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新技术的研究方向ppt课件_第1页
中药制剂新技术的研究方向ppt课件_第2页
中药制剂新技术的研究方向ppt课件_第3页
中药制剂新技术的研究方向ppt课件_第4页
中药制剂新技术的研究方向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药制剂新技术的研究方向 第11小组 09药管 2 班 组长 韦富先PPT演讲者 尤玉嫦PPT制作 叶燕嫦资料收集 徐美玉 梁菊丽 龚露明 揭海思 何淑芳 张惠玲 谢雅迪 刘静宜 王敏 邱小怡 伍冠艺 中药制剂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 黄帝内经 开创了中药药剂学的先河 秦汉时代 张仲景著 伤寒论 和 金匾要略 其中收载了许多有名的中药方剂 晋唐时代 葛洪著 肘后备急方 最早提出成药剂概念 主张成批生产以备急用 孙思邈编著出 千金要方 和 千金翼方 王焘编著出 外台秘要 等巨著 两宋时代 中国中成药大发展的时期 陈师文等人修订的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成为中国第一部中药制剂规范 其收载的很多方剂和制法至今仍为传统中成药制备与应用时所沿用明清时代 李时珍编著 本草纲目 全书收载药物1892种 方剂10000余首 剂型近40种 然而到清代后期 由于闭关锁国 加之外敌入侵 致使大量洋药 伪药及毒品泛滥 使国药业遭受严重摧残 到解放前夕 中药制剂生产仍停留在手工式作坊中 生产方式相当落后 中药业已经濒于灭亡的边缘 中药制剂及其技术的发展 中药制剂的发展不是追求数量 而是应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功夫 要注意选题与设计 在 理 法 方 药 剂 型 工 艺 质 量 效 疗效 八字纲领指导下 研制出治证明确 组方合理 剂型适宜 工艺先进 质量可靠 疗效显著的安全有效稳定的新中成药 由最初感官的检查 检验只能由有经验的人进行 外行人则完全不懂 缺乏客观指标 50年代开始将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管理纳入法制化 规范化的轨道 63版药典分两部 其中第一部收载中药材和中药制剂 至95版已收载药材522种 中药制剂398种 增加44 剂型有注射液 检验方法用植物形态学方法和物理化学方法代替了传统的感官检查方法 如显微鉴定技术 化学鉴别方法 色谱法 尤其是TLC法对制剂中所含药材的鉴别 对不同制剂的制剂规格进行检查 检查有害杂质如 杂物 砷盐 重金属等 并对部分药物中成分已明确的有效成分进行含量测定 水平有很大提高 中药制剂新技术之提取技术 1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2 利用影响浸出有利因素而采取的强化提取方法 1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supercriticalfluidextraction SFE 基本原理 是利用超临界状态下的流体代替常规有机溶剂为提取剂 在高于临界温度和压力下从液体或固体中提取中药材的有效成分 当恢复到常压常温时 溶解在流体中成分立即以溶于吸收液的液体状态与气态流体分离 CO2气体因其本身具有无毒 无味 不易燃 易制成纯品 价格低廉 临界条件适中 7 448MPa 304 15k 等特点 成为超临界提取过程中最常用超临界流体 优点 提取 分离为一体 不存在物料的相变过程 不需高温加热和回收溶剂 同时还有适合于天然热敏性物质 提取速度快 提取效率高 产品无溶剂残留 产品质量稳定 流程简单 耗能少 可避免传统溶剂提取法的易燃易爆危险 降低环境污染等优良特性 加入适宜的夹带剂 即提取时加入带有良好性能的溶剂如乙醇 丙酮等 可改善和维持选择性 且提高了难挥发溶质的溶解度 局限性 1 常用的CO2 SFE只适用于提取亲脂性 分子量小的物质 必须与其它提取分离技术相结合 2 在变温分离过程中 其温度和压力不好控制 易造成生产水平波动 产品质量不稳定 3 高压设备昂贵 工艺设备一次性投资大等问题 给大工业化生产的应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中药制剂新技术之分离技术 1 絮凝技术2 大孔吸附树脂技术3 膜分离技术4 超滤技术5 高速离心技术 1 絮凝技术 絮凝技术是在中药水提液中加入絮凝剂使药液中的粘液质 蛋白质 淀粉 果胶等粗粒子与絮凝剂发生分子间吸附架桥和电中和作用而沉降除去 达到澄清药液的目的 可称为吸附澄清法 2 大孔吸附树脂技术 应用原理 大孔树脂包含有许多具有微观小球的网状孔穴结构 颗粒的总表面积很大 具有一定的极性基团 使大孔树脂具有较大的吸附能力 网状孔穴的孔径有一定的范围 使得它们对化合物根据其分子量不同而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通过吸附性和分子筛原理 有机化合物根据吸附力及分子量的不同 再经一定的溶剂洗脱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与离子交换法和溶媒法相比 大孔吸附树脂法对中药提取液进行精制具有如下优势 1 选择性好 得率高 纯度高 能有效缩小服用剂量 提高中药制剂的质量 2 工艺流程短 设备简单 成本降低 3 污染小 树脂易再生 大孔树脂技术在应用中 还应建立对树脂残留物和裂解产物的检测方法 制定合理的限量标准 由于吸附树脂的品种多 吸附能力大 能用于多种中药成分的分离 且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 将成为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技术 3 膜分离技术 MST 原理及其分类特点 以选择性透过膜为分离介质 当膜两侧存在某种推动力 如压力差 浓度差 电位差等 时 原料组分选择性的透过膜 以达到分离 提纯的目的 8 根据被分离物粒子或分子的大小和采用膜的结构可以分为微滤 0 1 m 超滤 10 100nm 纳滤 1 l0nm 反渗透 lnm 每种膜各有特点 微滤可单独使用 进行杀菌 除颗粒 也可作为其它膜过程的前处理 超滤则主要用于截留包括病毒 热原及蛋白质 明胶等大分子 并将其浓缩 此前要使用微滤进行预处理 纳滤和反渗透主要用于处理分子级的物质 但反渗透过程前也需要用微滤进行预处理 以保证膜的寿命 在中药现代研究中 应用较多的是微滤及超滤技术 而且近年来超滤技术与其他分离技术 如大孔吸附树脂 的联合使用已越来越广泛 优点 节能 分离系数较大 减少污染 无相变 在常温下操作 浓缩和纯化可在同一步完成 特别适用于热敏性物质的处理 可以部分取代传统的分离技术缺点 一是价格 二是膜的污染 三是由此而产生的膜通量衰减 四是膜分离性能的提高 4 超滤技术 超滤技术是用各种排阻分子大小不同规格的适当药材 制成滤膜或中空纤维束 在特定的超撼器上进行分离的技术 5 高速离心技术 高速离心技术 是利用高速转动产生的离心力来分离液态非均匀相混合物而达到分离的技术 转速可达3000 50000转 s 高速离心机 中药制剂新技术之粉碎技术 1 低温冷冻粉碎技术2 气流粉碎技术3 超微粉碎技术 1 低温冷冻粉碎技术 药物在低温时脆性增加 易于粉碎 2 气流粉碎 是利用高速气体使药物顺粒之间以及顺粒与器壁之间碰撞而产生的粉碎作用 3 超微粉碎 是以植物类药材细胞破壁为目的的粉碎作业 细胞经破壁后 胞内的有效成分可充分基峪出来 从而提高药物的释放速度和释放t 增加药物吸收率 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保留生物活性成分 提高药效 中药制剂新技术之干燥技术 1 沸腾干燥技术2 喷雾干燥技术3 冷冻干燥技术4 红外干燥技术 1 沸腾干操技术 是利用热空气流使湿顺粒悬浮 呈流态化 热空气在湿顺粒间通过 在动态下进行热交换 带走水分而达到干操的目的 2 喷雾干燥技术 是流化技术用于液态物料干燥的一种好方法 是将被干燥的液体物料浓缩到一定浓度 经喷雾嘴喷成细小雾滴 使总面积极大的增加 与热气流相遇进行热交换 使在数秒钟内完成水分的蒸发 物料干燥成粉状或颗粒状 3 冷冻干操技术 是指被干操液体冷冻成固体 在低温减压条件下利用水的升华性能 冰直接升华变成汽除去 以达到干燥的目的 4 红外干燥技术 是利用远红外辐射元件发出的远红外线被加热物质吸收 中药制剂新技术之其他技术 1 微波提取技术2 固体分散技术3 酶法提取技术4 环糊精 CD 包合技术 1 微波提取技术 microwaveassistedextraction MAE 2 固体分散技术 3 酶法提取技术 4 环糊精 CD 包合技术 中药制剂新技术之展望 除上述高新技术外 还有半仿声提取 超声波提取等新的技术 许多研究显示 这些新技术能极大提高中药化学成分的收率与质量 节约大量的时间和能源 但从目前研究来看 这些技术还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局限性 特别是现在多为实验室研究阶段 如何应用到中药制剂的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