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要点复习专题二.doc_第1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要点复习专题二.doc_第2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要点复习专题二.doc_第3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要点复习专题二.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2013级A部历史(必修一)专题二总结一、中国近代史概述:1时间界限: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主权而不是全部的主权,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国家,但实际上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受殖民者控制,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指既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形式上仍是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中国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因素不断发展壮大,是历史的进步。3社会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到1919)4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到1949)二、知识结构时空定位考点1 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发动的侵略一、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1、原因 (1)根本原因: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国门,变中国为它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2)直接原因:虎门销烟。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和西方列强签订南京条约。(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2)1843年,南京条约附件:即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领事裁判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中英虎门条约)这就是说只要中国给其他国家好处,英国就可以同享。正常的国际交往中,最惠国待遇应是双方互惠。英国只要求中国给予英国最惠国待遇,却未承诺英国给予中国同等待遇。这就成为签约双方不平等的片面最惠国待遇。继英国之后,有15个国家先后从清政府那里得到片面最惠国待遇。3、南京条约影响:社会性质的变化: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最主要影响)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革命任务: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1862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十二生肖铜首像)(可补充下此间的条约及对中国的影响,如沙俄对中国领土的侵吞)三、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1895年)1、背景:国际背景:19世纪末,各资本主义强国迅速向帝国主义过渡。根本原因: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国势强盛起来,对外侵略扩张野心膨胀:制定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直接原因:利用朝鲜东学党起义,蓄意挑起战争。2、结果: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内 容危 害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从此帝国主义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了解大致意思即可)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赔款数额,大致相当于当时清朝三年的财政收入,迫使清政府为此不得不向列强进行“政治借款” (了解大致意思即可)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阜,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向以上各口岸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了解大致意思即可)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允许日本在华投资办厂,拓展了其对华资本输出的途经,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了解大致意思即可)马关条约影响: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1901年)1、背景: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帝斗争不断高涨。2、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3、经过:1900年,英美等组成联军,由天津向北京进犯,攻陷了天津、北京。 4、结果:1901年,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辛丑条约。内容: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参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最能体现清政府成为列强的代理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5、辛丑条约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考点2 1840年至l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1、三元里人民抗英概况:鸦片战争中,广州北郊三元里一带的爱国绅民,自发与英军作战。意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2、黄海海战1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爆发时间:1894年9月2清军爱国将领:海军提督丁汝昌、“致远”管带邓世昌等。 3结果: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北洋大臣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从而失去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最终在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马关条约签订,割台湾。台湾爱国军民反割台,与日血战,显示了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爱国主义精神。在日本此后统治台湾的50年(1895年-1945年)里,台湾人民一直没有停止过反抗殖民统治和争取宝岛回归祖国的斗争。4、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义和团运动 兴起原因: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加深。 旗号:“扶清灭洋”。 结果:遭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性质:反帝爱国运动。 局限性:盲目排外,没有先进的指导思想和领导阶级。 影响: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义和团运动也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意义: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持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考点3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一、侵华日军的罪行1、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侵占整个东北。2、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成为抗日战争的开端。3、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4、侵华日军发动的细菌战和毒气战的罪行二、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建立的原因: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抗日救亡运动空前高涨。(2)建立的过程: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2月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要抵抗暴力。八一三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3)建立的意义:是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2、正面战场的抗战(1)正面战场主要战役:凇沪会战、太原会战与平型关大捷(在太原会战中,八路军115师在林彪率领下同日军在平型关激战,取得胜利,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徐州会战与台儿庄战役(在徐州会战中,国民党军队由李宗仁指挥,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武汉会战、(1938年10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枣宜会战(张自忠牺牲)。结果:未能阻挡日军的进攻。原因:国民政府执行片面抗战路线。3、敌后战场(1)敌后战场的抗战洛川会议: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首府为延安。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的百团大战,是抗战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在抗战的防御阶段,敌后战场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三、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历史地位1、胜利: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美英等国集结重兵准备在日本登陆;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击溃日本精锐关东军;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订投降书,中国抗战取得最后胜利。2、原因:全民族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3、意义:国内:是一百多年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反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