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练习 岳麓版必修2.doc_第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练习 岳麓版必修2.doc_第2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练习 岳麓版必修2.doc_第3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练习 岳麓版必修2.doc_第4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练习 岳麓版必修2.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古代货币的形成与发展与古代商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下图由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充分说明了()a古代抑商政策的结束b商帮出现后的垄断c纸币方便携带,完全取代了金属货币d商品经济的繁荣解析: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转变,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d项正确;中国自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到清朝政府都在推行重农抑商政策,a项错误;商帮是私商不可能垄断货币发行,b项错误;c项错在了“完全”。答案:d2(2019浙江选考)“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记录了唐朝民间商贸的景况。下列项中对其解读错误的是()a草市的作用已十分显著b草市逐渐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c草市已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形式d草市大多集中在水运方便的地方解析:本题是逆向式选择题,要求选择不符合唐朝民间商贸的史实。草市在唐朝时逐渐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作用十分显著,故a项和b项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草市是地方乡村集市,与海外贸易基本无关,故c项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题中诗句反映了唐朝草市大多集中在水运方便的地方,故d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本题选c项。答案:c3(2019山东济宁高三模拟)南宋时,明州(今宁波)港呈现出“城外千帆海舶风”“船舶往来,物货丰衍”的繁荣景象,当时有人称“贩海之商,无非豪富之民,江淮闽浙处处有之”。这说明当时()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重农抑商政策弱化c海上丝路贸易兴盛 d民间长途贩运发达解析:根据题目中南宋明州港“城外千帆海舶风”“船舶往来,物货丰衍”可知是指南宋时期的海外贸易兴盛,c项正确;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两晋时期,南宋时期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排除a项;南宋时期政府奉行的依然是重农抑商政策,没有弱化,排除b项;区域间长途贩运发达是在明清时期,d项在题目中没有体现,排除。答案:c4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 118间,面积共45 000平方米。类似王家“以商贾兴”的商人群体的出现,是明清时期商业活动的一大特色。下列说法有误的是()a明清时期晋商和徽商是最著名的商帮b商帮主要指相同行业商人结成的商人群体c商帮的出现与商品经济发展密不可分d商帮以会馆、公所为联络、计议之所解析:商帮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b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b5(2018东北三省三校高三联考)据唐六典载,长安城共有114坊,东市和西市各占2坊,每处坊、市皆有围墙。此外110坊以朱雀大街为界由万年县、长安县分半统辖。东西市共4坊中,亦有坊墙与其他居民区坊院隔开。正北面为唐朝中央机构所在地。这种布局体现了()a规模宏大的商业功能b分化管理便于控制的理念c儒家思想的政治追求d政治以及军事中心的价值解析:从材料中的“每处坊、市皆有围墙”“此外110坊以朱雀大街为界由万年县、长安县分半统辖”“东西市共4坊中,亦有坊墙与其他居民区坊院隔开”等信息可知,这种市坊分开的布局体现了分化管理便于控制的理念,b项正确;东西市能够反映出商业的功能,但a项不能体现材料中市坊分开,便于管理的理念,a项不够全面,排除;儒家思想中没有市坊分开的政治理念,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政治以及军事中心的价值的体现,d项错误。答案:b6(2018江西赣州十四县高一联考)宋太宗时期,东京开始出现侵街现象,临街摆摊、坊中开铺屡屡发生,致使京城街巷狭小。宋真宗咸平五年,因街坊侵街现象严重, “诏开封府街司约远近置籍立表,令民自今无复侵占”。然而诏令有如一纸空文,权豪大户侵街现象仍是屡禁不止。这一现象说明()a草市墟市的繁盛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b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城市管理制度c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上的欠缺和疏漏 d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冲击着市坊制度解析:从材料“宋太宗时期,东京开始出现侵街现象”“权豪大户侵街现象仍是屡禁不止”中可以看出,宋代“侵街现象”的屡屡发生及屡禁不止,也就是商业的发展冲击着市坊制度,对城市的基本管理制度提出挑战,故b项正确; “草市”“墟市”都是在乡村的,故a项排除;c项中的“欠缺和疏漏”一词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豪强地主,d项排除。答案:b7“我有一只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有一天我心血来潮,骑着去赶集。我手里拿着小皮鞭,我心里正得意。不知怎么哗啦啦啦啦,我摔了一身泥。”儿歌中的“集”在宋代应属于()a城市 b都市c草市 d夜市解析:“集”指的是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形成的商品交易场所,在宋代应属于草市,c项正确。答案:c8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解析:神农、后稷都是农耕文明的代表,尧舜都是儒家推崇的圣人,诗书是儒家经典,材料表明儒家对农业的重视,a项正确。答案:a9甘蔗种植是清代赣南商品农业中重要的产业。同治南康县志载闽粤籍客户“嘉道以来,种植繁多,酹与禾稼,核其岁入,几与闽粤争利广矣。”而在同一县志上却记载“若懋迁有无,虽十倍之利,宁弃弗顾,弃农作商,康人绝少。”以上史料不能表明()a重本抑末已内化为农民的思想观念b甘蔗等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重农抑商思想d县志中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当地人重农抑末思想相矛盾解析:材料反映了在清代江西南康县,来自闽粤的外来人口大量种植甘蔗,获利颇丰,而当地南康人却很少种植甘蔗,仍以种植粮食为主,这说明当地人仍以重农抑商思想为主,而外来人口的商品意识却较强,当地人的重农抑末思想并未改变当地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10(2019北京卷)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解析:本题以古代文献中关于宋代地方官员重农行为的记载切入,考查古代重农抑商经济思想的相关内容。根据材料信息“知县张咏下令毁百姓茶树、改种桑麻,以及要求百姓自己种菜”可知,作为地方官员的知县反对百姓从事商业活动而要求其致力于农桑,这是宋代地方官员固守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知县反对百姓种茶获利,但并没有说明政府对茶叶实行垄断经营,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到货币使用率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中从事商业活动的并非商人,而是经营商品性农业生产的农民,不能说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故d项错误。答案:c1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主张“轻关市之征”;战国时期,秦国商鞅主张“市利之租必重”。两者主张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宗族利益不同 b治国思想不同c两国传统不同 d直接目的不同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材料表明管仲主张减少征收商税,而商鞅则主张加重商税,其原因在于二人的治国思想不同,b项正确;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体现不出宗族利益的不同,a项错误;二者都是改革,都要改变传统,c项错误;二者的直接目的都是富国强兵,直接目的相同,d项错误。答案:b12(2019全国卷)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比明代增加了很多,这表明清代中期商业活动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故答案为c项。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缺乏史实支撑,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d项错在“开始”,排除。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十分活跃,积累了百万乃至千万资金。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设会馆、公所、组织商帮。如山西商、徽商、江右商等。他们从事各种转贩活动清代,山西票号商、两淮盐商、广东行商,富甲天下,山西庄氏号称数千万两。简明中国经济史材料二:牙行是我国古代从事贸易中介的商业组织。明朝规定:“选有资产的人户充任,官府颁发牙帖”。领帖者需交“帖费”和税银,统称牙税。明朝长沙府志记载:“湘潭牙行获利逾千金”。明末清初,长沙城外的市镇成为商品集中收购的市场,牙人开始充当收购的中介人,牙行数量剧增,如粮食行、盐行、铁行等。牙行兴盛又带动了店铺的增加,1772年,城外各市镇共有门摊189家。(1)材料一反映明清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的表现有哪些?(10分)(2)材料二中牙行的兴盛反映了什么现象?牙行的兴盛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有怎样的推动作用?(16分)答案:(1)商业资本活跃,出现地域性商帮。(2)现象:反映了商品贸易的兴盛,商人群体的壮大。作用:推动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税收;带动了工商业市镇的发展。14(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材料二:(雍正帝说)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光绪大清会典事例材料三:1381年明政府规定:“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1521年还规定:“商贾、技艺之家器皿不许用银。”明史舆服志材料四: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清代税关对商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李仁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盘货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1)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6分)(2)从材料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