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辑的视觉心理学基础.doc_第1页
剪辑的视觉心理学基础.doc_第2页
剪辑的视觉心理学基础.doc_第3页
剪辑的视觉心理学基础.doc_第4页
剪辑的视觉心理学基础.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第一章、 认识剪辑第一节、剪辑的视觉心理学基础见过电影拷贝的人都知道,记录在胶片上的只是一幅幅静态的图片,然而在这些电影胶片通过放映设备投射到大银幕上时,观众却看到了具有时间连续性的、一连串流畅的运动影像。当然,在步入数字时代之后,更为常见的是电脑剪辑台上的数字版剪辑素材,而它们由一幅幅静态的图片构成。当这些素材正常播放的时候,我们依然看见了具有连续性的流畅影像。那么,影像为什么可以动起来?有人认为, 这是因为电影电视是创造幻觉的机器,它创造了现实的幻觉,而不是现实本身。电影电视能够通过剪辑将系列镜头、段落等组合为一个观众能够理解的完整作品,正是依赖于视听媒介的幻觉性,它的本质是:看起来象是真的一样的幻象。创作者之所有能够在屏幕上创造运动,观众之所以能在屏幕上看到运动,依靠的就是幻觉。幻觉,也是剪辑之所以成立的视觉心理学基础。1234图1、选自天堂电影院(电影)片段截图在影像的播放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屏幕上看到了运动。也就是说,单幅画面上表现出事件或者动作的基本要点,经过剪辑、制作和播放,最终引起了观众的连续性运动幻觉。这种连续性运动幻觉之所以成立,将素材进行重新裁剪并重新连接的剪辑工作为什么没有打断这种幻觉,都是我们在讨论剪辑之前必须确认的重要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明白影视的视听素材为什么可以剪辑,也即剪辑这种机制存在的合理性问题。它的答案无法在画面中找到,而隐藏在观看这些画面的观众心中,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观众为什么能够认同剪辑。第一节 幻觉:剪辑的视觉生理基础苏联美学家M.图洛斯卡娅认为“艺术运动永远是越来越接近事实,下一个阶段总是比前阶段更真,更接近现实”(转引自中国应用电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22页)。影视是迄今为止最真实的艺术,她不仅能逼真地再现生活中静态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而且还能真实地纪录运动中的飞禽走兽。然而这种“逼真性”和“运动性”的特征都是建立在幻觉的基础上的。“可以说,电影是创造幻觉的机器,它创造的是现实的幻觉,但不是现实本身。但是,由于电影运动的最基础的幻觉就吻合人的视觉机制本身所具备的天生固有的功能,因此它对人的视听感知产生十分独特的作用。”(周传基: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版,第21页)幻觉是指在某种因素的诱导或暗示下产生的虚假、不真实的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无论16格/秒的电影或者是24格/秒的电影还是25帧/秒的电视,它们都是以间歇运动来造成运动幻觉。银幕上并不存在真正的运动,因为每格画面都是静态的,但是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看到了运动,后者说看到了运动幻觉。雨果闵斯特堡在分析观看电影的视觉、心理经验时指出:“电影里的运动,不过是运动的暗示,动的观念在相当程度上是我们自身反应的产物。”(转引黄磊磊:电影语言学导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爱因汉姆同意这个观点,并且进一步幻觉的成因:“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满足于了解最重要的部分;这些部分代表了我们需要知道的一切。因此,只要再现这些最重要的部分,我们就满足了,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完整的印象一个高度集中的、因而也是艺术性更强的印象。同样的,无论在电影或戏剧中,任何事件只要基本要点得到体现,就会引起幻觉。”(德 鲁道夫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也就是说,单幅的胶片(画格)上表现出的事件或者动作的基本要点,经过剪辑后在放映时引起了观众的连续性幻觉。1、视觉暂留对此,生理学的解释是:这是利用了人眼视网膜上具有视觉残留的特点。所谓视觉暂留是指: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还可以让这个物像在视网膜上滞留0.10.4秒(不到1秒)左右时间。这种视觉暂留是每个人都固有的生理、心理感应特性。早在17世纪有人就用这种原理发明了一种留影盘,证明了这种视觉现象的存在。其工作原理是在一块硬纸圆盘的两面分别画上不同的图像:一只鸟和一只鸟笼,然后将圆盘两面旋转,当旋转的频率达到每秒十次的时候,人眼所看到的不再是分别出现的鸟和鸟笼,而是鸟和鸟笼合在一起了,也就是说人眼看到的是鸟在鸟笼中了,幻觉产生了。于此类似,当电影胶片以每秒24幅的速度均匀转动时,观众视网膜上的物像彼此交替似乎没有间隙,于是胶片上一系列静态的画面就会因为视觉暂留现象的作用,而给观看者造成一种连续不中断的视觉印象,产生逼真的运动感。2、完形心理依照视觉暂留原理,我们似乎可以解释运动画面的原理,但是这种解释并不完整。因为它没有办法解释为什么前一幅画面和后一幅画面为什么总是可以无缝对接,而不会产生叠加影像的问题。显然,在我们看到的所有常态影像中,播放中的影像都是流畅运动的清晰画面而并非互相叠加的模糊画面。因此,这不仅仅是个记忆问题,同时还存有心理的感觉。我们把这种感觉称之为完形心理,它说明了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对画面之间的断裂作出心理补偿,从而实现对完整作品的观赏。“我们一种与生俱来的生存机制就是我们倾向于在头脑中去填充视觉信息的缺失以将其形成宜于掌控的图案和形态,这种感知活动被称为心理完形,或简称完形。”(赫伯特泽特尔:实用媒体美学图像 声音 运动,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页)3、似动现象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感知有一种倾向,就是把他所感觉到的光波刺激变成可辨认的形式或形态。这就不仅是视觉残留的纯生理现象,而更重要的是,它涉及大脑的选择作用。在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雨果闵斯特堡看来,人们之所以接受剪辑是因为它服从心理规则而非外部世界的法则,“我们通过思维机制创造了连续性。”(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第11-12页。)心理学者把这种运动幻觉称为似动现象。完形心理学家维特海默认为,似动现象正是人的视知觉固有的特点。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者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现象。显然这种解释已超过生理范畴,是现代心理学对影视运动的视觉解释。它强调在由静到动的幻觉形式中主体的心理认识和心理补偿机制的重要性。4 、 动态再现原理完形心理认为,观众在看到这些事实上是静态的画面时,首先承认这组连续出现并不断在变化的影像是同一个对象的次序运动,而两个画面之间视觉形象残缺部分则由观众根据自己的生活感知经验做了心理补偿。而视觉残留的重要性仅仅表现为它可以使运动的幻觉更为连贯流畅。所以,动态影像并非纯粹的视觉生理现象,而是生理和心理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就是“动态再现”原理对运动影像的解释。动态再现原理认为:把某一动作按照时间轴分成连续地若干瞬间,并将这些瞬间的动作位置记录下来,然后再按照同样的顺序显示出来,则一定会使动作重现。电影的发明者就是依据此原理,利用间歇机构完成了上述这一过程。类似于大家对正弦曲线的理解,取样越多曲线的复原度越高。影像拍摄的速度越快,对动态过程的分解越细,动态再现的效果就越好,运动影像的呈现就越流畅。通过对运动影像的分析,我们发现运动影像的素材实际上是对动作过程的分解和取样,而运动影像的呈现就是对动作素材的组合和再现。只要我们能够将动作素材进行合理组合,那么动作一定可以再现于屏幕。那么这种基于生理心理基础实现的动态再现或者说运动幻觉对于剪辑来说有什么意义呢?电影毕业生中有一段经典的动作剪辑案例,导演把两段来自于不同时空的运动素材进行重新剪辑,形成奇妙的动态效果,同时也重构了时空关系。男主角在父母住所和情人旅社之间来回游移的心理状态通过这个剪辑镜头的处理一下子就呈现出来了。123456图2、选自毕业生片段截图观众之所以能够接受影视对现实改变,是因为这种改变是以人的基本思维规律和视觉原理为依据的,如果无视这些规律和原理,那么剪辑师的劳动就不会得到观众的普遍承认-哪怕他的作品那么富有思想和才华。剪辑是一种能符合人观察客观世界时的体验和内心视象(这种视象是同时具有声音与色彩因素的)的表现手段。作为一种表现客观世界的方法,它基本的心理学依据是:剪辑重现了人们在环境中随注意力的转移而依次接触视象的内心过程,以及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现象在我们面前联系起来时,必然会产生的,按照一般的逻辑发生的联想活动。这种过程和活动,是有规律的。1、人们总是习惯将事物进行对列、比较从而产生定向的联想和概括。由于存在着这种思维习惯,把镜头组接起来就很容易在观众头脑中建立起来它们的某种系,这是蒙太奇的基础,也使得分镜头拍摄成为可能,使镜头的剪辑成为可能。把飞奔的羚羊与冲刺中的运动员剪辑一起,把一个含苞欲放的花蕾的镜头接到一群活泼可爱的儿童的镜头后,它们之间存在着外部形态上的相似和内在逻辑上的相关性。观众绝不会孤立地看到每一个镜头而总是试图把它们联系起来看待。镜头间能否产生联系,也是要有现实的基础,它可以是一种日常的生活经验也可以是一种逻辑推理。2、人们有忽略次要情节的倾向这是人类思维,尤其是视觉思维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现实生活中的人不会对周围的东西事事关心,事事细心地观察。也不会用教学的方式去推导,他的关心的是主要情节,是与自己相关的事,关心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美国电影理论家斯坦利.梭罗门在年就有过这样的论述:“如果一部影片描述每一个运动时间都恰好相当于实际完成这个运动的时间,那么这部影片看来将会相当沉闷。所谓的描绘性摄影术盯住一个运动的一切方面不放,但这种摄影术却违反了艺术的一个基本前提:艺术是有所取舍的。各种叙事艺术都必然从原料中挑选要加以强调的东西(人类的耐心和注意力是有限度的,这是艺术必须有所取舍的原因之一)。”3、人们的注意力,总是由于对外界事物进行观察与了解的内心要求和客观事物对我们的吸引,而不断转换着方向和距离的。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循序渐进的,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如果你置身于一个陌生的环境,你的视线不可能始终限于局部,或始终散视于整体。可能最先吸引你目光的是一位晨跑者,你的视线追随着他。然后一辆漂亮的红色跑车跃入你的眼帘,你的眼睛会不由自主的盯着看。这时车停了下来,你的目光向前搜索,原来遇到红灯了。此时,你注意到原来这是一条很热闹的大街,突然,你听到了一阵钟声,你的目光循声望去,远远的有一座钟楼。当我们在观察一个事物时,我们的视线总是在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不断的转换,这种转换是主客观共同结果的产物,有着一般性的规律。在影视艺术中,更需要注意以日常的视觉心理和思维方为依据,组织安排镜头。剪辑的原理,既然是根据日常生活中,人们观察事物的经验建立起来的,我们运用蒙太奇,也需要符合一般正常人的生活规律和思维逻辑。只有这样,剪辑后的画面才会顺当、合理,才能为观众理解。如果镜头的组接失去这一基础,影片就会让观众看不懂了。四.人们观察事物在一定时间内总是带有一致的眼光的。如果在同一时间中,亦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判断没有确定的同一内容;或者对同一对象所作的判断、描述自相矛盾;那是要犯思维逻辑方面的错误。这对剪辑来说也完全一样,在同一场景的镜头中,必须保持时空完整合统一。在影片八女投江的最后一场戏,八名抗联女战士手挽手走向江心,背景是一轮鲜红的落日,江水上洒下一片金光。但问题是在上下镜头中这轮背景中的落日忽高忽低,令人费思量,显然这是剪辑中的一个败笔。我们要求同一时空中的背景要一致,不可突然生出一样什么东西,或突然少了什么东西,视点要相对固定,不可忽东忽西,服装要统一等等。毫无疑问,合乎逻辑常情是电视剪辑的最起码的条件。明白了剪辑的视觉心理学基础,我们在作品中就要注意充分尊重并且激发观众的心理认同和心理补偿。在此基础上,剪辑重现了人们在环境中随注意力的转移而依次接触视象的内心过程,以及我们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现象联系按照一般逻辑发生的联想活动。这种过程和活动,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基于我们对剪辑的视觉心理学基础的认识。实训内容:运动幻觉的实现实训一、选取镜头的可用部分实训过程:一、准备一些原始素材,镜头种类尽可能丰富一些,包括:同一主体,单一运动,同机位镜头同一主体,单一运动、不同机位镜头同一主体,不同运动、同机位镜头同一主体,不同运动、不同机位镜头二、让学生自由选择镜头中他认为合适的部分并删除不需要的部分,体会运动幻觉实现的依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