方式以及标签内容提出了更为详尽的要求,强调了产品追溯性和安全性信息的标注,便于消费者和监管机构识别与监督。

  4. 运输与贮存条件:明确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黑木耳菌种运输和贮存的具体要求,以减少菌种在流通环节中的损失,保证其活性和品质不受影响。

  5.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性:虽然具体条款未直接提及,但随着时代发展,新标准可能隐含了对生产过程环保性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注,鼓励采用环境友好型的生产和管理措施。

  6. 法规与国际接轨:该标准可能参考了国际上的相关标准和规定,增强了中国黑木耳菌种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便于国际贸易交流。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现行
  • 正在执行有效
  • 2003-06-04 颁布
  • 2003-12-01 实施
©正版授权
GB19169-2003黑木耳菌种的生产、流通和使用标准(pdf 10页).pdf_第1页
GB19169-2003黑木耳菌种的生产、流通和使用标准(pdf 10页).pdf_第2页
GB19169-2003黑木耳菌种的生产、流通和使用标准(pdf 10页).pdf_第3页
GB19169-2003黑木耳菌种的生产、流通和使用标准(pdf 10页).pdf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GB19169-2003黑木耳菌种的生产、流通和使用标准(pdf 10页).pdf-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I C S 6 5 . 0 2 0 . 2 0B 3 9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GB 1 91 6 9 -2 0 0 3黑木耳菌种P u r e c u l t u r e o f Au r i c u l a r i a a u r i c u l a2 0 0 3 - 0 6 - 0 4发布2 0 0 3 - 1 2 - 0 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匡国 家 质 量 监 督 检 验 检 疫 总 层GB 1 91 6 9 - 2 0 0 3前 j 曰本标准的附录 A、 附录 B均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吕作舟、 陈立国、 王卓仁。GB 1 9 1 6 9 - 2 0 0 35I吕 栽培黑木耳使用的菌种是人工培育的纯菌丝体及其培养基的混合体。我国采用三级扩大繁育程序( 即母种、 原种、 栽培种) 培育木耳菌种。为了规范我国木耳菌种生产、 经销和使用 , 确保我国黑木耳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特制定本标准。GB 1 9 1 6 9 - 2 0 0 3黑木耳菌种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黑木耳( A u r i c u l a r i a a u r i c u l a ) 菌种的术语和定义、 质量要求、 试验方法、 检验规则及标签、 标志、 包装、 贮运等。 本标准适用于黑木耳菌种的生产、 流通和使用。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 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 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 日 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 B / T 1 9 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 B / T 1 9 1 -2 0 0 0 , e g v I S O 7 8 0 ; 1 9 9 7 ) G B / T 4 7 8 9 . 2 8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染色法、 培养基和试剂 G B / T 1 2 7 2 8 -1 9 9 1 食用菌术语 G B 1 9 1 7 2 - - 2 0 0 3 平菇菌种 N Y / T 5 2 8 -2 0 0 2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 . 1 母种s t o c k c u l t u r e 经各种方法选育得到的具有结实性的菌丝体纯培养物及其继代培养物, 以玻璃试管为培养容器和使用单位, 也称一级种 、 试管种。 N Y / T 5 2 8 -2 0 0 2 , 定义 3 . 3 13 . 2 原种p r e - c u l t u r e s p a w n 由母种移植、 扩大培养而成的菌丝体纯培养物 。常以玻璃菌种瓶或塑料菌种瓶或 1 5 c m X 2 8 c m聚丙烯塑料袋为容器。 N Y / T 5 2 8 -2 0 0 2 , 定义 3 . 4 3 . 3 栽培种 s p a w n 由原种移植、 扩大培养而成的菌丝体纯培养物。常以玻璃瓶或塑料袋为容器。栽培种只能用于栽培 , 不可再次扩大繁殖菌种。 仁 N Y / T 5 2 8 -2 0 0 2 , 定义 3 . 5 13 . 4 领顽现象 a n t a g o n i s m 具有不同遗传基因的菌落间产生不生长区带或形成不同形式线行边缘的现象。 G B 1 9 1 7 2 -2 0 0 3 , 定义 3 . 4 13 . 5 角变 s e c t o r 因菌丝体局部变异或感染病毒而导致菌丝变细、 生长缓慢、 菌丝体表面特征成角状异常的现象。GB 1 91 6 9 - 20 03 三 ( ; B 1 9 1 7 2 -2 0 0 3 , 定义 3 . 5 3 . 6 高温抑制线h i g h t e m p e r a t u r e d li n e 食用菌菌种在生产过程中受高温的不良影响, 培养物出现的圈状发黄、 发暗或菌丝变稀弱的现象。 仁 G B 1 9 1 7 2 - - 2 0 0 3 定义3 . 6 3 . 7 耳芽( 原基) p r o m o r d i u m 黑木耳子实体的幼小阶段, 形成于培养基的表面, 呈淡黄色或褐色半透明的胶质体。3 . 8 生物学效率b i o lo g ic a l e f f i c ie n c y 单位数量培养料的干物质与所培养产生出的子实体或菌丝体干重之间的比率 。 厂 ( ; B / T 1 2 7 2 8 -1 9 9 1 , 定义 2 . 1 . 2 0 3 . 9 种性c h a r a c t e r s o f v a r i e t y 食用菌的品种特性是鉴别食用菌菌种或品种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一般包括对温度、 湿度、 酸碱度、光线和氧气的要求, 抗逆性、 丰产性、 出菇迟早、 出菇潮数、 栽培周期、 商品质量及栽培习性等农艺性状。 豹 N Y,- I 5 2 8 - 2 0 0 2 , 定义3 . 8 4 质量要求4 1 母种4 . 1 . 1 容器规格应符合 N Y / 1 5 2 8 -2 0 0 2 中 14 . 1 . 2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 l 规定。 表 1规定 。一 一- t - - 4 . 1 . 3 微生物学要求应符合表 2 规定。 表 2 母种微生物学要求项日要求一菌 丝 形 态 J , 菌一粗 细 不 匀 , 常 出 现 根 状 分 枝 , 有 锁 状 联 合卜 一 一一 一 一 一 一无4 . 1 . 4 菌丝生长速度: 在 P I ) 八培养基( 见附录 八 ) 卜 , 在适温( 2 6 0C + 2 0C) 下 , 菌丝 1 0 大一1 5 天长满斜 ! 酥。GB 1 9 1 6 9 - 2 0 0 34 . 1 . 5 母种栽培性状 : 供种单位所供母种需经栽培试验确证种性中农艺性状合格后 , 方可用于扩大繁殖或出售。4 . 2 原种4 . 2 . 1 容器规格应符合 N Y / T 5 2 8 -2 0 0 2 中 4 . 7 . 1 . 2 规定。4 . 2 . 2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 3 规定。 表 3 原种感官要求项目要求容器完整、 无破损 、 无裂纹棉塞或无棉塑料盖干燥、 洁净, 松紧适度, 能满足透气和滤菌要求培养基上表面距瓶( 袋) 口的距离5 0 mm士5 mm接种量( 每支母种接原种数 , 接种物大小)( 4 -6 ) 瓶( 袋) . )1 2 mmX1 5 mm菌丝生长量长满容器菌丝体特征白色至米黄色 , 细羊毛状, 生长旺健, 菌落边缘整齐培养基及菌丝体培养基变色均匀, 菌种紧贴瓶壁 , 无干缩菌丝分泌物允许有少量无色至棕黄色水珠杂菌菌落无领顽现象及角变无耳芽( 子实体原基)允许有少量胶质 、 唬拍色颗粒状耳芽气味有黑木耳菌种特有的清香味, 无酸 、 臭、 霉等异味4 . 2 . 3 微生物学要求应符合表 2 规定。4 . 2 . 4 菌丝生长速度: 在适宜培养基上 , 在适温( 2 6 士2 0C) 下, 4 0天4 5 天长满容器。4 . 3 栽培种4 . 3 . 1 容器规格应符合 N Y / T 5 2 8 -2 0 0 2中4 . 7 . 1 . 3 规定。4 . 3 . 2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 4 规定。 表 4 栽培 种感官要求项目要求容器完整 、 无破损 、 无裂纹棉塞或无棉塑料盖干燥、 洁净, 松紧 适度, 能满足透气和滤菌要求培养基上表面距瓶( 袋) 口 的距离5 0 mm土5 mm接种量( 每瓶原种接栽培种数)4 0 瓶( 袋) 一5 0 瓶( 袋)菌丝生长量 长满容器白色至米黄色, 细羊毛状 , 生长旺健 , 菌落边缘整齐菌丝体特征培养基及菌丝体培养基变色均匀, 菌种紧贴瓶( 袋) 壁或略有干缩菌丝分泌物允许有少量无色至棕黄色水珠杂菌菌落无领顽现象及角变无耳芽( 子实体原基)允许有 少量浅褐色至黑褐色菊花状或不规则胶质耳芽气味有黑木耳菌种特有的清香味 , 无酸、 臭、 霉等异味G B 1 9 1 6 9 - 2 0 0 34 . 3 . 3 微生物学指标应符合表 2 规定。4 . 3 . 4 菌丝生长速度 : 在适宜培养基上, 在适温( 2 6 士2 C) 下, 一般 3 5 天4 0 天长满容器。5 抽样5 . 1 质检部门的抽样应具有代表性。5 . 2 母种按品种、 培养条件、 接种时间分批编号, 原种、 栽培种按菌种来源、 制种方法和接种时间分批编号。按批随机抽取被检样品。5 . 3 母种、 原种 、 栽培种的抽样量分别为该批菌种量的 1 0 %, 5 %, 1 %。但每批抽样数量不得少于 1 0支( 瓶、 袋) ; 超过 1 0 0 支( 瓶 、 袋) 的, 可进行两级抽样 。6 试验方法6 . 1 感官检验 按表 5逐项进行 。表 5 感官检验方法6 . 2 微生物学检验 表 2 中各项用放大倍数不低于 1 0 X4 0 的光学显微镜对培养物的水封片进行观察 , 每一检样应观察不少于 5 0 个视野。6 . 2 . 1 霉菌检验 取少量疑有霉菌污染的培养物, 按无菌操作接种于P D A培养基( 见第A . I 章) 斜面或平板上, 2 6 C士2 培养 5天一7天, 菌落出现白色以外的杂色者, 或有异味者为霉菌污染物, 必要时进行水封片镜检。6 . 2 . 2 细菌检验 取少量疑有细菌污染的培养物, 按无菌操作接入 G 1 3 / T 4 7 8 9 . 2 8 中 4 . 8 规定的营养肉汤培养液中,2 5 0C -2 8 振荡培养 1 天2 天, 观察培养液是否混浊。培养液混浊, 为有细菌污染; 培养液澄清, 为无细菌污染。6 . 3 菌丝生长速度6 . 3 . 1 母种 P D A培养基( 见第 A . 1 章) , 2 6 士2 培养, 记录长满斜面所需天数。GB 1 91 6 9 - 2 0 0 36 . 3 . 2 原种和栽培种 采用第 B . 1 章、 第 B . 2章、 第 B . 3 章规定的配方之一, 在 2 6 士2 培养, 记录长满培养基所需天数 。6 . 4 母种农艺性状 将被检母种制成原种。采用第 B . 1 章、 第 B . 2 章、 第 B . 3 章规定的配方之一, 含水量提高至 6 2 %士2 %, 制作菌袋 4 5 个。接种后, 分三组进行常规管理, 根据表 6 所列项目, 做好栽培记录, 统计检验结果。同时将该母种的出发菌株设为对照, 亦做同样处理。对比二者的检验结果 , 以时间计的检验项 目中, 被检母种的任何一项时间较对照菌株推迟五天以上( 含五天) 者, 为不合格; 产量显著低于对照菌株者, 为不合格; 子实体外观、 耳片剖面形态与对照明显不同或畸形者, 为不合格。 表 6 母种栽培 中农艺性状检验记录项目试 验 结 果 项目试验结果母种长满管所需天数总产2 9原种长满瓶所需天数一单产 9母种接种至萌发所需天数一单朵耳质量 9原种接种至萌发所需天数生物学效率()栽培种接种至定植所需天数耳片朵型、 色泽栽培种接种至产生耳芽所需天数耳片直径 、 厚度 m m接种至收第一茬耳所需天数耳片剖面髓层6 . 5 留样 各级菌种都应留样备查, 留样的数量应每个批号菌种3 支( 瓶、 袋) 5 支( 瓶、 袋) , 于4 0C - 6 下贮存, 母种和原种 6 个月, 栽培种 4 个月。检验规 则 按质量要求进行检验。检验项 目全部符合质量要求者, 为合格菌种; 其中任何一项不符合要求者,均 为不合格菌种 。8 标签、 标志、 包装、 运输、 贮存8 . 1 标签、 标志8 . 1 . 1 产品标签 每支、 瓶( 袋) 菌种需贴有清晰注明以下要素的标签: a ) 产品名称( 如: 黑木耳母种) ; b ) 品种名称( 如: 冀诱 1 号) ; c ) 生产单位( 如: XX菌种厂) ; d ) 接种 日 期( 如: 2 0 0 1 . XX. XX) ; e ) 执行标准 。8 . 1 . 2 包装标签 每箱菌种需贴有清晰注明以下要素的包装标签: a ) 产品名称、 品种名称; b ) 厂名、 厂址、 联系电话; c ) 出厂 日 期; d ) 保藏期、 贮存条件;GB 1 9 1 6 9 - 2 0 0 3 e ) 数 量 ; f ) 执行标准。8 . 1 . 3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按 G B / T 1 9 1 规定, 应有以下图示标志: a ) 小心轻放标志; b ) 防水、 防潮、 防冻标志; c ) 防晒、 防高温标志; d ) 防止倒置标志; e ) 防止重压标志。8 . 2 包装8 . 2 . 1 母种外包装采用木盒或有足够强度的瓦楞纸箱 , 内部用棉花、 碎纸等具有缓冲作用的轻质材料填满 。8 . 2 . 2 原种、 栽培种外包装采用足够强度的瓦楞纸箱, 每箱 2 0 瓶, 内部用碎纸、 报纸等具有缓冲作用的轻质材料填满。纸箱 L 部和底部用 8 c m宽的胶带封_ I , 并用打包带捆扎两道, 箱内附产品合格证书和使用说明( 包括菌种种性、 培养基配方及适用范围) 。8 . 3 运输8 . 3 . 1 不得与有毒物品混装。8 . 3 . 2 气温达 3 0 以上时, 需用 。 0C -2 0 的冷藏车( 船) 运输。8 . 3 . 3 运输中必须有防震、 防晒、 防雨淋、 防冻、 防杂菌污染的措施。8 . 4 贮存8 . 4 . 1 母种一般在 4 0C 一 6 0( 冰箱中贮存, 贮存期不超过三个月。8 . 4 . 2 原种一般在 O C 一 1 0 0C 一 以下冷库中贮存, 贮存期不超过 4 0 天。8 . 4 . 3 栽培种应尽快使用, 1 4 天内可在温度不超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