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普通高中新课程中的数学史课件人教版选修三.ppt_第1页
高中数学普通高中新课程中的数学史课件人教版选修三.ppt_第2页
高中数学普通高中新课程中的数学史课件人教版选修三.ppt_第3页
高中数学普通高中新课程中的数学史课件人教版选修三.ppt_第4页
高中数学普通高中新课程中的数学史课件人教版选修三.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程中的数学史 数学史专题教学设计 数学史专题教学设计过程 数学史专题教学设计 可接受性 数学史专题的内容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实用性 数学史专题的教学应与必修课相结合 或为必修课服务 或为必修课内容之拓展和深入 科学性 数学史专题的教学内容应符合史实 教学设计应符合课程标准及有关教学理论 可操作性 数学史专题的内容应为教师所易于接受 教学设计应为教师所易于操作 案例1从多边形数到棱锥数 形数 figurednumbers 理论可以上溯到毕达哥拉斯 pythagoras 569b c 500b c 本人 用一点 或一个小石子 代表1 两点 或两个小石子 代表2 三点 或三个小石子 代表3 等等 毕达哥拉斯学派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建立了数和形之间的联系 早期毕达哥拉斯学派似乎已经熟悉利用小石子或点来构造三角形数和正方形数 晚期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成员尼可麦丘 nicomachus 60 120 以及稍后的泰恩 theon 约2世纪上半叶 则讨论了各种平面数 包括三角形数 正方形数 长方形数 五边形数 六边形数等等 和立体数 包括立方数 棱锥数等等 案例1从多边形数到棱锥数 问题1 归纳 猜想 论证 第1课时 依次计算数列1 1 2 1 1 2 3 2 1 1 2 3 4 3 2 1 的前四项值 由此猜测的结果 并加以证明 案例1从多边形数到棱锥数 正方形数 案例1从多边形数到棱锥数 古希腊数学家iamblichus 公元4世纪 在研究nicomachus 算术引论 一书时发现 n2iamblichus或许正是从正方形数的构造中发现上述结论的 案例1从多边形数到棱锥数 问题2 2006广东数学高考题 在德国不莱梅举行的第48届世乒赛期间 某商场橱窗里用同样的乒乓球成若干堆 正三棱锥 形的展品 其中第一堆只有一层 就一个球 第2 3 4堆最底层 第一层 分别按图所示方式固定摆放 从第二层开始 每层的小球自然垒放在下一层之上 第n堆第n层就放一个乒乓球 以f n 表示第n堆的乒乓球总数 则f 3 f n 案例1从多边形数到棱锥数 后期毕达哥拉斯学派数学家尼可麦丘在 算术引论 中将多边形数推广到立体数 前四个三棱锥数为11 31 3 61 3 6 10 案例1从多边形数到棱锥数 第n个三棱锥数为 nicomachus 1世纪 案例1从多边形数到棱锥数 前四个四棱锥数为11 41 4 91 4 9 16第n个四棱锥数为 案例2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莱因得纸草书 约公元前1650年 案例2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莱因得纸草上的等比数列问题 案例2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案例2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欧几里得 几何原本 公元前3世纪 第9卷命题35 案例2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案例3二次幂和公式 巴比论 泥版数学文献 约公元前3000年 但我们无法判断古代巴比伦人是否知道一般公式 案例3二次幂和公式 阿基米德 archimedes 前287 212 论劈锥曲面体与球体 命题2引理 论螺线 命题10 案例3二次幂和公式 阿基米德 案例3二次幂和公式 案例3二次幂和公式 案例3二次幂和公式 案例3二次幂和公式 案例3二次幂和公式 案例3二次幂和公式 案例3二次幂和公式 案例3二次幂和公式 案例3二次幂和公式 阿基米德杠杆原理的启示 物理视角下的二次幂和fehr 1963 伏尔泰曾说过 如果没有上帝 那就有必要创造一个出来 同样 我们也可以断言 在数学学习中 如果没有该学科的物理应用 那就有必要创造出一些来 案例3二次幂和公式 阿基米德原理 尼加拉瓜 1971 案例3二次幂和公式 案例3二次幂和公式 案例3二次幂和公式 阿尔 海赛姆 al haitham 965 1039 10 11世纪波斯数学家 案例3二次幂和公式 案例3二次幂和公式 吉尔森 r levibengershon 1288 1344 计算者之书 maasehhoshev 案例3二次幂和公式 边长分别为1 2 3 n的n个正方形面积之和即为二次幂和 案例3二次幂和公式 吉尔森公式的几何图示 扩缩法 案例3二次幂和公式 案例3二次幂和公式 帕斯卡 b pascal 1623 1662 案例3二次幂和公式 分别令r 1 2 n 将个等式相加即得 案例3二次幂和公式 三角形法 案例3二次幂和公式 案例3二次幂和公式 案例3二次幂和公式 案例3二次幂和公式 体积法 案例3二次幂和公式 案例4球体积公式 阿基米德 案例4球体积公式 案例4球体积公式 ah at 圆柱截面 圆锥截面 球截面 圆锥截面 球截面 圆柱截面 圆锥aef 球 圆柱eg 案例4球体积公式 球 4圆锥abd 案例4球体积公式 案例4球体积公式 球外切圆柱之表面积 案例4球体积公式 案例4球体积公式 刘徽 3世纪 与祖暅 5世纪 牟合方盖 案例4球体积公式 中国传统数学的代表人物 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 案例4球体积公式 利用3dsmax软件制作的牟合方盖 案例4球体积公式 八分之一合盖的截面 案例4球体积公式 内棋 八分之一合盖 案例4球体积公式 外棋 立方之内 合盖之外 部分 案例4球体积公式 倒立的阳马 案例4球体积公式 开普勒 j kepler 1571 1630 测量酒桶体积的新科学 1615 将球体积看成是无穷多个小棱锥的体积之和 这些棱锥的顶点在球心 底在球面上 于是由棱锥体积公式可得球积公式 案例4球体积公式 开普勒 案例4球体积公式 卡瓦列利 b cavalieri 1598 1647 连续体不可分量的几何学 1629 案例4球体积公式 圆柱截面 圆锥截面 半球截面 圆柱体积 圆锥体积 半球体积 案例4球体积公式 松永良弼 1690 1744 算法集成 案例4球体积公式 案例5割补法与出入相补原理 问题1如图 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2 aa1 bb1 cc1均垂直于平面abc 求几何体的体积 案例5割补法与出入相补原理 问题2如图 已知多面体abc defg中 ab ac ad两两垂直 平面abc 平面defg 平面bef 平面adgc ab ad dg 2 ac ef 1 求该多面体的体积 案例5割补法与出入相补原理 案例5割补法与出入相补原理 案例5割补法与出入相补原理 案例5割补法与出入相补原理 案例5割补法与出入相补原理 案例5割补法与出入相补原理 刘徽原理 案例5割补法与出入相补原理 案例5割补法与出入相补原理 案例6费马与笛卡儿研究的轨迹问题 问题1 费马 平面与立体轨迹引论 动点p到两定点m和n距离的平方和与三角形pmn的面积之比等于给定比 求点p的轨迹 如图3 设p为满足已知条件的任一点 pz为mn的垂线 z为垂足 mn a mz x zp y 则由已知条件得 其中k为常数 即 案例6费马与笛卡儿研究的轨迹问题 即 其中k为常数 这就是z沿mn运动时 变线段zp的另一端点p所画出的曲线的方程 那么 这是什么曲线呢 案例6费马与笛卡儿研究的轨迹问题 取mn的中点a 过a作mn的垂线段ab 使得4ab a k 以ab为直径作半圆acb 在其上取点c 使得ac an 以b为圆心 bc为半径作圆 在该圆上任取一点p 则pm和pn的平方和与三角形pmn面积之比等于给定比 案例6费马与笛卡儿研究的轨迹问题 这里 费马给出了方程所确定的轨迹的作图法 该轨迹是一个圆 费马的方法相当于将方程化成 案例6费马与笛卡儿研究的轨迹问题 问题2 帕普斯三线问题之特殊情形 设给定3条直线ab ad ef 其中直线ab与ef互相平行 ad垂直于ab 动点c到3条已知直线的距离cb cd cf满足 求c点轨迹 案例6费马与笛卡儿研究的轨迹问题 案例6费马与笛卡儿研究的轨迹问题 问题3 帕普斯四线问题之特殊情形 设给定4条直线 其中ab和ef平行 ad和gh平行 且ab与ad垂直 动点c且到它们的距离为cb cd cf和ch 满足cb cf cd ch 求c点轨迹 案例6费马与笛卡儿研究的轨迹问题 案例7历史上的函数概念 函数概念应该成为中学数学的基石 f klein 1849 1925 从伽利略到狄利克雷 数学家一直绞尽脑汁去理解函数的概念 但现在却由定义域 值域和序偶 第一个数相同时第二个数也必须相同 来玩弄把戏 m kline 1958 案例7历史上的函数概念 20世纪50和60年代函数的形式化定义是一个大错误 我们可以将函数说成是法则 机器 但决不能把它说成是序偶的集合 thorpe中学阶段应该教简单易懂的函数概念 m a malik 1980 案例7历史上的函数概念 较之函数的现代定义 职前 教师对函数的理解要狭隘得多 原始得多 既然如此 我们还能期望他们按照现代课本上出现的函数的现代定义来教吗 参与者对函数的不完善的理解是有问题的 这又会导致他们学生的函数定义与表象之间的不一致性 使学生的函数概念表象与18世纪的表象相类似 r even 案例7历史上的函数概念 约翰 伯努利 1718 一个变量的函数是由该变量和一些常数以任何方式组成的量 johannbernoulli 1667 1748 案例7历史上的函数概念 欧拉 1748 一个变量的函数是由该变量和一些数或常量以任何方式组成的解析式 leonhardeuler 1707 1783 案例7历史上的函数概念 欧拉 1755 如果某些量依赖于另一些量 当后面这些量变化时 前面这些变量也随之变化 则前面的量称为后面的量的函数 leonhardeuler 1707 1783 案例7历史上的函数概念 孔多塞 设有若干量x y z f 对于x y z 的每一个确定的值 f有一个或多个确定的值与之对应 则称f为x y z 的一个函数 a n c condorcet 1743 1794 案例7历史上的函数概念 拉克洛瓦 s f lacroix 1765 1843 1797 任何一个量 如果它的值依赖于一个或多个其他的量 那么它就称为这些量的函数 不管我们知不知道这种依赖关系是通过什么运算实现的 案例7历史上的函数概念 拉格朗日 1797 所谓一个或几个量的函数 是指任意一个用于运算的表达式 这些量以任意方式出现于表达式中 表达式中可以有 也可以没有 其它一些具有给定的不变值的量 而函数的量可以取所有可能的值 j l lagrange 1736 1813 案例7历史上的函数概念 傅立叶 1822 函数f x 代表一系列的值或纵坐标 它们中的每一个都是任意的 对于无限多个给定的横坐标x的值 有同样多个纵坐标f x 的值 所有的值要么为正数 要么为负数 要么是零 无需假设这些纵坐标满足同一个法则 它们可以任何方式接续 每一个都好象是单个的量 j fourier 1768 1830 案例7历史上的函数概念 柯西 分析教程 1821 当变量之间这样联系起来 即给定了这些变量中的一个值 就可以决定所有其它变量的值的时候 人们通常想像这些量是用其中的一个来表达的 这时这个量就被称为自变量 而用自变量表示的其它量就叫做该变量的函数 a l cauchy 1789 1857 案例7历史上的函数概念 罗巴切夫斯基 1834 x的函数是这样的一个数 它对于每个x都有确定的值 并且随着x的变化而逐渐变化 函数值或者由解析式给出 或者由一个条件给出 这个条件提供了一种检验所有的数并选择其中之一的方法 或者虽然依赖关系存在但可以是未知的 lobachevsky 1792 1856 案例7历史上的函数概念 狄里克雷 1837 设a b是两个确定的值 x是可取a b之间一切值的变量 如果对于每一个x 有惟一有限的y值与它对应 使得当x从a到b连续变化时 也逐渐变化 那么y就称为该区间上x的一个连续函数 在整个区间上 y无需按照同一种规律依赖于x 也无需单单考虑能用数学运算来表示的关系 l dirichlet 1805 1859 案例7历史上的函数概念 斯托克斯 1847 函数是这样一个量 它的值以任意方式依赖于构成它的一个或几个变量的值 因此 函数不必通过任何代数符号的组合来表达 甚至在变量的很近的界限之间也是如此 g g stokes 1819 1903 案例7历史上的函数概念 黎曼 1851 假定z是一个变量 它可以逐次取所有可能的实数值 若对它的每一个值 都有不定量w的惟一的值与之相对应 则称w为z的函数 b riemann 1826 1866 案例7历史上的函数概念 布尔 1854 任何包含符号x的代数式称为x的函数 并用一般的简记符号f x 来表示 g boole 1815 1864 案例7历史上的函数概念 汉克尔 1870 x的一个函数被称为f x 如果对于某区间内x的每一个值 f x 都有的惟一确定的值与之相关联 此外 f x 是通过量的解析运算还是通过别的方式确定 根本无关紧要 f x 的值只须处处惟一确定 h hankel 1839 1873 案例7历史上的函数概念 戴德金 1887 函数就是系统s的一个映射 对于s中每一个确定的元素s 按照法则 都有一个确定的对象与之相关联 这个对象称为s的象 以 s 将表示 也可以说 s 是由s通过映射产生的 即s通过映射变换成 s r dedekind 1831 1916 案例7历史上的函数概念 坦纳里 1904 考虑不同数的集合 x 将这些数看成是x的取值 于是x就是一个变量 假设x的每一个值 即集合 x 的每一个元素 对应于一个数 这个数可以看成是字母y的取值 我们说y是由该集合 x 所确定的x的函数 如果定义了对应关系 就定义了该集合上的一个函数 y所取的不同值的集合 y 是由同一个对应关系确定的 我们说b是 y 的一个元素 即 x 的一个元素a与数b对应 x 的每一个元素对应于 y 的一个元素 反之亦然 但在前面的定义中 并没有排除 x 的几个不同元素对应于 y 的同一个元素 换言之 x 和y 之间的对应不一定是完全的 j tannery 1848 1910 案例7历史上的函数概念 维布伦 若在变量y的集合与另一个变量x的集合之间有这样的关系成立 即对x的每一个值 有完全确定的y值与之对应 则称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 o veblen 1880 1960 案例7历史上的函数概念 皮亚诺 1911 函数是这样一种关系u 对于任意的x y和z 如果第二个元素相同的两个序偶y x和z x满足这个关系 那么必有y x g peano 1858 1932 案例7历史上的函数概念 豪斯道夫 1914 设p是序偶p a b 组成的一个集合 对于每一个 称b为a的象 在特殊情况下 每个a只有惟一的象b 则被此a决定且与a相关的元b称为a的函数 记为 f hausdorff 1868 1942 案例7历史上的函数概念 古尔萨 1923 函数这个词的现代定义是柯西和黎曼给出的 如果x的一个值与y的一个值相对应 那么我们就说y是x的一个函数 我们用方程y f x 来表示 e goursat 1858 1936 案例7历史上的函数概念 布尔巴基学派 集合论 1939 设e和f是两个集合 它们可以不同 也可以相同 e中的一个变元x和f中的变元y之间的一个关系称为一个函数关系 如果对每一个x e 都存在惟一的y f 它满足与x的给定关系 我们将联系每一个元素x e和元素y f的运算称为函数 y称为x处的函数值 函数是由给定的关系决定的 两个等价的函数关系确定了同一个函数 案例7历史上的函数概念 布尔巴基学派 集合论 1939 定义集合x与y的积集x y如下 x y x y x x y y 积集x y中的一子集r称为x与y的一个关系 若 x y r 则称x与y有关系r 记为xry 现设f是x与y的关系 即f包含于x y 如果 x y x z f 必有y 那么称f为x到y的函数 案例8曲线的切线 欧几里得 几何原本 圆的切线 与圆相遇 但延长后不与圆相交的直线 第3卷命题16推论 过圆的直径的端点作和它成直角的直线与圆相切 euclid about325bc about265bc 案例8曲线的切线 阿波罗尼斯 圆锥曲线 命题32称 从圆锥曲线顶点作直线与相应纵坐标线平行 则该直线与圆锥曲线相切 且在圆锥曲线与该直线之间不能再插入另外的直线 apollonius about262bc about190bc 案例8曲线的切线 命题33 34 圆锥曲线的切线作图 案例8曲线的切线 案例8曲线的切线 案例8曲线的切线 案例8曲线的切线 阿基米德 论螺线 archimedes 287bc 212bc 案例8曲线的切线 17世纪数学家遇到的三类问题一是光的反射问题 光的反射和折射在17世纪是一个十分盛行的研究课题 洛必达在其 无穷小分析 中列专章加以讨论 早在公元1世纪 古希腊数学家海伦 heron 就已经证明了光的反射定律 光射向平面时 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海伦还将该定律推广到圆弧的情形 此时 入射光与反射光与圆弧的切线所成角相等 那么 对于其他曲线 光又如何反射呢 这就需要确定曲线的切线 案例8曲线的切线 案例8曲线的切线 二是曲线运动的速度问题 对于直线运动 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或相反 但如何确定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呢 这就需要确定曲线的切线 三是曲线的交角问题 曲线的交角是一个古老的难题 自古希腊以来 人们对圆弧和直线构成的角 牛头角 图10中ab弧与ac构成的角 和弓形角 图11中ab与acb弧所构成的角 即有过很多争议 17世纪数学家遇到的更一般的问题是 如何求两条相交曲线所构成的角呢 这就需要确定曲线在交点处的切线 案例8曲线的切线 笛卡儿 切线问题 是我所知道的 甚至也是我一直想要知道的最有用的 最一般的问题 案例8曲线的切线 费马的方法 案例8曲线的切线 笛卡儿的方法 ren descartes 1596 1650 案例8曲线的切线 洛必达 无穷小分析 曲线的切线是曲线的内接 无穷边形 一边的延长线 g l hospital 1661 1704 案例8曲线的切线 案例9数学狂怪的作品 汪联松 北平晨报 1938 吴佑之 科学月刊 1946 杨嘉如 大陆报 1948 华罗庚 科学通报 第三卷第六期 1951 中国数学杂志 刊登启事 1952年8月 数学通报 再次刊登上述启事 1953年1 2月 数学通报 第三次刊登启事 1957年1月号 再告企图用规尺三等分角的同志 案例9数学狂怪的作品 1852年 德摩根受一位朋友的委托 审查了一位朋友的一个老乡所给出的十分恐怖的三等分角作图法 该作图法相当于 若 是一个已知角 则 案例9数学狂怪的作品 德摩根 a demorgan 1806 1871 案例9数学狂怪的作品 一位美国三等分角者如是说 掌握科学知识的人类怎会如此愚蠢 任何一位科学家或数学家在他还未开始着手研究手头的难题时就说它不可能 这只能说明他能力有限 案例9数学狂怪的作品 一位美国三等分者如是说 我们发现当代的数学权威们并不试图去解决这些疑难 却去写些阐述不可能证明它们的论文 不鼓励这些难题的解法 反而打击他们 还封他们为 狂怪 美国数学家underwooddudley80年代搜集狂怪们的研究 成果 得三等分角作图法共两百余种 案例9数学狂怪的作品 1951年 底特律一位82岁高龄的 五好牌 向各个州的一流大学 各家著名私人研究机构 还有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数学家 总共一百多处 通报了他的作图法 他收到了六十多份答复 其中最好的是爱因斯坦的 我收到的信件太多了 尽管我非常想回复所有的信件 但我实在是没有时间 案例9数学狂怪的作品 错误的三等分角法之一 r j 1986 作者声称 有50多位数学教授 其中许多为博士 评价了他的论文 并支持他的证明 案例9数学狂怪的作品 1973年 一位来自杜塞尔多夫的69岁的退休公务员 声称自己在整整40年里 花费12 000多小时 终于找到了这个作图法 案例9数学狂怪的作品 令人眼花缭乱的三等分角作图法 案例9数学狂怪的作品 神秘的三等分角法 k b s 1972 案例9数学狂怪的作品 一位美国大学校长的三等分角作图法 1933 案例10实无穷概念 研究问题 高中生比较无穷集合时采用何种策略 是否具有历史相似性 研究方法 测试与访谈被试 江苏省某中学高二 高三两个年级各一个班 共94人 他们只具有一些初步的集合和元素的知识 尚未接触过无穷集合的知识 也不曾阅读过有关康托尔集合论方面的书籍 案例10实无穷概念 实无穷测试题1 正整数集 1 2 3 4 5 中的元素是否比平方数集 1 4 9 16 25 中的元素多 a 是b 否c 不知道解释你的答案 2 正整数集 1 2 3 4 5 中的元素是否比偶数集 2 4 6 8 10 中的元素多 a 是b 否c 不知道解释你的答案 案例10实无穷概念 3 观察长度分别为4厘米和6厘米的线段ab和cd 若比较ab和cd上的点 cd上的点是否比ab上的点更多 a 是b 否c 不知道解释你的答案 案例10实无穷概念 4 再观察线段ab和cd 连接ca和db 并延长 交于点o 设p是cd上任意一点 连接po 交ab于p cd上的点是否比ab上的点更多 a 是 b 否 c 不知道解释你的答案 案例10实无穷概念 5 设 则集合a和b是否具有同样多的元素 a 是 b 否 c 不知道解释你的答案 案例10实无穷概念 两个集合a和b都满足 1 a和b都是无穷集合 2 b是a的真子集 3 a和b的元素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案例10实无穷概念 案例10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