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之间借词的跨文化对比研究_李育卫.pdf_第1页
英汉语之间借词的跨文化对比研究_李育卫.pdf_第2页
英汉语之间借词的跨文化对比研究_李育卫.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20卷 第 1期长 春 大 学 学 报 20 1 2010年 1月 2010 收稿日期 2009 08 30 基金项目 楚雄师范学院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 06 07 作者简介 李育卫 1973 男 云南楚雄人 讲师 硕士 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 牛励强 1959 男 吉林白山人 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词汇语义学与认知语言学研究 英汉语之间借词的跨文化对比研究 李育卫1 牛励强 2 1 楚雄师范学院 外语系 云南 楚雄 675000 2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 吉林 长春 130117 摘 要 英 汉两种语言中的借词涉及政治 经济 科技 语言 哲学等诸多领域 在对英 汉语之间的借词进行跨文 化比较研究后发现 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时存在词汇空缺 不同的文化背景 地理环境 历史变迁 科学技术及其发 展水平等因素导致了英 汉借用领域中存在较大差异 英汉互借方式的探讨 对英语词汇教学 跨文化交际 英汉 词汇研究和掌握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借词 分布领域 形成特点 拼写规则 中图分类号 03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 1009 3907 2010 01 0052 03 借词 或 也称外来 词 是指一个民族的语言吸收或借用另一个民族的 语言中的某些词汇的语言现象 1 从古至今 不同 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 文化交流 移民杂居 战争征 服 政治交往都必然导致不同语言的接触 有了语 言接触 语言间的词汇借用就不可避免 当一个民 族的词汇系统中没有合适的词来表示另一个民族的 语言中的新事物 新现象 新概念等的时候 往往采 用吸收外来词的方法来丰富本民族的语言 以增强 其表达能力 2 24 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在其发展的 历史长河中也毫不例外 如今 随着世界政治 经济 和文化的 全球化 趋势 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政 治 经济 贸易 科学技术 文化教育 旅游观光等方 面的交往日益密切 从而进一步导致了英汉两种语 言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 造成英汉语相互间借词 日益频繁和递增 因而 研究这一课题具有相当的 实用价值 1 英 汉借词的跨文化分布领域 1 1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 英语中汉语借词的分布领域很广 但是大都反 映或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 比如中国的度 量衡 戏曲 武术 道教 中餐 中医 服饰 古迹等 1 货币 度量衡 元 人民币 里 尺 亩 等 2 武术 棋类 气功 太极拳 麻将 等 3 音乐 戏曲 娱乐 二胡 琵 琶 唢呐 等 4 宗教 哲学 语言 道教 儒家思想 普通话 等 5 食物 饮料 果品 饺子 豆腐 茅台 龙井茶 等 6 中医用语 书名和报刊名 阴 阳 人参 人民日报 等 7 服饰和衣料 旗 袍 中山装 等 8 气候 节气 端午节 中秋节 春节 等 9 历史朝代和文明古迹 夏 商 周 乾清宫 神武 门 等 10 文化 风俗 政治 经济 风水 叩头 一国两 制 邓论 三个代表 等 11 中国人名和地名 孔夫子 孟子 毛泽 东 邓小平 北 京 上海 等 3 1 2 汉语中的英语借词 汉语中英语借词的分布领域也很广 涉及政治 科技 哲学 宗教 语言 度量衡 影视 音乐 食品 医 药 交通工具 习俗文化等各个方面 英文词成为汉 语外来词所采用的方法有音译 直译 意译 直译加 注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等 也有个别词是谐音意 译 3 25 1 货币和度量衡 磅 打 分 贝 品脱 等 2 音乐 迪斯科 华尔兹 摇滚 乐 爵士乐 等 3 宗教 哲学 语言 基督教 唯 物主义 实用主义 逻辑 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 等 4 饮食类 色拉 热狗 三明 治 汉堡包 比萨饼 巧克力 可口可乐 等 5 医学 化学与物理 阿司匹林 艾 滋病 维生素 等 6 衣物或家具 沙发 恤衫 等 7 文化 习俗与政治 共和党 民主党 等 8 交通运输 运动与棋牌 巴士 的士 扑克 等 9 通讯媒介 信息技术 传真机 因特网 等 10 还有些借词属于省译 即在汉语中直接使 用英文缩略字母 如 等 或者由英文 缩略字母 汉语语素组合而成 如 盘 卡等 4 2 英汉借词在借用领域上的跨文化差异 尽管英语和汉语在诸多领域内都相互借用词 汇 但是当我们将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和汉语中的英 语借词进行分类研究 并对借用领域进行对比分析 之后 就不难发现英汉借词在借用领域上存在较大 差异 英语在武术 饮食 历史 动植物 农作物 瓷 器和其他文化领域从汉语中借入了大量的词汇 显 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而汉语则 在化学 医学 物理 交通运输 信息技术 建筑材料 等科学技术领域从英语中借入了大量词汇 反映出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和美国现当代高科技的巨大 影响力 那么 为什么英汉两种语言在借词领域上 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 首先 英语在动植物和农作物方面的充分表达 出现词汇空缺 这也就构成了英国人向世界其他民 族借用农业领域的词汇的客观需求 而中华民族在 表达动植物 农作物和习俗文化领域的词汇异常丰 富 从而使英美人在与汉民族 特别是海外华人 的 接触中 从汉语中借用了大量关于动植物 农作物等 领域内的新词汇 5 其次 随着 全球化 的发展 英语已成为了一 门国际通用语言 进入 21世纪 美国依然处于世界 科技的领先地位 这便使非英语国家人们必须借用 大量的英语科技词汇 以此来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 学技术 第三 与英美国家相比 近代中国科技方面相对 落后 鸦片战争以后 一些开明人士开始意识到科 技的重要性 他们大量翻译西方的科技文献 介绍 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20世纪初 新文化运动掀起 了一场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和先进思想的高潮 大量 的译著导致大量的外来词的借用 本世纪初 英美 国家的科技领先成果和中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影响 促使中国公民 热 学英语 由此 通过音译 直译 意译等方式 汉语从英语借用了大量的科技词 汇 2 25 3 英汉相互间借词的形成特点 拼写方式和 音译特点 从以上列举的英汉互借词的拼写与读音上我们 不难看出 英汉语互借词具有文化交流与科技发展 的客观需求 其目的是相互学习 便于交流 双赢共 进 3 1 形成特点 英语从汉语中借用的词语 大多是由我国东南 沿海地区的粤语 闽南话和历代京城官话所用语言 引入到英语中的 其中还包括侨居海外的华人用 语 同样 汉语中的英语借词大多数来自英语国家 的科学领域 纵观以上英汉语互借词汇 并参照我 国学者洪文瀚 6 的研究 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 特点 1 大部分英汉语互借词所表示的事物都是英 语国家和中国各自独有的 而且英语中的大多数汉 语借词是按我国北方方言或近似现行普通话音译而 成 如 等 但 19世纪末 和 20世纪初 汉语词借入英语时使用威妥玛式拼音 标注 如 天津 重庆 而汉 语中的英语借词则大部分都是根据英语读音规则音 53第 1期 李育卫 等 英汉语之间借词的跨文化对比研究 译或意译成汉字 如维他命 维生素 香 波 洗发露 麦克风 等 然 而 也有很多英汉互借词是根据意思直译或意译的 如英语中的汉语借词 走狗 秋老虎 红卫兵 汉语中的英语借 词如信息高速公路 热狗 音乐电视 等 2 英语中有些汉语借词是按我国南方方言音 译的 其中按粤语或闵南方言音译的居多 6 38 如 恭喜发财 荔枝 龙眼 等 也有一部分汉语借词则是从洋泾浜 即不同语种的人们在商业交往中 形成的非规范的混杂语言 进入英语词汇的 如 筷子 庙 香 等 值得一提的是 英汉互借词语中有一部分是音 译和意译结合而成的 如英语中的汉语借词 唢呐 汉语中的英语借词百事可乐 托福考试 等 3 2 拼写方式和音译特点 汉语中的英语借词一般按英语的读音规则音译 成汉语 而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在拼写方式和音译特 点上较为复杂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汉语词汇作为外来词起初引入英语时 其 拼写在英语词典 报刊和文献中一般排成斜体 以示 外来语 同时 英语中的外来语通常按英语方式发 音 但 有的 以近 似于 原 语方 式发 音 如 太极拳 等 2 音译形成的专有名词借词 不少是按韦妥 玛式拼法来拼读 的 如 毛 泽东 周恩来 邓小平 北京 等 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上世纪 70 年代后期 我国对外刊物 论文 报告及教科书等都 采用汉语拼音拼写 联合国也正式予以确认 尽管 如此 仍有一部分使用威妥玛式拼音的词语 如 等 因已载入辞书 流 传十分广泛 已为许多西方人熟悉与使用 因此 新 旧两种拼写形式仍在并存使用 6 39 4 结 语 英语作为事实上的国际通用语 其使用范围越 来越广 它所吸收的外来词语也随之激增 当前我 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 经济日益腾飞 国力 日益增强 与西方的政治 经济 文化交往也日益频 繁 这将必然导致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互借词的增 加 开展英汉互借词的对比研究 将会推进对英汉 两种语言词汇特点的研究 同时有助于我们探究这 两种语言变化的新趋势 从而指导我们更好地开展 英语词汇教学和跨文化交流活动 参考文献 1 张维友 英语词汇学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19 2 林承璋 刘世平 英语词汇学引论 修订版 武汉 武汉大 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