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的变更和解除样本.doc_第1页
合同的变更和解除样本.doc_第2页
合同的变更和解除样本.doc_第3页
合同的变更和解除样本.doc_第4页
合同的变更和解除样本.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合同的变更和解除样本 合同的变更和解除第七章合同的变更和解除重点问题:合同变更合同解除第一节合同的变更相关法条:合同法第777条第第878条第454条民法通则第第5115条 一、合同变更的概念合同变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合同变更,包括合同内容的变更与合同主体的变更;狭义的合同变更,仅指合同内容的变更。 (一)严格意义的合同变更:狭义的变更,是指合同内容的某些变化,是在主体不变标的不变、法律性质不变的条件下,由于一定的原因,当事人对合同约定的权利与义务进行局部调整。 合同变更包括合意变更和单方行使法定变更权两种情况。 (二)合同主体的变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合同变更广义的合同变更,除包括合同内容的变更以外,还包括合同主体的变更,即由新的主体取代原合同的某一主体,这实质上是合同的转让。 合同内容的变更,是当事人之间民事关系的某种变化,它是本质意义上的变更,而合同主体的变更,则是合同某一主体与新的主体建立民事权利与义务关系,因此,它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变更。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 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三)标的物失去同一性,则属于更新,不属于变更(四)变更的基础是有效合同 二、合同变更的原因合同变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1)由于具有合同法第454条规定的法定事由,一方当事人能够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合同。 可变更合同的法定事由有: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合同;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 (22)因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对合同内容进行的变更。 (33)因选择权人行使选择权,而使选择之债变更为简单之债的合同变更。 (44)因法律的直接规定而发生的合同变更。 三、合同变更的条件(一)以原合同关系的有效存在为前提。 (二)合同内容发生变化。 合同内容的变更包括: (11)标的的变更; (22)标的物数量的增减;(33;)标的物品质的改变; (44)履行期限的变更; (55)履行地点的改变; (66)履行方式的改变; (77)结算方式的改变; (88)所附条件的增添或除去; (99)单纯债权变为选择债权; (10)担保的设定或消失; (11)违约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 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金的变更; (12)利息的变化等。 (三)合同的变更或经当事人的协商一致、或依照法律的直接规定、或经由法院或仲裁机构的裁决,有时是依形成权人的意思表示。 合意变更,是当事人协商一致对原合同进行变更。 也是当事人以新的合同变更原合同。 合意变更,不需要特殊的原因,只要双方意思表。 示一致即可。 合意变更,适用要约和承诺的程序。 合同法对合意变更的外在形式未作特殊要求。 变更原合同的合意也是合同,它能够是书面形式,也能够是口头形式,也能够是行为。 一般来说,变更书面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双方一致的行为,能够变更已经达成的书面合同。 第一节合同的变更合同法第878条规定,当事人对合同变更的内容约定不明确的,推定为未变更。 将此条适用于实践,会令人产生疑问。 (11)法定变更权的含义。 法定变更权,是指一方依法享有的单方通知对方变更合同的权利。 法定变更权能够称为单方变更权。 单方变更权是形成权。 法定变更权的根据在于法律的规定,法律一般不要求变更人提出和证明变更的理由。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 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22)合同法关于法定变更权的规定。 在合同法颁布之前,我国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单方变更权。 合同法则有变更权的明确规定。 (l l)合同法第308条。 (22)合同法第8258条 (33)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变更合同,直接产生法律效力,不以法院的裁决或当事人协议为必经程序。 (44)下列两种情形下的合同变更必须经由法院或仲裁机构的裁决:。 例如:因重大误解而成立的合同,不论是撤销还是变更,均须经由法院或仲裁机构的裁决。 ,无论是解除合同还是变更合同,均须经由法院或仲裁机构裁决。 而如果合同的变更是基于形成权人单方意思表示的,则无须经法院或仲裁机构裁决,也无须当事人协商。 (四)合同变更须遵守法律要求的方式。 一般而言,变更合同的形式应与订立合同的形式一致。 依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合同订立应进行批准、登记的,当事人变更合同也应办理相应的批准、登记手续方能生效。 (一)合同的变更以原合同的存在为前提。 ,原合同有对价关系的仍保有同时履行抗辩权。 ,只是在增加债务人负担的情况下,非经保证人或物上保证人同意,保证人对加重部分不承担保证责任。 C C。 物的担保不及于扩张的债权价值额。 D.变更,除另有约定的以外,原则向将来发生效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 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力。 (二)有关批准、登记的手续合同法第777条第22款(三)合同变更与违约责任:第民法通则第115条规定:“合同的变更或者解除,不影响当事人要求赔偿损失的权利。 ,如果合同的变更将会使一方当事人利益受到损害,双方当事人应当就损失的处理作出约定;如果没有约定,则因变更合同而受益的一方应赔偿受损一方的损失。 因一方违约而协商变更合同的,并不因为变更了合同而免除了违约人的责任。 B B至于何种类型。 的合同变更与损害赔偿并存,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四)主合同变更对保证的影响:按照担保法第第424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030条第二节合同权利与义务终止 一、合同权利与义务终止的含义:合同权利与义务的终止,是指由于一定的法律事实发生,使合同设定的权利与义务归于消灭的法律现象。 ()合同终止与相应概念:11合同终止与合同解除。 从合同法的规定来看,解除是原因之一,终止是结果。 解除就能够区分为溯及既往的解除和不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 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溯及既往、面向将来的解除。 22合同终止与债的消灭(二)结算和清理条款、解决争议的条款合同法第898条规定,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不影响合同中结算和清理条款的效力。 “结算和清理条款”,是指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关于经济往来或财务的结算以及合同终止后处理遗留财产问题的条款。 另据合同法第757条的规定,合同终止的,不影响合同中独立存在的有关解决争议方法的条款的效力。 二、合同终止原因我国合同法第191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l l)债务已经按照约定履行; (22)合同解除; (33)债务相互抵销; (44)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 (55)债权人免除债务; (66)债权债务同归一人; (77)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它情形。 三、合同后义务:合同法第292条规定,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后,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交易惯例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对合同后义务,也有人称为后合同义务。 合同后义务是合同终止后当事人应当履行的义务。 合同后义务能够是作为形式,也能够是不作为方式。 合同后义务是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和交易习惯而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 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产生的法定义务。 第三节合同的解除相关法条1:合同法第393条第第494条下列条文是关于法定解除权的特别规定。 第合同法第969条第第8148条第第7167条第第5195条第第3203条第第9219条第第224条第第2232条第第3233条第第3253条第8268条第第8308条第第7337条第第0410条。 合同法第393条第第494条下列条文是关于法定解除权的特别规定。 担保法第第727条。 保险法11月月11日施行第第515条。 海商法第6226条。 合伙企业法第646条第747条第第050条。 著作权法第131条。 劳动法第525条第第626条第第232条。 下列条文规定的是不得解除合同的情形。 保险法第第616条第第535条。 海商法第7227条第8228条。 劳动法第929条。 相关法条2:合同法第595条第第696条第第797条。 民法通则第7107条第第5115条。 一、合同解除的概念与特征(一)概念:合同解除是指在合同有效成立之后,当事人双方通过协议或者一方行使约定或法定解除权的方式,使当事人设定权利与义务关系自始或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 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仅向将来消灭或终止的行为。 双方当事人以协议方式解除合同或者一方行使约定解除权而解除合同称为合意解除。 一方行使法定解除权而解除合同称为单方解除,法定解除权是一种形成权。 (二)合同解除的特征:l l合同解除以合同的有效成立为前提22合同解除必须具备解除的条件33合同解除原则上必须有解除行为33合同解除原则上必须有解除行为:当解除的条件具备时,合同并不必然解除,如果要使其解除,一般还需要解除行为。 解除行为是当事人的行为,当事人是解除行为的主体。 但适用情势变更原则时的解除则由法院根据具体情况而裁决的,不需要解除行为。 解除行为包括两种:双方协议解除和单方解除。 44解除的效果是使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消灭: (11)使合同效力终止,导致合同关系消灭; (22)合同解除的效力原则上面向将来,并且不要求一律恢复原状已履行的,一般保持其效力,只有特殊情况下才有溯及力。 (三)分类合同的解除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合同解除是指在合同依法成立后而尚未全部履行前,当事人一方基于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行使解除权而使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 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合同关系归于消灭的的一种法律行为;广义的合同解除包括狭义的合同解除和协议解除。 大陆法系民法认为,合同解除是以解除权存在为必要的,而协议解除为双方合意的行为,因而不属于合同解除的范畴。 大陆法系民法采取狭义的合同解除。 我国合同法对合同解除采取了广。 义的概念,包括协议解除、约定解除和法定解除。 11协议解除:又称双方解除,是当事人双方就消灭有效合同达成意思表示一致。 解除有效合同的协议又称反对合同。 原则上,只要解除原合同的协议不违反法律,当事人得自由为之。 22单方约定解除:指一方当事人的解除权当事人双方在合同中的约定。 当符合合同约定的解除情形出现时,享有解除权的一方以单方意思表示即可使合同消灭,不必征得对方同意。 33单方法定解除 (11)含义:法理同单方约定解除,约定解除权与法定解除权均为形成权。 但单方法定解除的解除权法律的规定而非当事人的约定。 其不同于合意解除之处在于:合意解除需要当事人事先协商一致(预定解除权)或事后协商一致(以第二个合同解除第一个合同),法定解除权是一种单方解除权,但不是指一方独享解除权,而是指在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 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符合法定条件时一方当事人将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通知对方,即可产生解除的效果。 (2)立法趣旨:法律直接规定解除的条件,表面上看是赋予当事人以合同解除权,究其立法意思,。 实质是限制在一方违约情况下对方的单方解除权。 二、合同解除的条件合同解除的条件可分为法定解除的条件、协议解除的条件和约定解除的条件。 (一)法定解除的条件11法定事由解除的条件(法定解除权之一:一般规定)合同法第494条 (11)因不可抗力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 一方发生不可抗力。 ,发生方与对方均有法定解除权。 并非一旦发生不可抗力即发生解除权。 因不可抗力而解除合同的,发生方可免除损害赔偿责任(合同法第7117条);前项免责之生效,发生方须具备三个条件(合同法第8118条):; (22)预期违约。 预期违约是指履行期届满前,一方明确表示或以自己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限于主要债;务);前项情形下仅仅非违约方享有法定解除权;非违约方解除合同后,还可要求对方负损害赔偿责任(合同法第8108条)。 (33)迟延履行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 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合同法第494条第 (33) (44)项区分了两种情况。 ,非违约方有无法定解除权,应区别对待。 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于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的,另一方得解除合同。 换言之,此时非违约方解除权之发生,以尽“催告义务”且忍耐一个“合理期限”为要件(具体个例见合同法第7227条)一方迟延履行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非违约方不经催告,可径直解除合同。 这是对迟延履行构成根本违约的解除权规定,实践中常见的是合同的履行期限有特殊意义者。 (44)其它根本违约行为依合同法第494条及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525条规定,根本违约的构成须两个要件:一方违约的后果使受害人蒙受损害,“以至于实际上剥夺了他根据合同规定有权期待得到的东西。 即后果严重,使对方“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前一后果为违约方预知,且一个同等资格、通情达理的人处于相同情况下也会预知的发生根本违约的结果。 依合同实践,根本违约行为包括:不履行;迟延履行;瑕疵履行;部分履行;其它。 一方发生根本违约的,法定解除权在非违约方。 (55)法定的其它情形合同法分则及单行法还有许多关于单方任意解除权的特别规定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 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特别规定(11。 )特定一方有任意解除权的(法定任意解除)。 任意解除是无须特定事由,依一方的意思表示即可产生解除效力。 比如,合同法第8268条、第第0410条这种随时解除合同的权利,因不需要法定事由,因而称为任意解除权。 任意解除权只产生于法律明文规定的合同,在这个意义上,任意解除也是法定解除,只不过对于一般的法定解除,法律规定了解除的原因,而对于。 任意解除,法律规定了能够任意解除的合同种类。 以下几种情形,不需对方有违约行为的,当事人亦有解除权:合同法第5195条:赠与人;合同法第2232条:不定期租赁合同的双方;合同法第8268条:承揽合同之定作人;合同法第8308条:;货运合同之托运人;合同法第第7337条:标的已公开的技术开发合同的双方;合同法第0410条:委托合同的双方;担保法第727条:;无保证期间的最高额保证人;保险法第515条:保险合同之投保人;合伙企业法第747条:无合伙期限的合伙人。 (22)一方违约,另一方有特别解除权的合同法第969条:不安抗辩权人;合同法第7167条:分期付款买受人未付款达总额77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 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第以上时,出卖人有解除极;合同法第203条:借款人违反贷款用途时,贷款人有解除权;合同法第4224条条22款:承租人擅自转租时,出租人有解除权;合同法第3233条:租赁物危及安全、健康时,承租人有解除权;合同法第第3253条第22款:承揽人擅自转包时,定作人有解除极;(著作权法第五条33款:图书脱销后出版者拒绝重印、再版时,版权人有解除权;合伙企业法第050条:名为除名,实为合同解除;合伙企业法第646条第 (44)项:非违约合伙人有解除权。 (33)明令不得解除的保险法第616条:保险人;保险法第第535条:货运保险、运输工具航程保险,责任开始后,合同双方;海商法第7227条第11款:海上保险责任开始后,合同双方;海商法第8228条:海上货运保险、船舶的航次保险,责任开始后,被保险人;劳动法第929条:用人单位。 (44)关于买卖合同中交付的标的物数物中一物不合格及分批支付买卖合同的解除权(合同法第5165条、第6166条) (55)其它A.保险法:第717条第22款;第36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 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条第33款;第737条;第353条;第959。 条。 B.海商法:第89090条;第797条;第100条;第13l-2132条;第4134条;第1400条;第6146条;第2152条;第1589159条;第第3223条第11款;第6226条;第0230条。 C.劳动法:第525条;第626条;第727条;第828条;第131条;第232条。 D.商品房买卖合同解释第12515条、第919条。 (二)协议解除的条件,因此它要具备合同成立、生效的有效要件。 ;B B意思表示真实;。 :均是用合同形式把原订的合同加以解除。 两者的不同点在于;约定解除是以合同来规定当事人方或双方有解除权;而协议解除是以一个新合同来解除原订的合同,与解除权无关(三)约定解除的条件(依约定的形成权解除)约定解除,是指合同当事人在合同成立后生效前约定保留解除合同的权利。 约定解除权既可为一方保留,也可为双方保留。 三、合同解除的程序行使解权的主体,包括解除权人以及他们的代理人、继承人和合同代位受让人。 (一)法定解除,须有解除权的一方通知另一方解除合同。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 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解除权按其性质来讲,是一种形成权。 第三节合同的解除 三、合同解除的程序(一)法定解除,须有解除权的一方通知另一方解除合同。 ,应当通知对方。 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 ,可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合同的效力。 、行政法规规定解除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 应当注意:解除权的行使有限制,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解除极行使期限的,期限届满当事人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 法律没有规定或者当事人没有约定解除权的行使期限,经对方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 (二)事后协商解除是当事人“以第二个合同解除第一个合同”,适用要约和承诺及相关规则规则。 (合意解除、协议解除的程序)采取协议解除程序发生效力的时间分两种情形:,有关部门批准该解除的日期即为合同解除的日期。 ,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之时就是合同解除生效之时,或者由双方当事人商定解除生效的日期。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 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三)行使预先约定的解除权,由解除权人通知相对人。 第三节合同的解除 四、解除权的行使(一)解除权为形成权为,否则,为对方催告后的合理期限(一般为33个月);未催告的,为解除权发生之日起11年。 ,解除权消灭。 (二)何时生效,单方解除之意思表示到达对方即生效,合同即告解除。 ,不以对方同意为要件。 ,应向法院或仲裁庭提起确认之诉。 【提示】该判决既然为确认判决,合同解除时间应回溯到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