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15课 戊戌变法课件岳麓版选修一第15课 戊戌变法.ppt_第1页
高中历史第15课 戊戌变法课件岳麓版选修一第15课 戊戌变法.ppt_第2页
高中历史第15课 戊戌变法课件岳麓版选修一第15课 戊戌变法.ppt_第3页
高中历史第15课 戊戌变法课件岳麓版选修一第15课 戊戌变法.ppt_第4页
高中历史第15课 戊戌变法课件岳麓版选修一第15课 戊戌变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甲午的震撼 维新思潮的兴起 公车上书 强学会与 时务报 百日新政 无力回天 维新时期的遗产 课第15课戊戌变法 导入 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战争 清朝失败后 面临着瓜剖豆分的危机 如何在危机中自救 怎样才能在强敌如林的世界中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 当时的中国人如何解答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 带着这样的问题 让我们重温戊戌变法那惊天动地的历史时刻 甲午的震撼 高升 号运兵船被日舰击沉 1894年7月25日 日本海军突袭运载中国士兵的英商轮 高升 号 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 大清光绪皇帝宣战谕旨 突有倭船多只 乘我不备 在牙山口外海面 开炮轰击 伤我运船 变诈情形 殊非意料所及 该国不遵条约 不守公法 任意鸱张 专行诡计 衅开自彼 公论昭然 大清光绪皇帝宣战谕旨 中日甲午战争形势图 中日 马关条约 的签订 1895年 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 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谈判 被迫签订了中日 马关条约 签订 马关条约 的春帆楼原址 日方保存的 马关条约 可见伊藤博文和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的签名 李鸿章 伊藤博文 中日 马关条约 节选 第一款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 故凡有亏损独立自主体制 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 嗣后全行废绝 第二款中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 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 永远让与日本 一 下开划界以内之奉天省南边地方 从鸭绿江口溯该江以抵安平河口 又从该河口划至凤凰城 海城及营口而止 画成拆线以南地方 所有前开各城市邑皆包括在划界线内 该线抵营口之辽河后 即顺流至海口止 彼此以河中心为分界 辽东湾东岸及黄海北岸在奉天省所属诸岛屿 亦一并在所让境内 二 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三 澎湖列岛 即英国格林尼次东经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 及北纬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 第四款中国约将库平银贰万万两交与日本 作为赔偿军费 该款分作八次交完 第一次伍千万两 应在本约批准 互换后六个月内交清 第二次伍干万两应在本约批准 互换后十二个月内交清 余款平分六次递年交纳 第六款第一 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 应准添设下开各处 立为通商口岸 以便日本臣民往来侨寓 从事商业 工艺 制作 所有添设口岸均照向开通商海口或向开内地镇市章程一体办理 应得优例及利益等亦当一律享受 一 湖北省荆州府沙市 二 四川省重庆府 三 江苏省苏州府 四 浙江省杭州府 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于前开各口驻扎 第二 日本轮船得驶入下开各口 附搭行客 装运货购 一 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 二 从上海驶进吴淞口沿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 杭州府 第三 日本臣民在中国内地购买经工货件 若自生之物 或将进口商货运往内地之时 欲暂行存栈 除勿庸输纳税钞派征一切诸费外 得暂租栈房存货 第四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 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 只交所订进口税 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 其余内地运送税 内地税 钞课 杂派 以及在中国内地沾及寄存栈房之益 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 至应享优例豁除 亦莫不相同 马关条约 内容 1895年6月2日 日本正式公布吞并台湾 澎湖 清政府官员反对 马关条约 的奏疏 当时围绕中日甲午战争的一些言论 台湾岛已割日本 颐和园又搭天棚 不怕倭寇来 只怕中堂反 万寿无疆 普天同庆 三军败绩 割地求和 伊藤博文 内无相 外无将 不得已玉帛相将 李鸿章 天难度 地难量 这才是帝王度量 我君可欺 而我民不可欺 我官可玩 而我民不可玩 申报 1895年7月15日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 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我皇上赫然发愤 排众议 冒疑难 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 实自失胶州 旅顺 大连湾 威海卫以后始也 梁启超 戊戌变法记 梁启超 有感一首 写于1896年 谭嗣同世间无物抵春愁 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 维新思潮的兴起 王韬 王韬 1828 1897 江苏吴县人 1867年至1870年间前往英国译书 并游历英 法 俄等国 1874年 他在香港主编 循环日报 评论时政 主张变法自强 提出 富强即治国之本 主张允许 民间自立公司 认为 官办不如民办 他后来回到上海 与洋务派交往密切 常为洋务派出谋献策 但后来 走上批评洋务运动的道路 著作有 弢园文录外编 等数十种 王韬故居 江苏吴县 现为王韬纪念馆 王韬 弢园文录外编 封面 商力兵力要当兼行而并用也 盖练兵以保商 而国威之震 国体之尊 即系于是 王韬 弢园尺牍 上丁中丞书 恃商为国本 王韬 代上广州冯太守书 商富即国富 此西国所以恃商为国本欤 王韬 弢园文录 卷十 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 必集众于上下议院 君可而民否不能行 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 必君民意见相同 而后可颁之于远近 英国政治之美 实为泰西贵国所闻风向慕 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王韬 弢园文录外编 卷2 郑观应 塑像 郑观应 1842 1922 广东香山 今中山市 人 曾长期在英商太古轮船公司任买办 1880年后 经李鸿章推举先后任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 轮船招商局总办 上海电报局总办等职 80年代到90年代初 他在思想上与洋务派发生分歧 逐渐形成维新改良思想 成为早期维新派的重要人物 其著作有 盛世危言 等 郑观应 盛世危言 1878年以后 郑观应受直隶总督李鸿章重用 筹办上海机器织布局 并正式被委派为织布局总办 上海机器织布局 1882年 郑观应接受李鸿章之聘 出任轮船招商局帮办 后升为总办 轮船招商局在上海的总局 习兵战 不如习商战 稽古之世 民以农为本 越今之时 国以商为本 十万之豪富 则胜于有百万之劲卒 欲致富 必首在振工商 欲制西人以自强 莫如振兴商务 只知选购船炮 不重艺学 不兴商务 尚未知富强之本 商战为本 兵战为末 农工商是富强基 初学商战于外人 继则与外人商战 郑观应 议院者 公议政事之院也 集众思 广众益 用人行政一秉至公 法诚良 意诚美矣 无议院 则君民之间势多隔阂 志必乖违 力以权分 权分而力弱 虽立乎万国公法之中 必至有公不公 法不法 环起交攻之势 故欲借公法以维大局 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 郑观应 盛世危言 议院上 欲自强 必先致富 欲致富 必首在振工商 欲振工商 必先讲求学校 速立宪法 尊重道德 改良政治 郑观应 盛世危言 康有为 1858 1927 南海人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首领 1895年发动 公车上书 1898年支持光绪帝 百日维新 变法失败 被迫逃亡海外 1899年组织 保皇会 其思想对中国近代思想界产生重要影响 其一生著作甚丰 有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万木草堂丛书 万木草堂 1891年 康有为创设于广州长兴里 自任总教授 总监督 在此讲学 宣传维新思想 同时 在这里编写了 新学伪经考 等维新变法著作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 康有为 孔子改制考 天赋定理人人得之 人人皆可平等自立 康有为 孟子微 东西各国之强 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 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 以国会立法 以法官司法 以政府行政 而人主总之 立定宪法 同受治焉 人主尊为神圣 不受责任 而政府代之 东西各国 咨行此政体 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 合为一体 国安得不强 伏乞上师尧舜三代 外采东西强国 立行宪法 大开国会 以庶政与国民共之 行三权鼎立之制 则中国之治强 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 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代内阁学士阔普通武作 康有为 康有为故居 位于南海市丹灶镇 康有为书法 梁启超 1876 1929 广东新会人 康有为学生及 公车上书 发起人之一 百曰维新 主要参与者 1896年在上海办 时务报 编辑 西政丛书 创办大同译书局 1925年后任北京图书馆馆长 共著作编为 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的著作 梁启超诗手稿 康有为眉批 梁启超全集 梁启超 变法通议 1896年 西方之言曰 人人有自主之权 何谓自立之权 各尽其所当为之事 各得其所应有之利 公莫大焉 如此则天下平矣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 时务报 第9期 变法之本 在育人才 人才之兴 在开学校 学校之立 在变科举 而一切要其大成 在变官制 梁启超 变法通议 梁启超 今日策中国者 必曰兴民权 梁启超 论湖南应办之事 梁启超著作书影 梁启超书法 梁启超墓 北京香山 谭嗣同 1897年 谭嗣同等人在湖南创办时务学堂时部分教员合影 谭嗣同 仁学 书影 谭嗣同的家书 1898年8月 当时 谭嗣同对变法抱有很大希望 他在家书中说 朝廷毅然变法 国事大有可为 生民之初 本无所谓君臣 则皆民也 民不能相治 亦不暇治 于是共举一民为君 夫曰共举之 则非君择民 而民择君也 夫曰共举之 则其分际又非甚远于民 而不下侪于民也 夫曰共举之 则因有民而后有君 君 末也 民 本也 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 亦岂可因君而累及民哉 谭嗣同 仁学二 数千年来 三纲五伦之惨祸烈毒 由是酷焉矣 君以名桎臣 官以名扼民 父以名压子 夫以名困妻 兄弟朋友各挟一名以相抗拒 而仁尚有少存焉者得乎 然而仁之乱于名也 亦其势自然也 谭嗣同 仁学一 严复 1854 1921 中国启蒙思想家 翻译家 字又陵 福建人 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 留学英国海军学校 1880年 清光绪六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 后升总办 中日甲午战争后 发表 论世变之亟 原强 辟韩 救亡决论 等文 反对顽固保守 主张维新变法 揭露和批判程朱的 理居气先 和陆王的 良知良能 译 天演论 以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的论点 号召人们救亡图存 与天争胜 对当时思想界有很大影响 但也宣扬了庸俗进化论和 是实非幻者 惟意而已 等唯心主义观点 严复曾主办 国闻报 协办通艺学堂 戊戌变法后 他翻译 原富 等 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思想和逻辑学 首次提出 信 达 雅 的翻译标准 辛亥革命后 严复思想日趋保守 1913年列名发起孔教会 1915年列名筹安会 著有 瘉壄堂诗集 严幾道诗文钞 等 著译编为 侯官严氏丛刊 严译名著丛刊 今有 严复集 严复为 天演论 写的序言 1896年 严复所译之书的书影 天行者以物竞为功 物各争存 宜者而立者强 强皆昌 不立者弱 弱乃灭亡 严复 天演论 国者 斯民之公产也 至侯将相者 通国之公仆隶也 严复集 天演论 出版以后 不上几年 便风行全国 竟作了中学生的读物了 在中国屡次战败之后 在庚子辛丑耻辱之后 这个 优胜劣汰 适者生存 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 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 几年之中 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 延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 天演 物竞 淘汰 天择 等等术语都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 口头禅 还有许多人爱用这种名词做自己或儿女的名字 胡适 胡适自传 在上海 严复故居是1920年10月严复从北京回故里时 其好友 当时福建督军李厚基赠送给他的 严复在福州三坊七巷之郎官巷度过生命的最后一年 严复故居的正堂的字画对联 福州市西南郊的盖山阳岐村 福州市西南郊的盖山阳岐村 严复祠堂 严复墓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 想像画 马关条约 签订后 在北京参加科考的举人在康有为的领导下 联名上书光绪帝 表示抗争 公车上书 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 迁都定天下之本 练兵强天下之势 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 窃认为今之为治 当以开创之势治天下 不当以守成之势治天下 易 曰 穷则变 变则通 窃为皇上筹自强之策 计万世之安 非变通旧法 无以为治 夫先王之治天下 与民共之 君民同体 情谊交孚 中国一家 休戚与共 于以恢复琉球 扫荡日本 大雪国耻 耀我威稜 公车上书 现存的谏草亭 现存的松筠庵正门 松筠庵也叫杨椒山祠 位于宣武门外达智桥胡同坐南朝北 它是明嘉靖年间杨继盛的故居 松筠庵为原名 在一些文献中也有写作 松云庵 或 松鹤庵 的 杨继盛 1516年 1555年 字仲芳 号椒山 河北容城人 明嘉靖丁未科 1546年 进士 他是明朝有名的爱国志士 文学家和书法家 故宅中的西侧有杨继盛起草文章的书房 他就是在这里写就了抨击 弹劾权贵的奏章 清代道光的时候僧心泉募集资金在这里建了谏草亭 此亭修建后并在墙壁上镶嵌了杨继盛弹劾严嵩奏章的石刻 石刻是请海盐人著名石刻大家张辛制作的 张辛一直就十分仰慕杨继盛的为人 于是就住在庵中临摹椒山真迹 精勒于石 刻完之后 张辛心竭力尽死于松筠庵内 强学会与 时务报 1895年8月17日 清光绪二十一年六月二十七日 康有为 陈炽等在北京创办 中外纪闻 初名 万国公报 因为与上海外国传教士在上海所办的 万国公报 同名 自46期开始改名为 中外纪闻 双日刊 梁启超 孟麦华任编辑 英国人李提摩太亦参与其事 内容主要为编译西电西报 介绍 列强政治 经济情况和清廷奏章 意在广开知识 宣传变法 每次发行量为二 三千份左右 随 邸报 附送朝官贵人 1896年1月20日被清政府查封 禁止发行 维新派创办的报刊 时务报 国闻报 刊头 北京强学会是维新派的重要政治团体 1895年8月由康有为在北京正式成立 该会每十日集会一次 每次有人演说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北京强学会旧址 1898年4月12日 北京保国会由康有为等人发起成立 是戊戌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的重要政治团体 北京保国会遗址 百日新政 瓜分中国漫画 光绪帝 1871 1908 1875年至1908年在位 他即位时年仅四岁 由慈禧太后 垂帘听政 1887年亲政 但仍由慈禧太后 训政 1889年 太后 撤帘归政 1898年6月11日 光绪帝颁布 明定国是 诏 宣布变法 9月21日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将他幽禁于瀛台 重新把握政权 直到光绪帝死 1898年夏 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大臣 表示变法决心 认为国是不定 则号令不行 遂于6月11日颁布 明定国是 诏 百日维新 从此开始 明定国是 诏 明定国是 诏 节选 数年以来 中外臣工进求时务 多主变法自强 迩者诏书数下 皆经再三审定 筹之至熟 甫议施行 惟是风气尚未大开 论说莫衷一是 或托于老成忧国 以为旧章必应墨守 新法必当摈除 众喙晓晓 空言无补 试问今日时局如此 国势如此 若仍以不练之兵 有限这饷 士无实学 工无良师 强弱相形 贫富悬绝 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 朕惟国是不定 则号令不行 极其流弊 必至门户纷争 互相水火 徒蹈宋明积习 于时政毫无裨益 即以中国大经大法而论 五帝三王 不相沿袭 譬之冬袭夏葛 势不两存 用特明白宣示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 自王公以及士庶 各宣努力向上 发愤为雄 以圣贤义理之学 植其根本 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 实力讲求 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专心致志 精益求精 毋徒袭其皮毛 毋竞腾其口说 总期化无用为有用 以成通经济变之才 将此通谕知之 1898年9月5日 光绪帝引用维新派人士林旭 杨锐 谭嗣同和刘光第 授以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参预新政 此后 百日维新 中光绪帝的上谕大多出自他们的手笔 军机处内景 擢升维新派人士进入中央机构谕内阁 候补侍读杨锐 刑部候补主事刘光第 内阁候补中书林旭 江苏候补知府谭嗣同 均著赏加四品卿衔 在军机章京上行走 参随同新政事宜 光绪帝上谕 9月5日 林旭像 杨锐像 刘光第像 谭嗣同像 无力回天 慈禧太后像 1889年 光绪十五年 慈禧太后 撤帘归政 表面上将政权交给光绪帝 自己退居颐和园休养 实际上仍然操纵着国家大权 乐寿堂即为慈禧太后在颐和园居住的地方 光绪帝 百日维新 时 慈禧太后即在此不断密谋 后来发动了 戊戌政变 北京颐和园乐寿堂 翁同龢 荣禄 三条上谕一 革除翁同龢的一切职务 驱逐回籍 二 授任新职的二品大臣须到皇太后面前谢恩 三 任命荣禄署理直隶总督 统率北洋三军 1895年 戊戌变法期间 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 新建陆军 光绪帝得知慈禧太后想发动政变后 派谭嗣同去劝说袁世凯保护皇帝 袁世凯假意答应 却向直隶总督荣禄告密 促使政变迅速发生 袁世凯像 慈禧太后乘轿像 瀛台 在北京南海中 三面临水 慈禧太后发动 戊戌政变 后 将光绪帝幽禁在这里 后来光绪帝死于此 瀛台 慈禧太后发动 戊戌政变 后 重新 垂帘听政 的上谕 临朝听政 上谕 1898年9月21日 谕内阁 慈禧皇太后两次垂帘听政 办理朝政 宏济对艰 无不尽美尽善 因念宗社为重 朕 再三吁恳慈恩训政 仰蒙俯如所请 此乃天下臣民之福 由今日始 在便殿办事 本月初八日 朕率王大臣在勤政殿行礼 戊戌六君子被杀时的新闻报道 杨深秀 其守旧者 谓新法概宜屏绝 其开新者 谓旧法概宜扫除 小则见诸论说 大则形诸奏牍 互相水火 有如仇雠 山东道监察御使杨深秀折 戊戌变法 被害的 戊戌六君子 中 除谭嗣同 林旭 杨锐和刘光第外 还有杨深秀和康广仁 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