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分析类综合专题训练.doc_第1页
原因分析类综合专题训练.doc_第2页
原因分析类综合专题训练.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因分析类综合专题训练(2014年真题山东卷)(2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塞内加尔河是一条国际河流,发源于素有“西非水塔”之称的富塔贡隆高原。该河中下游区干湿季变化明显,水资源性短缺问题越突出。下图为塞内加尔河流域及河口三角洲前缘的沙洲示意图。(l)说明富塔贾隆高原被称为“西非水塔”的原因。(6分)(2)沿海沙洲是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试推断三角洲前缘沙洲不断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该沙洲对圣路易港的不利影响。(9分)(3)针对塞内加尔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提出解决措施。(12分)答案: (1)年降水量多,西非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地势高)。(2)原因:河流带来丰富的泥沙,洋流由北向南流动。不利影响:形成障碍(淤塞航道),不利于通航。(3)加强国际合作,合理分配用水;修建水利设施;合理选择农业生产类型;采取节水灌溉措施。解析 第(1)题,富塔贾隆高原成为“西非水塔”的原因可从降水量以及地势等方面回答。第(2)题,沙洲不断向南延伸的原因可从泥沙淤积以及洋流等方面回答。沙洲对圣路易港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泥沙淤积对通航不利。第(3)题,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要从开源、节流等方面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温州2015届二适)(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右图为我国某区域图。材料二: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2015年两会甲省代表提出了将该省中西部地区打造成京津冀地区产业向外转移最佳承接地的建议。材料三:乙地是我国著名的北极村。位于大兴安岭北坡、黑龙江南岸的山中峡谷地带,滨江靠山,夏季多雾。(1)分析夏季乙地多雾的原因。(10分)简述图中水稻主要种植区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原因。(10分)(湘潭2015届三模)(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古印加文明区域示意图和古印加文明梯田景观图材料二 印加文明是在南美洲西部、中安第斯山区发展起来的又一著名的印第安古代文明。印加人从山顶到山脚开垦了无数的梯田,印加人的水渠和梯田修筑得非常坚固。分析古印加文明源地分布于秘鲁山区的原因。(6分)简要分析古印加文明农田景观特点及成因。(8分)比较a、b两处流水作用的差异,并说明原因。(8分)答案: (30分)(1)(10分) 原因:夏季气温较高蒸发大,临河,水汽足(2分);夏季降水较多,空气湿度较大(2分);地处谷地,水汽不易扩散(2分);地形阻挡夏季风,风力小(2分);地处内陆,昼夜温差较大,夜间气温降低(2分);峡谷地形,夜间多山风,水汽遇冷凝结成雾(2分)。(注:任答5点,共10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10分)变化特征:范围(面积)扩大(或向北、向东扩展;或沿河流沿岸扩展,北界纬度大幅升高)(2分)。 原因:优质稻米市场需求增大(2分);农业技术发展(水稻品种改良)(2分);农田水利设施改善(2分);稻米单产高,价格高,经济效益好(2分);交通运输改善(2分);政策支持(2分);全球气候变暖(2分);水资源的开发(或河流沿岸水源充足)(2分)。(注:任答4点,共8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2014年高考新课标卷)(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6分)(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6分)(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4分)(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8分)答案: (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4)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等。解析 第(1)题,自然环境质量的优劣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一看生态破坏程度,二看环境污染状况。三江平原由于地理位置偏北,气候寒冷,沼泽广布,开垦历史较晚,因而受人类的影响较小,从而保持了优良的环境质量。第(2)题,虫害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气象、农作物及害虫天敌。三江平原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尤其是冬季漫长严寒;夏季昼夜温差大,最低气温较低,害虫难以生存和繁殖。第(3)题,注意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如“土壤肥沃”“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第(4)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绿色”“米都”。“绿色”指环境质量高,污染少;“米都”说明稻米生产量大,商品率高。答案: (1)纬度低、海拔高处气候凉爽;山区河谷冰川融水量大,水源充足,灌溉条件好;地形崎岖,利于防御。(回答三点记满分6分)(2)特点:以梯田为主,用石块垒成。(2分)原因:地处山区,地形陡峭,土层薄且易流失,修筑梯田以增加土层厚度,防止土壤流失;山区裸露岩石较多,可以就地取材,因此,梯田多以石块垒成。(回答二点记满分6分)(3)a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2分),地形陡峭,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强(2分)。b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2分),地处亚马孙平原,流速缓慢,以泥沙沉积为主。(2分)(2013年新课标高考真题)(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6分)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8分)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8分)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原因分析类综合专题训练 1(1)年降水量多,西非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地势高)。(2)原因:河流带来丰富的泥沙,洋流由北向南流动。不利影响:形成障碍(淤塞航道),不利于通航。(3)加强国际合作,合理分配用水;修建水利设施;合理选择农业生产类型;采取节水灌溉措施。 2(30分)(1)(10分) 原因:夏季气温较高蒸发大,临河,水汽足(2分);夏季降水较多,空气湿度较大(2分);地处谷地,水汽不易扩散(2分);地形阻挡夏季风,风力小(2分);地处内陆,昼夜温差较大,夜间气温降低(2分);峡谷地形,夜间多山风,水汽遇冷凝结成雾(2分)。(注:任答5点,共10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10分)变化特征:范围(面积)扩大(或向北、向东扩展;或沿河流沿岸扩展,北界纬度大幅升高)(2分)。 原因:优质稻米市场需求增大(2分);农业技术发展(水稻品种改良)(2分);农田水利设施改善(2分);稻米单产高,价格高,经济效益好(2分);交通运输改善(2分);政策支持(2分);全球气候变暖(2分);水资源的开发(或河流沿岸水源充足)(2分)。(注:任答4点,共8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3(1)纬度低、海拔高处气候凉爽;山区河谷冰川融水量大,水源充足,灌溉条件好;地形崎岖,利于防御。(回答三点记满分6分)(2)特点:以梯田为主,用石块垒成。(2分)原因:地处山区,地形陡峭,土层薄且易流失,修筑梯田以增加土层厚度,防止土壤流失;山区裸露岩石较多,可以就地取材,因此,梯田多以石块垒成。(回答二点记满分6分)(3)a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2分),地形陡峭,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强(2分)。b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2分),地处亚马孙平原,流速缓慢,以泥沙沉积为主。(2分) 4(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4)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等。 5(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3分)(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2分) 风沙在此沉积。(1分)(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2分)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3分)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分)(3)观点A: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2分)河流持续搬运泥沙;(2分)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2分)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2分) 观点B: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2分) 河流源地及径流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2分) 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2分) 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2分)答案:(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3分)(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2分) 风沙在此沉积。(1分)(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2分)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3分)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分)(3)观点A: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